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能打赢三大征,为什么打不赢萨尔浒?

一德格天1


万历三大征和萨尔浒战役有区别也有类似点。

前者分别是明军内部的叛乱,民族部落冲突,和域外援助战争,虽然战争的规模不算小,但却是不足以动摇大明统治根基的癣疥之疾而已,明廷只需要多砸点军费,耗上个三年五载,敌方就会因供给不足而不战自溃了。

所以在财力充足的情况下,万历即便躺着也能赢三大征,但尽管如此,万历朝的三大征依然打的不是很理想,损兵折将,财政枯竭才勉强压住了场子。


后者与三大征对象不同的是,后金的实力要比那三位强的多,尤其是在军事上,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万历想当然的把后金当做如宁夏之役一样的小敌,严重低估了后金政权的实力,结果在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自然是要吃大亏的。

另外明军虽然在兵力上达到了十一万,是后金军的一倍以上,但万历对指挥官的选择却是识人不明,样镐、杜松之流本就不是将帅之才,而且人生履历中污点不少,完全是在明朝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才有幸上位,并被万历委以重用,“廖化作先锋”的效果,直接导致了萨尔浒战役中被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轻易打败。


萨尔浒战役对后金来讲,可以说是国运之战,金军五万精锐倾巢而出,并且集中兵力逐个聚歼了明军的多路部队,仅仅五天时间明军就死伤五万余人,辽东铁岭、开原相继失陷,明朝元气大伤,财政枯竭,再也无力主动出击。

与三大征对象类似的是,后金政权相对明帝国而言毕竟还是个小国,即便明军是硬碰硬打不过女真人,但明朝如果打持久消耗战的话,后金依然是耗费不起的,但是不幸的是,明朝有防守的心,但没有防守的力了。

三大征以及明缅战争中耗尽了明帝国的财政,无奈的万历皇帝为了筹措辽东军费,只好把战争负担转嫁到民间,百姓不堪重负,最终酿成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运动,外患引发的民变连锁反应令明帝国无力招架,陷于长期内忧外患的境地,直到灭亡。

综上,明朝萨尔浒之败,一是败在两军战力不等,金兵战力整体强悍明军;二是败在明军将帅无能,指挥频频失误;三是明朝文武内部不够团结,党同伐异,矛盾重重;四是三大征把财税耗尽,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援辽东战场,这跟三大征时的情况迥然不同,万历死后,明帝国的危机愈发严重,积重难返的明帝国二十多年后就被历史所淹没了。


纳兰谈史


答案很简单,因为所谓的万历三大征不过是菜鸡互啄而已,满洲人才是明朝的强敌。


因为明军的对手水平都算不上太高,比如宁夏之役不过是明军内部叛乱;播州之役也不过是土司不服管;抗倭援朝之役的日军别看吹的震天响,实际上其军事水平不过是玩泥巴而已,缺乏大规模骑兵作战经验,步兵也没有对抗骑兵的经验,也就是火绳枪以及防守工事还有点可圈可点的地方,说是玩泥巴都算是好听了。

所以,万历三大征明军的对手要么是档次和明军一个水平,要么就是档次不如明军,所以所谓的万历三大征本质上和萨尔浒之战没有什么可比性。
有人说萨尔浒之战是明清赌国运之战,其实并不准确:明朝在战前还和之前一样,根本没把满洲人放在眼里;可是对满洲人来说,失败无异于灭亡。所以,对满洲人来说,萨尔浒大战是赌国运:但是对明朝来说,由于对少数民族的轻视,明军的看法还和以前一样,就是我大军一到你要么上表投降要么被消灭。

