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需要吵得天翻地覆,看華為怎麼吵

管理就需要吵得天翻地覆,看華為怎麼吵


管理就需要吵得天翻地覆,看華為怎麼吵


當行業和人口的紅利一旦消失,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是演變為管理的競爭。怎麼與競爭對手在管理上拉開差距,也隨之成為企業的戰略考慮。


2013年12月19日,華為召開了一個“嚴格、有序、簡化的認真管理是實現超越的關鍵”的座談會,任正非、徐直軍(現輪值董事長)、郭平(現輪值董事長)、梁華(現華為董事長),黃衛偉(華為首席管理科學家)等高層悉數到場。


在這次會議上,華為第一次提出“雲、雨、溝”的管理概念,把管理上升到一定的哲學高度。同時,會議針對管理平臺與系統的定義、IFS/IPD/ISC/LTC幾大主幹流程的融合、“計劃、預算、核算”資源配置機制、授權與監控的關係、“擊斃本拉登”式的管理演進等,進行了詳細討論。


這絕對是一次非常高級別的管理研討,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解讀和研究,並且在自己的企業想明白!


然後就是貫徹“認真”二字——


認真,是一切管理的核心,一是尊重,二是執行。


關於“嚴格、有序、簡化的認真管理

是實現超越的關鍵”的座談紀要


一、為了支撐我們實現超越,要建設一個強大的管理支撐平臺。


任總:“平臺”這個名詞如何來的?鉗工通過翻砂,做出幾公尺長、幾公尺寬、有一定厚度的臺,中間打了很多孔,防止應力集中。經過一、二十年露天的風吹日曬,讓應力釋放後,進行磨平加工,又再置露天風吹日曬,釋放再加工時產生的熱應力。多次往返,再手工磨平後,用於測量直角、彎角及所有零部件尺寸,這個平臺上做各種零件,以此為基準。後來被電子工業引用。


今天延伸過來,華為公司的平臺是什麼?未來的平臺是什麼?面對華為的現實情況,從概念上講如何支撐公司發展,怎樣踏踏實實地建立起自己的管理體系?我們要實現超越美國這個目標,你們想象的管理大架構是什麼樣子?


第一,我們要站在大視野的角度來看大系統。華為最大缺點是缺少思想家,缺少戰略家,戰略家應該要從架構上展開。因此,我們花了許多錢,請西方公司來幫助我們做戰略展開。我們很多幹部從基層打仗上來,眼睛容易盯著下面看,將流程越做越複雜;而且更多人是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容易形成部門牆(流程隔牆),很少有人站在全局觀點來看整體流程。當我們讓他眼睛向上看時,他就認為被剝奪了一些權力,被架空了,找不到做思想家、戰略家的感覺。這方面,美國無論是戰役領袖還是戰略領袖,都很優秀,你們再認真看看《諾曼底登陸戰》,看看麥克阿瑟的個人傳記。當然,華為也不是沒有粗線條,否則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但粗線條過於粗了。


第二,建設管理支撐平臺,要把西方的成熟體系充分利用起來。我們不可能建立一個所謂華為式的管理,不如就把西方的成熟體系充分利用起來,西方有很多成功管理經驗,其實都是站在戰略的觀點來展開的。我們花這麼多錢引進的大管理,現在回過頭來審視是否對華為都能產生作用。我記得以前流程變革都是有導讀的,因為我們當時不理解西方公司的管理,把它拋棄了,直接進入主題。現在希望你們重新研讀IFS/IPD/ISC/LTC的導讀,能否把四個導讀合成一個?先把前言導讀概念性的融會貫通,定性不定量,沿著IFS/IPD/ISC/LTC挖一條西方這樣的運河出來。郭平可以找幾十個有興趣的人多讀幾遍,人多就吵得天翻地覆,結論最後就出來了,整理後作為總裁辦郵件發佈,發佈也是更大範圍徵集批評。而且每次參加整理的二、三十人員都要寫心得體會,幫助年輕人去認識導讀,年輕人只要有人指導,很容易讀懂真理。我們去營造氛圍,再激活,最終會有很多深刻認識的。而且通過大規模評選“藍血十傑”,還可能發現一些優秀的種子,讓他們加強深刻認識,回去就會貫徹執行。


