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實用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如何才能學會並用上?

這麼實用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如何才能學會並用上?

《孫子兵法》到了今天似乎成了顯學,各種文章、書籍都可以見到《孫子兵法》中的某些詞句,然鵝,大多是斷章取義,屬於對兵法的文字解,讓一部被奉為兵學聖典的實戰型兵書淪為了指導戰爭的原則原理。

試想,如果當時孫武子獻給吳王闔閭一部指導原則性的兵書,以吳王闔閭的野心與對戰爭的實操能力,他能夠認可孫武子並拜孫武子為將嗎?

答案顯然是不可能。

既然吳王闔閭看了兵書之後大為欣賞,就說明《孫子兵法》十三篇一定是一部實操性非常強的兵書。

為什麼大多數《孫子兵法》的解讀都淪為了文字解,只逐字逐句的解讀,再加入一些戰例(故事)呢?

這種寫法源自於杜牧,這位大詩人文筆非常棒,閱讀量也非常大,腦袋裡的故事(戰例)也非常多,這樣的著作一出版立即暢銷,普通的閱讀者對古文不是很懂,現在這樣讀起來很過癮,讀完之後感覺還挺有成就感,這麼難懂的一部兵書,居然被我津津有味的讀完了,還有個中體悟,不錯不錯。

其他注家一看,原來這樣寫才能得到人們的追捧,於是大家也都開始朝這個方向努力,儘管他再寫出來的不一定暢銷,但為這個註解方向添了磚加了瓦,他們並不知道人家暢銷的是因為營銷能力強。

就這樣,《孫子兵法》的解讀方向就跑偏了,據蘇桂亮先生考證,民國時期孫子兵法的註解形式與內容均有了新突破,然而在看看2010年以後出版的《孫子兵法》譯註,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退步了。

在我的學習中,幾乎讀遍了市面上能夠買到的絕大數《孫子兵法》譯註,也淘到了一些宋、明、清、民國時期非常有見地的譯註,一個最大的感受是,似乎不是從二手書市場購買的都價值不大。

比如,1992年出版的閻勤民先生的解讀,形式、內容均有新發現,遺憾的是當時發行冊數比較少,今天在二手書市場已經炒到兩百多塊一本。

首先想說明的是,以我研讀、應用《孫子兵法》十幾年的感受看,它絕不是原則、原理,而是一部絕對實戰的兵書。

至於它為什麼能夠適應各個時代,主要是因為它的主導思想在一個“變”字上,它更多體現了“因”的智慧。

這麼實用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如何才能學會並用上?

言歸正傳,如何學習《孫子兵法》,才能讓其更好的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我有幾點感悟跟大家分享:

一、抓核心

研究《孫子兵法》的方向錯了,其他工作也基本都錯了,當然,每位研究者的經歷、目的不同,核心也會朝著有利於自己工作的方向去靠,這無可厚非。

我側重在《孫子兵法》的應用,故而發現了《孫子十三篇》是講【力量的運用】。

謀攻篇的“十圍五攻,倍分敵戰,少逃不若避”,以及“識眾寡之用”就可見這一思想。

因為孫武子清楚,力量大小、強弱都是相對而言,你覺得自己強大,遇到比你還強大的對手,你就是弱小的;感覺自己力量不足,遇到比你還孬的,你就是強者。因此,用好自己現有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戰爭並非你說了算,你力量小,不想打,可是人家強大者要消滅你,不得不應戰。

怎麼迎戰?

基於自身力量及雙方力量對比而決策,是伐謀、伐交,是堅守,還是游擊戰,還是戰略大轉移爬雪山、過草地跳出戰略包圍圈,要在諸多選項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項。

這個方向我已經系統闡述過,這裡不再贅述。

二、關於版本的選擇

《孫子兵法》流傳兩千多年,流傳的版本也很多,大體有這樣幾種:宋本、武經本、銀雀山本、太平御覽本、日本櫻田本等(這是我的總結,非學術分類)。

這些版本中,最為流行的是兩類,一是流傳最廣的宋本,即十一家注本;一是武經本。

1、十一家注本

將曹操、李筌、杜牧、杜佑、賈林、孟氏、王皙、陳皞、梅堯臣、何氏、張預的註解整理在一起,成書於南宋孝宗年間。

這個版本杜牧篇幅最大,故事最多,流傳最廣,估計也與杜牧會講故事有關,這十一位注家中不乏有精準的解讀,但注水也非常多。

正如明朝鄭友賢所說:兵法之傳有常,其用有變;常者法也,變者勢也。十一家注這個版本,傳的是法,講的是常識,因此以此版本為藍本的註解,就將兵法解讀成了戰爭的原則、原理。

那麼,其用之變呢?

