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昨日晚間“長征五號”的成功發射振奮人心,雖然計劃時並未想到這個主題會趕到這個時間上線。但既然如此趕巧,就藉此祝願中國航天越來越好。

開篇​

“這是繼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美利堅民族的又一奇恥大辱!”

1961年4月12日,當尤里·加加林登上太空的消息傳至美國時,總統約翰·肯尼迪說出了上述一番話。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Spunik-1)到第一次將人類送上太空(東方1號),蘇聯人在“航天競賽”早期屢屢拔得頭籌,而美國人則陷入了一次比一次深的恐慌之中。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美國《漢斯維爾時報》對蘇聯載人航天的報道。漢斯維爾(阿拉巴馬州)是當時美國的航天研究中心

在冷戰對決的巔峰時刻,所謂“航天競賽”已不再是單純的“科技競爭”,而是一場政治競賽。為應對蘇聯人的挑戰,美國人遂將目標瞄向月球,以期能夠挽回顏面。

在加加林進入太空一個月後,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國家緊急需要”的特別諮文中強調:“要在10年內將美國人送上月球”。在肯尼迪看來“整個國家的威望在此一舉”。

美國人所思,蘇聯人自然也能想到。早在1年前,蘇聯航天事業奠基人“科羅廖夫”與蘇聯探月之父“吉洪拉沃夫”就對登月進行過概念性研究。

那麼,一向“領先”的蘇聯人,為何在“載人登月”上最終敗於美國?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出人意料的反應

“美國人最終將會第一個登上月球!” 肯尼迪的這番豪言壯語,自然會傳到蘇聯人的耳朵中。但蘇聯人的反應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據說,在肯尼迪公佈了美國的“登月計劃”後,蘇聯高層也聽取了航天專家“格魯什科”的彙報。得到的答案是:飛向月球需要一種巨型火箭,其大小會是將加加林送入太空火箭的15倍。而美國距這個標準還存在差距,離巨型火箭就更遠了...

由此,蘇聯人覺得這要麼是想騙蘇聯人花錢,要麼是肯尼迪的宣傳。畢竟在之前的總統競選中,他可是信誓旦旦的承諾“大力發展空間技術”。但事實證明,他們確實低估了美國人的實力與決心。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對於開展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赫魯曉夫起初保持著“拒絕”的態度。

根據其子“小赫魯曉夫”的回憶:這樣的態度是出於技術和經濟方面的擔憂。當時蘇聯還沒有做好載人登月的技術準備,更重要的是沒人知道“登月計劃”要花多少錢。

對赫魯曉夫而言,他的目標是在更大的範圍內領先於美國人。他不僅要推動蘇聯的技術領先,也要省下必要的錢去投資農業、建設住房等。

當然還有軍事方面,赫魯曉夫一直擔心美蘇軍事實力對比。所以儘管他也支持科羅廖夫的航天計劃,但總免不了問一句:“這會損害我們的防禦計劃麼?”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赫魯曉夫特別鍾愛洲際彈道、玉米,有時還有鞋子。但作為最高統帥,在“登月計劃”上他也需要全盤考慮

或許是出於“低估美國人”,或許是出於“通盤考慮”,總之在美國公佈“載人登月計劃”後,蘇聯並未立即產生激烈的反應。

直到1962年,赫魯曉夫才簽署了一條命令:使用新開發的質子火箭實現載人繞月和登月。但蘇聯“載人登月計劃”真正展開,還需要等到2年後的1964年。

此時,美國人的登月計劃已狂奔了3年,留給蘇聯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偏偏這時蘇聯航天團隊內部又發生了問題。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蘇聯總設計師委員會合影(彙集了蘇聯導彈、火箭方面的頂尖人才),看上去平和的表象下暗藏了種種恩怨情仇

來自蘇聯內部的競爭

就在美國人舉全國之力推進“阿波羅計劃”時,原本善於“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蘇聯人卻出人意料的發生了“內訌”。

早在蘇聯載人登月計劃的“預熱”階段,就已經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火箭方案。即謝爾蓋·科羅廖夫的N-1,弗拉基米爾·切洛梅的UR-700,米哈伊爾·揚格利的R-56。其中尤以科羅廖夫和切洛梅間競爭最為激烈。

本來,各個設計局間的競爭是有助於技術的發展,但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蘇聯“登月”一事就壞在蘇聯高層猶豫不決上。面對二選一(揚格利的方案中途被放棄),蘇聯高層遲遲下不了決心。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1964年8月3日,《關於探索月球和外層空間有關工作的決議》通過,蘇聯載人登月計劃正式啟動。

面對之前懸而未決的問題,“決議”中這樣寫道:“使用切洛梅的UR-700型火箭搭載OKB-52型飛船進行繞月飛行”,“使用科羅廖夫的N-1型火箭打造OKB-1型飛船實現登月”。

原本,“先繞月,後登月”應是同一計劃中的兩個不同階段,蘇聯人卻硬是“切”成了兩個部分,由兩個機構去完成,而且二者還互不統屬、相互競爭。如果說資金充足也就算了,偏偏赫魯曉夫又太不捨得花錢。

科羅廖夫的繼任者“米申”就曾抱怨:“投入不足、力量分散,相較於美國人在阿波羅計劃中投的240億美元,蘇聯只投資了29億盧布,合45億美元左右”。

總之,蘇聯高層猶豫不決導致的力量分散,已經讓蘇聯在“載人登月計劃”先輸一招。而設計師間的私人恩怨也同樣在扯“計劃”後腿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設計師間的“私人恩怨”

