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名人丁寶楨大修都江堰

畢節名人丁寶楨大修都江堰

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他在光緒年間曾任四川總督,在其主持下,對都江堰進行了大修。

大修原因

1877年至1878年,在丁寶楨的主持下,對都江堰進行了大修。這次大修,和都江堰的年久失修影響了灌溉區農業和民生,百姓的請求以及丁寶楨具有豐富的治水經驗密切相關。

首先,都江堰年久失修,破壞了灌區的農業和民生。到1875年,灌縣、新都等縣被洪水沖毀的房屋、良田更多,淹死了一兩百人。翌年,灌縣又遭到洪水的破壞,良田、道路全部被沖毀。到丁寶楨治理前夕,每年淹死幾十人到幾百人。

丁寶楨任四川總督之後,發現都江堰灌區每年都因為春灌無水,導致農民連年到官府群體上訪。他深感必須對都江堰進行大修、治理。

其次,灌區民眾請求對都江堰進行大修、治理。灌區老百姓大修、治理都江堰的願望十分強烈,丁寶楨多次收到各縣相關報告。甚至有紳士提出官民分工治理都江堰的方案:政府維修河心;民眾捐款修理兩岸。

丁寶楨親自赴都江堰實地視察,發現內江、外江河道堵塞淤積,河岸廢壞,民田荒蕪,他由此立即向朝廷寫報告,要求對都江堰進行大修、治理。

最後,丁寶楨具有豐富的治水經驗。丁寶楨在山東任職巡撫14年之久,多次對黃河進行治理,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如,1871年9月,黃河在山東鄆城決口,災情空前嚴重,丁寶楨抱著病體,立即參與抗洪救災。隨後,他親自帶領士兵,投入32萬兩白銀,修建了牢固的官堤和民埝。

大修舉措

丁寶楨通過實地踏勘都江堰,發現水口分水魚嘴朽壞十分嚴重,外江的水多灌入內江,導致灌縣下游的十多里處三江彙集。他認為都江堰治理的根本問題有兩個:第一,卵石竹籠堆砌的岸堤不夠堅固,十分容易被沖毀;第二,河道淤塞。

為此,丁寶楨結合都江堰的歷史及其現狀,充分借鑑李冰“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思想,主張淘挖外江的泥沙,讓河床降低,墊高內江河床,確保外四內六的分水原則。後來,他把都江堰的河道深淘達1.2丈、1.3丈和1.4丈不等

灌區十多縣民工從四面八方匯聚灌首,共有幾萬人。按照慣例,灌區壯丁每年必須服30天勞役(義務工)。丁寶楨鑑於灌區連年災害,民生凋敝,他按工役給修河人員發給工銀。為此,民工們感激流淚,盡心修治。

1877年隆冬,丁寶楨下令把分水魚嘴挖深重修,以實現三江分流,挖出的大小碎石用於修培堤岸。當時有人主張把大魚嘴退縮40丈,丁寶楨堅決反對,他把大魚嘴重建在原址上。1878年,岷江洪水氾濫,分水大魚嘴基本上安然無恙,印證了其觀點的正確性。他把人字堤加深加寬,用條石新建。以人字堤的第三道開始,每道使用一個魚嘴沉入江心,使其高出水面幾尺,用來抵禦急流,以保證離堆。離堆下游各堰也分段淘浚,以達成水流暢順。

此外,丁寶楨根據都江堰的實際,改變了之前傳統的堤堰構造,採用“易籠為石”,把之前的卵石竹籠所建造的堤堰全部拆除,改用條石砌築堤堰,條石之間用鐵錠互相閂住,並用桐油、石灰、糯米汁嵌縫,使之融為一體。

都江堰大修工程在1878年4月按期完工,整個工期只用了3個多月,開支了約13萬兩白銀,全部由藩庫銀支付。這筆錢可以支付一個甲級知縣120年的薪水。

按照當時的慣例,藩庫銀稱之為官平銀,成色十足,而市面流通的平銀,成色只有九成七。用市銀繳庫要補“火耗”,庫銀折用市銀,要貼,稱之為“羨餘”。大修開支支付用的是平銀,13萬兩庫銀支付,庫銀折平銀,無形中多了近3000兩“羨餘”。按照慣例,這筆錢應歸丁寶楨等人所得,但他不要這筆錢,用這筆錢修建了飛架南北的石橋——“南橋”,為岷江兩岸人民的交通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除了河道、內外江的石埂、人字堤、魚嘴、飛沙堰、白馬槽、湃水口、平水槽等水利設施得到了修整,丁寶楨還對普濟橋、索橋的石墩進行了重建,恢復了道路交通。此外,他在沿江堤岸進行了綠化,植樹造林,這既保護堤防,美化了都江堰的生態環境。

大修成效

也許是天意弄人,工程完工當年的6月,岷江發生百年難遇的大水。江水突漲,拱木巨石,水流滾下,勢如摯電,色黑氣腥,縱橫鼓盪,聲如雷轟,驚心駭目,歷時一月之久。雖然金剛堤、飛沙堰和人字堤等部分工程被毀壞,但從整體上而言,都江堰的工程質量經受了嚴峻的考驗。1878年的大水,水勢比1876年的更大,時間更長,但損失卻更輕,如果不是丁寶楨大修都江堰,還不知道有多少田園被沖毀。

而且僅僅兩年內,大修後的都江堰就讓以前被洪水淹沒的8萬多畝良田得到恢復,下游地區免除了水災的痛苦,在乾旱季節,灌區農民也有水可以耕種了。

從此,灌區十幾個縣的人民安居樂業,都江堰按慣例的歲修也得到了恢復,成都平原又恢復了往日的富裕,為朝廷增加了稅收,推動了當地社會與經濟的發展。

都江堰大修工程最終得到了朝廷的肯定。朝廷下令獎勵丁寶楨幾萬兩白銀,但被他婉言謝絕了。1881年十月初二,朝廷發放大藏香10支,由丁寶楨替光緒帝到江神廟祭祀,這充分體現了朝廷對他的鼓勵與肯定。

1886年,丁寶楨病逝於成都。百姓在二王廟附近建了丁公祠,成都各縣也紛紛建立專祠,以紀念這位治水的循吏,現在的二王廟裡還有他的雕像。(賴浩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