“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发生,李渊出面有能力制止或避免吗?

大马哈鱼12


李渊其实也是无能为力,因为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已经在灭隋的战斗中成长起来,并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因为这俩儿子实在都太能干了,我们现在从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先说李建成,作为东宫太子,作为最后的失败者,其实李建成手下也汇聚了一群得力干将,像魏徵,大将薛万彻等等。但是李建成政治上比较仁慈,见到李世民势力逐渐壮大,担心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于是拉拢了李元吉,找个借口把秦叔宝、尉迟敬德调离了秦王府。我觉得他是想削弱李世民,但并没有想杀了他,于是错失了良机。

反观李世民,可就没那么优柔寡断。所以说李世民有帝王之相,真正的帝王翻起脸来就得六亲不认。李世民太优秀了,身边聚集了许多优秀的文臣武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个个都是名垂青史的良将。这些人和李世民在战斗中一起成长,忠心耿耿。当得知李建成要打压李世民时,秦王府里这些谋臣良将一起劝说李世民干脆做了李建成。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下手。最终造成“玄武门兵变”,李世民得以登基,才成为一代帝王。

而李渊在起义建国的过程中,完全倚靠这两个儿子,说白了,他其实就是光杆司令,能打能断的大臣不在东宫就在秦王府,这些人世界隶属两位王子,李渊未必调得动。在两虎相争的形势下,李渊即使事先有所知晓,也是无能为力。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干脆退位当了太上皇,实在是儿子太优秀了……


顾空城


唐朝是我国最灿烂的时代之一,军事、政治、经济……都遥遥领先。然而这样一个王朝,皇室中却从来没有过亲情可言。从唐朝立国开始,就有玄武门之变。那么,玄武门之变时如果皇帝李渊出面,能够解决吗?我觉得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李渊图片

偏心让李渊迷失

大唐的建立,毫不含糊的说是李世民一个人打下大半江山,这也是李渊十分偏心喜欢李世民的根本原因。李渊偏心喜欢李世民,表现在很多地方。首先,封他为秦王这不必说,每个皇子都有的待遇。其次,因为喜欢李世民单独给他建立了一座天策府,封为天策上将军。最后,还让李世民统领全国兵马因为需要他的能征善战。

李世民剧照

然而,他做的这些事却忽略了一个人的感受就是太子李建成。因为他的偏心,反而造成太子和李世民水火不相容。

李建成因为李渊偏心李世民,担心自己东宫之位受到威胁,经常在朝廷给李世民下套。两人明争暗斗好不热闹。可是,身为皇帝的李渊却因为自己的偏心,对这一切视若无睹。在他看来这只是兄弟之间的小打小闹,不会发展到性命相博。可是这一切,反而是他的偏心造成的!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

李渊大权旁落

李渊以为他身为皇帝,可以掌控整个帝国,却没发现自己早已变成了吉祥物。太子李建成从唐朝建立一直都参与国事。毫不夸张的说,整个长安城就是太子的地方。他拥有生杀大权,无人敢忤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李世民不得不先下手。他从各地班师回朝,威望无人可及。太子时刻都担心自己的位置会被夺走,肯定会想办法整死自己。想要活命,只有自己先下手杀掉太子。于是,就暗中调离军队在玄武门。等待太子上朝,就一拥而上,一决生死。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即使李渊出来他也无法做出什么改变。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已经把他完全架空了,他这个时候才发现没有人真正的为他效忠。他根本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

玄武门之变

李渊小看了皇位诱惑

自古帝王家,最是无人情。皇位,可以让所有人迷失。太子李建成为了保住皇位,可以一路阴死李世民。而李世民,也会因为自己功高震主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可是皇位只有一个,李渊也只能给其中一人。可是,他在有能力的时候逃避这一切,等他想做主改变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晚了。李渊太小看皇位的诱惑力了,如果他用皇帝或者父亲的身份强行去改变,也许历史上也会说唐高祖李渊死于玄武门之变。

李渊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玄武门之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渊自己造成的。他的偏心与逃避,让他错失了改变这悲惨结局的机会。而最后,他也只能成为玄武之变的一个推手,无法也无力去改变这一切。


无敌紫荆




渔樵之人W


李渊是制止不了的,如果能制止的话,岂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们互相残杀,坐视不管呢,不论谁好谁坏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话说隋末大乱,到李家趁势而起打天下的时候,过程当中李世民功劳是最大的,不夸张的说占了一大半的功劳,而平定天下之后,李渊登基,李建成立为太子之后,建成怕李世民功劳大大的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和李元吉联手对付李世民,甚至要谋害其命,却走漏了消息,李世民走投无路被逼无奈,于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率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等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促成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李渊开始是想让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的,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没有明确的主意,使得兄弟相争不已,二是李渊后期安于后宫享乐,有的妃子挑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李渊也没有处理好,甚至是听信馋言,导至兄弟俩积怨成深,最后是李世民也确实有野心的人,觉得自己才能大功劳高,反而还受排挤,这可咋整?一不做二不休弄死他们得了。