第三,黃老師正在做“雲、雨、溝”,這就是我們將來的大思路。(黃衛偉:把“雲、雨、溝”作為華為公司管理的思路,“雲”是我們對管理的認識,“雨”是我們的經營活動,“溝”是西方公司最佳實踐的流程和理論體系。)我們一定要有一條“溝”,將華為的水流集中起來發電,IFS/IPD/ISC/LTC要融會貫通,成為一條溝。華為的哲學是“雲”,一定要下成“雨”才有用,“雨”一定要流到“溝”裡才能發電。若沒有“溝”,“雨”到處氾濫,能量也就氾濫了。


第四,支撐平臺不追求最優、最好。支撐平臺具體應該是什麼樣子,不要求你們從細節上講,但要在概念上講清楚。你們不要用“有效”、“高效”等這些形容詞,可能會被誤解在某個地區的優化,而忽略了全流程。這樣當我們追求“最優”時,實際做得最差。概念性說一次、兩次可以,但還是要具體化。先從存在的問題入手,去找解決方案。


這個提綱不要急於輸出,慢慢去討論。千萬不要草率地發動,因為涉及到十幾萬人的動作。因此多務虛、多進行發散討論、多進行充分批評,可以先少做點試一試。若我們提不出來管理主張,那就乾脆不提了,慢慢發展,最終有一天能走上正確的道路。因為我們一舉旗,不是左進,就是右進,領導一揮手,億萬人趕麻雀。所以首先我們要想得明白,不是為了講一篇文章而奮鬥,一定要真正的踏踏實實想明白,才去說話。我認為你們寫的文章應該是定性,而不是定量,因為定量的文章很容易過時。高爾基的《我的大學》《在人間》《童年》永遠不過時,因為講的都是個人感受,孩子們都會有這一段感受,不會過時。


第五,存在就是相對合理,千萬不要在自認為最優的盲目衝動下,亂推行變革。不管你是否可能產生最優方案,即使真正能產生,也不能停止正在進行的逐步優化的活動。這些胡指揮的人,都是沒有實踐經驗的,拿公司生命開玩笑。


第六,不要再提互聯網精神,以免誤導青年員工。一定要相信汽車必須是汽車,金融必須是金融,豆腐必須是豆腐……,互聯網的特性是對標準化、數字化的內容傳輸的便利性和規模化,在任何事情上,減少中間環節。我們歷25年的努力,正在使自己的運行標準化,流程簡化,隨便要顛覆的人,是在破壞我們25年的努力。


二、關於目前管理體系面臨的痛點討論


1、客戶需求清晰了,管理才能簡單


任總:過去我們片面理解客戶需求,在收集客戶需求時,沒有歸納總結、分析提高,眉毛鬍子一把抓。這些都是大管理要考慮的,如何充分理解客戶需求?我認為要學習毛澤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考方式。我們是否這樣做了?沒有,那從Marketing開始就亂了。Marketing收到客戶一個需求,就認為我們要做,這樣公司的戰略就不聚焦了,一個項目產出幾百萬美金,規模也做不大,牽扯到公司管理體系變得複雜。每增加一個需求,就增加一個縱橫的交叉點,增加幾十個管理的交叉點的矩陣更復雜了,如何能做好管理呢?我們不是萬能的,客戶需求中,也只能做到有價值的一部分。我們要做能支持大架構的東西,無論當前是否賺錢,我們都做。


我們沒有能力做到綜合性全面管理之前,首先業務口要適當收縮,確保管理口能跟隨上來。業務只能往縱向發展,要搶佔制高點,提高交付、服務質量,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支持公司高效發展?


2、計劃、預算、核算


徐直軍:企業最核心點在於,管理體系最大的要素是資源配置權——“預算”,我認為首先要圍繞“計劃、預算、核算”這幾個點。現在預算是授予到功能部門的分錢機制,是各級組織權力的分配過程,誰有預算誰有權。若不改變預算的產生機制,若不改變權力來源機制,可能就無法改變現狀。預算來自於哪裡?到底給誰?如何支撐戰略落地?


(1)計劃:這是影響我們公司效率最核心問題,即使是流程拉通以後。這兩年做BG建設,想到了做集成計劃“人、財、物”,如果將計劃真正集成了,公司效率自然會提高。(2)預算:目前部門對預算的觀念一直基於“存在就是合理”,去年有,今年也要有。現在功能部門既掌管資源,又掌管錢;反而作戰部門沒錢,需要向功能部門要預算。

我從去年已開始改變,研發費用不授予到產品線,慢慢轉變到先授予IRB 、IPMT ,讓預算到能創造價值、圍繞戰略落地的項目上。(3)核算:要弄清楚核算到哪個單元,很多方面也就清楚了。


