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二十回是咋没的?是谁弄没的?

蓝天237508379


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唯一一部没有结尾的书,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时至今日,不少红学研究者、爱好者都在苦苦寻找八十回后的内容但都杳无音讯。至于造成《红楼梦》残缺不全的原因,我们首先还要从它的版本说起。

1.《红楼梦》的两种版本

目前,流传下来的《红楼梦》共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手抄本,书内有脂砚斋等人写的批语,均未超过八十回,是还没有经过删改最接近曹雪芹本来创作的版本,被称为“脂评本”;另一种为排印本,是由清代文人程伟元、高鹗整理并用活字印刷排印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被称为“程高本”。目前,红学界已达成共识,程伟元、高鹗是《红楼梦》的整理、出版者,为《红楼梦》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并非是之前认为的续写者。

2.曹雪芹已经写完了《红楼梦》

红学界普遍认为,曹雪芹早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就已经完成了《红楼梦》的写作。《红楼梦》问世之初,仅通过手抄本的形式在曹雪芹亲友圈子里传阅,这些亲友主要是一些没落的旗人贵族。而《红楼梦》八十回后的部分,由于涉及到贾府的没落和抄家等重要内容,可能会触犯当时统治者的利益,因此曹雪芹很可能严格控制了它的传播范围,也许只有和他关系最亲近的人才能看到,所以流传范围更小。

而这其中就包括曹雪芹的好友怡亲王弘晓,怡亲王也非常喜欢《红楼梦》,但由于害怕书中内容给自己带来麻烦,也只是在自己书房里独自欣赏。没想到还是被乾隆皇帝看到并将《红楼梦》文稿带回了皇宫。为了最大限度的保存《红楼梦》,弘晓连夜找来曹雪芹,让其对书中内容进行删改,据传“天香楼”“芳官剃头”等情节就是此时被删掉的。经过这次事件以后,曹雪芹便躲到了北京西郊的深山里,不久贫病交加而死。

3.坎坷的流传之路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曹雪芹去世十年后,乾隆皇帝决定开展一次声势浩大的文化工程,那就是

编纂《四库全书》。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藏书,并借机对书籍中所谓“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删改、篡改或销毁,这项工作前后共持续了七年时间,不少书籍都遭到了破坏。在这种背景下,除了官府查抄之外,不少民间藏书家、文人也因为害怕而自行毁掉了不少藏书。本来就流传不广的《红楼梦》八十回后内容也许就是在这时永远失去了踪迹。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并不会因为它的残缺不全而受到影响。尽管找到八十回后内容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但作为一个《红楼梦》爱好者,还是希望奇迹能够出现。


三夢遊水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红楼梦这本书已经完稿。曹雪芹已经写完。脂砚斋曾评过,说是经过七八次删改。可红楼梦的后二十回却遗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曹雪芹晚年生活困苦,经常靠典当东西换酒喝。他常常在溪边一边喝酒,一边写书。后来他的仅有的儿子死于非命,他伤心欲绝更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经常大醉,大醉清醒后又拼命写书,他的身体就这样被熬干了。终于在这一年除夕夜,曹雪芹先生去世了。

曹雪芹的邻居,一个好心的,不识字的老太太心疼曹雪芹,怕他死后没钱花,就默默拿起曹雪芹书案上的书稿剪了许多纸钱。

曹先生上路了。一个独龙杠抬着他,送殡的只有他生前的几个好友。邻居老太太也在其中。她一边哭泣一边用力撒着她用书稿剪好的纸钱。曹雪芹一生的心血就这样随风而逝了!待到发现的时候,书稿已经散去了好多。

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就这样被遗失了。后二十回再也找不回来了。一部书成了残本。直到后来有许多人续书,其中续的最好的保留了下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的样子。


用户芳草心


我看法略有不同,《红楼梦》后二十八回沒有完全丢失,后回十回的许多内容就是来源于原稿,只是高鹗加了许多东西,特别是宝玉中举,这其实是高鹗的生活写照。有些细节,细细一想,符合曹雪芹千里伏线。例如,马道婆被官府抓了,只是沒供出赵姨娘的事来,贾府有人怀疑,但也没有人去深究,不了了之。这完全符合贾政性格,贾政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是一个懒官。



朵朵佬爷


你想说的是红楼梦后二十八回吧?著名的红学家刘心武有这样一种说法,他认为《红楼梦》应该是108回,而不是120回。

至于为什么被毁,他认为乾隆帝看过此书,这在《乾隆与高鹗》一书中提及过。他认为乾隆看完整本书龙颜大怒,觉得自己对曹家够好了,但曹雪芹没有顾念隆恩,所以下令让把后二十八回毁了,再让高鹗等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续写,所以成了咱们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不过这种说法也有很多争议,不置可否。