结尾说到李渊为何制止不了这个事情的发生,为什么啊?为什么呢?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啊,虽然心里大体有点数,没想李世民来这么一下子也忒快了,当时李世民率众杀死建成和元吉之后,让尉迟敬德去报告李渊,这时候李渊正和萧禹,裴寂坐在一只小龙船上,游湖呢,见到敬德武装带甲立于岸上,心中惊骇,问何事,敬德说太子和齐王造反让秦王给杀了,特让我来护驾,听得李渊是目瞪口呆,脑瓜子嗡嗡作响,一旁的萧禹,裴寂听后赶紧劝说李渊把国事交于秦王。

所以说李渊当上太上皇都是稀里糊涂的,更别说是去制止了。



畅意观天下


关于“李渊是否有能力制止玄武门之变”一事,是这样。

按着东方思维,治病当以病在肌肤时,容易施治,如果病入膏肓,就投鼠忌器啦,谁也没有办法啦。对于人事,也要治在萌芽状态之时,用衣袖一拂嫩芽就脱落啦,非常省事,如果变成大叶粗枝,恐怕用锯也很难锯断。

另外,当时的李渊,可能觉得只玩势力平衡自己的宝座才最稳固,其有意让诸皇子掐架,自己从中渔利。更有可能煽风点火,让兄弟手足相残。这种怪异的败家哲学还一直被奉为至理名言,被偷偷使用。致使窝里斗逐步升级,势同水火。等到玄武门之变按着既定计划发动起来,所有人就大都避之唯恐不及,谁也制止得了。所以,史载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这场人间惨剧就哭着亲父亲李渊的乳头。这一切都是李渊姑息纵容,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造成的。

所以,李渊只能为自己的过失买单,禅位李世民,因为李渊确实愧对天下万民。



唐燏00


我们先回顾下当时的态势。

1.先说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功绩。

先说李世民。李渊起兵造反,李世民参与谋划,结交豪杰;和李建成一起带兵9天平定西河;霍邑遇雨力柬不退兵为李唐夺得长安打下坚实基础,赢得战略优势;对待屈突通问题建议要抓住时机快速拿下长安,为李唐抢先拿下巩固长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遇;打败了薛举第一次犯唐,为李唐在长安站稳了脚跟;消灭了薛皋为李唐安定了西部边境,抢到了养马基地为争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消灭了刘武周安定了北部边境;一战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安定了东部,统一了全国。

再说说李建成的功绩。作为主将9天平定西河;霍邑建议不退兵,但还是执行了李渊退兵的命令;对待屈突通问题建议不能留有后患,带兵堵住了屈突通,部将第一个冲上长安;后面再没有在主战场带兵冲杀,留在长安辅佐李渊治理朝政,为李世民、李靖提供了稳定的后方基地。

2.再说说双方的团队。李世民独当一面,依靠人格魅力和海一样的胸襟笼络了大批文臣武将,这都是些什么人呢?那都是虎狼之人,不安分的主,也都是家道中落或寒门子弟渴望建功立业位极人臣的人。

李建成利用自己太子的有利位置也笼络了大批朝野重臣和人才。也都是渴望能够更进一步位极人臣的。

3.从功绩上说李世民功高盖主了,不只是盖了李建成,还盖了李渊。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那结局很悲催,肯定兔死狗亨。但是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这给了李世民另外一条路,通过自己的表现或抹黑李建成打动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或者解甲归田做个富家翁。但是李世民是个立志济世安民的人,曾经沧海难为水,回不去了。所以李世民努力成为太子了,差点成功了。利用杨文干的愚蠢炮制了太子造反的事故,李渊差点信了,但李建成在谋士魏征的建议下化险为夷了。这是一把双刃剑,伤不了别人就会伤到自己。李渊对李世民产生了怀疑,对他进行了打压,文臣武将一个个调离了天策府。李世民遇到了空前危机,要么坐以待毙,要么奋起一击,没有第三条路,老虎露了牙没人会把你当病猫。李世民有拼死一搏强烈愿望,还有一大帮文臣武将,有这个资本,所以他拼了,也成功了。

