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策反孟達的時候,沒有直接帶領大軍去接應孟達?

思汗爸


孟達也是漢末三國的一位“三姓家奴”,初在劉璋手下,後來勾結劉備入蜀。關羽敗亡之後,因為怕劉備追究他的責任,孟達又帶著上庸之地投降曹魏。曹丕死後,孟達遭到曹睿的猜忌。227年,孟達受到諸葛亮、李嚴策反,準備起兵再次叛魏投蜀,結果被司馬懿閃電般平定。

那麼,為何在孟達起兵時,策反他的諸葛亮不帶大軍接應呢?為此網上有不少討論。其中聲音不小的一派,認為諸葛亮是趁機要搞死孟達。至於原因千奇百怪,比如說要處決叛徒,比如說孟達攻佔上庸時殺了諸葛亮的姐夫蒯祺,比如說諸葛亮擔心孟達入蜀後,李嚴派勢力坐大云云。

這些論點顯然都是站不住腳的。

漢末三國時代倒戈叛變本來就是常見之事,孟達如肯再次叛魏歸蜀,站在諸葛亮角度就是痛改前非幡然悔悟,何必定要處決?

亂世人命如草芥,蒯祺死在上庸戰亂中,又不是孟達親自下令殺死,諸葛亮怎麼又會把鍋全扣孟達頭上?

李嚴雖是劉備安排的託孤大臣第二號,諸葛亮可是能“自取”劉禪的攝政者。就算給李嚴加十個孟達,他也沒法跟諸葛亮抗衡。

所以,諸葛亮沒有帶“主力”去策應孟達,純粹因為第一次北伐的大戰略已經確定為祁山一線,不可能為了一個孟達,把主力從西北方向調到東邊來。

228年初的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首次統帥全軍與強大的魏國作戰。諸葛亮自己此時其實也缺乏戰略經驗。這一次,諸葛亮表現得過於謹慎和行動遲緩。看看那幾年的大事簡記就很清楚了:

225年秋天,諸葛亮平定了南中地區,回到成都,就開始為北伐做準備。

226年夏天,曹丕死,曹睿繼位。

226年秋天,東吳向曹魏發動進攻,被文聘、司馬懿、曹真擊退。

227年春天,諸葛亮調李嚴到江州總領後方,自帶兵到漢中,上出師表

227年夏天,曹睿想先動手討伐蜀漢,被勸阻。

227年冬天,孟達造反,司馬懿出兵

228年春天,司馬懿滅孟達,諸葛亮兵出祁山

由這個時間表可以看出,諸葛亮為第一次北伐籌劃、準備了太長時間,從225年冬天一直籌備,228年春天才正式動手,整整兩年多。北伐走祁山一線,路途平坦,但是也是漫長迂迴,需要大量的軍械錢糧準備,可能還要往當地安插大批間諜臥底(所以諸葛亮一出祁山,三郡震動紛紛投降)。

這個時候,位於蜀漢東部的上庸孟達造反,僅僅是諸葛亮給敵方佈置的一個牽制棋子。如果孟達造反能夠成功,則蜀漢多一塊地方,固然不錯。就算失敗了,稍微牽制下曹魏的兵力和注意力,為北伐主攻方向創造一點有利條件,也是能解說的。

如果要諸葛亮率領主力去策應孟達,等於把北伐的戰略重心從西北的隴右轉移到東部的上庸,這種大變動,是諸葛亮不能接受的,在當時轉換成本也很高。畢竟諸葛亮並不能預料到自己第一次北伐會以全線失敗告終。他心中還在想著截斷隴右,進取西涼。所以,蜀漢的絕大部分資源一定會向祁山傾斜,而不可能為一個區區孟達就轉投過去。

當然,在確保祁山方向資源的前提下,諸葛亮還是對孟達進行了一些增援的。

他曾經寫信勸孟達注意司馬懿,而孟達回信說,司馬懿從宛城報告洛陽,往返就要一個月,那時候我的城防已經堅固,不怕他了。(晉書僅記載了孟達的回信,但很顯然,回覆的一定是諸葛亮提醒他防止司馬懿的快攻)。誰知道司馬懿直接出兵倍道兼程,八天就到了孟達城下,將其攻滅。

而在魏軍圍困孟達期間,蜀漢和東吳也分別派遣了一支部隊前來增援,只是寡不敵眾,被魏軍擊敗。

所以,諸葛亮確實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對孟達進行了增援,但因為對手強大和孟達自己輕敵,而化為泡影。至於蜀漢主力,要用於更重要的祁山,不可能為了孟達一個叛將就改方向的。


