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成都延續千年的六波神級操作

讓成都延續千年的六波神級操作

成都,乃中國十大古都之一,享有2300多年悠久的歷史。

在千萬年前,西面橫斷山脈、北面大巴山脈、東面巫山、南面大婁山持續隆升、合圍,導致中部形成了四川盆地,再歷經上百萬年沖積形成厚度超過300米,面積達到9500平方千米的成都平原。

公元前四世紀,古蜀國王徙治成都,以“周太王從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相沿至今。

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興築成都城垣。成都城市正式建立。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岷江兩岸人民興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二千多年來一直澆灌著成都平原。由此,成都水旱從人,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故世稱“天府”。

西漢時期,成都織錦業馳名天下,當時,在城西南設立了錦官,專管織錦,並築有錦官城,故成都又有“錦官城”、“錦城”之稱。

五代後蜀主孟昶時,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故成都還有“芙蓉城”、“蓉城”之稱。

民國初年,成都是四川省省會。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為川西行政公署駐地。1952年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為四川省省會至今。

未來,成都立下小目標:與紐約、東京、新加坡為伍,屹立於世界城市之林。到底是什麼讓成都有這種進擊千年的氣魄???

這跟成都城市發展史上六波神級的操作密切相關。

成都天府廣場

讓成都延續千年的六波神級操作

成都發展史上六大神操作 (選編自談資APP)

01

讓成都延續千年的六波神級操作

戰國初期,岷江的洪水可謂為所欲為,時常氾濫。於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組織蜀人開山鑿石,分流岷江,修築都江堰,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行洪,守護成都。此後,成都平原便沃野千里、不知饑饉,糧食產量激增,所謂“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

由此,在都江堰建成後,農業大爆發時期才被冠以“天府之國”美譽。隨之在長達30多年秦統一戰爭中,成都作為超級糧倉功不可沒。

之後在諸葛亮執政前兩年,先是派重兵守護都江堰、後全國推廣水利工具“孔明車”、發展特色農業“蠶桑養殖”,甚至動用建設兵團“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幾乎舉全國之力發展農業。

總之,無論是李冰的“興修水利”,還是諸葛亮的“休士勸農”,表明城市的興旺發展,離不開農村興旺;而鄉村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也需要強有力的推行者與執行者。

02

讓成都延續千年的六波神級操作

三國時期,“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錦獨稱妙”,也就是說,當東南沿海地區還不知道絲綢,成都已經把絲綢織成錦緞。

這需歸功於諸葛亮,為了替蜀漢找到新的財政來源,舉國上下決定發展蜀錦產業。“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蜀檮杌》裡記載:“蜀昶廣政十三年……城上盡種芙蓉,九月盛開,望之皆為錦繡”。

在漢代,成都所產蜀錦獨步天下,而後自漢至唐的數百年間,蜀錦等絲綢織品成為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遠銷至西域、中亞、歐洲,成為國際貿易的硬通貨。

蜀錦這產業在經歷元朝的相對衰落後,在清朝光緒年間又一次達到巔峰。據《清朝續文獻通考》記載“成都有機房二千處,織機萬餘架,織工四萬人;絲織品佔全川總額70%,成都以產錦為主”。另外,成都還專門設置了蜀錦專管機構,這是中國史上絕無僅有的為某個產業設置官府。

蜀錦作為主導產業,帶動了“種桑-養蠶-紡織-染坊-運輸-零售-裁縫”等上下游產業鏈,塑造了成都繁盛的經濟格局。

03


讓成都延續千年的六波神級操作

春秋戰國時期,成都人被稱為“夷狄之境、化外之民”,通俗點講即“一群文盲”。主因是那時成都地理上隔絕閉塞,中原先進文化很難傳入。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之後,上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先是自掏腰包,贊助幾人進京學習,把先進文化帶回來。後來發現,私人贊助的精英教育只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於是,文翁便說服領導,動用政府財政,創辦世界上第一所公立學校—文翁石室,實行全民教育計劃。

同時,命令地方上全部辦“鄉學“,讓農村孩子入學,還推出免學費,免兵役、免稅收的政策。“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於是蜀之人才,輩出於兩漢,所謂“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

文翁創辦的學校,也培養了無數文人,如卓文君、司馬相如、周太玄、李劼人、賀麟、揚雄等,後來,成都的作家、詩人、畫家、藝術家層出不窮,風華絕代,成為了這座城市軟實力的靈魂,史稱”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04