4.回到题主的问题,李渊能不能阻止手足相残。从能力上说李渊能,但李渊面临政治和家庭情感的纠缠,立场是有摇摆的。一开始起兵是对李世民有过口头承诺,遇到危机需要李世民时还承诺过,但一想起隋朝灭亡的历史又犹豫了,加上李建成虽然没有李世民天纵神武但也是一个有才之人而且没有什么过错,所以李渊立场摇摆,直到杨文干事件才全面打压李世民,又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儿子,功劳大大没有直接下死手。如果李渊够果断,在李世民或李建成之间选择一个,玄武门事件就可以避免。但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深滩低堰


玄武门之变是皇位相争的结果,无法避免,皇家无亲情,就算是李渊出面也无法制止,因为此时的李渊对军队已经没有太大的辖制力了,李建成掌握御林军,李世民账下猛将如云,说白了已经杀红眼了,李渊已经等同于摆设,谁在这场角逐中获胜谁就是皇帝,皇位就在眼前谁又会罢手呢,这一点可以从李世民在取胜之后李渊很快退居太上皇让位与李世民可以知晓,所以玄武门之变无法制止也无法避免。


老余侃大山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重要的宫廷政变。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军事政变,它主要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势力集团打败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首的太子势力集团,秦王李世民成功射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李世民逼迫高祖李渊禅位给自己,这样从中架空李渊,李世民即位、成为唐太宗,开启了大唐盛世。

我们首先来说李建成:此人性格松散怠慢、贪婪酒色、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自我颓废还喜欢喝酒嫖娼,这样的人当太子别说李渊了、即使放在臭名远扬的朱温手上也不愿他当太子,中国历史上对太子的制度就是立嫡长制,所以从李建成本身角度讲李渊其实是不喜欢不欣赏这个太子。

齐王李元吉:此人和李建成一丘之貉、更夸张的是此人为人巧言令色、阴险毒辣、心机颇重。实足的一个狠角色。作为父亲李渊岂能不知儿子有何等能耐。

秦王李世民:从事情实际角度讲李世民他是没有资格也是没有实力去撼动皇位的,他的性格外表谦和、内心千变万化、善于攻心。鉴于他那俩个不成气候的兄弟给秦王创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好时机,那就是荡平诸王。屡立战功、政绩卓越不说而且手底下有一帮治国之能臣,给他增加了人脉又增加了威望。更加聪明的是李世民在百姓心中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这也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

所以我们在所有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李世民是很有眼心的,当然他的眼心最初还是太子和齐王一手造成的,那么此时的李渊看到李世民这种结果后会得到哪些启示或警告呢?

我个人总结当时李渊的心态变化就是四个字:无奈、认同

首先说无奈:从家族讲都是亲生儿子、肯定想把江山托福给能力强,有威望的太子,按照当下李世民最适合。

认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手下有众多谋士军师、还有尉迟恭程咬金秦琼等大将。朝廷团队稳固团结,相比自己的太子只有一群女人和猥琐小人常伴左右。

最后得出结论:当事情按照正常规律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只有服从。想必李渊也是如此,手下所有文臣武将全部服从于秦王李世民的时候,那时候的高祖李渊唯有认同才能保证李家的江山长期稳固!而作为惨败一方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等人李渊完全处于无奈当中,他此时很有可能回想当初要是让太子出征去荡平诸王就好了,然而自己的太子性格懒散贪恋酒色成为他一生中失败的源头。这也让外表谦和内有心机的李世民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 “圣君”从而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大门!

江山是由白骨堆成的、我们古往今来所有的历史事件当中不存在对错更不存在合理不合理,它只是让我们有个展望历史的平台。每当一个人在成功光芒的背后我们就完全忽略了他手段的黑暗。但是作为我们只是欣赏到了他成功后给我们后人带了更多更高的启发。


长期代号9527


制止不了,李世民不杀兄杀弟,死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李世民巳经众望所归,只有这一条路可行,也㫐不得以而为之,他不指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了兄弟情义,民族大义才大以灭亲的







情侠一休32


李渊当时刚坐江山根基还未扎实,所以一切征战和保护都靠李建庆,李元吉,李世民,至于李元霸在历史记载中很少甚至没有提及,当时李建庆和李元吉虽然说是李世民兄长但貌合神离,

李世民在长期征战中结识很多天下有识之士和英雄豪杰,而且手握重兵,李渊深知这一点,说白了李渊和李元吉,李建庆是一伙的,但都惧怕李世民,李世民手下强将无数并有徐茂功当军事,任何人奈何不了,

玄武门事件是一场争夺权势战,李渊深知李世民除掉两兄长是迟旱的事,因此无力阻制,所以,后来迫于李世民压力才禅让皇位于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