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第五節 魏延馬岱宿孽已結 漢魏相代難逃此劫

我們來回顧一下《三國演義》之中魏延出場的一幕:

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

襄陽城東門外,玄德被曹操追擊來投劉琮,蔡瑁張允亂箭射下。

——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

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而玄德不願入襄陽。)

——魏延(與劉琮大將文聘交戰)手下兵卒折盡。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魏延是大將

評:魏延出場了,尊劉的立場堅定、反曹的旗幟鮮明,難得的叛逆形象。以一次流產的造反開始了演出。

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韓玄要殺黃忠,剛推到門外,恰欲舉刀,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降雲長。

評:中間很長時間沒有這個小角色的消息,在萬分危急的關頭,魏延又以固有的叛逆形象出場了,這次他的造反成功了,救了黃忠,斬了韓玄,為劉備獻了大禮,為革命立了大功。

——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

——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止之。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劉備很器重魏延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

——魏延喏喏連聲而退。

評:這真是熱臉貼到了涼屁股,本來以為有功會受劉備封賞,誰知道差點被諸葛論罪砍頭。以魏延的叛逆性格,象孟達一樣再來個造反或者叛逃也未可知。孔明在這裡的表現是反常的,於情於理都是講不通的。多虧劉備說服了諸葛亮饒了魏延。可是諸葛緊接著給魏延的告誡也是很沒有道理的話。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孔明一開始對魏延就有偏見

“腦後有反骨”之說甚為荒唐,那個年代中國人都是完整的束髮,所以腦後必為長髮遮蓋,況且武將常戴頭盔,不戴頭盔也多戴頭巾,孔明有什麼特異功能,竟能透過盔巾和長髮看見其腦後有反骨。加之反骨之說甚為稀奇,似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至少書中獨一無二,按說整部《三國演義》,幾乎完全就是一部造反史,也是教人造反的反書。

書裡頭造反的案例層出不窮,不勝枚舉。造反的角色少說也有幾十個,魏延固然是這些造反派中出類拔萃的一個,但似乎還比不上擅自廢立,穢亂宮廷的董卓。也不上“三姓家奴”呂布的反覆無常最後直接死於自己部下的造反。也比不上孟達的反來反去的反中有反。更比不上曹氏父子、司馬氏父子這些造反翻了天的。以上這些角色倒是沒見一個說生什麼“反骨”,只提到了司馬懿的狼顧之相,這大約是真實的,而且是有目共睹,無法隱藏的。

而惟獨魏延腦後生著“反骨”,看來羅貫中借孔明之口杜撰“反骨”之說來誣陷魏延是很有可能的。那羅貫中是出於何種目的或者居心呢?很明顯魏延對於劉備蜀漢是無限忠誠的,劉備也是很賞識和厚待魏延的;偏偏諸葛亮這個二把手對魏延抱有成見,給予不公正的待遇。而羅貫中始終也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對魏延不待見,就把傳說中的“反骨”拿來當說辭,其實這是經不起推敲站不住腳的。由此可知,歷史上孔明每每欲殺魏延,似有難言之隱,小說作者羅貫中也無法道破。事實上小說《三國演義》的最大懸念,最大謎團,而三國曆史三國故事的玄機也恰在於魏延身上。

第六節 魏延馬岱冤家聚首,魏延射操大功難成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收”

——魏延要奪張飛頭功,遇見馬岱以為是馬超,舞刀躍馬迎之,被岱回身射了一箭,正中左臂。延回馬急走,張飛救了魏延,戰退馬岱。

評:兩人對陣,魏延防不住馬岱的暗箭,可見馬岱較魏延更有陰謀詭計。這一點孔明當盡知。後來馬超馬岱兄弟投降了蜀漢,孔明安排馬岱為魏延副將,最後安排馬岱使詐斬之,這裡便可見端倪。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馬岱預示著司馬代 魏的歷史玄機?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

曹操殺了自作聰明惑亂軍心的楊修後兵出斜谷,被魏延詐敗殺了個回馬槍,魏延拈弓搭箭,射中曹操人中,折卻門牙兩個。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曹操晚年是缺兩個門牙嗎?曹操墓裡是這樣的嗎?

