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裡並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之分,外公外婆是否含有貶義?“外”從何而來?

坎布爾細節


“外”從何來?此處的“外”指的是本家族以外的“外”,何來貶義之有?

從古至今,不只是國人崇尚家族觀念,其實就是歪果仁也是同樣的。比如:國外的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英國王室的溫莎家族;中國歷史上的孔氏家族、大明朝朱氏家族,等等。

家族,又稱宗族,是同一個男性祖先的後代世代聚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組織,也就是男權社會的產物。家族就像下面這棵大樹,雖然枝葉繁茂,但確皆源於其根。對於一個家族來說,不再其根之上的皆稱之“外”。


有一個成語叫”內親外戚“。所謂”內親“,指的就是家族之內的人;所謂”外戚“,指的是因為婚姻關係而結成的一種家族之外的親屬關係,所以叫做”外戚“。就如同下面這兩棵本各自成長的樹,後來纏綿在了一起。

蓋因為此,古人才有“在地願為連理枝”之說。


所以,民間稱呼相對於自己是上上一輩的人,家族內為“祖母、祖父”;家族外,也就是母親那一系,那一個家族,則稱呼為“外祖母、外祖父”,當然,有的地方也叫“外公、外婆”。稱“外”只是相對於家族而言,又何來貶義之說呢?


至於說,英語中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之分”,那只是因為英語詞彙匱乏罷了,是不值得糾結的。


一株吊蘭


英文裡面沒有外和內之分,都是用的一個詞,我們漢語這樣分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中國是一個宗族觀念很強的國家,首先從血緣關係上來說,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的遠近親疏關係是一樣的,但是由於宗族觀念的存在,男權觀念的影響,爺爺奶奶是家人,而外公外婆是外人,是親戚。

比如叔叔和舅舅的關係,按照血緣關係也是一樣的親疏關係,但是叔叔屬於自家人,舅舅屬於外戚,所以在重要的宴席上,一般坐首位的是舅舅。

“外”應該是從中國進入父系社會以後,或者有了姓氏以後的產物。


無嗔無狂


確實帶有貶義,而且大逆不道。是誰稱呼何人為公婆,又是誰稱呼何人也為公婆而且還加個“外”字,豈不差了輩分嗎?普通話是不叫外公外婆的,叫姥爺姥姥,這樣應該是最好的。


李科儒


外婆外公是中國南部大部分人對外祖父母的稱呼,中國北部大部分省份稱為姥爺姥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夫婦相稱曰外內,晉、 魏以前無之。”—— 清· 錢大昕《恆言錄》。而丈夫稱妻子為內人。

母親、妻子、姐妹或兒女方面的(指親屬)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婦);外家(岳父家);外孝(屬於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這裡的外是特指的意思。






小麥在路上


說這個問題先就要了解中國歷史,在中國曆朝歷代都以男性為主權,結婚生子必須以男姓為名,以示子女為男方所有,那麼男方的父母就是一脈相承,既是男方的爸媽又是男方子女的爺爺奶奶,是屬於自家人。而女方是外姓,不能參與男方家族祠堂儀式,更不能冠名於子女,否則將逐出家祠。因此,女方的父母就相對於男方的父母而言就是外姓,外族的人,外公外婆或者外爺外奶就這樣叫出來了


波文舟


中國歷史文化就是一個宗族文化,姓氏由來是有一定根源的,以家譜為例或者以近代以來的很多大師為例,比如梁思成,林微因,徐志摩,陳 寅恪等等。看看他們的家族成員和祖父祖母及更上一代的輝煌歷史及聯姻之後你一定會感覺到姓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了。

外公外婆的稱謂沒有任何貶意而是一種清晰明瞭的劃分意在宗族勢力的發展脈絡不會混亂。

另外,因為儒教從漢代開始在意識形態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男權社會確立,姓氏以男性為主從而形成。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糟粕性的東西是不可取的,比如姓氏,比如宗族勢力對社會發展沒有什麼好的影響。所以現在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稱謂提出質疑那是理所當然的了!


老猿1958


從國情上來,從家風上來,從繼承權上來……

兒子回家看父母可以不帶禮物,女兒回家看父母還要捎帶慰問幾代人,不帶禮物惹人煩。


天藍草叢青


母親那邊的親戚都是外戚



一隻小杜鵑


請問英文裡叔叔跟舅舅是怎麼區分的,阿姨跟姑姑又是怎麼區分的?覺得外婆不好,你就叫奶奶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