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没有“留守儿童”?他们也是被留下的孩子,孤独的背后是期盼

提到“留守儿童”首先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什么场景呢?

可能大多是这样的画面:一个农村的孩子含着泪和父母道别,看到他们远去的方向,又哭喊着去追赶,无果,便只能抹着泪,沮丧的往回走。

可“留守儿童”真的只存在于农村里吗?

其实不是。

有的孩子生活在父母身边,却仍然盼望着和父母相拥,

有的孩子虽生长在城市,却仍然是留守儿童。

城市没有“留守儿童”?他们也是被留下的孩子,孤独的背后是期盼

01

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留守儿童。

楼下王姐多年前进城务工,现在在一家生产厂里工作,她说以前每次听到女儿哭着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心里就像被人狠狠拧了一下那样难受。于是就咬咬牙把女儿接到身边。现在女儿已经十岁,能自己上下学,能做几个简单的小菜,即使假期孩子自己在家,也不会太操心。可让王姐烦恼的是,自己和老公的学历都不高,辅导孩子比较吃力,送课外辅导吧,对于家里来说有时一笔不小的开销。

另外因为长期缺少情感上的联结,之前不见想得慌,现在就算坐在一个桌子上,除了给孩子夹夹菜,问问学习,也不知道要和孩子说些什么,孩子也很少主动跟自己开口聊天。 只有自己看手机的时候,女儿才会凑过来看看。

孩子虽然非常懂事听话,王姐还是觉得对女儿有一种强烈的亏欠感,她说,自己虽然把女儿接到了城里,但觉得还是没让孩子脱离“留守儿童”的生活。

城市化观察网根据教育部2018年8月发布的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后发现,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为1897.45万人,相较之前的5年,增长了283.86万人。

这些随迁子女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些父母把孩子从农村接到城市,本想让孩子摆脱“留守”的困境,可是因为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在时间和精力上很难平衡,所以孩子有时仍然处于无人监管或由随之到城市的老人照顾的状态。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能每天有一段时间和父母在一起,比起之前来说,情况算是有所改善,但他们渴望和父母靠的更近的不只是生活中的距离,还有心灵上的距离。

城市没有“留守儿童”?他们也是被留下的孩子,孤独的背后是期盼

02

城市“土著家庭”也有留守儿童。

还有一种家庭,父母出生、成长都是在某个城市之中,但是由于工作经常加班、出差或是选择到另一个城市打拼,所以将孩子留给老人帮忙照顾,这些家庭的孩子可能吃穿不愁,但是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也少之又少,他们比农村留守的孩子更容易被忽视。

张霞直到大学毕业也没有离开过出生的城市,结婚后有了孩子,看着微薄的工资,她觉得想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和教育资源就不能安于现状,于是她和老公商量离开所在的二线城市到北京去发展,可是大城市有的不只是机遇也有生活上的压力,他们觉得把孩子留在原有的城市,由爷爷奶奶照顾,既可以给老人作伴,自己也可以安心工作。

这样两人在生活之外还可以有一份积蓄,张霞觉得这份积蓄即让自己看到希望,也可以有条件“供养”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而且如果自己都没有奋斗过,又凭什么去要求孩子努力呢?父母应该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去创造好的生活,而不是施压在孩子身上,希望用他们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的成功,顺带改变现有的家庭生活状况。我们不只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还想能在一线城市存储一些人脉关系,或许这以后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份不错的资源。”

张霞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父母盘算着最好的未来,可孩子心理最重要的关爱和安全感却遗失在了过去,父母和孩子站在桥的两头,中间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长期处于断开的状态,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这座桥的修复难度越来越大,孩子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愿意突然就牵起父母的手,走向我们所预设好的“未来”吗?