評:

這件事情之後,孔明難得不琢磨——你說你魏延怎麼就不能一箭射死魏王曹操呢,稍微再偏一點,隨便上下左右,都有可能要了曹賊的性命,可你就不偏不倚不輕不重地射在人中,又不貫穿頸椎腦後,只射掉阿瞞門牙兩個——你可真是人如其名的魏延啊。

尤其後來魏延撲滅了諸葛禳星之燈,這分明是要諸葛亮孔明這個以“明、亮”為名字的人的命嘛,——諸葛亮孔明,現在成了諸葛不亮,孔明滅燈。

——好你個魏延,欺我明亮太甚,妨我蜀漢太過,無論於己於國計,都要除掉這個喪門星!這喪門星現在只在我一人之下,又沒有什麼大的過錯,不安排一個罪名正法,沒有來由就捉拿殺掉,似乎難以服眾。況且這傢伙獨領一軍作為先鋒,我手下這些窩囊廢幾乎沒有人是他的對手。我諸葛亮得絞盡腦汁來策劃這起謀殺案。“反革命罪”,不,“陰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在任何朝代都是十惡不赦的。那就把這“謀反”的罪名安在他頭上,到時候不滅他三族九族還怪呢。可是這傢伙其實蠻忠心耿耿的——嗯,他是個愛發脾氣的人,一時間氣昏了頭,他就沒有理智了。誰能惹他生氣呢?——非楊儀莫屬。這個楊儀是個促狹鬼。誰去充當這個導火索點燃魏延這個炮仗呢?長舌婦費禕最合適。諸葛亮主意已定,便揹著魏延召開善後會議,安排一二三四各項工作,專等魏延一步一步掉入圈套。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孔明燈被滅,妨蜀延魏之屬性坐實了,魏延死定了

正所謂:

孔明燈,魏延滅。

魏延命,馬岱絕。

馬代魏,難逃劫。

炎漢廢,樹魏闕。

曹魏禪,司馬僭。

痴帝死,八王亂。

中原地,五胡踐。

昔在周,晉並諸胡成霸業。

千載後,五胡滅晉華夏亂。

天道實邇未曾遠,因果報應解連環。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解連環

第七節 魏延馬岱冤家已結,三朝兩禪天意難違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雲長攻拔襄陽郡”

劉備當了漢中王,封了五虎大將,此外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

《三國志》上說,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

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魏延也是個狠人吶

評:漢中太守是和曹魏針鋒相對的前線總指揮。用“一軍皆驚”來表示出乎大家的意料,與當年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一樣。魏延有拒曹操吞偏將的氣魄和格局,顯然是難得的大將蜀漢的棟樑。我們不得再佩服一下劉備的知人善任。從戰略上來講,漢中和荊州,對於益州而言,分別屬於北方和東方的兩大邊地,漢中北當曹魏的關中,屬於戰略上的重地,易守難攻;荊州則北臨曹魏的心臟許都東接孫吳的西境,而且據長江上游直接威脅下游的孫吳腹地,顯然駐守荊州的難度更大,要求更高。漢中則次之,是蜀漢政權的北大門。荊州是蜀漢戰略進攻的基地,其戰略意義重點在於進攻,即便丟失,也有三峽之險和上游之利,不至於一潰千里,後來劉備遭火燒連營之敗,退居白帝城,東吳也奈何不了蜀漢即是明證。而漢中當時的戰略意義是防守大於進攻,蜀道難,大軍的補給十分困難,這為後來諸葛六出祁山姜維八伐中原勞民傷財建樹不多證明。但是隻要守住大山之中的漢中盆地和隴南地區,北兵幾乎無法逾越秦嶺和大巴山兩道天險而威脅四川盆地的蜀漢腹地,後來鄧艾奇兵突破了大巴山西段隴南川北之間的摩天嶺,就是姜維和蜀漢政權疏於防守造成的,但是在魏延守漢中的時期,就沒有這樣的疏漏,當然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諸葛亮的謹慎安排。

