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的千古一帝,他如何評價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是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的。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歷史學家對他的雄才偉略和歷史貢獻都給予至高的讚美。他在位23年,社會安定、經濟飛速發展、萬國來朝,史稱“貞觀之治”。他被大唐以外的國家稱之為“天可汗”,他被《舊唐書》評價為“千載可稱,一人而已”,他被後世一致讚美為“千古一帝”。那麼,唐太宗取得了如此之高的成就,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呢?或者說他認為自己做了為何能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呢?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的千古一帝,他如何評價自己?

李世民畫像

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喝酒聊天的時候問:“自古以來的帝王雖然平定了中原地區,但是卻不能令周邊的民族臣服。雖然我的才能和古人相差甚遠,但是我的成就卻超過了他們,你們說說這是為什麼呢?”群臣們稱頌道:“陛下的品德和所建立的功勳像天和地一樣偉大,從古至今沒有人可以比擬,所以無法形容。”唐太宗卻笑道:“並非如此。我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只有五個個而已。”

1、不嫉妒,攬賢才

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

自古以來很多帝王都嫉妒勝過自己的人,而我看他人的長處,就如同自己的一樣加以珍惜。

唐朝建立以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他建立文學館,籠絡人才。在玄武門之變前,就使杜如晦、房玄齡等後來的一代賢臣歸心。麾下將領更有秦叔寶、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一代名將。就連朝中宰相陳叔達也暗中支持他。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的千古一帝,他如何評價自己?

李靖畫像

李世民登基以後,不因為李靖等人不幫助他,魏徵等人是原太子門下而不排擠他們,反而因為他們的才能而重用。特別是李靖,唐太宗對他的才能和人品給予他充分的信任,讓李靖在戰爭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成就了大唐軍神的威名。

其實有大作為的雄主很少有因為嫉妒手下的才能而不重用的。但是,確實會有一些才學出眾的人因此而遭到猜忌,比如韓非子就因為才華出眾而遭到猜忌,從而入獄遭到毒殺。李世民在評價自己這番話的時候,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認為自己可以做到不嫉妒賢臣。事實上在他的晚年還是對李靖有嫉妒心和猜忌心,幸好李靖比較聰明,閉門不出,免去了殺身之禍。

2、用其長,避其短

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

人們不能兼備各種才能。我常常能夠棄其所短,取其所長。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的千古一帝,他如何評價自己?

房玄齡畫像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在擁有自己優點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缺點。如果當權者不能把部下的優缺點看的清楚明白,而認為他是有大才之人,必定可以勝任任何職位的話,將會釀成大錯。比如曹操曾經錯誤的估計了自己軍隊的戰鬥力,捨棄鞍馬登上舟船,妄想以荊襄水軍擊敗孫劉聯軍。結果在赤壁之戰中一敗塗地,二十萬大軍灰飛煙滅,荊襄也落入劉備手中,才是真正的賠了夫人又折兵。

李世民手下不缺賢才,或者說每個帝王手下都不缺賢才,重要的是當權者如何去使用他們。房玄齡擅長謀劃,杜如晦處事果斷。李世民任用兩人,讓他們互相配合,將朝中大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從而有了貞觀之治,也有了“房謀杜斷”的美稱。

3、敬賢人,憐庸人

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

帝王往往在遇到賢才時,就想把他們抱在懷中,遇到庸才時,就想把他們推下深淵。而我見到賢才對他們保持敬重,見到庸才也對他們憐憫,使賢人和庸才各得其所。

自古以來有作為的帝王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禮賢下士。在古代史上對大有名氣的賢才倒履相迎的數不勝數,做到這一點並不難。但他們對於庸才大多數是棄之如履,眼不見心不亂。所謂賢人,萬中無一,少之又少,庸才卻如過江之鯽,多不勝數。大家往往能夠知道賢才的重要性,但同時也忽略了庸才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的千古一帝,他如何評價自己?

杜如晦畫像

想要使國家國泰民安、經濟發展等需要大量官吏的共同努力。當朝中賢才制定了發展方針,但由於賢才數量太少,他們分身乏術,無法貫徹落實下去。這個時候就需要地方官吏去執行,然而不可能所有的官吏都是賢才,所以作為執行者的庸才同樣重要。

李世民繼續使用隋朝時的開科取士,並改進制度,目的就是選拔更多的人來執行自己的命令。同時也改變了寒門不出貴子的狀態。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庸才有了大量的經驗以後,在自身的職業中也會變成賢才。

4、善用正直之臣

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

很多帝王厭惡正直的人,明殺暗害的事,歷朝歷代層出不窮。我繼位以來,正直的官員,滿朝濟濟,未曾貶黜、處分一個人。

每個有作為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大臣正直、忠誠、能力出眾,但實際上正直的大臣卻往往為皇帝所不喜。皇帝為什麼會厭惡正直的人呢?直臣往往會直接批評皇帝的缺點,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無論皇帝的心胸如何寬廣,當他經常遭到一個人批評的時候,也會心生怨恨。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的千古一帝,他如何評價自己?

魏徵雕像

自古以來許多直臣因諫言而入獄,甚至被暗殺。李世民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以魏徵為例,他一生有記載的諫言多達200多次,唐太宗依舊認為他是股肱之臣。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當然,魏徵此人雖然是直臣,但屬於聰明的直臣,他的諫言多數是上奏或者私下裡勸說李世民,很少在朝堂上和皇帝發生爭執。

5、各民族皆平等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自古以來,都認為中原華夏族尊貴,而鄙視夷、狄等周邊民族。獨有我同樣熱愛,絕不厚此薄彼。所以,這些民族的部落人民,像對父母一樣依戀我。

征服外族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古帝王通常只用武力這一種手段。只用武力征服,只能勝一場,過一段時間又會捲土重來,導致邊境連年戰爭。而李世民很聰明,先用武力體現出大唐的強大,接著用文化逐漸滲透,這樣可以使邊境很長一段時間風平浪靜。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的千古一帝,他如何評價自己?

李世民雕像

李世民在對少數民族用兵之後,從來不歧視他們,認為他們是蠻夷。採用懷柔政策,一視同仁,這一點是大多數帝王比不上的。比如在貞觀四年滅掉東突厥汗國後,沒有采取歷史上習慣的分離措施,反而尊重當地民俗,保留其部落。這一舉動也讓突厥諸部感恩代謝。正是李世民這種不歧視、不鄙視的一視同仁的心胸,外族人尊稱他為“天可汗”。

李世民所評價自己的這五點,在我看來也是他取得如此成就最大的五個原因。當然,在晚年的時候李世民的作風和之前大不相同,但哪怕是晚年的作為也不失為一個好皇帝。也正如他所說的,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李世民的功績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豐功偉績。

最後,引用另一位千古一帝對他的評價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