就是另一個版本了。

2、武經版本

在我的閱讀體驗中發現,宋、明、清、民國一些有見地的註解,他們所採用的版本都是武經版本,比如施子美、趙本學、王瞰、顧福堂、陳啟天、蘇陰森等。

編輯這個版本也是為求軍旅功名的人提供一個教材,使用這個版本的人多為指揮打仗的將軍或軍隊中的參謀(或軍師)。

使用這個版本的解讀,多將各篇章的方法、工具講清楚了,也使其實戰性大大提高,故這個版本可以理解為“其用之變”的“勢”的運用了。

三、研讀方法的選擇

讀《孫子兵法》十三篇我的感受是,如果僅僅是逐字逐句的解讀,那基本上都不能應用於實踐了。

當然,逐字逐句的理解是基礎,畢竟都是文言文,要準確搞懂每個字、每一句話的意思,這是前提。

怎麼讀,才能讀出實用的東西呢?

提供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1、流程法

《孫子兵法》十三篇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它首尾相連,始計篇、用間篇既相對獨立,又貫穿其他十二篇;作戰、謀攻兩篇是內部約束要素,有武器裝備的約束、預算、資源的約束、目標的約束,這些都是內部的影響要素;行軍、地形、九地、火攻這四篇是外部約束要素,講地形、處地、天時對戰術的影響。

而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這五篇則是完整的戰術操作系統,系統的告訴我們如何高效的使用自己能夠掌握的力量。

軍形講形兵佈陣,即資源的優化配置,創造出靜態的優勢;兵勢是催動優化配置後的資源,讓其創造點上的效應,創造動態的勢,虛實是在競爭對抗的環境中,創造面上的勢,形成整體性的戰略態勢;軍爭的核心在分合,是實現虛實之關鍵;九變是因的智慧的集中體現,要因人、因地、因組織而變,這是創造勢的總綱。

這麼實用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如何才能學會並用上?

這一整套的流程在我的《孫子兵法戰術體系》中有集中體現,不僅提煉了孫子兵法十三篇各篇的內核與題眼,還系統提煉了各篇所使用的工具、模型和方法,並系統梳理了戰術系統運作思路。

這樣《孫子兵法》十三篇就具有了它原本的實戰本色,儘管與孫武子的原義可能還有差距,但已經向實戰邁近了一步。

當然,這個流程是我的發現,日本的山鹿素行還有他關於“知行”流程的發現,支偉成也有他關於流程的發現,李筌、張預也總結了十三篇的順序性問題。

2、結構法

《孫子兵法》每一篇都有其特定的結構,按照閻勤民先生的總結,每一篇都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講操作要點、操作實務,另一部分講支撐操作要點、實務的方法、工具和保障工作。

閻先生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可以讓孫子兵法各篇都具有了使用價值,我完全採納了閻先生的思想,在《孫子兵法營銷戰》中對各篇進行了結構的劃分,在《孫子兵法戰術體系》對操作實務與方法、工具、保障工作進行了詳細的梳理。

當然,應該也有其他的結構劃分法。

3、陰陽法

讀《孫子兵法》容易被讀成一個人打沙袋,自己左手跟右手打架,讓整部兵法缺少了博弈色彩。

戰爭一定具有博弈的特徵。有人將《孫子兵法》解讀為不敗之法,要先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典型一個人打沙袋,做好自己的事是打勝仗的必要條件,但不一定能打勝仗,不一定不被打敗。

因此,有人說,讀《孫子兵法》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講一個人打拳擊,體悟到了對抗性。我說,你已經讀懂《孫子兵法》一半。

在《孫子兵法》謀攻篇最經典的一句“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中也能夠體悟到,這部兵法一定不是研究自己的,而是既研究對手,又要做好自己,當然還要知天、知地(它有四分一的篇幅講“地”哦)。

所以,陰陽法的學習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什麼是陰陽法呢?

簡單的說就是,某些方法既是自己操作的要點,也是考察對方做得如何的要點。比如“五經七計”既是做事的參考點,也是判斷對方做得如何的關鍵,要從彼我所做的成果中察到“機”。

再如,度地模型,即軍形篇的“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中,你既要按照此方法進行排兵佈陣;同時,你又要能夠用這個方法看到對方排兵佈陣中的問題或機會。

這樣讀,《孫子兵法》的實用性便會大大增強。

以上就是我讀《孫子兵法》的體悟,對《孫子兵法》感興趣的朋友們,也試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