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這是一句歌詞,來自李叔同1915年創作的《送別》,距今已經有一個世紀又五個春秋!

因為一首歌,愛上一個人!

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因為《城南舊事》這部電影,第一次聽到了李叔同的這首歌;也可能有相當一部分喜歡這首歌的人已經不再年輕。以前聽《送別》是歌,如今讀《送別》品的是人生、感受的是意境。

你可以說《送別》是歌,因為它已經傳唱了一百多年;你也可以認為它是詞,比起歷史上任何一首送別詞,它也絕不遜色。它的一字一句無不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蘊含著李叔同對民族文化的自覺傳承。

這篇回答的內容分為兩部份:

第一部份,我將跟大家分享我對“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句話意境的詳細理解;

第二部份,從這首歌詞的整體進行闡釋《送別》的意蘊。

一,離愁別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短短的十一個字,包含了“長亭、古道、芳草”這三個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通過“外、邊”渲染了難捨難分、萋萋然的離別意像。

1,長亭外

長亭由來已久,自大秦帝國開始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可以看到這種斑駁滄桑的建築。一般來說,五里設一個短亭,十里設長亭。主要就是給行人提供一個休息場所,而離城鎮最近的長亭通常是人們送別的地方。比如著名的折柳之地灞橋長亭就在古西安東去十里之處,李白就曾寫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不僅李白,歷代文人提到長亭送別的作品多不勝數。比如:

杜牧《題齊安城樓》:“不用憑欄苦回首, 故鄉七十五長亭。”

七十五個長亭!750裡,在那個時候,離故鄉這麼遠,實在是望而不及啊!

還有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元代王實甫在《西廂記》中更是專門寫下“長亭送別”這一場戲,其中

“碧雲天, 黃花地, 西風緊, 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更是感動無數人!由此可見,對於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文人,長亭已經不單單是一個休息的地方了。作為最具代表性的離別意象,承載了濃厚的傷感情懷,成為離愁別緒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叔同一開篇就用“長亭外”這三個字為這首歌定下了哀傷的情感基調。

2,古道邊

古道,即穿越時空的、古老的道路。它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行人的足跡,從歷史而來,向未知而去。

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就是是一部農耕文化史,鄉土!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背井離鄉從來都是讓人傷感哀怨的。

杜甫曾作《田舍》一詩:“田舍清江曲, 柴門古道旁。”詩中所提到的田舍指的是杜甫在成都西郊的客居之處,他說柴門古道旁,意思就是我從這古道的盡頭而來,如今只能扶著柴門順著這古道遙望故土。遊子流落他鄉的感傷躍然紙上。

還有馬致遠的《天淨沙》:“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高濂《玉簪記·追別》:“夕陽古道催行晚, 聽江聲淚染心寒。”

可見,“古道”承載著滿滿的離別傷感的意象。

3,芳草碧連天

《楚詞·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 春草生兮萋萋。”

從此, “芳草”就和離別、思念結下不解之緣。如:

王維《送別》:“山中相送罷, 寂寞掩柴扉。芳草年年綠, 王孫歸不歸?”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李叔同寫下“芳草碧連天”,不但是對“芳草”這個意象的運用,而且還借用了“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的意境。芳草越茂盛,離愁越濃重。

這一句話將長亭、古道、芳草這三個離別的意象融合起來,通過由近及遠的位置轉換,生動的描繪了在長亭依依送別的畫面。字句簡潔,情感深厚,渾然天成。

二,缺憾之美好,世事之無常

1,夕陽山外山

“夕陽山外山”來自龔自珍

《己亥雜詩·漁溝道中題壁一首》:

“未濟終焉心縹緲, 百事翻從缺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 古今誰免餘情繞?”

