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人究竟從何而來呢?

輿地鏟史官


我想這個問題大概是要問:

果敢人到底是不是李定國率領的明軍後裔吧?

果敢人是指哪些人?

所謂的果敢人,其實是緬甸境內居於果敢的華人,目前總人口大約20萬。

果然族群的源頭,確實是雲南地區的漢人移民。這些跨境移民的遷徙是經過了300年左右的歷史演變。今天的果敢人,並不能追溯到具體哪一支移民的身上。

當然了,在果敢地區生活的一些家族,某些確實是明末清初之際遷徙到緬甸居住的明朝人;特別是順治十五年(1658),南明永曆政權崩潰後,不少明軍殘眾都跑到緬甸避難。像是今天的楊氏、羅氏和彭氏等,都與這段歷史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時期中、緬邊境並沒有確定的邊界,雙方的邊界是在逐漸變動的。

因此,某些果敢人也一度從屬於清朝。直到1897年,隨著《中英續議緬甸條約》的簽訂,中、緬邊界才正式確定下來。

果敢人自此才正式被劃歸緬甸,並不斷吸收來自中國的漢族而壯大。

果敢人正式成為一個民族,是在1948年緬甸獨立以後。當時,所有生活在果敢的華族都被緬甸政府認定識別為果敢族,並賦予了少數民族的地位。

總而言之,歷史上的果敢人是一個跨境民族,他們的來源是多元的,形成過程是漫長的。


HuiNanHistory


緬甸撣邦果敢縣,居住的主要是果敢族,其實是漢族。東漢時,果敢就納入了中國永昌郡。南明遺民是果敢人的主要來源,果敢土司的祖先楊高學是追隨永曆帝的一名武舉人。清朝時期英國人強迫把果敢劃給英屬緬甸。

1,果敢的地理

果敢在雲南和緬甸邊界,北面和西面是水勢湍急的怒江,境內大多是高山,被稱為科幹山,南境是南汀河,與中國有海關口岸相通。

果敢全稱“緬甸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首府老街市。南部是佤邦。

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25萬,90%是華人的果敢族,相當於中國一個縣。

果敢取名來自科幹山,“果敢”是撣語,“果”是九, “敢”是戶,意思是明朝初年這個地方只有九戶人家,歸鎮康土知州管轄。

2,明朝之前的果敢

秦朝時期已經統治到果敢北部的保山地區,但果敢還沒納入中原統治。

西漢時期,果敢屬於哀牢國。哀牢國是傣族建立的部落聯盟國家,自稱勐達光國,在今天中國雲南怒江、瀾滄江流域地區。

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55萬人歸附東漢,東漢設立永昌郡(治所在今天的保山)。後來的哀牢王反叛,被東漢平定。哀牢殘餘勢力西遷建立撣國。

東漢時期,果敢屬於永昌郡,已經納入中國的版圖。

三國時期,劉備在白帝城死後,雲南的南中四郡中有三郡發生叛亂,諸葛亮南征平定孟獲等人。

南中第四個郡永昌郡並沒有發生叛亂,在蜀漢的當地官員治理下保持了與蜀國一致的狀態。“章武初,郡無太守,值諸郡叛亂,功曹呂凱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

從晉朝到宋齊、梁初年,果敢所屬的永昌郡均在中國版圖。

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亂,使梁朝四分五裂,北朝西魏趁機奪取了益州。這時果敢所屬的永昌郡脫離了中央控制,成為各個部族紛爭的時代,被稱為濮部。

唐朝時期,建立了南詔國,果敢屬於南詔國。

宋朝時期,建立了大理國,果敢屬於南詔國。

蒙古帝國時期,忽必烈徵大理,從此果敢屬於元朝的雲南行省大理金齒宣慰司,果敢北部屬鎮康路,果敢南部屬孟定路。此時的果敢只有少數佤族(留在當地的孟族一支)和傣族的居民,被當地的土司統治。

忽必烈從果敢北部的騰衝、瑞麗一線入侵緬甸,雖然沒有取得最終勝利,但也使緬甸稱臣納貢,雙方開始了經貿往來。元朝在騰衝、瑞麗建立了驛道,使雲南緬甸的貿易獲得了大幅度的增長。(抗日戰爭時期的滇緬公路中段就經過忽必烈在騰衝的驛道。)

