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奇案背後的政治博弈

晚清奇案背後的政治博弈



熟悉周星馳的小夥伴們,都知道他有部家喻戶曉的經典電影《九品芝麻官》。劇中的案件原型,正是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這個案件之所以關注度如此之高,不僅僅因為它是一場刑事案件,一場冤假錯案,更是一個政治廣角鏡,折射出晚清各方政治力量的幕後角逐。



晚清奇案背後的政治博弈


01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楊乃武,字書勳,浙江餘杭人。楊家世代以種桑養蠶為業,家境殷實。自小聰慧的他二十歲便考上秀才,三十三歲就考上舉人。他性格耿直,急公好義的一面,經常聯合發動舉子們,為鄉親們打抱不平。餘杭知縣劉錫彤曾為濫收錢糧斂贓貪墨,後被楊乃武聯絡士子上書舉發。被斷了財路的劉錫彤心懷怨隙,欲除楊乃武而後快。


本案的女主角畢秀姑,由於她相貌長得俏麗,又喜歡穿白衣綠褲,人送綽號小白菜。她嫁於葛品連,夫妻二人作為房客,租住在楊乃武家的一間房子裡。大家作為鄰居,平時相處也和氣。楊乃武也時常教畢秀姑讀書認字,還經常邀請畢秀姑全家與自己的妻子、姐姐同桌吃飯。小白菜的丈夫葛品連有流火宿症,於同治十二年十二月,舊病復發暴斃身亡。因葛品連死亡之時,口鼻流血,面色發青,其母疑為中毒,於是便到縣衙控告,要求驗屍。


接到報案的餘杭知縣劉錫彤,覺得這是個除掉眼中釘肉中刺的絕佳機會。於是誣楊乃武與小白菜系通姦之罪,合謀用砒霜毒死葛品連。為了屈打成招,劉錫彤酷刑逼供二人,並將二人判以死罪。楊家不服,向更高的政府機關狀告杭州府,但均被各級衙門駁回,此案被辦成冤案。


紅頂商人胡雪巖聞之義憤填膺,向楊乃武的姐姐和妻子伸出援手,幫助她們進京告御狀,因此驚動了慈禧太后;楊乃武的好友汪樹屏和吳以同、吳玉琨等三十餘名浙江籍舉人、生員也聯名向都察院以及刑部控告,與此同時,十八名浙江籍京官聯名要求刑部直接審理此案;當時影響力很大的《申報》也跟蹤報道此事,一時間輿論譁然,江浙一帶士紳頗為氣憤。


在諸多輿論壓力下,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頒佈平反諭旨宣佈:自巡撫楊昌睿,學政胡瑞瀾,到杭州、寧波知府,嘉興、餘杭知縣全部革職嚴處,為楊、胡說情的朝廷官員也全部予以申斥、降職、降品。至此,楊乃武一案共摘去官員頂戴數十項之多。

而朝廷為楊乃武平反,既平息了負面輿論,又籠絡了百姓之心。


有清一代,類似於這樣的案件並不罕見,之前就有道光朝山西的“閻思虎命案”,浙江“徐蔡氏命案”等。但為何獨楊乃武案舉國關注?答案就在於並不複雜的楊乃武案背後,卻是錯綜複雜的晚清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

晚清奇案背後的政治博弈

▲翁虹飾演的小白菜


02 內廷與外朝的矛盾


楊昌睿、胡瑞瀾敢與刑部叫板,實質是針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在朝野散佈皇帝大政未及親裁的不滿。結合當時的形勢來看,這並非是空穴來風。時任四川監察御史的王昕,上呈了一道很有分量的奏摺,奏摺中提到:“此案奉旨飭交撫臣詳核於前,欽派學臣複審於後,宜如何悉心研鞠以副委任,萬不料徇情枉法,罔上行私,顛倒是非,至於此極……臣揆胡瑞瀾、楊昌浚所以敢於為此者,蓋以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皇上衝齡踐祚,大政未及親裁,所以藐法欺君,肆無忌憚……且恐此端一開,以後更無顧忌,大臣倘有朋比之勢,朝廷不無孤立之憂。”這道摺子指出了楊、胡二人挑戰的正是慈禧太后的權威,可以說是觸及到了清廷統治最為敏感的神經。


因為就在此前不久,御史吳可讀為光緒帝的繼位之事而死諫。吳可讀事先已吞食鴉片,當著朝廷眾臣勸諫:你立載湉為帝,是要聽政而已,最終會釀成“綱紀不振、禮法大壞”的巨患。因此,為了防止皇位世系紊亂,祈求慈禧太后改弦更張。勸諫完畢,他即向同治皇帝陵墓方向跪拜,倒地而亡。吳可讀的死諫,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隨後,朝廷大臣尚書徐桐,翁同龢,翰林院侍讀學士寶廷、黃體芳,國子監司張之洞紛紛上奏,大意也都與吳可讀的本朝家法、大政奉還之類的觀點大同小異。


面對來自外朝洶湧的議論,慈禧不得不做出姿態,表示日後哪個皇子繼承大統,權在光緒帝,自己絕不干涉。而且她誇讚吳可讀“以死建言,孤忠可憫”,命廷議加恩按五品官例議恤。然而慈禧心口不一,她聽政專權的想法並未改變,於是這次便以楊乃武案為契機,以整飭吏治為名,清理門戶,裁撤異己。廢除楊乃武案所牽涉的浙江官員只是個開端,之後的慈禧政治打擊的對象,主要也都是反對“聽政”、“訓政”的官員。譬如後來光緒朝的雲南報銷舞弊案中,慈禧就以辦事不力為由,下懿旨整肅都察院,因為督察院的御史們大多是非議太后垂簾聽政的。


