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戰後的復興奇蹟:令人尊敬,卻又讓人不得不防

二戰結束後,各國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重建,在諸多主要交戰國之中,德國和日本無疑是面對困難最大的國家。首先,戰爭末期,隨著同盟國的反撲,這兩個國家都遭受了一輪又一輪的打擊,幾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殘;其次,戰敗國總會受到制裁,兩國本身就因戰爭變得負債累累,不少百姓都揭不開鍋,還要勒緊褲腰帶支付天價戰爭賠款。然而,無論是德國和日本,他們卻雙雙避免了淪為三流國家的悲慘命運,甚至比戰前還要發達,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德日戰後的復興奇蹟:令人尊敬,卻又讓人不得不防


我們先來講德國。二戰中,德國在軍事和科技上的許多先進理念受到美蘇為代表的其他世界大國追奉,戰爭結束後,戰勝國立刻在德國境內展開了一場“掠奪競賽”。就拿柏林來說,“以資抵債”的蘇軍把德國一切值錢的東西都帶走了,甚至連市區的路燈、公用電話這些東西都不放過。而為了防止德國軍國主義的復辟,同盟國也採取了十分嚴苛的手段。不但從某種程度上徹底碾碎了德國昔日的脊樑,更是將德國一分為二,直到4年後才有了新任總理。

德國人民面臨的是4億立方米的城市廢墟、飢餓以及巨大的恐慌,更要命的是,受到美英和蘇聯不同勢力集團的控制,東西德對重建問題存在著巨大分歧。西德應當儘可能保留原本的城市面貌,恢復到戰前的樣子,其中包括那些帶著鮮明納粹風格的建築。而東德則主張徹底改變德國的建築風貌,重建一座座“沒有資本主義特徵”的新城市。舉個鮮明的例子:蘇聯人曾毫不猶豫地拆掉了大批納粹建築和德國古典建築,其中就包括普魯士國王的冬宮,並在原址上建立了一座很有蘇維埃氣質的政府大樓。柏林牆倒塌後,德國人又拆掉了這座大樓,恢復了冬宮。


德日戰後的復興奇蹟:令人尊敬,卻又讓人不得不防


雖然雙方無法在諸多問題上達成共識,但重建工作仍要繼續。好在德國民眾對國家有著極高的認同感和責任感,而重建工作正是從百姓被組織或是自發地走上街頭撿拾石塊開始的。一名當時身處柏林的美國記者寫道:“德國城市重建過程中,馬歇爾計劃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當你在這兒居住了足夠長的時間,充分認識了德國人後,你會發現,這裡的人們尊重秩序,知道如何組織起來一起工作。”

另外有一點:德國的重建是伴隨著美蘇爭霸這個大背景而展開的。作為西方國家和蘇聯集團兩大勢力對峙的最前線,雙方都極盡全力改善東西德的形象。蘇聯這邊,有著特殊的國家體制做保障,東德的重建工作以近乎奇蹟的速度進展著;而為了同蘇聯對抗,美國方面則以重金做許諾,以近乎連哄帶騙的方式把大批科學家、城市建設專家和其他各路人才帶回柏林。與戰後那會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雙方從對設備、技術和物資的瘋狂掠奪轉而變成瘋狂輸入,德國便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快速復興。


德日戰後的復興奇蹟:令人尊敬,卻又讓人不得不防


相比之下,雖然同德國復興有著極其類似的處境,但日本的重建過程簡單粗暴許多。日本的重建主要依賴美國的扶持,而美國扶持日本的根本原因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二戰結束後,美國“獨霸”了日本,這也讓日本免受先前提到的東西德面臨的那種尷尬處境。美軍迅速控制了日本,保留天皇制度,新任首相也立刻履職;按照美國政府的計劃,大量資金源源不斷湧入日本,而沒有其他選擇的日本政府和民眾只能積極迎合。

美國的思路很清晰,首先恢復日本的經濟,接著將日本打造成為太平洋西岸的美軍基地,以遏制蘇聯和控制整個亞太。美國急於對抗蘇聯,而這種急切在某種程度上也遭到了日本政府的利用。日本高層有著這樣一種理念:“租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造船。”在美國“傾囊相助”的過程中,日本也不聲不響地佔有了許多核心技術。依託本國相當強大的工業基礎,日本將這些技術用以生產和謀利。隨著硬件重建工作的完成,日本也迎來了一場“科技崛起”。在短短十年內,日本就掌握了不依附美國的發展思路,更是如願完成了“再次全盤西化”。


德日戰後的復興奇蹟:令人尊敬,卻又讓人不得不防


令人擔憂的是,保留了天皇制度其實便是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隱患。咱們不妨講個細節:在重建的過程中,日本十分強調兩大基本原則,即“以戰略眼觀看經濟”和“強調競爭優勢”。所謂“競爭優勢”,有個具體反映就是儘可能地保持全民生產力,這被學界許多專家認為是軍國主義思想的延續。眾所周知,即便是在戰爭末期,日本在工業體系飽受打擊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可觀的生產能力,靠的就是民眾的廣泛參與。相比同一時期其他國家的發展策略,日本重建時所強調的“全民生產”顯得十分突兀,結合歷史背景,我們很容易將其認作是軍國主義分子妄圖死灰復燃所做的準備。

正所謂“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有趣的是,天皇宣佈“停戰”一事仍然令不少日本國民對政府失去了信心。即便是在戰爭尾聲,日本民眾仍積極響應政府“一億玉碎”的號召,寧可自己捱餓,也要把家裡僅剩的口糧和錢財捐獻給政府;美軍在扔原子彈前廣發傳單,勸告日本民眾遠離城市,後者卻自發走上街頭收集這些傳單並交給政府。然而隨著二戰結束,雖然天皇制度得以苟存,民眾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愚昧頑固和狂熱的性格反而遭到瓦解。不少日本人拒絕政府的再次壓榨,從1945年到1955年這10年的時間裡,大量民眾偷渡到東南亞、拉美等地區諸多國家——那種令人髮指的日本式獻身精神似乎已蕩然無存了。

毋庸置疑,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它們復興的背後都離不開美國的鼎力扶持。然而,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兩國戰後奇蹟般崛起,靠得更多的還是自己的努力。舉個反例:曾被美國當成“親兒子”一般建設的菲律賓也曾經歷過一段甜蜜的發展期,但離開了外力的支持後,菲律賓又立刻歸於平庸。其次,德日戰後的表面令人敬佩,但我們也要對此保留理智和謹慎,正如先前所說,某些國家或許在“和平”的外表下仍保留著險惡的意圖。


德日戰後的復興奇蹟:令人尊敬,卻又讓人不得不防


如今,再看一眼國際局勢,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和日本,如今仍以世界一流強國的身份活躍在世界舞臺上,德國積極反思,獲得了世界的諒解,得以繼續在世界保持著巨大影響力;而日本技術、資本和文化在全球範圍內保持著持續且強勢輸出,在許多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再看一些所謂的“戰勝國”:蘇聯已經解體,諸多曾經的加盟國如今在可憐兮兮地啃著老本;法國深陷自身問題,甚至淪為笑柄;英國也正在極力挽護著“大英帝國”殘留的尊嚴,但顯然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單從這個角度來看,“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界線,似乎又不那麼分明瞭。如此耐人尋味,這恐怕便是歷史的迷人之處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