还有人说明军失败的原因是兵分四路,这种人可以用军盲来形容:首先,之后的松锦大战就已经证明,明军就算是合兵也得跪;其次,在没有无线电、雷达以及侦察机的年代,一个将领根本无法有效指挥一支庞大的军队,所以只能分兵,让将领分兵指挥,如果各路之间配合得当仍然能够取得战果。
明军之所以搞分兵,除了十多万大军的指挥问题之外,再就是吃准了满洲人少。因为当时八旗各个佐领,只有极少数佐领满编,也就是达到了三百丁的数量,剩下的佐领都不足额,绝大多数佐领甚至不满百丁,仅几十丁。所以,虽然理论上八旗满编为六万丁,实际数字远没达到这个数。根据张士樽先生的考证,萨尔浒之战前,努尔哈齐麾下的总人口,算上投奔努尔哈齐的蒙古人、汉人以及朝鲜人加一块才十七、八万人,根据丁口比一比五的比例换算,此时八旗一共三万多壮丁,姑且算四万。所以这就是明军敢于分兵的底气,因为满洲人实在是太少。

但是萨尔浒之战明军最大的问题在于,被歼灭的杜松、马林、刘铤三路没有一路坚持超过一天,都是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被八旗消灭。如果明军当中有一路能顶住满洲人的攻击,哪怕是多坚持一天,剩下的三路部队如果机动到位就可以让满洲人顾此失彼,最终失败的将士满洲人。
但是明军实在是废柴,三路明军被快速歼灭,剩下的李如柏部也是独木难支,未免部队全军覆没只能选择撤退。而且此时的明军已成惊弓之鸟,几十个斥候虚张声势都能吓得残余明军夺路而逃,甚至自相践踏踩死了不少人。

究其原因,也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当时的满洲人都是天生的战士。彼时东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粮食作物一年只能成熟一季,所以满洲人在农耕之余,不得不进行狩猎、采集等方式来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所以,满洲男丁从小都要练习武艺,因为要同各种猛兽搏斗,毕竟当时东北尚未完全开发,地广人稀,有时候野兽都会溜达到村庄里。而且满洲妇女也都以练习弓马骑射的方式来激励父兄、丈夫练习武艺。
同时,满洲人也有大规模围猎活动。围猎就是一队兵马根据地形等条件排成相应的对应,根据号令统一行动,将野兽、兽群赶到指定的地区围捕。这种围猎活动在清朝入关后演化为木兰秋狝。


围猎有两点好处:一是给菜鸟练胆,省的动真格的时候吓得尿裤子;二是每个人都要根据军官的号令行动,可以锻炼士兵的服从性和组织纪律性。这就和今天各国军队都要进行队列训练以及内务整理一样,都是为了训练军人的服从性。如果连上级的命令都不服从,那还打什么仗呢。

第二、满洲男丁每人都有足够的经济产出。根据朝鲜人写的《建州闻见录》,每个满洲男丁都有农庄和奴仆,如果是贵族可以拥有更多的农庄和奴仆。

奴婢耕作以输其主,军卒但砺刀剑,无事于农亩者,无结卜之役,租税之收。

正因如此,满洲男丁每人都有足够的经济产出去维持军事训练以及准备精壮的战马和优良的盔甲和武器。这就有点类似于古希腊、古罗马全民皆兵的公民兵制度,奴隶负责经济生产,男性公民要自行准备盔甲、兵器,平时进行军事训练,战时披甲上阵。
而明军装备则十分寒酸,等同于裸奔,这一点熊廷弼就曾经吐槽过,而且是严重吐槽
: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我兵盔甲,无如略彷赫连氏之制而即于军中制造既皆荒铁。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简单来说,就是满洲人马具甲,铠甲精良到免疫铳、箭的射击,而明军士兵只有胸甲,还都是破烂货,根本起不到防御的效果。满洲兵弓马娴熟,五步之内专门瞄准明军士兵没有甲胄防护的面部和两肋射击,明军根本挡不住。

这就是因为满洲人得经济产出保证了满洲人的军事训练以及装备水平,所以满洲人战斗力远高于明军,而且勇武的军人可以凭借战功获得更多的财产和社会地位。而明军士兵则没有这么好的待遇,由于喝兵血等优良传统加持,明军士兵的军饷被拖欠数月甚至一年,发到手里也不足额,经常冬天又士兵因为无钱买棉衣被冻死。而且士兵还要被各级长官当农奴使唤,财产被长官剥夺,甚至老婆长得漂亮都能被长官夺走。所以,指望这种贫困、不光彩并且处于奴隶地位的士兵去打赢尚武的满洲人,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且关于萨尔浒之战的相关记录,经常有明军火枪、弓箭齐发而没有破甲的记录,顶多几个倒霉蛋头盔和面甲被击穿,其结果也仅仅是仅伤皮肉,根本不致命,顶多脸上破相。但是对于尚武的满洲人来说,脸上多条疤是勇武的象征。