城市没有“留守儿童”?他们也是被留下的孩子,孤独的背后是期盼

03

父母离异,把责任转移给老人,让孩子成为了“被留下”的人。

在《少年说》里,一个六年级的女孩,一上台就向奶奶喊话,感谢奶奶的“不离不弃”。女孩说在一年级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两人都选择了到外地去工作,谁都不管自己,是奶奶接纳了她。

为了让孙女生活的好一点,60多岁的奶奶大清早起床去医院打工做兼职,六点还要赶回家做早饭,送孙女上学,虽然祖孙俩的生活并不宽裕,奶奶也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孙女。

孩子懂事地说:“我知道您不是不爱出去玩,也不是不爱吃肉,您就是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家,而且舍不得,想把钱都留下来给我,我真的好难过,您已经辛苦了大半辈子了,我希望你以后能快快乐乐的度过。”

奶奶用手抹了抹泪,回应道,”你就好好学习,到时候你长大了,你过快快乐乐的生活,奶奶就高兴了,奶奶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因为你这孩子太苦了。“

父母离异后,便把孩子视为包袱,不但没收了孩子的“家”,也没收了对孩子的“爱”,老人不忍看到孩子因大人的事受罪,结果便将担子一肩挑了下来,算是替儿女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可孩子大了有她自己看世界的视角,祖辈的无私付出,让她们感激也自责,而这种自责的更多的是来源于对父母的埋怨,是不负责的父母才导致了自己成为了祖辈的负担。但这份埋怨的背后其实就隐藏着孩子对父母爱的渴望。

城市没有“留守儿童”?他们也是被留下的孩子,孤独的背后是期盼

04

看见城市留守儿童的需要,即使不能常常陪伴,也别忘了常对孩子表达爱。

1.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固定模式”。

●和孩子在同一个城市的父母,工作再忙,也请尽量给孩子空出家庭时光。

就像前面提到的王姐一样,父母和孩子有时,不是不想交流,只是缺少共同的经历,可以谈论的事情太过单一,到后来可能就变为了无话可说。

父母可能认为工作都忙不过来,我都不确定什么时间可以空出来陪孩子,怎么“固定”?

既然时间、时段都无法敲定,那就把事情固定下来。每个星期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哪怕只是看一场电影,讲一个故事),并在其他空闲时间和孩子商量下周计划,这样既打造了共同的话题,又让孩子对每个星期有所期盼,点点滴滴堆积起来也有不少的回忆。

●和孩子远隔千里,也需要跟孩子约定一个固定的交流方式,并保持一定的频率。

其实城市中的大多数孩子生活条件并不差,平时和他们一起生活的老人很多也能简单操作电子设备,比如微信和视频聊天。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两天或者某个时段和孩子进行视频,在视频中除了学习以外,还可以了解一下孩子生活中有什么趣事或烦恼。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尽量做个倾听者,而不是“盘问者”、“考察员”。让孩子说得轻松,他们才乐于继续和父母保持这种联系方式。

父母还可以和孩子在视频中约定做同一件事,并在下次的连线中互换信息。比如对小孩子来说共同做一件小手工,然后寄给对方。或者在视频中给孩子讲一个绘本,聊一聊故事。约定各自完成一项运动,并把结果反馈给对方。这都能让孩子感觉到,虽然爸爸妈妈和自己离得很远,但是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存在的,而且有着具体的形式。

城市没有“留守儿童”?他们也是被留下的孩子,孤独的背后是期盼

2.试着和孩子通信。

如果留意会发现,大多父母在与孩子聊天时的内容往往是发问式的,问题问完,谈话也就结束了,在仓促的对话中,父母往往是无意识地便把本该轻松的聊天,转变为从孩子身上捕获某种信息的行为,孩子在其中感到了压力的同时,防备着自己的世界被父母“入侵”。

但如果采用书信,或邮件的方式,我们所留下的文字更多是从父母自身出发,让孩子有一种以心换心的亲切感,他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父母的处境和所思所想,如果他们有所感触,我们也可以在孩子的回信中了解到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现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

城市没有“留守儿童”?他们也是被留下的孩子,孤独的背后是期盼

结语:

我们常说,父母是指引孩子向前的灯塔。可有时当父母迫于种种原因成为了“流动”的灯塔时,也别把灯灭了,常常让光照着留在原地的孩子,当他们的眼里、心里都有光明,他们才不会忘记温暖从来不曾离开过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