03 中央與地方的博弈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名臣征剿太平天國後,很多湘淮籍的將領擔任朝廷的封疆大吏。漢族官僚的崛起並擔當重任,引起了清廷的警覺。而以浙江為代表的的地方勢力尤為突出,頗有尾大不掉之勢。不過,清政府為了鎮壓捻軍起義,指望不上八旗子弟,不得不仰仗大量的湘淮籍漢人將領平定叛亂。這導致了日後地方疆臣權勢日強,遇事時往往先自作主張,然後再奏報朝廷了事,頗有些不把朝廷放在眼裡的架勢。


具體到楊乃武案,此時也形成了以中央官員為首的“翻案派”和以地方實權人物為代表的“維持派”,兩派以鄉里師生、同門故友、親黨膠固等結成政治派系,互相明爭暗鬥、僵持不下。比如在該案件平反過程中,四川巡撫丁寶楨就曾跑到刑部大發雷霆,說此案如果要翻,地方將無人再敢做官。一時間弄的刑部官員騎虎難下,畢竟他們很難平衡出一個雙方都樂於接受的結果,所以最後的處理自然要慎之又慎。


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中央欲利用楊乃武案來敲打湘軍系地方官僚,楊、胡二人被冠以“藐法欺君、肆無忌憚”的罪名革職查辦,就是給湘軍系地方官僚的一個下馬威。但是楊昌浚則在遭到處分革職後不久,靠著左宗棠的保舉又覆被起用,先是佐理新疆軍務,後又升任閩浙、陝甘總督;而胡瑞瀾也同樣在革職後不久被重新任命。可見,慈禧太后的威信並非穩如泰山,很多地方大員在起用被她查辦的人時也不太在乎她的反應。


所以,這場較量並非一定要分出輸贏,畢竟要維護搖搖欲墜的滿清統治,還要依靠湘淮籍將領,只是要在爭鬥中要取得勢力的暫時平衡而已。朝廷就是要通過這樣的處理方式,既向外界表明中央對地方依然擁有絕對控制權,但又巧妙地在時間和空間上使地方不同力量之間形成了一種均勢共存的局面。


因此,重審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其實只不過是中央與地方在利益面前力量博弈的產物而已。

晚清奇案背後的政治博弈

▲楊乃武與小白菜劇照


03 媒體與清廷


發生在光緒朝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與之前的各種冤案相比,時代環境已經大不相同了。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各國逐漸獲得了在華辦報的權力。自1860年以來,僅是耶穌會士主辦的報刊就多達七十多種。在諸多報刊中,影響最大的是英國商人創辦的《上海新報》和《申報》。這些報紙以關注社會問題為宗旨,評議時政,針砭時弊,起到了廣開言路,溝通朝野的作用,在當時獲得當時很高的社會美譽度。


楊乃武案經《申報》披露後,引起社會震動,譬如對案情的“京城驗屍”環節,《申報》記者直擊現場。以《刑部審餘杭案》為題,作了精彩的報道。


文中對驗屍過程運用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比將骨殖取出,尚有殘貲敗血,故變無須蒸洗。查其應受毒之骨節,則皆潔白,無絲毫青黑痕。”以及現場人物的反應描寫,如楊乃武之妻的憤怒之情:“楊乃武之妻楊詹氏,忿激之氣溢於眉宇,親執利刃擬剜劉令之腹,為旁人勸阻始止”。同時也對比描寫了徇私舞弊的縣令的醜態:“劉令至是始諮嗟躑躅,神色怕遽,免冠自跪於提牢廳前求救命,叩頭有聲”。


申報還將輿論矛頭直指浙江官員草菅人命的黑暗。1874年12月2日,申報頭條刊登《論餘杭縣案》,向地方官僚直陳意見。“古今天下之冤,實無甚至於此也,可謂奇而益奇之冤也。查被屈者本有科名之人也,以枉例使有科名無罪之人陷法死於非命,又於死前極加五刑,使之七次昏絕,慘虐冤抑,更孰於此耶?”


楊乃武的姐姐和妻子兩次赴京上告,申報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12月7日和8日,全文刊載狀文,並配發評論,直接質問官吏:“乃讀邸報都院奏稿則已全行刪去,並不提及,不知何故,豈其中變有所護耶?”。而評論中對徇私枉法官吏的譴責,更是毫不客氣:“私仇不勝公報,公論不可逃,即使昭雪無期,典刑立正,彼閻羅老子變漫無黑白耶,將亦力為迴護耶?”

晚清奇案背後的政治博弈

輿論責成浙江官員實查案情。最後案件的平反中,不得不說,以《申報》為代表的新聞媒體,對輿論的撥亂反正,對民意社情的及時反映,都對清政府形成相當的輿論壓力。


新聞媒體的輿論,對於呼籲司法公正的社會效用,較之於朝廷空洞的整飭命令更有影響力。媒體對平反楊乃武案的輿論介入,意味著民情以及知識分子的議政意識日益發展起來。清政府的吏治問題,不再是封閉的君臣博弈,而必須面對民情的考量和輿論的評判,顯示了社會的進步。


一個小小的冤案,背後卻是晚清政治波雲詭譎的圖景。各方勢力圍繞著這個冤案,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這種持續的政治內耗,使得清政府日趨虛弱,最終,在列強的炮擊下,在革命的烽火中,清政府走向了它的不歸路。


參考文獻:

1、《“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驚心動魄的平反過程》 吳鉤

2、《清末江南驚世疑案鉤沉——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歷史真相》 吳仁安

3、《正義的分歧——以清代“楊乃武”案為例分析中央與地方的司法博弈》 石泉

4、《傳統中國審判機制的法理與道理——從劉錫彤斷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說起》李平

5、《從“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看《申報》的輿論監督意識》 熊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