维夏读书


红楼梦,目前存于世上的只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手抄本原名石头记,上面有脂砚斋评语,这种都是没有超过80回的,第二种是市场上最普遍的程高本,成书一共120回,是程伟元和高鹗收集整理刊印出来,无名氏续写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那么红楼梦这本书究竟是写完了还是没有写完呢?红学界一致认为,这本书是曾经写完了,有大结局的,因为从脂砚斋的评语里面也可以看出来有很多故事情节,小说结局里面都是有提示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就没有见到过80回以后红楼梦的原作了呢?究竟这后面的结局是怎样遗失的?红学界认为,这要从红楼梦的成书历史来谈起。

红楼梦,大约成书于乾隆年间,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甚至于作者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是作者,而是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10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12钗。成书之后不可能刊印,只是在少数旗人高官之中流传,因为喜欢的人太多而造成很多手抄本流入民间。而乾隆年间是清朝文字狱最高发的时代,康熙年间文字狱大概十起,雍正年间大约25起,来到乾隆年间则高达100多起。而红楼梦80回后的主要情节是贾府的败落和被抄家,而这不由不让人联想到雍正时期大量的抄家历史,因此为避免文字狱,很多人不敢阅读这本书,更不用说保存了。

据考证乾隆皇帝曾在怡亲王府(十三爷允祥之子,北静王原型)拿走红楼梦手抄本,因此怡亲王急召曹雪芹修改八十回后主要章节,后曹雪芹避难于北京西山,穷困潦倒而死。

在曹雪芹死后十年,也就是乾隆37年,乾隆下令编辑四库全书,通过编书达到删改历史纂改历史的目的,在全国大范围的收集整理藏书,凡会读书认字之人皆须参予其中。到最后四库全书编好时,其毁掉的书和编辑的书各一半,这就使红楼梦特别是后面贾府败落的情节更不可能保存下来了。,



串红凿绿读红楼


应该是八十回后三十回书。脂批有后卅十回之说,那么石头记初稿应为一百一十回。笔者认为,曹雪芹生前完成了全书一百一十回初稿,他与脂砚斋共同校对作批了前八十回。未及共同完成后卅十回校批而芹先逝矣!脂砚斋在芹逝后继读阅批石头记后卅十回,因此才有在前八十回对后卅十回情节的透露!后卅十回在脂砚斋处,她生前藏于隐秘之处,可惜故后未告之他人!


用户6190880002283


首先先说一下《红楼梦》后文到底有多少回。

自清朝以来,人们对120回的《红楼梦》后40回就争论不休,基本认为非作者原笔。于是,《红楼梦》原本到底有多少回成了讨论话题。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第41回与42回之间有一条夹页批语云:“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研究信息。“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则小说总回目应该是37x3=111,也就是说小说最多不超过111回。又有戚序本和蒙府本在第21回回前有按语: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也?人世之变迁,倏忽如此!

根据已知80回的存在,俞平伯基本判断,全书应该是80+30=110回。后来又传闻“三六桥抄本”就是110回,周汝昌就用很大篇幅论证了小说应当是110回。然而,这不是他自己的独创构想。后来,周汝昌极力想摆脱别人的笼罩,正在苦思无得之时,有个名为“张加伦”的年青人给周汝昌写信,指出:《红楼梦》应当是108回,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从第54回作为兴衰分水岭划分,正是上下部,108是真正的周天数。《水浒》有108将,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是108回,清朝乾隆时期的一部小说《歧路灯》也是108回,小说每九回是一个大章节,所以总回目应该是9x12=108。

周汝昌终于醍醐灌顶明白过来。当时他还没看过《歧路灯》一书,赶紧查阅此书,还得出《歧路灯》脱胎于《红楼梦》的错误结论。后来发现,《歧路灯》比主流红学家们设定的《红楼梦》写作时间还要略早,就不再提起了。不管怎样,周汝昌总算有了自己的思路,完全摆脱了俞平伯的110说法。不久,他在1978年《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号发表了《〈红楼梦〉原本多少回》的文章,后来收录在他的《红楼梦的真故事》中。《红楼梦》是108回成了他津津乐道的理论,并以表格方式,比较清晰地梳理了前面部分,并对未知的后28回有一定的猜想。在这里还是要赞一下周汝昌勇于调整自己观点的精神。