總之,無論如何,劉備在這個時候對魏延是委以重任的。劉備手下所有的文臣武將中,魏延實際上僅次於諸葛亮和關羽二人而位列第三了。後來關羽一死,荊州一丟,緊跟著劉備東征大敗,蜀漢完全放棄了長江中游東出三峽進而北伐曹魏的戰略思維,東線和孫吳和解,徹底放棄了攻打孫吳的想法,而專心致志地從漢中向北伐魏了。作為漢中太守,魏延長期以來處於僅次於諸葛亮的重要地位,活躍在秦嶺大巴山之間的川北、漢中和隴南的山山水水之間。試想當年戰場上兩軍對陣,魏那邊應該有“魏”字大旗,蜀漢這邊固然有“漢”字大旗,但作為大將,魏延必然也會像關張趙馬黃那樣有自己的姓氏“魏”字大旗,雖然這兩個“魏”字大旗的顏色形狀字體可能都有異,但紛亂的戰場上,大家還是一定會多加留意這個奇怪的現象,以免由於混淆而引發混亂。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

——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

評:這個時候馬岱即為魏延副將了。也埋下了“馬代魏延”的種子。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呈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封司馬懿為尚書僕射,留在許昌,凡國政大事,並皆聽懿斷決。

評:司馬懿在當了多年主簿之後,終於開始掌握大權了。“馬代魏延”終於萌芽,開始了實質性的一步。當然了,還有一個叫“馬延”的,是袁紹手下投降曹操的,在曹操從赤壁敗逃往烏林的途中,送給曹操三千生力軍,本人卻被甘寧一刀斬於馬下。

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

評:此時魏延為前督部——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僅次於孔明,為蜀軍中第二號人物。

馬謖獻計欲令魏主曹睿殺司馬懿;結果是司馬懿遭削職罷歸。

真是“魏延伐魏終難成,馬謖謀馬亦無功”啊。

第八節 魏延獻策誠智勇,諸葛殺機已在胸

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

——孔明率兵至沔陽,魏延上帳獻策曰,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如此行之,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孔明笑曰“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子午谷奇謀歷來為人爭論

評:顯然這一點上,魏延比孔明更高明。因為魏延的越過秦嶺偷襲長安的奇謀,後來的歷史證明是魏蜀戰爭最佳解決方案,可惜諸葛亮不採用這個正確的建議。後來魏的鐘會鄧艾分兵進攻西蜀,鍾是以正和的正兵,鄧是以奇勝的奇兵。結果鄧艾奇兵果然成功越過大巴山山谷,神兵天降地出現在成都平原,迫使蜀漢劉禪投降,建立了千古奇勳。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魏蜀交兵形勢

而孔明從所謂大路依法進兵,果然被司馬懿阻於陡峭的秦嶺北坡下,渭河南岸狹窄的山麓谷地中——五丈原,南有秦嶺阻隔,北有渭河阻擋而且北邊正面及兩翼均為魏地,向北突破渭河再轉而向東極其困難,而且突破之後又擔心周圍的魏軍從渭河南岸西進或者北岸東進斷其糧道與歸路,所以只能在渭河南岸狹窄的河灘向東強攻,從五丈原到長安,還有幾百裡的距離,就是說蜀軍越過秦巴山地進入渭河谷地向東進軍,距離長安還有大半的征程,勝利是遙遙無期,而非功虧一簣。魏軍背靠富饒而且縱深達上千裡的關中和中原,補給充足,交通便利,蜀軍後方交通困難補給不足,在如此狹窄的接觸面上很難施展諸葛亮的戰術才能,所以從戰術上很難突破魏軍的防線。比如此前郝昭死守小城陳倉,諸葛亮千方百計也無能為力。從這一點上來說,孔明對於整個戰局的把握還真不如魏延高明。難怪魏延後來總是嘮叨早用他的計謀,長安都拿下多時了。

這一點後來連司馬懿都有類似感嘆。司馬懿也說:“孔明若出武功,依山而東,我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無事也。”

