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慶之戰:明清之際改變歷史走向的一場戰役

1644年的懷慶之戰,是李自成的最大失策,是南明弘光朝最好的機會,是清朝多爾袞及時調整戰略的轉折點。

懷慶在明朝的時候是一個府,叫做懷慶府。懷慶府統轄六個縣,在現今的河南省境內。懷慶戰役是由大順軍首先發動的。這場戰役徹底改變了清軍的軍事戰略。或許這次戰役、而不是其他戰役才是清軍勝負成敗的真正關鍵所在。

甲申年(1644)四月,李自成帶領自己的大順軍隊在一片石同吳三桂、滿清聯軍大戰慘敗後,火速回京。之後,李自成在北京城登基稱帝。他就審時度勢,火速撤回西安。

清軍在吳三桂引導下進入北京城,正式取代了大明王朝,逐步建立起統治全中國的大清王朝。九月,清順治帝從瀋陽城遷都北京城。十月初一,順治帝在北京城舉行登基大典。

李自成撤回西北後,面臨著嚴重的內部危機,之前投降大順的明朝地主官僚和地主武裝見李自成失敗,紛紛發起叛亂。李自成疲於應對。一方面滿清大軍壓境,一方面自己內部不斷叛亂。正是這樣錯過了最佳的反攻機會。

清朝在河北、山東、山西一帶已經逐漸站穩了腳跟,滿清政府認為,消滅農民軍和殘明勢力,進而統一天下的時候到了。於是,清軍準備兵分兩路,一路從北京向西南,次第剿滅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一路從北京向東南,剿滅殘明勢力。

十月十九日,清阿濟格、吳三桂、尚可喜等人帶領軍隊由北京城出發,準備先攻取陝北,然後南下直取西安城,消滅李自成。十月二十五日,另一路多鐸、耿仲明、孔有德帶領的清軍準備南下,消滅江南的殘明勢力。這對李自成其實是個利好消息,因為對手分兵了。大順雖然連遭失敗,元氣卻未失,還有數十萬兵力,阿濟格的人馬不超過十萬,又是長途奔襲,大順軍以逸待勞,既有主場優勢,又有人數優勢,絕對可以一戰。以當時八旗的體量,支撐不起一場大的失敗,如果能擊敗陝北阿濟格這路清軍,將對時局產生重大影響。保守點看,取勝後李自成可以再次東征,收復失地,威脅北京。樂觀點看,如果八旗軍損失慘重,會威脅到清朝的統治,已經歸降的地區可能發生起義,投降的明軍明將們也可能反叛,產生連鎖反應,如果這樣,大清可就懸了。

大順軍從北京退出以後,向西挺進,佔據了陝西、山西、河南等地。退回陝西的李自成,已經退無可退,不過清軍經過千里追擊,也到了強弩之末,主力回北京休整,也給了大順軍喘息的機會。站穩腳跟的大順軍試圖擴展自己的版圖,在懷慶戰役前,大順軍盤踞懷慶周邊,並且逐步向東挺進。

十月十二日,李自成大順軍經山西,向河南懷慶府一帶發起了反攻。大順軍的懷慶戰役是在清廷命將出師以前部署的。十月初四日,山西垣曲大順軍馬、步二萬餘人已經向東推進;同日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又出現一支大順軍隊伍帶有“許多旗幟、馬匹欲渡未渡”,有渡河進攻銅瓦廂(由於黃河改道,現銅瓦廂在黃河南岸東面)的跡象。十月初六日,清河南巡撫羅繡錦向朝廷發出了緊急求派援兵的奏疏,其中說:“該臣看得西賊盤踞垣曲,漸至濟源、狐嶺,各路分賊狡詐多端。懷屬地方正衝兩路,而潞安(今山西長治市)一股直抵彰屬(指彰德府,府治在今河南安陽市),均可慮也。臣已分調守衛(指衛輝府,府治在今河南汲縣)之卒以接應,又報南岸賊兵沿河窺渡。伏乞敕部將臣前請大兵速催馬兵兼程前來協力掃蕩,而戰守俱有賴矣。”同月十五日羅繡錦又向清廷發出“為緊急塘報事”啟本,說:“馬賊一萬有餘,步賊二萬有餘,後未到者還有五六萬,要克取懷(慶)、衛(輝)等府,見今離懷三十里外紮營。……賊之狡謀,其意不止在懷屬,而意欲佔據河口。況大河以南,尚有賊氛,萬一通聯,勢所難圖。……伏乞亟敕兵部,速催大兵星夜兼程前來,以濟救援。”

以為李自成已崩潰的清王朝猝不及防,被兩萬大順農民軍精銳在河南懷慶痛打。大順軍帶著復仇的情緒氣勢洶洶殺來,連續收復濟源、孟縣,清懷慶總兵金玉和領兵出戰,在柏香鎮與大順軍打了一仗,結果是金玉和與副將常鼎、參將陳國才陣亡,清軍幾乎全軍覆沒。金玉和是清軍的梅勒額真,署懷慶總兵,是正二品的高級武官,清軍的副將和參將也都是從二品和正三品的高級軍官,這樣的傷亡,在清軍入關以後從未遭遇。

獲勝後,大順軍乘勢進軍,圍攻懷慶府府治所在地沁陽,清衛輝總兵祖可法在沁陽城一邊固守,一邊向北京城請援。

清睿親王多爾袞得知大順軍反攻懷慶、擊斃金玉和之後,大驚失色,因為懷慶府距離北京並不遠,大順軍反攻懷慶,實際上是為反攻北京做準備。多爾袞怕因京畿重地兵力不足,大順軍會直搗黃龍,重奪北京城。可見,多爾袞頭腦之清晰,立馬從攻陷北京的勝利狂熱中跳脫出來。他認識到對於自己的統治來說,最大的敵人是大順軍,而不是南明或者大西政權。若還是兵分兩路進軍西南和東南的話,對於清軍來說是太冒險了。多爾袞下令,多鐸等人暫時取消進軍江南的計劃,先進攻懷慶,然後由河南經潼關進入陝西,與阿濟格等人會師於西安城下,徹底剿滅李自成農民軍,之後再進軍南明。