這時的果敢被傣族的土司統治,土司們多僱傭漢人師爺處理文書工作,部分漢族商人也來經商,此時的果敢有少量漢人生活。

3,明朝的果敢

明朝初年征服雲南後,大量移民到雲南,據估計明初移民有三十萬左右。

《明史· 兵志》, 明代在雲南共設二十衛, 二十二千戶所。

洪武二十三年曾統計衛所的士兵近9萬人:

“ 遣尚寶司卿楊順閱武雲南左、右、前、臨安、曲靖、金齒、大理、洱海、楚雄九衛軍馬⋯ ⋯。楊順所閱者官一千三十五, 士卒八萬七千三百七十人” 。

離果敢最近的衛所是北邊的騰衝衛,和東邊的景東衛。

果敢北部屬鎮定州,果敢南部屬孟定府,都是傣族的土司統治。

這時雲南與緬甸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緬甸北部發現翡翠玉石,大量的玉石通過騰衝的驛道販賣到中國。

果敢南部的清水河(南汀河)也成了一條貿易通道。

清軍入關後,南明一敗再敗,永曆帝退到雲南,大西軍的李定國等人也歸順南明。南明在果敢北部的騰衝,和清軍血戰。

磨盤山血戰,李定國南明軍六千餘餘伏,襲擊吳三桂三萬清軍,被叛徒出賣,只殺死1萬清軍,李定國損失四千人,不得不退出戰鬥。

隨後,永曆帝去了緬甸,被緬王押送給吳三桂,吳三桂將永曆帝勒死,南明滅亡。

此時的李定國還有數千南明士兵,到了果敢南邊的西雙版納。

李定國死於勐臘(一說景線),他的兒子李嗣興率殘部投降清朝。

清軍入侵雲南時,大肆燒殺搶掠,抽調民丁。很多雲南漢人逃往果敢地區人煙稀少的科幹山。

李定國殘部不肯投降清朝的,一部分定居在勐臘,一部分輾轉逃往果敢地區。

果敢東部的中國鎮康縣,漢族佔73%,中國耿馬縣漢族佔49%。

2005年統計,果敢總人口約25萬人,果敢族(漢族)佔90%。果敢比鎮康更偏遠,山區更險峻,但漢人人口比例卻更高,是因為南明的漢族遺民大量逃往果敢造成的。

4,清朝

1894年,清朝和英國簽訂了《中緬邊界條約》,規定果敢地區為中國領土。

1897年,英國人出爾反爾,強迫清朝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屬緬甸。

1962年,中緬重新協商劃分邊界線,果敢地區被正式劃入緬甸撣邦管轄。

果敢土司的祖先是楊高學,南京人,是明朝的武舉人,追隨南明,從南京、廣州,來到雲南。1657年,楊高學到大理。第二年,他和一位順寧茶商的女兒結婚。

永曆帝死後,楊高學放棄反清復明,安定生活下來,生了兩個兒子;楊映和楊正。

楊映通過經營茶葉富裕起來,卻給妒忌的人告發,說他是明朝忠臣的兒子。楊映夫婦和兒子逃走,輾轉來到南明遺民較多而偏僻的果敢科幹山。

楊映後搬到果敢紅石頭河,成為這個村寨的領袖。當時的果敢屬於中緬邊界的土司統治,土匪強盜橫行。

楊映的兒子楊獻才來到興達戶(今大水塘),興達戶的首領是陳駙馬,也是一個明朝遺民,但軟弱無力。楊獻才打敗了土匪,成為興達戶的新首領。

楊家在果敢南征北戰,最終成了果敢的土司。

乾隆攻打緬甸時,果敢的楊家還派出了士兵支持清朝。

但直到1840年,果敢土司楊國華才被清朝正式承認,獲得果敢土司銅印。

果敢土司一方面向清朝進貢,也向強大的鄰居緬甸的木邦土司進貢,造成了日後的糾紛。

5,民國,遠征軍,緬甸公路,93師

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蔣介石派出遠征軍。第一次遠征軍被日軍擊敗,遠征軍的潰兵2000人,經過果敢退回中國,果敢土司楊文炳和果敢人為遠征軍提供了食物。

