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從懷孕開始,就有人告訴我們,媽媽心情不好會影響孩子。生下孩子後,又有人告訴我們,父母的好情緒,決定孩子一生。


道理大家都懂,可實踐起來卻發現根本做不到。


誰都不是聖人,每個人都有他的脾氣。家庭瑣事又太多太亂,不堪生活重負的我們,和伴侶爭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我們在探討育兒問題的時候,不能隻立足於孩子舒適,不考慮家長的感受。家長和孩子都覺得OK,那個平衡點才是最好的。


當著孩子吵架的確不好,可是我們畢竟是凡夫俗子。能控制的時候儘量控制,控制不住的時候,就應該補救。


比起高喊口號告訴父母不能吵架,我們更應該重新認識當著孩子吵架這件事。


1.

父母吵架的時候,孩子會做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與伴侶吵架吵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彼此的“看不慣”和“不認同”,以及情緒的宣洩。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當我們“看見”孩子,看到父母吵架時孩子的內心,就知道這真的是一件“值得”我們儘量剋制的事情。


在微博上看到過一個問題:當父母吵架的時候,你會做什麼?


這是一個對所有“成年孩子”提出的問題,可是留言區我們卻看到了無數“幼年孩子”的身影。


原來,在創傷面前,我們真的不曾長大。


有人說,我會躲在房間裡,留著一隻耳朵防止他們打架,真的好怕他們氣急了打起來。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父母吵架時,他在緊張,在祈禱。屏住呼氣,祈求不要發生更嚴重的後果。


有人說,我不說話,一說話眼淚絕對會下來。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父母吵架時,她在恐懼,不敢釋放自己的情感,生怕自己眼淚讓事情變得更糟。


每當看到這些“孩子”的內心時,我都覺得非常心疼。


孩子只有一個家,只有一個安全的居所,可是這個居所卻是不安定的。也就是說,有的孩子即使有家,卻在顛沛流離


在原始社會,人類會把洞穴建立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並且要保證它很穩定。如果有外敵入侵,他們拼了命也要守護家園。


人類對家、對安穩的渴望,經過幾千年的進化,寫到了潛意識裡。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孩子渴望家庭溫度,就像原始社會的人類用生命去捍衛洞穴。而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就是孩子判斷家庭安穩與否的依據。


父母當著孩子吵架時,他們內心的洞穴在地震。


2.

比吵架更可怕的,是什麼


“小孩子好好學習就好了,大人的事跟他們有什麼關係?”


多少家長,曾經這樣想過。覺得那些大人之間才能解決的問題,孩子有什麼好關注的。


可問題恰恰出在這裡,孩子不能理解這些事情,才覺得事情可怕。


夫妻倆可以床頭打架床尾和,可孩子卻覺得快要世界末日了。


《家庭塑造孩子》一書中,有一封高三學生的求助信。


那個孩子說,自己就要高考了,可是完全沒有心思學習。爸爸經常喝酒,每次不是半夜醉醺醺回來,就是回到家撒酒瘋。


為了這事,父母經常吵架已經好多年了。最近一段時間,事情似乎變得更嚴重了。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她的信裡,用了很多“可能”“好像”這樣的詞語。她在猜測,猜測大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猜測這個家庭還穩不穩固。


她說,“好像”是爸媽中間有了第三者。不久前媽媽打算開一個個體商店掙錢,“似乎”為了開店借了不少錢。而開店不久後,就出現了第三者。“如果”爸爸不肯離婚,媽媽就無心開店了,離婚還涉及財產及債務分割的問題……


這個孩子,在父母覺得“小孩子不用管”的角落裡,腦補了一出大戲


其實我們有時候,就是那對夫妻。我們因為生活的壓力,經濟問題而爭吵。可是孩子未必懂得。


我們成年人知道,喝酒、吵架、欠債,都不一定離婚。而在孩子眼裡,婚姻是美好而安靜的,正如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以孩子的年齡,他們不能理解婚姻是有爭吵的。


更可怕的是,父母往往覺得那是“大人”的事情,不需要跟孩子解釋什麼。


當父母吵架後,對孩子依然若無其事的疼愛,並不是一種保護。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孩子看到衝突的畫面後,他們內心會產生懷疑,這與他們對父母的認知是相違背的。於是,父母吵架的畫面就會形成孩子內心的衝突,父母的戰爭就會變成孩子內心的戰爭。


他們也會思前想後,懷疑父母是不是因為自己爭吵,擔心父母會不會因此離婚,害怕父母的爭吵會轉移到自己身上……


在那個時刻,他們的內心已經充滿了狼煙戰火,可是卻不能也不敢去問父母。“戰火”不能指向外界,那麼就只能指向自己,在自己的內心燃燒成熊熊烈火。


明明是父母吵架,到最後變成了孩子的自我攻擊。長期的自我攻擊的累積與壓抑,伴隨著他們一起長大。長大後,他們或者找各種方式釋放,比如酗酒、打架,或者繼續壓抑自己,小心翼翼地去討好周邊所有人,在自己的“心理旋渦”中沉淪。


本質上,並不在於那場戰爭,而在於父母沒有告訴孩子戰爭的起因,沒有告訴孩子戰爭已經結束,沒有告訴孩子即使有戰爭也不是你的錯。


3.