若沒有將“計劃、預算、核算”三個機制及圍繞哪些對象梳理清楚,整個改革還是在以功能組織運作為中心,圍繞功能組織配置資源、核算,那麼管理是無法簡化的。華為改革一直沒有改革核心問題。


郭平:2013年把目標和預算分離了,還要認真總結其優劣。華為是個KPI導向很強的公司,在資源分配與KPI考核之間的關係還需更明晰。


黃衛偉:我補充一個例子。藍血十傑中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曾任福特汽車公司總裁,後被約翰遜總統任命為美國國防部長。以前國防部的預算編制和審批是按海軍、空軍這類功能部門做的,結果功能部門有意將預算越造越大,預算審批者由於信息不對稱,不知道該砍誰的預算,只能統統砍一刀。麥克納馬拉把福特的預算方法帶到了國防部,即PPB:計劃(Plan)、項目(Program)、預算(Budget)(首先明確目標和戰略規劃是什麼,然後是支撐目標的項目是什麼,最後是項目需要多少錢),將國防部的預算邏輯徹底調整過來。我們公司現在的預算到部門,可能就是麥克納馬拉就任前美國國防部的狀況。


3、流程貫通


梁華:我認為業務流“不通”、信息“不通”是目前構建未來管理體系大平臺的一個重要痛點。“溝”講的是端到端的自身流程通暢,而我們需要的是“溝”與“溝”之間的連通。(郭平:現在人人都想端到端,就自己挖“溝”,但溝與溝相互不通。)以前我們針對一件事情,就去設計一個流程,現在的流程架構使得運作越來越僵化。要通過流程化組織運作,避免將來越來越僵化。


現在管理體系斷點多,使得流程不通,未來如果拉通了,效率就自然提升了。如賬實不符,就是因為之前DMS在深圳發貨之後就把SO關掉,關掉後存貨信息就沒有了,以PO綁定的大編碼進入到了CES,現在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要把存貨信息一直帶到站點去就一致了。當時向郭總承諾三年達成賬實相符,用一、兩年完成前方存貨管理系統上線,再用一年進行優化。


郭平:IPD、ISC、LTC都是橫向去建的,IFS也是作為項目去建的,沒有縱向連接集成,需要有工具和平臺來拉通。


任總:華為公司做了一個弄不明白的所謂大管理,然後越來越複雜。未來每個改革都是對全流程,看哪些地方可以形成管理節點,能否概念融合起來。我們最終就是要做到賬實相符,然後公司內部管理就清晰化,也簡化了。


將來三大委員會的責任就是制度、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者,不是調度者,不賦予調度責任。


4、簡化管理


黃衛偉:沿著供應鏈務虛會思路,我認為還是要從複雜性的源頭入手來簡化管理。(1)IPD流程上:如何簡化產品品種數量,簡化解決方案的場景,減少低端客戶的定製需求,否則未來運作會越來越複雜。(2)LTC流程上:最大問題是合同。我們要承認小合同數量增加是大趨勢,如何簡化合同處理和合同授權,對合同要分級管理,能否在代表處“四算”關閉合同?總之,我們的業務處理的複雜性決不能是隨規模線性增長,甚至是非線性增長,我們的管理成本不應該是“可變成本驅動”的,而應當是“固定成本驅動”的,這樣才會有規模經濟,公司管理平臺應該主要是“固定成本驅動”的,不隨規模線性增長。


任總:我在供應鏈務虛會上講話,現在90%合同是主運營商、主航道的標準條款,這些合同金額無論多大,仍屬於簡單合同。但繞過主運營商、以及離開標準條款籤的合同貓膩很多,無論合同金額多小,都要審查。假合同因為金額小,就沒有受到管制。


合同將來要分類:(1)主合同:即與選定的客戶在標準條款上籤了的合同,要對承諾的條款索引;主客戶標準條款,事先授權過的,代表處就有權做主,事後追溯責任。(2)非標準合同:即繞過主合同的合同,雖然只有2%,但要加大精力處置,防止出現的問題比例增大。現在我們的好、壞合同都要經過管道流一通,重視大合同,不重視小合同,往往就是小合同出問題。


徐直軍:不期望客戶都按我們的想法去做,但我們可以和客戶一起去定義雙方每一個框架下的PO,這是以前沒有做的。目前我們的框架合同簽了就關閉了,這個關閉點有問題,沒有將客戶給我們下的PO應該是什麼樣子達成共識。若再向前走一走,將客戶下的PO定義出來,後期自動匹配。還是需要大架構的核心理念理清楚,否則會影響整個流程設計和業務運作。