6千日軍進犯果敢,準備向中國鎮康挺進。

楊文炳向國民政府求助。

宋希濂派出39師到前線,授予楊文炳榮譽上校軍銜參加39師,楊文炳自己購買武器組成500人果敢自衛隊,抵抗日本軍隊。

1942年8月,爆發第一次滾弄戰鬥,果敢軍和中國軍隊打死打傷80名日本軍和撣族軍人。隨後又發生數次小規模戰鬥,日本人沒討到什麼好處。

1943年,楊文炳被國民黨拘押,1944年被無罪釋放。

1945年,二戰結束後,楊文炳重返果敢。鑑於果敢在抵抗日本人時期的英勇表現,果敢從木邦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有獨立自治權的土司邦。

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楊文炳的兒子楊振材、楊振聲成為緬甸國會議員。

1950年-1953年,國民黨殘部李泰興等人退到果敢地區,最後被楊振材趕了出去。

1959年4月,緬甸土司們放棄了世襲權利。

隨後是緬甸政變,奈溫軍政府上臺,果敢陷入戰爭,一直到今天的彭家聲。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在今天的中緬邊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穿著具有漢族特色的衣服,以漢語為官方語言,用人民幣作為日常交易的貨幣。在他們生活的土地上,街邊也可以看到懸掛毛主席頭像的商店,甚至連當地的座機號碼都是我國雲南瀾滄地區的編號開頭,這裡就是果敢。這片土地上的果敢人給了我們太多的困惑與遐想,他們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圖/果敢的地理位置
永曆遺恨
南明末年,桂王朱由榔在1646年於廣東肇慶繼位,改元永曆。但是這位末代皇帝面臨的是清軍已經兵臨南嶺,隨時準備直搗兩廣的囧境。在經歷了數年抗清鬥爭之後,南明的軍事力量在內耗中喪失殆盡,永曆皇帝不得已在勇將李定國的護送下進入昆明。然而清軍在吳三桂的率領下一路直追,永曆皇帝不得不帶著眷屬與不屈服清朝統治的百姓由雲南騰衝進入緬甸。當時的緬王王莽達接納了這位明朝皇帝,但隨即在其弟王莽白的宮變中身首異處,換了新王的緬甸人將永曆帝押送給吳三桂,而那些跟隨永曆帝入緬的明朝移民,則長期滯留在了緬甸邊境的山川密林之中。
圖/永曆皇帝遷徙路線
清朝時期,為了統治這一批忠心明朝的遺老遺少,清政府在麻慄壩一帶專門設置了新的“木邦宣慰司”(實際明朝的木邦之地已經屬緬甸),派遣了一名原雲南幕府後代將領擔任土司,以管理西南少數民族的方式進行統治。這樣一來,這群漢家後裔就被自動歸入了清朝的西南羈縻統治政策之中。也正因為如此,這群身居域外的漢族得以依靠薩爾溫江(怒江)天險而獨立自主的發展起來。
圖/清代早期的麻慄壩地區
清朝的糊塗賬
進入19世紀後,緬甸逐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886年,緬甸國王被英國殖民軍俘虜,緬甸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897年,剛剛經歷甲午慘敗的清政府與英緬政府簽署了《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將他們視之為“木邦宣慰司”的蠻夷之地拱手相讓。就這樣原本屬於中國領土的果敢地區就真正成為了化外之地。
英國統治期間,這一地區因為漢族聚居的原因而獲得一定的自治權。1947年,緬甸正式獨立,果敢正式加入緬甸政府。然而,這個故事並沒有結束,在東南亞排華的浪潮中,緬甸政府強迫漢族取消漢字與漢語的使用,而當地的漢族人民則以“果敢語、果敢文”的形式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繼續傳承著中華文化。半個世紀以來,果敢人民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自治權利,而是受到了緬甸政府的各種壓迫,所以他們始終沒有停止過反對暴政的鬥爭,直到今日,戰爭仍在繼續著………..
圖/果敢士兵
圖/果敢士兵
果敢地區的漢族人並不只有明朝的遺民,這個“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上時常有來自雲貴川的商人與馬幫定居於此。上世紀40年代,中國遠征軍的一部分老兵們也因為戰爭的原因輾轉留在了果敢。建國之後,在大西南剿匪中被我軍打敗的國民黨93師撤退到了果敢,並在當地建立起了“果敢軍事學校”,教授黃埔軍校的作戰技術,為這個域外的漢家之地帶來別樣的色彩。
圖/撤退到緬甸的國民黨93師
參考文獻:1.《中華血脈 探秘海外古今華裔族群 》 - 楊府,左尚鴻著 2011
《2010亞太地區發展報告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評估 》 - 李向陽主編 2010