第三、努尔哈齐将各自为证的女真各部统一到了他的满洲旗下。就清太祖,英明汗努尔哈齐来说,我对他的评价就是大丈夫、纯爷们。他前半生委屈求全、白手起家,通过几十年的征战,将各自为政的女真各部统一到了他的满洲旗下,并且创立了八旗制度。后半生他黄衣称朕,正式和明朝分庭抗礼,开创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基业。
在努尔哈齐之前,由于经济生产的分散导致女真各部各自为政,其共同点就是小国寡民,实力弱小。明朝就是吃准了这一点,利用其体量优势不断的压迫女真各部,分化拉拢、挑拨离间、设置贸易壁垒,等等。

甚至明朝还亲自上阵,建州三卫以及海西四部都曾经被明朝减丁,因为人口增加了,这是明朝不愿意看到的,既如此那就减丁吧,反正我体量大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努尔哈齐通过杀伐征战,将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部统一到了他的满洲部旗下,通过八旗制度对行政、军事、经济生产等方面进行管理,不仅增加了他的实力,还给他提供了一支兵种齐全的武装力量。

但是,明朝依然没把早已今非昔比的努尔哈齐当回事,毕竟同明朝相比,努尔哈齐的实力还是过于弱小。但是结果却是啪啪打脸,明军五万多人被收了人头,只有李如柏一路以踩死不少自己人为代价逃脱被歼灭的命运。此时明朝惊恐的发现,努尔哈齐已经不是可以被任意拿捏的软柿子了。


可以这么说,萨尔浒大战彻底撕掉了明朝最后的遮羞布,彻底暴露了
明朝的虚弱。之后就是努尔哈齐席卷辽东,定鼎盛京,开创了大清近三百年的基业。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努尔哈赤起兵后,萨尔浒之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争,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叫作“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大战以后,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迁都沈阳,将沈阳改称盛京。

可以说,这就是努尔哈赤的立国之战,也是他杰出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话又说回来,毕竟明朝有10万大军,努尔哈赤才6万,而且万历皇帝曾经可以打赢“三大征”,为什么就打不赢萨尔浒之战呢?其实还是这么三个要紧的原因。

其一、明朝将领杜松有私心,想抢个头功,没有等大军聚集,就孤军深入

杜松的中路是杨镐的主力,已经从抚顺出发往这边打过来了。努尔哈赤就集中了全部兵力,迎战杜松。杜松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这次却失算了,遭到惨败。

他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气候非常恶劣。

由于他想抢个头功,居然冒雪进军到辽宁抚顺地区,首先攻占了萨尔浒山口,没有停顿就分兵两路,一半扎营萨尔浒,另挑选出一半精兵攻打界藩城。

其二、努尔哈赤精通兵法,懂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道理,他行军打仗最讲究统一号令,万历皇帝集全国精锐,表面上名将精兵云集,却存在不能统一调令的严重隐患

努尔哈赤行军打仗,最讲究统一号令,诚如明军统帅杨镐所料,虽然明军集中全国精锐部队,看似名将精兵云集,却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存在不能统一调令的各种隐患。

因此他将明军分为四路,按照各自的特点特性分军部署。

从这一点足可以看出,明军统帅杨镐还是比较精通兵法之道的。然而即便如此,还是存在问题。

在林海雪原上行军,其实,往往考验士兵的体力及综合素质,四路大军齐头并进,明军士兵军事素质参差不齐,这一路上就难免有快有慢,再加上明军领兵之将,有的立功心切,纵横数百里,深入后金势力范围后,这个隐患就彻底暴露出来。

比如,明军的杜松,也算是一员久经沙场的猛将,他乌黑如漆,人称“杜黑子”,在打仗时,他喜欢掳起两臂,持着金刀乱砍。

但他有勇无谋,贪功冒进,为此吃过不少亏。杜松这次为了得到头功,不顾大军从抚顺出发时正下着大雪,天气恶劣,却只管快速行军,搞得他的军队人困马乏。

他先攻占了萨尔浒山口,接着分兵两路,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后金地界藩城。

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得知杜松率领的是明军主力,已经兵分两路从抚顺出发扑了过来。