其中,“未濟”取自《周易》六十四卦最後一卦,意思是沒有達成心願或者目標。正所謂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天道忌滿, 人道忌全”。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

“每一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 自古至今, 海內海外, 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 不完滿才是人生。”

在《送別》當中,李叔同引用龔自珍“夕陽山外山”的意象,也是為了表達離別是人生的缺憾,是不圓滿的這麼一個觀點。

“夕陽山外山”也暗示了離別之後山高水遠這麼一個狀況。儘管憂傷不已,作者還是要“盡餘歡”。

夕陽西下,笛聲殘,友人將要分離。雖然這是一個哀傷的故事,但是還是有其各自的美好。所以,《送別》在表達感傷的同時, 也表達了一種對短暫的美好的珍重。

2,知交半零落

李叔同雖然出家,但他不僅是‘情種’,同時還是哲學家。他的作品不但有感情的濃度,更有哲理的深度,所以,李叔同《送別》中還包含著人生如夢, 世事無常的哲思。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人這一輩子好不容易才有知己一二,曾經歡聚一堂,而今各自飄零。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無可避免知交的漸次零落,回首往事,人生如夢啊!也不知道如今一別,是否還能有再見的機會。“今宵別夢寒”啊!

《送別》沒有具體的人物出場,甚至連時間和地點都不確定。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這首歌詞傳達的不是某個人的感受, 而是一個民族甚至人類離別時刻的共同感受。

《送別》不僅僅傳達出人類離別時刻的黯然神傷, 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世事無常的感慨。這多重意蘊是《送別》的內在生命力, 是其傳唱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因素。


文小白讀書


每次讀起李叔同《送別》 ,總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這種心情還真難以形容,這是李叔同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河邊分手、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特殊聲音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無限愁漲,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也許《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李叔同的《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頭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彷彿都是虛幻的感覺,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要出家離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讀和聽這首歌,總是感覺人生虛無縹緲,分別就像永久的分離,莫名的憂傷湧上心頭,淡淡的思念掛上心頭,無窮無盡和無邊無際的宇宙讓人覺得人類太渺小,嘆息人生短暫苦難多。


歷史的循環


每每聽到《送別》或者拉起這首曲子(小提琴),都使我勾起深深的懷舊,深深的嘆息,深深的感動,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時的輕狂不羈,更懷念起歌詞主人一一弘一大師李叔同。先生出生於天津,家族世代經營鹽業,開設錢莊,家世顯赫,可謂津門鉅富。他的父母信奉佛教樂善好施,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且飽讀詩書聰慧過人,字好文華,成年後,關心國事的李叔同思想進步,開辦過文學社團,著墨並出版過大量詩歌劇本。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更開闊了視野,回國後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專事音樂,其間創作《送別》不朽之詞作。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送別》,曾被八十年代著名電影《城南舊事》選作主題曲,在中國傳唱了幾十年,經久不衰。《送別》不涉教化,清新淡雅,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有機結合,堪稱完美,大眾垂青。語言精美,感情真摯,詞境深邃。"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百感交集,引起萬千共鳴,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染力和時代感,如此這般,弘一大師的心血之作讀來上口入腦融心怎能不淚流滿面呢?!



閒庭信步206252415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為什麼這首詞容易讓人落淚,我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背景讓人落淚

這首詞是李叔同在自己“天涯五友”之一許幻園告別之後所作,據說舊時上海的一年冬天,大雪紛飛,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屋內的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去,連好友家門也沒進。李叔同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多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叫他,彷彿也沒聽見,隨後,他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含淚寫下了這篇傳世之作。

從寫作背景就可以看出,李叔同當時的心情是多麼地傷感,不捨,對昔日好友的離去,他將所有的送別之情全部融入到這首詞裡,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引起讀者落淚。

第二,音律讓人落淚

我們都知道,在悲傷時,我們都愛聽一些傷感的歌曲,以抒發個人的心情,可見,音樂是表達情緒很好的媒介,而作為著名音樂家的李叔同、就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他深通音律,年輕時就寫過大量詩歌,還譜寫過《祖國歌》等廣為流傳的歌曲,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因而,當好友許幻園向他告別之時,他深嘆世事無常,懷著送別的傷感之情,伴著葉子小姐的琴聲,將個人感情敘寫在歌詞中,敘寫在音律中,從而讓讀者讀之落淚,聞之傷感。