歷史研習社


位於緬甸與中國雲南之間的緬甸撣邦北部,生活這麼一群人,他們說著漢語,用著簡化的方塊字,流通人民幣,甚至手機號碼都是用的中國移動號碼,電力由中國南方電網公司直接輸送。這群人就是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的果敢族,人口近30萬。


那麼果敢人身在緬甸,卻為何和中國有著如此親密的關係?歷史上他們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他們究竟從何而來?今天筆者不妨來說說。

永曆隨從是果敢人最早的祖先

清初滿人入關一路南下,對南明政權各個擊破,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朱由榔帶領官員和軍隊從雲南逃亡到了緬甸,咒水之難之後被緬王控制,公元1661年吳三桂領兵向緬甸施壓,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最後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隨從和南明李定國的部將不肯降清,他們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頑強地繁衍生棲,這些人成了果敢人最早的祖先。18世紀果敢還屬於清政府土司管理,1897年清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人於是從漢族的一部分變成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

國民黨敗北殘軍退入果敢地區

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全線崩潰,部分國民黨殘軍退到中國與緬、泰、越邊界地區,並妄想以此為基地反攻新中國。國民黨殘軍93師就曾敗逃到果敢,在沒有的補給的前提下,這支殘軍擁軍在“金三角”幹起了毒品貿易,並在當地成立了一所果敢軍事學校,(電影《異域》反映了該段歷史)。後來果敢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坤沙、彭家聲、羅星漢,都曾在學校接受過訓練。這些國民黨殘餘和後代有一部分就一直生活在果敢,成為果敢人重要的組成部分。

文革期間紅衛兵和知青進入緬甸

1959年緬甸廢除土司制度之後,果敢地區就陷入了長期的動亂,其中緬共欲以緬北為根據地企圖奪取緬甸政權,緬共武裝鬥爭給了當時中國富有革命激情或只是為了找出路的“知青”們一個機會,據說當時有二萬多中國青年人因此進入到緬北地區,這些人很快參於到了該地區的鬥爭中去。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大幅度調整外交政策,緬甸的局勢也趨於穩定,果敢地區也成為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而這些六、七十年代去緬甸的知青和紅衛兵們大部分也留在了果敢,成為了果敢人的新成員。


李藝泓


果敢全稱“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首府老街市,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北面是中國雲南省龍陵縣、芒市,東面與中國雲南省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接壤,南以南定河為界限與佤邦相對,西臨薩爾溫江與木姐市的勐古鎮和貴概鎮相峙,西南方向交界的是滾弄鎮。截止2018年果敢在籍人口約30萬,常住人口約80萬。其中90%人口為華人(緬甸謂之果敢人、果敢族),事實上緬甸所謂的果敢族就是我國的漢族。

關於他們的起源是這樣的:南明永曆十二年(1658年)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從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迫使緬甸方面將永曆帝朱由榔交出,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而追隨永曆帝的官員和百姓則以位於中緬邊境的果敢地區為基地繼續堅持反清鬥爭。需要注意的是這時的果敢其實是位於中緬邊境的中方一側:13世紀至14世紀果敢為中國元朝雲南行省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鎮康路軍民總管府和孟定路軍民總管府的領地。14世紀至17世紀為中國明朝鎮康府和孟定府的領地。