因此《红楼梦》原本后文不是40回,也不是20回,而是28回。

那么为何后28回没有流传出来呢,那就是因为《红楼梦》是一个骂清悼明之作。后28回写的更加露骨,让人一看便知,于是创作集团决定砍掉后28回,没有让后文流传出来。

为何说《红楼梦》是一个骂清悼明之作呢?《红楼梦》里边有很多讽刺满清的情节。比如茗烟骂金荣“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其实是在借茗烟之口骂满清(清的前身是金);比如贾宝玉说的“这却很好。我亦常见官员人等 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 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 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 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 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 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其实是在说满清、爱新觉罗也是胡虏、中华之患。等等。

正因为《红楼梦》的很多的排满情节,因此有满人要求禁《红楼梦》。同治五年刊刻的梁恭辰《北东园笔录》记载:满洲玉研农(麟),家大人座主也,尝与家大人曰:“《红楼梦》一书,我满洲无识者流每以为奇宝,往往向人夸耀,以为助我铺张者……其稍有识者,无不以此书为污蔑我满人,可恨,可恨。若果尤而效之,岂但《书》所云‘骄奢恶佚,将由我终’哉!我做安徽学政时曾经出示严禁,而力量不能及远,徒唤奈何……那绎堂先生亦极言:‘《红楼梦》一书为邪说卜行之术,无非糟蹋旗人,实堪痛恨。我拟奏请通行禁绝,又恐立言不能得体,是以隐忍未行。’”

红楼梦,朱楼梦也。《红楼梦》中“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正是隐喻明清易代。贾瑞所持的风月宝鉴正面是美女,背面是骷髅。而《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为何以一镜子作为书名呢?说明《红楼梦》这部书也有两面,正面是风花雪月的故事,背面是血淋淋的历史。风月宝鉴的真实含义是清风明月,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红楼梦》这部书也是借贾家如何败亡的总结明亡清兴的教训。

2008年网上流传出来一个108回的本子,叫《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又称癸酉本,目前公布了后28回和前80回部分内容。通过该本后28回可以看出,《红楼梦》就是在写明亡,林黛玉后来上吊之死影射崇祯皇帝自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搜,网上有电子版和纸质书。网上对这个本子也是众说纷纭,有人相信是原本,也有人说是后人续的。我觉得是原本或者源自原本,很多情节真是神来之笔,非原者写不出来。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头条号,里边有很多红楼文章,我们也涉及对这个本子的研究。


吴氏红学


很简单,因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清悼明的“史书”,它有正反两面。

正面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世情小说,也就是贾瑞所持的风月宝鉴的正面—美女。

而它的反面则隐写了我们民族的血泪史,也就是风月宝鉴的反面—骷髅。

在书中,已经多次提到,《红楼梦》的背景是一个白骨如山的“末世”,有虎兕相逢—即战争,作者通过宝玉之口痛骂胡虏,痛斥“姓金的,你是个什么东西”(这里的金,就是指清,清的前身是后金,爱新觉罗就是金的意思),此外还有“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等十分露骨的文字,书中凡是带金的,姓胡的,有水的都不是什么好人。

前面八十回,作者还藏着掖着,到了后数十回,必然图穷匕首现,会更加露骨地揭示那段民族血泪史和民族屈辱史,这是清廷所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的,流传出来,作者也会有杀身之祸,而这书也会被封禁。

所以,后面数十回必然会藏匿起来而不能示人。

如今,清廷已亡,后面28回也重见天日,可惜却有人不敢面对。


慧读古典


《红楼梦》后面不应该是二十回,肯定比二十回多!《红楼梦》人物众多,从贾家败落到各个人物的归宿,二十来回,根本就交待不完!


花狸猫mm


如果小编删除《红楼梦》里的一段故事,其他读者就都看不到了吗?还是能看到的。

懒云斋初评石头记(第一部)第194节,文章题目:《红楼梦》后二十回是他给藏起来了,前八十回他也藏了一部分。

专栏文章内容简介: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鲥鱼纵然鲜嫩美味,却无奈因多刺而无法尽兴品尝,此其一恨。海棠花虽然娇艳美丽,却没有迷人的芳香,此其二恨。《红楼梦》未完,岂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怅恨久之,此其三恨。

张爱玲女士的第三恨是不知道《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结局!张爱玲女士的第三恨与一位神秘人物的决定有关系。《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全书总共是一百回。【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帽之,诚是大观。世态人情,尽盘旋于其间,而一丝不乱,非聚龙象力者,其孰能哉?】

此批语出自蒙古王府版《石头记》,脂砚斋老先生的批语告诉读者的是《红楼梦》这部章回体小说共分为100回,同时也告诉《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读者此书也已经写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