努尔哈赤认真分析敌情后,决定集中兵力先攻明军的一路。

正在这时候,他派出的探子来报,说明军的先头部队,由将军杜松率领,已经在萨尔浒山扎营。

努尔哈赤于是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他集中6万八旗军队,去对付杜松3万多人的军队。

杜松在萨尔浒扎营后,留下两万人守营,自己带着一万精锐部队进攻金军。

努尔哈赤见杜松的明军兵力已经分散,暗自欢喜,他先不去救援界藩城,而是集中全部兵力截断杜松部的后路,他趁此机会,集中了四万多人的兵力,一鼓作气攻击萨尔浒的明军大营。

明军听说敌人来了,连忙列好阵势,准备迎战。突然,狂风骤起,尘土满天,顿时天昏地暗,明军赶紧点起火把。谁知道,这又让金军抓住了机会。

明军看不见金军,金军却借着火把的光芒把明军看得一清二楚。努尔哈赤一声令下,将士们乱箭齐发,射死了很多明朝官兵。

其三、努尔哈赤用“七大恨”,来激励八旗兵报仇雪耻,明军兵分四路,兵力又过于分散,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其最精锐的八旗兵,分步骤地对明军的各路兵马,进行集中围歼

161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的首领和将士,宣布跟明朝有七件事与八旗结下了极大的冤仇,称之为“七大恨”,为了报仇雪耻。

他决定起兵征伐明朝,其实,此后爆发的第一次战争是抚顺之战。

明军大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明神宗万历皇帝大怒,遂派出大兵围剿努尔哈赤,企图将他消灭在刚起步的阶段。

  • 朝廷从福建、浙江、四川、陕西、甘肃等省调集了约9万军队,对外号称10万。后金的八旗军兵力,合起来也不过6万,有些后金的将士得到情报,也不免有些害怕了

明朝为维护其在辽东和全国的统治,对后金政权发动了进攻。

努尔哈赤袭破抚顺城,确实震惊了明廷,次年二月,明廷就出兵8.8万人,还有叶赫、朝鲜援军共11万人,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分兵4路,他们将合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城,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老城地区。

四路分别为:西路军由杜松率兵3万,南路军由李如柏率兵2.5万,北路军由马林率兵2万,东路军由刘铤率兵2.8万,而明军统帅杨镐,则坐镇沈阳统一指挥各路大军。

努尔哈赤根据奏报,集中全部八旗军队迎敌,西路总兵官杜松率军至抚顺关,努尔哈赤遂以500兵拖住刘铤的东路军,集中兵力先战胜杜松,然后依次包围消灭了其它两路大军。

最后,明朝的南路军在听到其他三路军全部兵败的消息后,不得已撤了回来,这才免遭全军覆没的命运。

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明军各级军官阵亡300余人,军士阵亡45800余人,失去马、骡、驼等共28600余匹。

这就是明朝后期,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战役。萨尔浒战役之初,明朝有军队十万余人,后金总兵力约六万人,明军在总人数上占据明显的优势。

但是,明军兵分四路,兵力过于分散了,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其最强的兵力,相继对明军的各路兵马进行集中围歼。

因此,在具体的交战过程中,后金兵力都是占据绝对的优势。

可以说这次战争,在中国军事史上也是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综上所述,明朝将领杜松有私心,想抢个头功,没有等大军聚集,就孤军深入。

努尔哈赤精通兵法,懂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道理,他行军打仗最讲究统一号令,明军集全国精锐,表面上名将精兵云集,却存在不能统一调令的严重隐患。

努尔哈赤用“七大恨”,来激励八旗兵报仇雪耻,明军兵分四路,兵力又过于分散,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其最精锐的八旗兵,分步骤地对明军的各路兵马,进行集中围歼。

正是上述三个方面的缘由,所以,万历皇帝能够打赢“三大征”,最终却没有打赢萨尔浒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