巴山夜雨涮鍋


距離太遠。

諸葛亮在隴右,孟達在上庸三郡的新城,兩人之間隔著叢山峻嶺。如果諸葛亮想要接應孟達,他需要先退回漢中,然後走水路才能過去。

而司馬懿在宛城,司馬懿距離孟達1200裡,距離近多了。

孟達佔領的新城,地勢險峻,只要他做好防備,司馬懿是很難打下來的。

所以孟達就有些大意,他以為,司馬懿會先請示曹睿,得到允許後,才會發兵攻打過來。這一來一回,估計要30天,這足夠他加固城防的了。結果司馬懿來了個先斬後奏,部隊晝夜兼程,僅僅8天就兵臨城下,孟達完全沒有做好防禦準備。

諸葛亮的主力部隊雖然沒有來接應孟達,但是吳、蜀兩國應該也都派了援軍,只不過沒有起作用。

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帝分諸將距之。——《晉書·宣帝紀》

另外就是孟達的態度,孟達這個人反覆不定。其實諸葛亮和孟達接觸很久了,但是孟達一直到曹丕死後,覺得曹睿不待見自己,這才下定決心造反,期間孟達和諸葛亮多次通過書信,這種事情,拖得時間長了,很容易出問題,所以,孟達自己左右搖擺、做事欠缺考慮、又很大意,完全是自己作死,還真的不怪別人。


歷史都付笑談中


蜀漢建興五年(227年)三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駐紮在漢中,積極籌劃其即將開始的第一次北伐戰爭。在漢中的諸葛亮探知已經叛變到魏國的孟達,隨著魏文帝曹丕的去世而逐漸失勢,於是決定聯絡並鼓動孟達起兵造反,響應自己的北伐。

根據《三國志·明帝本紀》的記載,孟達是在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227年)十二月,舉兵造反的,而到了二年(228年)正月就被司馬懿迅速平定了。結合《資治通鑑》和《魏略》的記載看從孟達起兵造反到被平定一共分兩個階段,司馬懿在得知孟達造反後僅僅用了八天就到達了新城,被包圍二十多天後新城被攻克,孟達戰敗。因此從時間看,諸葛亮即便真的想要去救援孟達根本就來不及的。

諸葛亮若是真要增援孟達,其實在漢中的諸葛亮早就可以行動了,實際上諸葛亮對於孟達能否成功並沒有太放在心上。作為曾經蜀漢叛將的孟達,諸葛亮對於孟達是否真心歸降心裡還是沒有底的,以謹慎著稱的諸葛亮顯然是不會派主力大軍去冒這個風險的。而且諸葛亮及之後姜維的北伐路線,都不是向東攻擊孟達所在的魏興和上庸郡方向,而是向北攻魏國的隴右各郡。與孟達造反同時,蜀漢大軍此時已經向北開進開始了第一次北伐戰爭,因此在這個時候蜀漢軍隊也不不可能抽出力量過來支援孟達。

綜上所述,諸葛亮不僅不可能及時派大軍去支援孟達,也分不出兵去策應孟達,孟達造反的結果必然是被司馬懿所平定。


浮沉的歷史


諸葛亮是不會直接帶領大軍去接應孟達的,原因如下:

《三國演義》:如果孟達是假叛變,諸葛亮就會被殲滅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不可能派兵是接應孟達的,因為孟達與諸葛亮是通過書信來往的。也就是說,孟達只是在信上說要叛魏歸蜀,但他是真叛變還是假叛變,諸葛亮還無法100%確定。

如果司馬懿安排孟達假叛變,以此引誘諸葛亮出來。那麼,諸葛亮一過來就會被殲滅,所以,諸葛亮不會做這種傻事的。

《三國志》:新城之戰在諸葛亮北伐之前

真實的歷史是,孟達在諸葛亮北伐開始之前就已經喪命與司馬懿之手,這一仗也被稱為“新城之戰”。《晉書•宣帝紀》載:

“(司馬懿)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帝分諸將距之……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揚生解史


孟達是一個人才,在劉備的時代,他是和法正第一批去接應劉備的西川人士。劉備讓他擔任宜都太守。然後又派他攻略房陵,與劉封一起佔領上庸。後來因為不救援關羽和與劉封有矛盾衝突,就背叛劉備,投奔了曹丕。

在曹丕那裡,他得到了賞識。曹丕不但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還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併為新城郡,讓孟達擔任新城太守。在曹丕一朝,雖然有劉曄、司馬懿等人進諫曹丕,說孟達不可靠,但是曹丕都是不聽。