恩怨的主角,是有著“蘇聯航天事業奠基人”之稱的科羅廖夫,及有著“蘇聯火箭發動機奠基人”之稱的格魯什科。可以預見,兩位巨頭間的恩怨會給蘇聯的“登月計劃”造成多少影響。

二人的恩怨源於“蘇聯大清洗”時期,當年科羅廖夫正是由於格魯什科的檢舉,才導致了其多年的牢獄生涯,二人的樑子就是這麼結下的。

據赫魯曉夫之子回憶,其父曾親自邀請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共同進餐,以期能夠改善二人關係。據說,期間科羅廖夫曾低語道:“草叢裡的蛇!”,很明顯就算是赫魯曉夫親自出馬而未能擺平二人間的恩怨。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謝爾蓋·科羅廖夫(左)和瓦連京·格魯什科(右),兩位“神仙”打架看的人也頗為無奈

而在登月計劃的合作上,科羅廖夫設計的N-1火箭(最早的N-1不是以登月為目的)是整個計劃的重頭戲,而火箭之心在於“發動機”。

在火箭研發的初期,格魯什科為N-1的各級提供了不同的發動機。但這些發動機無一例外的都採用有毒的“氮基燃料”(主要是四氧化二氮,劇毒且有腐蝕性),堪稱“毒發”。

而科羅廖夫拒絕使用這種發動機,轉而與“尼古拉·庫茲涅佐夫”合作,請後者提供以煤油、液氧為燃料的火箭發動機,即NK-15

N-1火箭發動機之事,究竟是科羅廖夫太過固執,還是格魯什科拒不配合,今天恐怕很難說清。但結果是,格魯什科抱著正在研發的RD-270,加入到切洛梅一邊。而NK-15由於動力不足,科羅廖夫選中只能採用多發並聯的方案,徒添難度。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N-1火箭是三種火箭中唯一被實際製造出來的,圖片左側可以看到其尾部內外兩圈的發動機,足有30臺

一個時代的結束

1966年,一波三折的蘇聯“登月計劃”又迎來了一劫。年初,N-1火箭尚在圖紙階段,謝爾蓋·科羅廖夫卻猝然離世,這讓原本就困難重重的“登月計劃”看起來更加遙遠。

接替科羅廖夫的是他的副手“瓦西里·米申”,他是一位優秀的火箭工程師,卻稱不上是一個好的領導者。畢竟,科羅廖夫的擔子對一般人而言實在是太重了。

但不管怎樣蘇聯的“登月計劃”仍在繼續,直至“四聲驚雷”終結了他們的登月夢想...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佇立在發射架上的N-1火箭

1967年2月,N-1火箭的研製工作基本結束,在拜科努爾發射中心開始進行裝配。與此同時,專門為它建造的發射臺也基本竣工,年末開始了電氣測試和地面合練。

由於用於測試的第一枚和第二枚表現正常,1969年2月,第三枚N-1迎來了首飛(原本計劃在1968年,因故障被推遲),結果卻等來了“凌空爆炸”的結局。

同年7月,第五枚N-1再次被立在發射架上(第四枚因意外損壞而拆解)。只不過這一次等來的結局比上次更慘,N-1火箭直接炸在了發射臺上,劇烈的爆炸堪比小型核爆,將發射臺及周邊建築悉數摧毀。

就在之後不久,美國的“土星5號”帶著“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實現了登月的壯舉,至此蘇聯在登月競賽中已經敗於美國。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蘇聯人等了許久,沒想到卻是“凌空爆炸”的結局

不過,蘇聯的“登月計劃”仍在硬著頭皮繼續。畢竟已經花了這麼多錢,多少還是要挽回一些顏面。

兩年後的1971年6月,精心準備的第六枚N-1在另一座發射臺上點火升空。這一次它還是沒能撐過一分鐘,在升空的51秒後爆炸。

又過了一年,N-1的最後一次發射在1972年11月進行,這一次它撐過了1分鐘,但最終結局卻是一樣的。(第八、第九在計劃結束後被報廢,第十枚未建成)

就在N-1第四次失敗的一個月後,捷報頻傳的美國人完成了最後一次登月行動——“阿波羅17號”。此時蘇聯再將“登月計劃”進行下去已沒有任何意義,整個計劃遂於1972年暫停,並在1974年最終取消。

此後,蘇聯在公開場合一直否認有“載人登月計劃”,直至冷戰結束後才真相大白。

冷戰“航天競賽”:同樣是60年代“登月”,蘇聯到底輸在了哪兒?

蘇聯人的壯志豪情最終都只能停留在畫上了

觀之60年代蘇聯的“登月計劃”失敗的緣由。高層猶豫不決?這個原因有;資金投入不足?這個原因也有;設計師間的內鬥?這個原因也存在。但更深層次的,還是蘇聯人太看重“搶先登月”的政治目的。

蘇聯“登月計劃”正式開展的時間晚於美國,但為了實現先於美國登月的目標,N-1火箭省略了很多不該省略的步驟。為了省錢、省時,N-1火箭甚至都沒有做過全面的地面試驗。如此違背科學原則的做事,也為N-1屢屢失敗埋下了伏筆。

以N-1的失敗教訓為“鏡”,航天事業上該等的時間還是要等的,畢竟古人云:“欲速則不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