看來,司馬懿絕對有戰略眼光和思維,很明顯,諸葛亮對這一軍事戰略的認識是保守和落後的,最終導致了北伐的無功和蜀漢的滅亡。

且嘆之曰,

諸葛一生惟謹慎,謹慎太過無奇兵。奇兵不出功難成,五丈原上歿秋風。

與其困鬥五丈原,莫如延計巡嶺東。北穿子午入關中,一鼓氣下長安城。

又嘆曰,

蜀相用正不用奇,漢軍履坦不走險。魏軍正合奇求勝,鄧艾偷過陰平塹。

七千性命一豪賭,擊破綿竹諸葛瞻。兵不血刃成都降,曹魏由此並蜀漢。

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

評:用馬謖(司馬氏將要興起)和魏延(魏國延續),怎能抵擋司馬氏、遏制魏國而守住街亭?

第九十七回“討魏國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魏延復來告孔明,說城難打。孔明大怒,欲斬魏延。

評:好個專橫的諸葛亮,人言主帥無能累死三軍,果不其然。是他自己決策失當,卻要拿下屬來出氣,碰上個這樣的上司,真是倒黴透頂。

第一百回“漢兵劫寨破曹真,武侯鬥陣辱仲達”

——魏延想起孔明向日不聽其計,亦笑曰:“丞相若聽吾言,徑出子午谷,此時休說長安,連洛陽也得矣!今執定要出祁山,有何益也?既令進兵,今又教休進,何其號令不明!”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諸葛亮的北伐

——且說鄧芝回見孔明,言魏延、陳式如此無禮。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憐其勇而用之。——久後必生患害。”

——此時孔明不殺魏延,欲留之以為後用也。

評:陰險不過孔明,可憐魏延矇在鼓裡。這裡又將腦後有反骨之說改口為素有反相,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或許是另有難言之隱,也未可知。

第一百二回“司馬懿佔北原渭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評:上方谷又用馬岱和魏延準備圍殲魏帥司馬懿,怎麼能夠成功呢?

——宴飲間,權問曰:“丞相軍前,用誰當先破敵?”禕曰:“魏延為首。”權笑曰:“此人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孔明豈未知耶?”

費禕將論魏延之語告之。孔明嘆曰:“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為惜其勇,故用之耳。”禕曰:“丞相早宜區處。”孔明曰:“吾自有法。”

評:魏延不忠連孫權都知道,似乎有些不合邏輯。莫非是碧眼兒故意離間加害魏大將軍,故意在費文偉前詆譭。可是魏延的名字,孫權自然明白。孔明對魏延狐疑猶豫的態度,此處表露無遺。

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廖化這個老卒撿了司馬懿的金盔,竟錄了頭功

廖化獻上金盔,錄為頭功。魏延心中不悅,口出怨言。——孔明只做不知。

評:魏延過於顯露,而諸葛亮過於陰險。如果象易中天先生所說,諸葛亮安排魏延誘司馬懿進入上方谷,一把火將司馬氏三父子和魏延一起燒死,那足見諸葛亮料事如神但無能為力的苦衷。他對蜀亡於魏司馬代魏的天命趨勢看得一清二楚,於是絞盡腦汁設計了上方谷以魏誘馬,火燒魏馬從而一網打盡一勞永逸的圈套,奈何天命不可違,孔明螳臂當車的縱火被老天爺的一盆涼水兜頭澆滅。只好無可奈何的哀嘆。

魏延之死——1800年來被忽略的三國玄機(3)

火困上方谷

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後人有詩嘆曰:

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評:讀到這裡,不免奇怪,諸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擅天象氣候,當年赤壁都能借來東風或者預見會起東風故意裝神弄鬼以待之,在當時絕對是天氣預報的權威專家,怎麼在最重要的策劃時,竟拙於或者疏於對天氣的考慮?或者諸葛已經考察了天氣的因素,並認定不會下雨,突降大雨純粹是天意不可違,那就只能說冥冥之中,三國的命運早已確定,絕非人力可以改變。

(聲明:圖片來自互聯網,僅供此處配文使用。未及一一聯繫各著作權人,謹表謝忱。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