等到曹丕死後,曹睿繼位。孟達在朝廷裡的好友也一一謝世,使得他心懷疑懼。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向他伸來了引誘之手。孟達利用他的屬地和蜀吳相鄰的優勢,和蜀吳都眉來眼去,想要為了將來以防萬一做準備。

諸葛亮在孟達來往一段時間後,發現孟達一直在猶豫不決,沒有反叛的決心。於是便使出了反間計。在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

這樣一來,諸葛亮就把孟達謀反的機密洩露了出去。司馬懿得知消息後,當機立斷,在寫信穩住孟達後,倍道兼行,八日趕到上庸城下,十六天就攻下了城池,消滅了孟達。

在這一段時間裡,吳國和蜀國都派出了部隊去救援孟達,都被司馬懿半道阻擋住了。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這裡看出,吳蜀都沒有派主力去救援孟達。尤其是諸葛亮,是他逼迫孟達造反的,可是他卻沒有派足夠的兵力去救援孟達。那麼,他當時在幹什麼呢?

我們如果從時間上看,就能夠得出結論。孟達是太和二年一月被司馬懿消滅的,而幾乎與此同時,諸葛亮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司馬懿在攻殲孟達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著他的北伐。在這個時候,諸葛亮怎麼可能打亂自己的計劃,去救援孟達呢?

從這裡,我們就能夠得出結論,諸葛亮逼孟達造反,根本就沒有對孟達安什麼好心。他根本就不是拿孟達作為推心置腹的朋友,而是作為爾虞我詐的對象。在他要引誘孟達的時候,他的手下費詩就明確反對。但是,諸葛亮還是與孟達通了書信。在史書記載:

達得亮書,數相交通,辭欲叛魏。魏遣司馬宣王徵之,即斬滅達。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

諸葛亮既然要利用孟達,那他就要讓孟達按照他的計劃行動。當時,孟達給諸葛亮寫信說:

“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

就是說,孟達在得知謀反計劃洩露後,準備舉事的時間在一個月以後。我們從時間上可以推斷,諸葛亮想要孟達舉事的時間就是在他北伐的同時。正是因為諸葛亮對孟達不信任,才採取了這種辦法來逼孟達來配合他。

可是,諸葛亮和孟達都算錯了一個人,那就是司馬懿。司馬懿在得知情況後,當機立斷,根本就沒有向皇帝報告。就日夜兼程的趕到上庸,打了孟達一個措手不及。在這種情況下,孟達倉促抵抗,很快就被司馬懿消滅。

諸葛亮在這次戰鬥中,得到了什麼好處呢?第一,這場戰鬥吸引了曹魏上下的注意力,起到了掩護諸葛亮北伐準備的作用。到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曹魏滿朝上下都根本沒有思想準備,不知所措。

第二,起到了吸引曹魏主力的作用。雖然司馬懿平定了孟達的叛亂,但是,他的那一支人馬要留在上庸做善後工作,一時無法脫身。而因此引起的連鎖反應,張郃的人馬也只得留在宛城附近以防萬一。這樣,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在整個雍涼地區,曹魏只剩下區區兩萬人馬,還是分散配置的。這使得諸葛亮的人馬如入無人之境,在震恐之下,三郡投降響應諸葛亮,造成了諸葛亮的一派大好形勢。

第三,消除了孟達這個隱患。孟達反覆無常,諸葛亮對他並不信任。而且這個人文武全才,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是一個勁敵。諸葛亮要從漢中北伐,有一個態度曖昧的孟達留在身旁,實在是放心不下。因此,讓孟達和曹魏自相殘殺,自取滅亡,也讓諸葛亮能夠全力投入北伐。

但是,逼反孟達,由於對司馬懿的誤判,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諸葛亮信任孟達的話,他會在北伐後再讓孟達舉事。他在關中把曹魏的大部分兵力吸引過去,給孟達創造條件,奇襲曹魏的根本,這樣,會造成最大的成果。

但是,正是由於諸葛亮對孟達的不信任,他最後決定採取利用的策略對待孟達。孟達在這個策略下送了命。大家說,諸葛亮怎麼可能會放棄自己的北伐計劃,去親自率領大軍救援孟達嗎?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無論“陰謀論”是否成立,諸葛亮都是不可能率大軍去救援孟達的。

諸葛亮不大舉救援孟達,與“陰謀論”關係不大

近來,“諸葛亮故意害死孟達”的陰謀論十分流行。

這種觀點認為:在蜀漢政權中,諸葛亮是荊州派,李嚴是東州派,二人有競爭關係。

而孟達,此前也是東州派,因此,他一旦降蜀,將大大增強東州派的勢力,削弱諸葛亮的影響力。

因此,諸葛亮不派兵去救,反而讓人故意走漏消息,害死了孟達。

我認為:“陰謀論”是否成立,還說不清楚,但這不是大軍不去救援的理由。

“陰謀論”的關鍵,是郭模“詐降”,洩露了孟達要投降蜀漢的消息。

事實上,郭模“詐降”到底是諸葛亮故意要害死孟達,還是要促孟達造反,誰也說不清楚!