追隨永曆帝逃難的明軍將領楊高學在反清鬥爭中逐漸成為了果敢地區的統治者。然而時運不再眷顧明朝,最終果敢人也不得不和內地的反清武裝一樣最終以降清結束了自己的鬥爭。雍正八年(1730年)楊高學的後人楊猷才正式接受清朝冊封的“誥封奉正大夫”並以此名義統治果敢,果敢進入楊氏土司統治時期。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楊猷才病故後其長子楊維興繼職。乾隆六十年(1795年)楊維興長子楊有根承襲父職,次子楊有泮輔佐其執政。1840年12歲的楊國華承襲其父楊有根的官爵治理果敢。咸豐11年(1851年)正月包括雲、鳳、鎮、耿等地以及果敢在內的滇西永昌府被杜文秀領導的反清回民起義軍控制,在此後的14年間果敢處於杜文秀起義軍控制之下。在這一過程中楊國華也參與了起義並擊敗了位於果敢西部的木邦土司,將果敢的轄區一度擴張至薩爾溫江以西的西長箐山、勐洪等地。1872年清軍重兵圍攻大理,杜文秀服毒自盡,餘部四散退守滇緬邊地。楊國華一度接納了逃往果敢避難的義軍殘部,但其六弟楊國正主張歸順清軍,此後清軍在楊國正的配合下驅逐了義軍殘部,果敢因此得以避免在戰後被清軍清算。同治十三年(1874年)楊國華之子楊春榮襲職,由楊國正輔佐,此時果敢轄境東至尖山寨,南至滾弄,西至勐汞長箐山,北至慕泰、紅巖。

1824年—1826年、1852年及1885年英國連續三次入侵緬甸,到了光緒十二年(1886年)英國吞併緬甸貢榜王朝,此後就不斷侵入中緬邊境各土司的領地。緬北的木邦土司困桑董紅在英軍的壓力下屈服了,這使果敢西部的側翼暴露在英軍的威脅之下。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在迫使楊氏土司投降後又同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 生活在果敢的漢族由此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改稱果文。然而實際上果語就是漢語,果文就是漢文。抗戰時期身為反法西斯同盟國的中、英兩國出於共同抗日的需要決定就中國雲南省同英屬印度治下的緬甸的邊界劃分問題重新進行談判。英國殖民緬甸時期採取的是對緬族聚居地區和緬北土司地區分而治之的模式,因此楊氏土司在英國殖民時期仍保持著半獨立性。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後在滾弄召集緬北各土司、頭人開會,要求他們服從日本人的指揮並許以“民族獨立”等各種利益。當時的敢土司楊文炳前往昆明面見英國駐昆總領事和中國政府官員,要求參加抗日戰爭。在中英雙方折衝之下,楊文炳被國民政府委任為果敢自衛隊上校司令的職務,屬宋希濂的第11集團軍指揮,率領所部1000餘人配合進駐的新編第39師對日作戰。楊文炳同時派人前往大理中國遠征軍駐滇幹部訓練團大理分團受訓。1943年7月楊文炳前往重慶面見蔣介石,得到了蔣授予的勳章,提升為少將,然而當他返回果敢後駐屯在老街附近的中國遠征軍第9師便出動部隊包圍土司衙門將其逮捕。隨後第9師師長張金廷指責楊文炳與日本人有勾結並將他送上了軍事法庭。1947年楊文炳被證明無罪而釋放回到果敢。英國方面隨即授予了他不列顛帝國勳章一枚。