多鐸等人帶軍很快抵達懷慶府城下,大順軍自知兵力不敵,只好撤退。清軍卻一路追擊,於當年十二月十五日,攻入陝州(今河南陝縣),又殺進靈寶,擊敗大順軍張有曾率領的軍隊。臘月二十二日,多鐸帶領的清軍已經抵達潼關東二十里外紮營。

甲申年臘月,是李自成一生中度過的最後一個臘月,也是他一生中最難過的一個臘月。北邊,阿濟格等人帶領的清軍磨刀霍霍而來,東邊,多鐸已經到了潼關,強敵壓境,這個春節註定是無法好過了。李自成本已集結二十多萬精兵,出發救援陝北,卻得到了多鐸逼近潼關的消息。在路上停留了十來天以後,他做出了決斷,放棄救援陝北的計劃,全軍改道,增援潼關。但最終,在清軍的紅衣大炮轟擊下,潼關戰役大順軍還是失敗,就此棄守西安。

懷慶戰役在大順軍與清軍的戰爭中,是個難得的勝仗,但它卻並沒有給大順帶來積極的影響。從懷慶戰役的結果來看,大順軍雖然打了個勝仗,卻相當於把清軍的兩個拳頭都引到了自己身上。可謂是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敗。

大順軍發動懷慶之役,雖然只是局部反攻,但是引起了清王朝的高度重視,清王朝害怕大順軍休整後再次一路殺進北京城,所以將準備進攻南明的軍隊也調過來進攻農民軍。倘若不發動懷慶之役,李自成農民軍只抗擊阿濟格帶領的一路清軍,壓力會小許多,至少西北地區不會那麼快淪入清軍之手。可是,懷慶之役一發動,把原本去進攻南明的清軍也吸引過來了,大順軍兩面迎敵,壓力成倍加大,不堪重負,敗亡也就臨近了。但李自成雖然與清軍屢戰屢敗,卻堅持屢敗屢戰,給清軍也造成了不少殺傷。大順軍從沒有因為對手太強而放棄抵抗,很少出現降兵降將,如果不是李自成最後在九宮山意外身亡,清朝想要滅亡大順,怕是更要費一番功夫。

南明的弘光朝也出現了機會。多鐸帶走了原本南下的兵馬,淮河防線只剩下肅親王豪格率領的少量清軍,兵力極其空虛。而這時候,弘光朝的重要軍事力量江北四鎮擁有數十萬兵力,如果能乘這時發動北伐,清軍將很難抵擋。大順軍如果不發動懷慶之役,南明弘光政權存在的時間恐怕會更短。最先覆滅的,必將是剛剛建國的南明弘光政權。建都南京的弘光政權,雖說有南京完備的六部官僚體制,也有賬面上足夠多的軍隊。繼承大明的弘光政權,也繼承了明朝末期的所有缺點,體制僵化,制度腐敗。朝堂上,眾文官內鬥不止,地方上,眾軍閥爭權奪利,而且它還有自身的問題,皇帝無能——弘光帝公認是個昏君,被民間稱為“蛤蟆天子”。東林復社政治團體,眼裡毫無國家大局,就盯著自家權位。除了史可法等少數忠良外,大多數人都瞪圓了眼睛爭權奪利。甚至就在清軍南下前夜,東林黨竟策動鎮守武昌的軍將左良玉起兵,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進攻南京,清軍還沒動手,他們就替清軍把南明邊防衝了個稀巴爛。待到清軍南下,這下嚷嚷“清君側”的南明“精英”“名將”們,毫無懸念當了帶路黨。表面強大的南明,可謂一盤散沙。如果清軍馬不停蹄殺來,必然會毫無懸念,死在李自成前頭。由於清軍的主力,全數被李自成吸引到陝北地區。立足未穩的南明弘光政權,得到了寶貴的喘息機會。原本1644年十月就要遭到清軍攻擊的他們,竟獲得了半年的和平時間。如果他們利用這寶貴時間,認真整頓軍隊防務,就算不能光復山河,也足以頂住清軍南下。死敵李自成搭上命替南明擋刀,都沒救的了南明。不光是懷慶之戰,從李自成從北京撤退開始,弘光政權已經錯過了一個接一個的機會,懷慶之戰不過是其中更好的一個而已。在接下去,弘光朝眾文武們還將坐視清軍主力與大順軍廝殺而無任何動作,眼睜睜坐視多鐸與阿濟格在西安會師後,再調頭東下,將自己滅亡。

所以說,大順軍發動懷慶之役是筆賠本兒的買賣,不僅沒能挽救自己走向敗亡的命運,還間接的幫了南明一把。只是,大順軍發動懷慶之役幫助南明這事兒,絕非大順軍李自成的本意,南明那邊兒估計也斷不會領情的。

在1644年,天下大勢的變化才開始。誰能在瞬息萬變的局勢中及時作出正確的決斷,直接影響著幾個政權的走勢。從結果來看,清朝在不斷調整策略,從政治到軍事策略的調整,都能根據局勢作出正確的應對;大順朝是基本沒有策略,走到哪算哪;南明弘光朝則是抱著“聯虜平寇”的策略一成不變,僵化固執,絲毫不顧時局變化,連連錯失機會。顯然,清朝的決策最為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