郭平:華為的“項目經營”本質是劃小經營單元,大公司要像小公司那樣有活力、不僵化。但我們的體制能否支撐?大公司怕僵化,小公司怕失控。當初設計的BG是BG EMT負責制,可以理解為三個相對獨立的事業部,BG之間主要的語言是財務語言。但在執行的時候,這兩年全是擰巴著的,組織導致我們的管理複雜。



任總:中國“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論,導致中國缺少放權、監管的理論基礎。西方的觀念是要把所有的人在制度上都管住,缺點就是太規範,一直規範到最基層。郭平曾經講過,放鬆基層的決策流程,避免西方的僵化錯誤。那麼如何放開?在哪個節點要收斂回來?在那個節點下,一線可以自己指揮,但節點上的上報一定是標準化的。我認為要放鬆戰鬥的決定權、管理戰果的處置權。


徐直軍:我們在監控時,是否設監控點,是否設職責分離,通過對風險的接受度來建。我們設一個職責分離,可能規避一點點風險,但是成本太高,那就接受這個風險存在。


任總:是的,比如賬實不符出現2毛錢的問題,我認為是沒有必要回頭去查,應該做一個BUG,相關部門簽字後,這個事情就結束了,讓流程繼續往前走。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現實問題,枝節上一直是糾纏不休,但在大流程問題上沒有清除。主流程要清晰,末端系統要靈活開放。


三、對未來管理體系的建議


郭平:我之前總結的“擊斃本拉登”事例,主要講未來管理體系做三件事:(1)前方是項目經營:有目標清晰的行動中心。24人的海豹突擊隊有明確的項目目標,他們的“少將班長”相當於我們的項目經理。(2)中間是被呼喚炮火、有效率的平臺:在傳遞過程中,能使前後方信息、物資全部貫通,能呼喚無人機。由衛星、航空母艦、通信系統……組成的服務平臺。(3)後方是清晰的決策及監控中心:前方活動過程清晰透明,確保前方按業務規則進行。(梁華:其實目標和規則早已確定,後方對過程可視,如一線是按規則進行的,後方就不應該再幹預,因為一線已經獲取授權。)


徐直軍:定位公司管理平臺三個方面:(1)流程、IT要貫通;(2)數據一致;(3)可視。面向對象,包括角色、作戰團隊及經營單元進行集成。


梁華:第一,我們建立了這個平臺,無論哪塊業務在上面跑,應該有這四個要素。(1)業務規則:包括研發、交付、銷售,如“研發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要描述清楚,在上面一層就要思考;又如最近任總不斷給銷售提一些規則,其實都是業務規則;(2)流程、IT、數據:雖然我們也是這三個詞,但流程要變,06年前業務部門都有流程設計權,後來收歸到集團後,流程設計權都在上面了。我認為流程設計權還是要一部分公司管控,一部分一線管控,通過IT來貫通,通過數據可視、可管理;(3)計劃、預算、核算:這是管理體系貫穿很重要的一塊;(4)度量體系:包括業務度量、KPI、現在所說的“5個1”等,建立逼著項目和功能部門不斷去改善效率的度量體系。


第二,未來建立的支撐管理平臺,運作和流程都必須是通的。無論是徐總所說“預算分到了功能部門”,還是流程在運作中都是一根根筷子下去的。其實在代表處,就是合同獲取、合同執行、財務管理以及行政管理活動,可能就三¬—四個業務流。在運作方面,我們要改變到以項目為經營單位的管理體系,包括如何定義項目型組織、對項目型組織管理人員的定位、授權、激勵、資源獲取機制……,通過預算獲取相應權力,這些問題可能是我們需要調整的。將來無論是研發項目、交付項目、變革項目、基建項目,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運作。建立大的管理體系可能涵蓋我們從產品開發到銷售、供應、交付、財務的全流程。


將來我們在流程建設或未來架構建設中,應該四位一體:(1)首先明確業務場景和規則;(2)再設計流程、數據、IT;(3)相應支撐運作組織體系和KPI,(4)相應流程體系的度量和Metrics。將來流程發佈應包括三個方面:(1)流程架構(BPA)層面;(2)面向業務流的流程視圖,將客戶、華為、供應商包含在一起;(3)相應的定製方法。這樣使得我們既能夠有總體運作框架,一線又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業務場景和業務規則,同時定製相應流程。




管理就需要吵得天翻地覆,看華為怎麼吵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此篇文章文字和圖片均從網絡轉載,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對文中陳述內容和觀點均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本文資料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