1947年2月緬甸“國父”昂山素季同緬北各少數民族土司代表就旨在結束英國的殖民統治後共同建立緬甸聯邦而簽訂了《彬龍協議》,作為果敢族代表的楊文炳在“彬龍協議”上簽字。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這時的果敢土司已是楊文炳的次子楊振材,他被選舉為緬甸首屆上議員兼撣邦財政部長。在緬甸聯邦首屆國會中果敢代表提出議案“果敢系緬甸聯邦領土,果敢人民應當享受緬甸聯邦的合法公民權益。”1959年緬甸政府採取金錢補償的方式要求緬北各土司放棄世襲權力,實施地方自治,與此同時接受政府軍的進駐。果敢土司楊振材交出了權力並移居臘戌以示誠意。1962年中緬兩國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精神進行劃界,此後果敢被正式劃入緬甸版圖。當年3月緬甸發生軍事政變,隨後成立的軍政府改變了此前同緬北各族平等協商、保留自治權利的慣例,轉而加強對緬北各族的控制。1963年8月17日長期統治果敢的楊氏家族成員中的楊文燦、楊振材、楊金秀分別在仰光、臘戍等地被抓。1965年緬甸廢除土司制,隨即緬甸步兵第6營和第39營宣佈接管果敢。緬甸政府軍接管果敢後與當地民眾爆發了衝突,果敢人民在和緬甸政府軍長期對抗後於1989年-2009年間曾一度獲得高度的自治權:通行果敢語(漢語),流通人民幣,通訊採用中國移動號碼,電力由南方電網通過雲南電網向老街變電站輸送。2015年3月26日緬甸軍方宣佈已控制整個果敢地區,對果敢地區採取了融入緬甸的政策。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明朝永曆年間的官民後裔:在大唐盛世,緬甸北部屬於南詔領土,到了宋朝又成了大理國的領土,到了明朝基本為鎮康土州和孟定土府的轄區。

明末清初,南明不斷敗退,被康熙大帝擊敗,南明永曆皇帝和李定國等人就跑到了緬甸北部,有很多好多南明士兵和臣民遷居來此,繁衍生息。

2.“常凱申集團”的殘兵敗將:1949年新時代到來後,“常凱申集團”敗退寶島,留下了一小股部隊騷擾母國。1951年5月,大將李彌率軍五千人進攻雲南,但被打了回來,因而這幫殘軍就只能在果敢附近搗亂,還“培養”出諸如羅星漢和坤沙等著名的毒梟。

3.新青年“褲腳兵”入緬:緬甸紅色社團組織曾經佔據緬甸中北部相當大一塊根據地,新青年“褲腳兵”入緬作戰,後代有很多沒回國,就在當地結婚生子。後來有人就組織了果敢同盟軍,當地用漢語,儼然內地的縣城。彭家聲號稱果敢王,一度發展了果敢經濟。

4.本地土著,果敢人員往來頻繁,民族眾多,其中就有其他民族有來自緬甸本土。2008年果敢衝突後,很多果敢人跑到了緬甸佤邦自治區和地區特區,果敢本地人口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


全球不知道


明末,陝西起義了兩支農民軍,一支是李自成的闖王軍,另一支是與李自成齊名的張獻忠的大西軍。李自成進北京做了大順皇帝;張獻忠入了四川,做了大西皇帝。

1646年(南明隆武二年,大清順治三年),在與清軍的對戰中,張獻忠被清軍第一“巴圖魯”鰲拜一箭斃命。其殘部在李定國等將領的帶領下,投靠了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榔(被封晉王),並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召集明軍舊部(包括李自成殘部)與清軍對抗。在一系列對抗戰中,晉王李定國連戰連捷,並連殺清廷二位王爺:一位是叛明降清後被封王的孔有德,另一位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兒子尼堪親王。清廷在震驚和震怒後,再派降將吳三桂掛帥南下征討。

其後,晉王李定國在與吳三桂的對抗中連戰連敗,由貴州退到雲南,再由雲南退入了緬甸的果敢地區。其後,李定國病死他鄉,其餘部遵照晉王“永不降虜”的遺囑,留在了緬甸果敢地區繁衍生息,這部分前明“護國軍”,就是果敢民族的源頭和高祖。

1662年(明永曆16年、清康熙元年),緬王在吳三桂兵臨城下的壓力下,設計誘捕了永曆皇帝朱由榔,並獻給了吳三桂,在昆明十字坡被吳三桂絞死,歿年40歲。

中華民國雲南都督蔡鍔將軍,在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榔殉難處,以“三迆士民”的名義為其豎碑追悼,上書:明永曆帝殉國處。如此說來,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榔應該是果敢民族的第一任酋長。



琴島牧風


果敢這個地方,地方不大,只有2700平方公里,20幾萬人口,差不多就相當於我們一個縣,這個地方唐代屬於南詔,宋代屬於大理國,現在的果敢人,有南明遺民,也有敗退的國軍後裔,以及其他來源的漢族移民等等,下面一一細說。