讓成都延續千年的六波神級操作

唐朝,大興工商業,號召開發商,在成都大體量地開發商業地產,開闢了東市、南市和北市,以及輻射大西南的菜市、蠶市,花市、藥市、燈市、草市。

這些商業區,常年熙熙攘攘、人聲鼎沸。不僅出售各類農副產品,而且鹽鐵、紡織品、蜀馬、奇器、異服也在這裡銷售。同時,從外地販運來的吳鹽、香藥、海貨和各種奇珍異寶,也都在此集散。”揚一益二”的說法,成為當時全國公認的一線城市排序。

不過,《成都記序》的作者提出:“如今說到繁華城市都以揚州為首,實際不過名氣大而已。論到人物繁盛、江水漂亮、絲綢華麗、音樂好聽、貨物之多,揚州連成都一半都趕不上。”

《封建商業志》一書中有統計稱,成都商業市場繁榮,讓商業稅種空前豐富,對成都財政貢獻極大,盛世頂峰期,貢獻率達40%以上。同時,這些商業集市,還帶動了成都酒樓、茶樓等泛娛樂業的發展,形成了完整的商業生態。

這邏輯很簡單:成都人愛消費,消費能帶動商業繁榮,從而帶動城市經濟增長,何樂而不為?

05

讓成都延續千年的六波神級操作

北宋時期,全民都在用貝殼、銀兩或銅板作為貨幣,如果要買頭牛,那麼就要背一頭牛那麼重的貨幣。那時在成都當高官的張詠,靈光一現,以“融合造紙術與印刷術”的思路,完成了中國第五大發明,也就是世界第一張紙幣(交子)。

紙幣最大的缺點就是怕造假,於是,張詠又在交子上面加以官印,相當於現在的二維碼。快捷的貨幣支付方式,讓成都人購買意願空前加強,甚至還讓商品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溢價,正如蘇轍記錄“蜀人利交子之輕便,一貫有賣一貫一百者”,繼唐代之後,成都商業再次進入繁榮期。

交子在四川境內的流通,還直接衍生了交子鋪,這一世界銀行的鼻祖,以及交子街,這一世界第金融CBD的雛形。交子除了讓商品經濟、稅收、商人收入連續幾年翻番,更帶動了印刷產業、造紙產業、長途貿易的又一波春天。

交子、官方二維碼、交子鋪、交子街的連續湧現,本質上,不只是支付方式的轉變,更是成體系、革命性的金融創新,就是創新要素驅動經濟發展的典型。

06

讓成都延續千年的六波神級操作

唐宋時期,詩人分為很多流派,豪放派、婉約派、現實派、浪漫派,但無論哪一派,都達成了一個的共識:去成都,愛成都。這個現象,又被稱為:“自古詞客皆入蜀”。熱情好客的成都官員們,也都為這些來蓉人才,提供了住房支持,比如杜甫的草堂,李白的青蓮巷、薛濤的萬里橋、陸游的西園裡。

安史之亂,長安淪陷,杜甫逃難至成都,四年時間創作了270多篇高質量作品,連發《春夜喜雨》、《蜀相》、《絕句》等千古絕唱。李白三次來成都,離開後時常懷念,所創作的“九天開出一成都”廣告語流傳至今。

薛濤隨父貶至成都,創作的文創品“薛濤箋”在當時及後世極為流傳。陸游來成都任官職,四處吃吃喝喝,寫詩的狀態也是一等一的好。這個現象,也被稱“入蜀詞客多成功”。

到了明末清初更迭之際,頻發的大屠殺尤其是明末張獻忠的兩次屠城,成都幾乎成為空城。於是,應運而生清代的“新成都人引進計劃”的政策密集出臺,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並送戶口,送土地,所謂“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政府還把人口遷移與政府政績掛鉤。百萬新移民,成為了成都重塑與再發展的新血液,為成都再創200年多的穩定與繁榮。

作為中國唯一一座兩千多年城址未遷、城名未改的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天府底蘊述說著成都人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文化內涵。在2017年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上,根據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以及未來可塑性五大分榜中,成都位於新一線城市綜合榜單的榜首。

值得一提的是,除城市人活躍度略低於榜首的杭州外,其餘四大分榜均位列榜首。這標誌著,在眾多新一線城市中,成都乃是最具投資發展潛力、最快實現升一線城市,最可能儘快實現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目標。

回顧悠悠歲月,成都這座城,帶著千年積澱的歷史性格,帶著現代城市的夢想和發展的榮光,繼續書寫著成都的文化歷史,繼續演繹著成都現代發展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