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 题/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 文/福尔摩小登
  • 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
  • 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到战国500多年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功绩震古烁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秦帝国的一统天下更是几代君主励精图治的结果,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大秦能够一统天下,谁的功劳最大呢?

有人说商鞅变法强秦,居功至伟;也有人说丞相范睢,远交近攻,功勋卓著;更有人说,王翦父子独灭五国,功劳最大。

但我个人认为,对秦灭六国作出最大贡献的是--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都江堰。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一、秦国南下灭巴蜀

秦惠文王时期,巴国和蜀国是秦国周边的两个国家,其地理位置相当重要,秦国大将司马错认为巴蜀之地可以水道通楚国,“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同时巴蜀两国,兵少国弱,“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

于是秦惠文王听从司马错的建议,命张仪、司马错一起率兵进攻巴国与蜀国。

公元前316年秦国成功获得巴蜀两国广袤的土地,当然此时的巴蜀之地还不是后来的天府之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二、李冰入蜀

在秦惠文王时期得到的巴蜀之地并不是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相反,当时的巴蜀是洪涝发生,消息闭塞的蛮荒之地。一直到秦昭襄王时期,为将巴蜀打造成为秦国的后方基地,秦昭襄王派遣水利专家李冰入蜀,治理水患,管理蜀地。李冰,成为继司马错、张若之后的第三位蜀郡太守。

刚刚进入蜀地的李冰,看到蜀地灾情严重,每年到了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于是开始着手治理水患,他和他的儿子在蜀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了水情、地势。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历经八年,终于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能够防止洪水并保持田间供水充足,灌溉巴蜀万亩良田。让巴蜀由蛮荒之地变为了天府之国。根据《华阳国志》记载,修建都江堰后,巴蜀之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不仅如此李冰在蜀地创造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提高的蜀地的经济发展。

蜀地在李冰的治理下,物产丰富,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当地的农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慢慢成为了秦国的粮草基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三、李冰的都江堰让巴蜀成为秦国的大后方

在七国争霸的时代,秦国能够在各个国家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就是秦国不缺粮草。自古以来打仗拼的就是粮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李冰入蜀,开发蜀地,让巴蜀成为秦国最稳定和繁荣的地区。在秦与六国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秦西有巴蜀,大船积栗,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扦关,扦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可以看出,巴蜀之地粮食产量丰富,水道交通方便,巴蜀丰富的粮草可以通过大船走水路直接运送到前线去,为秦国作战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国六十万大军,每天粮草消耗不计其数。秦国正是因为拥有巴蜀之地丰富的粮草,才能够在长平和赵国对峙3年之久。同样,赵国也正是因为国内粮草不足,才导致赵括转守为攻,致使长平兵败。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巴蜀之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大量的人力资源,取之不尽的粮食、蜀锦、井盐和其他军用物资,有力地支持了秦王政的统一大业。作为将巴蜀治理成天府之国的蜀郡太守李冰,其功绩自不必多说。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四、总结

根据历史记载“秦并六国,自得蜀始。……秦既取蜀取汉中,又取黔中,则断楚人之右臂,而楚之势孤矣。劫质怀王,操纵予夺,无不如意,于是灭六雄而一天下,岂偶然哉,由得蜀故也。”可见富饶的巴蜀之地,对秦国的重要性。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成功的将巴蜀治理成了秦国的粮仓,支撑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野心。如没有巴蜀之地强大的后方支持。即使是经历变法而强大的秦国也难以在长平之战中取得胜利,秦能否一统天下还是两说。

另外,文中提到的秦国大将军司马错,是秦国历史上的名将,他的伐蜀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国的发展历程。那么,这位名将还为秦国做过什么贡献呢?他与名将白起、王翦相比又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