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 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 文/福爾摩小登
  • 文章聲明:本文章屬於“不易君子”原創內容,請您尊重原創,轉載請聯繫本號。
  • 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結束了春秋到戰國500多年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功績震古爍今。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秦帝國的一統天下更是幾代君主勵精圖治的結果,那麼在歷史的長河中,大秦能夠一統天下,誰的功勞最大呢?

有人說商鞅變法強秦,居功至偉;也有人說丞相範睢,遠交近攻,功勳卓著;更有人說,王翦父子獨滅五國,功勞最大。

但我個人認為,對秦滅六國作出最大貢獻的是--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都江堰。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一、秦國南下滅巴蜀

秦惠文王時期,巴國和蜀國是秦國周邊的兩個國家,其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秦國大將司馬錯認為巴蜀之地可以水道通楚國,“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同時巴蜀兩國,兵少國弱,“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

於是秦惠文王聽從司馬錯的建議,命張儀、司馬錯一起率兵進攻巴國與蜀國。

公元前316年秦國成功獲得巴蜀兩國廣袤的土地,當然此時的巴蜀之地還不是後來的天府之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二、李冰入蜀

在秦惠文王時期得到的巴蜀之地並不是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的天府之國。相反,當時的巴蜀是洪澇發生,消息閉塞的蠻荒之地。一直到秦昭襄王時期,為將巴蜀打造成為秦國的後方基地,秦昭襄王派遣水利專家李冰入蜀,治理水患,管理蜀地。李冰,成為繼司馬錯、張若之後的第三位蜀郡太守。

剛剛進入蜀地的李冰,看到蜀地災情嚴重,每年到了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於是開始著手治理水患,他和他的兒子在蜀地進行實地考察,瞭解了水情、地勢。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歷經八年,終於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能夠防止洪水並保持田間供水充足,灌溉巴蜀萬畝良田。讓巴蜀由蠻荒之地變為了天府之國。根據《華陽國志》記載,修建都江堰後,巴蜀之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不僅如此李冰在蜀地創造鑿井汲滷煮鹽法,結束了巴蜀鹽業生產的原始狀況。提高的蜀地的經濟發展。

蜀地在李冰的治理下,物產豐富,經濟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當地的農業有了飛速的發展,慢慢成為了秦國的糧草基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三、李冰的都江堰讓巴蜀成為秦國的大後方

在七國爭霸的時代,秦國能夠在各個國家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就是秦國不缺糧草。自古以來打仗拼的就是糧草。“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李冰入蜀,開發蜀地,讓巴蜀成為秦國最穩定和繁榮的地區。在秦與六國的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秦西有巴蜀,大船積慄,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裡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扦關,扦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可以看出,巴蜀之地糧食產量豐富,水道交通方便,巴蜀豐富的糧草可以通過大船走水路直接運送到前線去,為秦國作戰提供了極大的保障。

在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國六十萬大軍,每天糧草消耗不計其數。秦國正是因為擁有巴蜀之地豐富的糧草,才能夠在長平和趙國對峙3年之久。同樣,趙國也正是因為國內糧草不足,才導致趙括轉守為攻,致使長平兵敗。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巴蜀之地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大量的人力資源,取之不盡的糧食、蜀錦、井鹽和其他軍用物資,有力地支持了秦王政的統一大業。作為將巴蜀治理成天府之國的蜀郡太守李冰,其功績自不必多說。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蜀郡太守李冰

四、總結

根據歷史記載“秦並六國,自得蜀始。……秦既取蜀取漢中,又取黔中,則斷楚人之右臂,而楚之勢孤矣。劫質懷王,操縱予奪,無不如意,於是滅六雄而一天下,豈偶然哉,由得蜀故也。”可見富饒的巴蜀之地,對秦國的重要性。

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成功的將巴蜀治理成了秦國的糧倉,支撐起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野心。如沒有巴蜀之地強大的後方支持。即使是經歷變法而強大的秦國也難以在長平之戰中取得勝利,秦能否一統天下還是兩說。

另外,文中提到的秦國大將軍司馬錯,是秦國曆史上的名將,他的伐蜀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秦國的發展歷程。那麼,這位名將還為秦國做過什麼貢獻呢?他與名將白起、王翦相比又如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