明朝滅亡之後,南明政權不斷南逃,最終永曆帝帶著自己的小朝廷和部分死忠的老百姓逃進了緬甸,最後永曆帝被吳三桂從緬甸要了回來,用弓弦殺死,剩下來的南明遺民也失去了北返的希望,但他們又不願生活在清朝的統治下,就在果敢一帶定居,並與當地原住民不斷融合,逐漸繁衍生息,形成了當今果敢人的主要祖先。

當時果敢地區的漢人力量相對於緬甸那邊比較弱勢,經過世代的繁衍生息,果敢地區有一個楊姓軍頭逐漸崛起,帶領大家不斷拼搏,最終楊姓被奉為當地的土司,清朝後期,道光皇帝冊封楊姓土司為“果敢縣令”,就這樣,楊家陸續統治了果敢300多年。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緬甸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不斷滲透雲南邊境,到了19世紀末,清朝被迫把果敢地區割讓給了英屬緬甸,從此,果敢地區的人從雲南省的老百姓成了緬甸的少數民族。

二戰結束後,緬甸獨立,緬甸政府任命果敢土司楊振材為緬甸首屆上議員兼撣邦財政部長,楊振聲任果敢地區下議員,兩人也宣佈果敢地區屬於緬甸。此後,緬甸著手廢除土司這種封建制度,引導各地自治,楊家主動放棄了世襲的土司職位,但果敢地區的日常管理還是在楊家為首的幾個家族手裡。

在1950年代,還有一隻國軍殘餘曾敗退至果敢地區,並在當地建立軍事學校,除了大多後來被臺灣接走,有一部分在當地也娶妻生子,定居了下來,不過他們的後裔只佔果敢居民的一小部分,微乎其微。

緬甸政府一直希望收回北部各自治區的權力,與各少數民族武裝衝突不斷,在果敢地區,緬甸政府軍與彭家聲、彭家富兄弟領導的武裝進行了幾十年的鬥爭,成為當今果敢地區衝突的源頭。


雲中史記


果敢:世界上唯一一箇中國人出國旅遊而不用擔心交流的地方!出了國卻沒有出過的感覺。

因為在這裡果敢人說的是普通話、吃的是中式菜、寫的是簡體字、長得和中國漢人一樣,甚至連民族文化也和中國雲南相似,打電話也不用擔心,因為果敢人使用的手機號碼都是雲南提供的。

(果敢)

我都說到這裡了,大家應該能猜到,果敢人實際上就是中國以前的漢人,那麼他們又是怎麼到了果敢地區的?又是怎麼脫離中國的?他們的祖先又是中國哪個朝代的?

一:果敢的建立歷史

元朝時期,果敢地區就被雲南行省的孟定路軍民總管府所管轄;

明朝時期,被明朝鎮康府(州)和孟定府所管轄;

清朝時期,被清朝雲南永昌府鎮康土知州所管轄;

1894年,中國和英國簽訂的《中緬邊界條約》規定果敢是中國領土。

1897年,中英雙方重新談判,又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條約附款》,將果敢地區劃入英國屬地緬甸。

(中緬邊界)

現如今是“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從地圖上你會發現,果敢地區就夾在緬甸和中國雲南的交界處,甚至可以看出來是雲南邊界缺了的一塊口子,佔地面積只有2700平方公里,這樣可能沒什麼概念,差不多就和中國的一個縣城那麼大,如果在中國最多也就是個被地級市管轄的小縣城。

二:果敢人究竟是不是漢人?