我個人傾向於認為這是為了促孟達早下決斷。因為以當時形勢,孟達迅速被擊敗是小概率事件。成功反水,並守住上庸的概率很大!

但既然這些事情說不清楚,姑且存疑,不說也罷。

但是,即或“陰謀論”存在,諸葛亮如果大軍能進入上庸,那上庸是不是孟達的,還不是諸葛亮說了算嗎?沒有了地盤的孟達,還有什麼資本聯合李嚴,削弱諸葛亮?

諸葛亮大軍進入並且控制上庸,顯然是比害死孟達更有利的選擇!

因此,諸葛亮不舉大軍入援上庸,與“陰謀論”沒有什麼關係!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兩個:

1、孟達不需要,也不允許諸葛亮帶大軍來援;

2、孟達猶豫不決,諸葛亮大軍救援的風險大。

孟達不需要,也不歡迎諸葛亮大軍來援

一、孟達認為自己不需要諸葛亮大軍來援。

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

孟達的意思是:諸軍足辦!靠我自己就夠了!

事實上,上庸三面阻水,孟達對於守城非常有信心。

當年,他自己還嘲笑劉封、申耽,“據金城千里而失之乎?”


看來,孟達對自己守住上庸很有把握,壓根就不需要諸葛亮大軍前來!

持這個想法的,也不僅僅是孟達本人。

“諸將言達與而賊交構,宜觀望而後動”。司馬懿的將領,也認為孟達不容易對付,應緩緩圖之。

總之,若非遇到司馬懿這種人物,孟達確實靠自己就能守住上庸。

二、孟達不可能允許諸葛亮大軍來援。

李嚴在江州、孟達在上庸,確實有可能強大東州派的實力。

可是,假如諸葛亮大軍進入了上庸,那上庸還是孟達的勢力範圍嗎?

失去了根基的孟達,即使歸順了蜀漢,又如何助力李嚴,挑戰諸葛亮呢?

就拿李嚴來說,他在江州時,諸葛亮只能以“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來遷就李嚴。而李嚴也曾拒絕守漢中等安排,不願離開江州。

可是,當230年,李嚴率軍支援漢中時,諸葛亮立刻就留下他和他帶去的兩萬兵馬了!

隨後,諸葛亮與李嚴發生爭端,諸葛亮輕易就把李嚴貶到梓潼為民了!

與李嚴類似,離開了根基,孟達什麼都不是!他當然不願意離開上庸!

因此,孟達不可能允許諸葛亮大軍進入上庸!

孟達猶豫不決,大軍前往風險極大!

漢中到上庸的路途險阻難行。

當初,孟達自秭歸北上控制房陵港後,劉備才派劉封沿著沔水東下會合。

而此後,魏蜀之間大打出手,各條路都打了個遍,唯獨上庸到漢中一路,從來沒有起到過主要作用。

僅有蔣琬曾經圖謀過攻略上庸,但很快就在蜀軍諸將聯合反對下作罷。(另外,魏滅蜀時,多路進攻,曾有一軍自上庸來會合)。

因此,除非孟達的投誠非常有誠意,否則,大軍下上庸非常危險。

孟達的投誠有誠意嗎?

看看司馬懿的說法: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

顯然,在司馬懿看來,當時的孟達根本就還沒下定降蜀的決心。

而實際情況,則更加複雜!

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吳蜀各遣其將救達,宣王分諸將以拒之。——《華陽國志》

孟達不但在魏蜀之間猶豫不決,和東吳也勾搭上了!

可以說,腳踩三隻船的孟達,最後會不會選擇諸葛亮,真不好說!

假如猶豫不決的孟達選擇與魏國一起忽悠蜀國,那諸葛亮的處境,比“周魴詐降賺曹休”要危險得多!

當然,另一方面:諸葛亮一出祁山時的形勢非常有利,而斷隴右之臂的收益比取上庸大得多,諸葛亮犯不著為上庸冒太大險!