“優雅”的吵架,能給孩子帶來成長


父母吵架,除了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外,還會給他們帶來羞愧感和羞恥感。


他們羞愧的是,當別人提到家庭的時候,他們會低下頭,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和諧的家庭。


他們羞恥的是,父母經常爆發的戰爭,可能是因為自己,而自己竟然沒有能力去緩和這一切。


可是,這種羞愧與羞恥,並不是不可避免的。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我們只需要告訴孩子,父母只是觀念不一致,可依舊相愛,那麼家庭就依然可以令他們驕傲。同時,我們還需要向孩子說明,這並不是他的錯,也不需要他去維護父母的關係,那麼他們就會減少羞恥感。


李松蔚老師有一句話:吵架是壞事,讓人不舒服,這點毋庸置疑。但接受“吵架是壞事”,不見得就要接受“父母絕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這太苛刻了。


作為一名媽媽,每天扮演情緒穩定的成年人,有時候生活真的令我們不堪重負。


社會對父母這個角色的期待又那麼高,要求我們“不敢高聲語”,真的是一種苛刻。


我們可以儘量剋制,可以為了孩子儘量情緒穩定,但是誰都有失控的時候,誰都有情不自禁的時候。


吵架不要緊,同在一個屋簷下不“當著”孩子也不太現實。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向孩子解釋這次爭吵。


《生活大爆炸》中,Leonard和Penny就像我們展示過,父母如何向孩子解釋父母吵架。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即使是成年人,也有心理陰影,也有不得不接受內心挫敗感的時候。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同時,我們還要向孩子解釋,父母依然相愛的,也是依然愛著他的。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有時候,我們可以把一次爭吵,變成一堂深刻的教育課。


告訴孩子,雖然我們看起來失控,可是一切都在安全的範圍內,我們爭吵是為了釋放情緒,解決問題,這並不影響我們小家庭的美好。


告訴孩子,生活本來就不是完美的,父母不是完美的人,父母的情緒、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是盡善盡美,你要接受它,這就是生活。


4.

可以吵架,但一定要道歉


曾奇峰老師曾經說過,童年經歷,在相當程度上等於命運。


我們為人父母,我們的一言一行構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也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我不贊成所有的父母都寵辱不驚,又不是出家人,怎麼能戒掉七情六慾?


在這個時代當孩子不容易,在這個時代當父母也不容易。


如果我們沒有控制住自己,當著孩子和伴侶“幹了一架”,請記得道歉。


電影《怦然心動》中,有一段被稱為教科書式的父母道歉。


女主人公朱莉一家清貧,而鄰居家的小男孩有一次嘲笑了她家慌亂的院子。


朱莉將此事告訴了父母,沒想到這件事引起了父母的爭吵。他們家清貧,是因為父親拿出很多錢,來照顧自己智障的弟弟。而媽媽心疼自己的孩子,所以質問爸爸:你的弟弟比你的孩子重要嗎?


這句話,刺激到了一箇中年男人脆弱的自尊心,朱莉爸爸和媽媽大吵了起來。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說到底,誰都沒有錯,只是生活太苦了,吵一架也許是釋放苦汁。


當天晚上,大家都冷靜下來之後,父母分別來跟朱莉道歉。媽媽告訴朱莉,爸爸是多麼重情義的一個好人,自己是多麼欣賞這個男人。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爸爸告訴朱莉,親情對他很重要,自己也非常感謝媽媽的付出,以及自己是多麼愛妻子和孩子。


同時,爸爸告訴朱莉,這不是你的錯。


別當著孩子面吵架?對不起,我是凡夫俗子


她看到父母各自為家庭的犧牲後,她也決定為家人做一下事情,於是主動承擔起了打掃院子的工作。


好的道歉,勝過多少堂教育課。


我們為人父母,不要太吝惜自己的臉面,不要覺得向孩子低頭是丟臉的。


當我們認識到吵架對孩子的影響,當我們看到孩子的不安,羞愧,羞恥後,我們就應該知道,也許我們幾句話,就可以化解孩子的內心衝突。也許我們幾句解釋與道歉,就能化傷害為成長。


本文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