果敢現如今的人口經統計大約有25人,90%的人是華人,也就是說是漢人,但是他們不叫漢族,緬甸將他們稱為“果敢人”,緬甸三大民族之一的果敢族。

而這些果敢人最原先的人據說可以追溯到漢朝,不過漢朝就不說了,考察不到,但是在1658年,中國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他在追擊之下,被迫逃入緬甸地區,幾年後吳三桂親自率領10萬兵馬抵進緬甸,強烈威脅緬甸人交出朱由榔,因此朱由榔被交出,而當時大多明朝遺老則留在了果敢地區,畢竟此時的果敢也是明朝雲南的屬地,他們便在此繁衍生息。

(朱由榔)

如果非要確定是誰的後代,大致可以看出當時負責保護朱由榔的明將是楊高學,而果敢地區在當時一直由楊家統治,也就是楊氏吐司政權。

楊猷才管理果敢地區長達二十多年,死後又有自己的長子楊維興接任,楊維興之後又有長子楊有根接任,到了清朝光緒年間,有楊國華擔任“世襲果敢縣令”,後來英軍吞併緬甸貢榜王朝,隨後又將果敢納入緬甸地區。

1897年將果敢地區的漢人徹底改成果敢人、果敢地區的漢語改成了果敢語、果敢地區的漢文也被改成了果敢文。

三:國民黨軍隊93師進入果敢,並在此居住生活

楊文炳宣佈抗日,被蔣介石授為“果敢地區抗日自衛隊”,後來中國遠征軍進入果敢,將他們編為“二十集團軍果敢自衛隊”,果敢人民與日軍戰鬥小規模戰爭高達百次,傷亡150多人。

(果敢自衛隊)

1948年緬甸獨立,楊文炳的兒子楊振林與緬甸政府商談,決定納入緬甸聯邦領土,1960年,正式簽訂協議,果敢從此劃入緬甸。

果敢後來有一支國民黨軍隊93師逃入果敢,並在果敢建立軍事學校,其中培養了許多軍事人才,比如坤沙、彭家聲、羅星漢等人,現如今他們的後代依然生活在果敢地區。

據說果敢地區的諸葛炮樓山上,有一座諸葛亮廟,即使不算南明漢人遺老逃入果敢或者93師逃入果敢,那諸葛亮廟足以證明即使在他們之前,生活在果敢地區的人應該也是漢人。

所以說不存在果敢地區的果敢族從何而來,實際上他們一直都是漢人,只是改了個名稱而已。


貓眼觀史


我國曾經和其他的國家發生過很多次戰亂,也割讓過不少土地。不過,有些地方割讓出去之後,當地的人們始終記得自己是中國人。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就是如此,他們現在雖然已經不屬於中國了,但是依舊將北京標註為首都。

這個地方的名字叫做果敢,緊挨著我國的雲南省,不過現在已經是緬甸的地盤了。但是在我國元代的時候,曾設立國相關部門,對其進行過管轄。在明代之前,這個地方一直也是由中國管轄的,只不過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清政府總是一副懦弱的姿態,任由別國欺凌。這個時候,生活在那裡的中國人們,開始自稱為果敢族人,他們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果文。

這個地方雖然只生活著25萬人的人口,但是9成以上都是華人,為什麼這個地方生活著這麼多華人呢?因為在明末的時候,吳三桂曾經討伐永曆皇帝,皇帝打不過他,正好帶著剩下的忍人手逃到了果敢地區。面對著兵強馬壯的吳三桂,緬甸也不想挑起戰端,於是就將永曆皇帝交了出去。雖然皇帝是被交出去了,但是他帶來的部下卻留在了果敢,這群人還都有些功夫,慢慢的就成為了當時果敢地區最強悍的力量。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果敢地區都是由華人統領的,只不過後來中緬兩國明確邊界的時候,果敢地區被劃到了緬甸國內。但是,果敢地區的人們已經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們現在學習的依然是漢字,說的依然是漢語。

而且現在全球化程度加深,果敢地區用的都是移動的通訊,人民幣在他們那裡是可以隨意使用的。所以說,雖然果敢族的人民雖然現在不屬於中國人了,但是他們依然和國人的生活緊密相關。就連他們那裡小學生學習用的教材,上面標註的首都都是北京。估計大家如果去那裡遊玩的話,還真不會把它當成是外國呢!

每每發生戰亂的時時候,受傷最深的還是百姓。不管怎麼樣,果敢地區的人們始終沒有忘了他們的出身,他們到現在依然保留著很多漢族的文化傳統。而且,他們的外貌也和我們的外貌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小編在這裡想問一句,如果他們有一天願意重新回來的話,大家會願意接受這群曾經的同胞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