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战后的复兴奇迹:令人尊敬,却又让人不得不防

二战结束后,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重建,在诸多主要交战国之中,德国和日本无疑是面对困难最大的国家。首先,战争末期,随着同盟国的反扑,这两个国家都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残;其次,战败国总会受到制裁,两国本身就因战争变得负债累累,不少百姓都揭不开锅,还要勒紧裤腰带支付天价战争赔款。然而,无论是德国和日本,他们却双双避免了沦为三流国家的悲惨命运,甚至比战前还要发达,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德日战后的复兴奇迹:令人尊敬,却又让人不得不防


我们先来讲德国。二战中,德国在军事和科技上的许多先进理念受到美苏为代表的其他世界大国追奉,战争结束后,战胜国立刻在德国境内展开了一场“掠夺竞赛”。就拿柏林来说,“以资抵债”的苏军把德国一切值钱的东西都带走了,甚至连市区的路灯、公用电话这些东西都不放过。而为了防止德国军国主义的复辟,同盟国也采取了十分严苛的手段。不但从某种程度上彻底碾碎了德国昔日的脊梁,更是将德国一分为二,直到4年后才有了新任总理。

德国人民面临的是4亿立方米的城市废墟、饥饿以及巨大的恐慌,更要命的是,受到美英和苏联不同势力集团的控制,东西德对重建问题存在着巨大分歧。西德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本的城市面貌,恢复到战前的样子,其中包括那些带着鲜明纳粹风格的建筑。而东德则主张彻底改变德国的建筑风貌,重建一座座“没有资本主义特征”的新城市。举个鲜明的例子:苏联人曾毫不犹豫地拆掉了大批纳粹建筑和德国古典建筑,其中就包括普鲁士国王的冬宫,并在原址上建立了一座很有苏维埃气质的政府大楼。柏林墙倒塌后,德国人又拆掉了这座大楼,恢复了冬宫。


德日战后的复兴奇迹:令人尊敬,却又让人不得不防


虽然双方无法在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但重建工作仍要继续。好在德国民众对国家有着极高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而重建工作正是从百姓被组织或是自发地走上街头捡拾石块开始的。一名当时身处柏林的美国记者写道:“德国城市重建过程中,马歇尔计划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你在这儿居住了足够长的时间,充分认识了德国人后,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们尊重秩序,知道如何组织起来一起工作。”

另外有一点:德国的重建是伴随着美苏争霸这个大背景而展开的。作为西方国家和苏联集团两大势力对峙的最前线,双方都极尽全力改善东西德的形象。苏联这边,有着特殊的国家体制做保障,东德的重建工作以近乎奇迹的速度进展着;而为了同苏联对抗,美国方面则以重金做许诺,以近乎连哄带骗的方式把大批科学家、城市建设专家和其他各路人才带回柏林。与战后那会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双方从对设备、技术和物资的疯狂掠夺转而变成疯狂输入,德国便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快速复兴。


德日战后的复兴奇迹:令人尊敬,却又让人不得不防


相比之下,虽然同德国复兴有着极其类似的处境,但日本的重建过程简单粗暴许多。日本的重建主要依赖美国的扶持,而美国扶持日本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美国“独霸”了日本,这也让日本免受先前提到的东西德面临的那种尴尬处境。美军迅速控制了日本,保留天皇制度,新任首相也立刻履职;按照美国政府的计划,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涌入日本,而没有其他选择的日本政府和民众只能积极迎合。

美国的思路很清晰,首先恢复日本的经济,接着将日本打造成为太平洋西岸的美军基地,以遏制苏联和控制整个亚太。美国急于对抗苏联,而这种急切在某种程度上也遭到了日本政府的利用。日本高层有着这样一种理念:“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在美国“倾囊相助”的过程中,日本也不声不响地占有了许多核心技术。依托本国相当强大的工业基础,日本将这些技术用以生产和谋利。随着硬件重建工作的完成,日本也迎来了一场“科技崛起”。在短短十年内,日本就掌握了不依附美国的发展思路,更是如愿完成了“再次全盘西化”。


德日战后的复兴奇迹:令人尊敬,却又让人不得不防


令人担忧的是,保留了天皇制度其实便是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隐患。咱们不妨讲个细节:在重建的过程中,日本十分强调两大基本原则,即“以战略眼观看经济”和“强调竞争优势”。所谓“竞争优势”,有个具体反映就是尽可能地保持全民生产力,这被学界许多专家认为是军国主义思想的延续。众所周知,即便是在战争末期,日本在工业体系饱受打击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可观的生产能力,靠的就是民众的广泛参与。相比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发展策略,日本重建时所强调的“全民生产”显得十分突兀,结合历史背景,我们很容易将其认作是军国主义分子妄图死灰复燃所做的准备。

正所谓“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有趣的是,天皇宣布“停战”一事仍然令不少日本国民对政府失去了信心。即便是在战争尾声,日本民众仍积极响应政府“一亿玉碎”的号召,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家里仅剩的口粮和钱财捐献给政府;美军在扔原子弹前广发传单,劝告日本民众远离城市,后者却自发走上街头收集这些传单并交给政府。然而随着二战结束,虽然天皇制度得以苟存,民众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愚昧顽固和狂热的性格反而遭到瓦解。不少日本人拒绝政府的再次压榨,从1945年到1955年这10年的时间里,大量民众偷渡到东南亚、拉美等地区诸多国家——那种令人发指的日本式献身精神似乎已荡然无存了。

毋庸置疑,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它们复兴的背后都离不开美国的鼎力扶持。然而,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两国战后奇迹般崛起,靠得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努力。举个反例:曾被美国当成“亲儿子”一般建设的菲律宾也曾经历过一段甜蜜的发展期,但离开了外力的支持后,菲律宾又立刻归于平庸。其次,德日战后的表面令人敬佩,但我们也要对此保留理智和谨慎,正如先前所说,某些国家或许在“和平”的外表下仍保留着险恶的意图。


德日战后的复兴奇迹:令人尊敬,却又让人不得不防


如今,再看一眼国际局势,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如今仍以世界一流强国的身份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德国积极反思,获得了世界的谅解,得以继续在世界保持着巨大影响力;而日本技术、资本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着持续且强势输出,在许多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再看一些所谓的“战胜国”:苏联已经解体,诸多曾经的加盟国如今在可怜兮兮地啃着老本;法国深陷自身问题,甚至沦为笑柄;英国也正在极力挽护着“大英帝国”残留的尊严,但显然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单从这个角度来看,“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界线,似乎又不那么分明了。如此耐人寻味,这恐怕便是历史的迷人之处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