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中,为何清朝损失万余精骑,英法联军却只死了十余人?

1860年9月21日,清朝与英法联军展开决战。在八里桥之战中,清朝精锐尽出,六万大军中有三万都是骑兵,而且其中一万还是来自察哈尔的蒙古马队,统帅则是大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这是清军的王牌,也是游牧民族的骄傲,它们曾驰骋于草原上,纵横无敌。


八里桥之战中,为何清朝损失万余精骑,英法联军却只死了十余人?

清朝知道联军强大,但他们相信,这支强大的骑兵能够咬下联军的一块肉来。可是,当战事打响以后,呈现在清朝面前的,是清军的惨败。炮声、枪声、战马嘶鸣声,这一切像是清朝这个帝国轰然倒塌前的悲鸣。

八里桥之战中,清朝以两万多最精锐的骑兵对决联军的八千人。可这一战的结果却是清朝损失三千骑兵,七千步兵,联军则只阵亡了十余人。这是一场单方面的碾压,联军方面的一部分人甚至不认为这是一场胜仗,因为这根本不能称之为“战争”。


八里桥之战中,为何清朝损失万余精骑,英法联军却只死了十余人?

清朝最后的王牌在八里桥之战中,为何如此的不堪一击呢,是因为清军的软弱无能吗?显然不是,清朝末年的军队表现的确令人失望,但公平地讲,八里桥之战中的清军,值得“军人”的称谓。在这一战中,尽管清军损失惨重,但他们却没有丧失战斗勇气,他们表现得十分英勇,连对手都肯定了这一点。

保尔·瓦兰在《徵华记》记载说:“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八里桥之战中,为何清朝损失万余精骑,英法联军却只死了十余人?

德里松伯爵也在《翻译官手记》中有着这样的描述:“敌人已经两次被打退,却还没有认输,正准备横下一条心来争夺通道。……我们的炮弹造成了成批的杀伤。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手,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然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

从亲历这场战争的联军军官记录中可以看出,这支清军并不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有着高昂的战斗热情和不惧牺牲的战斗勇气。

可是,血肉之躯终究不是钢铁洪流的对手。联军的军队固然称不上是钢铁洪流,但他们的装备,却实实在在的领先了对手一个时代。联军军队装备了配备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有的军队甚至还配备了刚刚发明不久最新的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他们的火炮拥有瞄准仪,且威力巨大。


八里桥之战中,为何清朝损失万余精骑,英法联军却只死了十余人?

而清军装备的主要是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即便有火器,也多是少数进口和仿制的旧式滑膛枪、自制的本国鸟枪,抬枪,抬炮、劈山炮等,它们精准度低,射速慢,射程近,威力小。所以,当这支军队对联军发起冲锋时,就像是二战时期波兰骑兵对阵德国的坦克,固然英勇,但却毫无反手之力。

不过,清军的惨败,也不仅仅是因为武器落后,战术上的落后,亦是导致清军失败的重要原因。首先,清军本就不应该和联军打野战。将自己最精锐的骑兵拿出来和联军的先进部队进行野战,是一个巨大的战术失误。学者胡世芸就在《略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一文中写道:“僧格林沁在第三次大沽口之役中已经知道冷兵器不能抵抗新式兵器,就不该督率马队与联军决一野战,是他的无知和错误使官兵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战事中,清军所使用的战术,亦远远落后于联军方面。八里桥之战中的联军是一支精锐之师,经过拿破仑战争的锤炼和克里米亚战争的洗礼,这支军队的素质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在面对清军骑兵冲锋时,联军使用的是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等最新战术。这种战术被很多人戏称为“排队枪毙”,但实际上,它是当时最先进的战术之一。士兵们站在指挥官设定的“红线”上,每一个人即便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位置上。这种战术下的军团单兵素质不如古代游牧骑兵,但他们的整体战斗能力却远超对方。


八里桥之战中,为何清朝损失万余精骑,英法联军却只死了十余人?

当战斗打响时,清军朝着联军冲锋,他们英勇,他们无畏,可他们却成群结队的倒在对方的枪下,炮下,他们排山倒海的冲了过去,却始终无法冲到对方的阵地上。僧格林沁也曾找到联军的薄弱点,那就是两军的结合部,他指挥大军向这里猛冲,试图分割战场。可是当蒙古骑兵即将冲到对方阵地时,对方的骑兵出动了。

没错,即便是骑兵的交锋,清军也输的十分彻底。这支一千五百人的骑兵由两国最精锐的骑兵团组成,他们的马体格强悍,爆发力极强,远超蒙古骑兵的马。当联军骑兵冲锋时,蒙古骑兵们分散开来,他们仍旧采取祖先的游射战术,不与敌人近身搏斗,企图利用弓箭将对方消灭。成吉思汗曾用这个战术征服了世界,可当几百年以后,这个战术已经落后了。联军骑兵如同洪流一样,瞬间就冲到了还未分散的蒙古骑兵面前。


八里桥之战中,为何清朝损失万余精骑,英法联军却只死了十余人?

武器的落后和战术的落后,让这支精锐的清军王牌在联军面前却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联军以碾压之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指挥战斗的法军将领孟托班回国后,法国皇帝提议将他封为“八里桥伯爵”,并他年金五万法郎作为奖赏,但大多数议员却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

这对于八里桥上阵亡的清军,对于当时的清政府,实在是一个莫大的悲哀。当世人提起这场战争时,人们对于清军即便绞尽脑汁所能想到的称赞之词,也只有“勇气可嘉”,可这背后,却是无数人的牺牲,是中国上百年屈辱历史的开端。

所以,回顾八里桥之战,清军的失败,是军事科技的失败,是军事战术的失败,亦是思想、经济等全方面的失败。这场战争,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们,不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世界,一味地固步自封,终将遭遇失败。

《徵华记》

《翻译官手记》

《略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