孟達,雖有才幹,但其智卻不足以獨拒司馬懿;雖善言辭,卻反覆無常,無人誠心信任。最終,兵敗身死,也算是咎由自取!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諸葛亮:我鼓動你造反,可我沒說出兵呀?

孟達:話說東三郡是我的地盤,我的地盤我做主!你諸葛亮號稱復興漢室,卻第一時間帶兵殺到我的地盤,幾個意思?

其實這個事實很簡單,諸葛亮策動孟達造反這不假,但這個戰略只是為了更進一步推動北伐的順利進行,換言之孟達的造反只是為了吸引曹魏集團的注意力,而諸葛亮的根本方向仍然是繼續向北發展,所以在孟達造反之後,諸葛亮的兵鋒只會指向北方,而不會像東南方向(假設在漢中的話)的東三郡發展。 何況這是一塊沒有太大戰略價值的地方。從漢中向北可以直指關中;向西北攻入涼州更可以打通與西北少數民族的聯繫,以便獲得更多的人口資源和戰馬。從蜀漢集團來說,只有這些方向才真正具備戰略價值,從公元223年到公元228年整整五年的精心準備,又豈能在一開始就打偏方向?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與孟達之間的合作,雙方都有著不同的目的。

諸葛亮的目的再簡單不過,利用孟達的造反吸引曹魏的注意力甚至儘可能拖住曹魏的主力軍隊,以便自己的北伐不會遭到更多曹魏軍隊的阻攔,換言之在諸葛亮的眼裡,孟達只不過是一個炮灰,運氣好活下來可以論功行賞,要是運氣差身死人滅,那就只能算你孟達倒黴了!

同樣的道理,孟達也有著自己的算盤,隨著曹丕的去世和與曹睿關係的破裂,東三郡這個國中之國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在隨時有可能會失去一切的情況下,倒不如另尋出路。自己加盟蜀漢只不過想換一個主人保住自己的領地,只要能夠維持現狀,他不在乎自己的老大變成誰,如果趕上諸葛亮的運氣好北伐能夠成功,自己甚至也可以趁機擴張一下。總而言之,自己的一切目的只是為了自己能夠繼續充當東三郡的老大。

一個根本沒打算支援你,另一個更沒想讓對方進來,那隨後遭到司馬懿的圍攻,那就只能你自己想轍了!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原先看到過一點,說下自己的看法。

當時諸葛亮和孟達約定造反時,算的是等魏國軍隊到來是一個月時間,這時間足夠他準備好一切。諸葛亮也認為至少要二十天,時間也是足夠的。沒想到司馬懿星夜兼程,只用了七天七夜就趕到上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殺了孟達,安定三郡。可能在當時司馬懿認為三郡位置比較重要,所以為了節省時間,沒有上報許都,是直接出兵的。所謂兵貴神速。而此時,孟達還沒準備好,稀裡糊塗的領了盒飯。

這一點,司馬懿做的比較猛,也給了諸葛亮一個意料之外。可以看出,司馬懿在大事上不含糊,快刀斬亂麻。而諸葛雖精於算計,但有時候算的太精,一旦有所變化,就會打亂全盤。正因為他竭盡全力,親力親為,不願放權,所以造成了蜀國人才斷層,青黃不接。而且蜀國國力本來就弱,失了荊州以後,偏居西南,孤掌難鳴,已經失去了隆中對時兩隻軍隊不同方向出兵的戰略構想。迴天無力,也只能徒勞無功了。


小懶貓嗚嗚


諸葛亮根本不可能帶兵去接應孟達。

一,孟達欲反魏歸蜀,是一件秘密進行的事。如果諸葛亮派兵去接應,那就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焉能成功。

二,孟達與諸葛亮約定好了,孟達取洛陽,諸葛亮取長安。諸葛亮全軍取長安也有困難,還怎麼分兵去接應孟達?

三,當時諸葛亮軍在祁山,距孟達所在的上庸遠隔千里,一動,魏軍便知道,如何去救援?

四,孟達即無謀,又粗心大意,又不聽諸葛亮的警告,又不得將士心。手下將士都反他。將其反意報於司馬懿。司馬懿尅日擒斬之。到這時候,諸葛亮縱是神人,也無法救孟達了。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孟達敗得很突然,應該是來不及救了。

它不像現在

孟達:喂喂,亮哥,我被司馬懿搞了,快來救我。

諸葛亮:好的達子,我C130已經出發了,你堅持一下。

所以,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諸葛亮收到司馬懿搞孟達的情報是和孟達已經被司馬懿搞掉的情報,基本上是同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