第三,意境讓人落淚

李叔同表達的意境中,蘊含著他個人的一種情緒,比如,從長亭之外,再到古道旁邊,最後芳草蔓延天邊,像是一個人,一路送著好友從近處越走越遠,直到天邊,然後是時間,是傍晚時候,這個時候,是人日落而息,該睡覺的時候,又是晚風,柳樹,夕陽,和遠處層層疊疊的山巒,這種意境,和作者的心情相互呼應,讓讀者讀著讀著,就進入了他的意境,感受著他的傷感之情,自然而然容易和讀者產生共鳴,讓人落淚。


天秋雲陽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什麼這麼美的句子,一讀就淚流滿面。只因這短短的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代表著離愁別恨。

歌詞的出處

這句歌詞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

萋萋芳草彷彿延伸到了天邊。

晚風吹拂著柳枝輕動,斜陽依依,

卻終將消逝在笛外的遠山。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

早已經天涯海角,萬水千山。

世間有誰能長久的團圓?

人生總是歡聚的時候少,離別的時候多,

這事有誰能夠改變。

問朋友這一去又是多少年,

能夠回來的時候,就請不要流連。

且珍惜這短暫的時間把酒言歡,

不要去想別後的寒夜孤枕難眠。

關於詞的作者

李叔同:字惜霜,號叔同。民國五年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多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精通數國文字。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著有《弘一法師文鈔》。詩作奇趣洋溢。詞風豪放婉約兼具。今人輯有《李叔同詩全編》,這首詞就在集中。

  他這一生有兩個身份,一個風情才子,一個世外高僧。前半生他的音樂、戲劇、書法、繪畫、詩詞皆是一流,堪稱全才大師。然而在盛名之際,他卻選擇拋妻棄子,遁入空門。

俞平伯曾如是說道:“李先生的確做一樣像一樣: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也成了家喻戶曉傳唱至今的經典。說到李叔同的《送別》一曲,還是有些來歷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期間就熱衷音樂,對《旅愁》有較深的印象。《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創作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家中破產與他告別。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隨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也有人說這首詞是送給他的日本妻子葉子姑娘的。

結語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長亭是送別的代名詞,古道更烘托出了送別之境,芳草碧連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別之情,目送友人遠去,已經看不到背影,草色連向天邊,人卻海角天涯。讀起來怎不讓人黯然淚下。


美人絕色


猶記得當時年紀還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並肩坐在教室裡,搖頭晃腦一起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彼時還不識愁滋味,只覺得曲調悠揚、歌詞婉轉,異常動聽。


看不懂兩鬢風霜的老師眼角泛起的淚花,聽不懂哽咽嘶啞的歌聲下隱藏的黯然。


然後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了。


我們和童年的自己告別,和少年的自己告別,和青年的自己告別,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中年。


身邊的人早已不是當初的人,鏡中的人也已不是當初的自己。


我們很少想起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經的自己。


遍地雞毛的生活裡,誰還記得年少懵懂時一起牽著手唱過的歌呢?


日子平靜地,如水一樣地流過。


突然有一天,你在電視裡看到有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靜地站在那裡。

熟悉的曲子響起來,他低垂著眉眼,無比虔誠地唱起這首歌。


記憶的閘門打開,潮水一般向你湧來。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還很年輕的父母懷裡,開心地指著天上的風箏,笑。

你看到青澀的自己,偷偷寫了小詩,塞到那個令你現在想起似乎還會心跳加速的人的書裡。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卻在畢業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


而電視裡的那個人,突然開始失控,哽咽,泣不成聲。


你捂住臉,用力地哭出了聲。


碧桃花下美人過


佛教論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論“詞”

著名音樂人朴樹在某音樂節目錄制現場唱一首歌時突然崩潰大哭,不能自已。

他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場我死那兒都可以。”

讓朴樹死而無憾的就是這首《送別》,詞作者是才子李叔同,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1914年,上海,窗外大雪紛飛,積雪盈尺。李叔同正和葉子小姐在房內閒話,忽聞窗外腳步聲,良久,傳來一聲:“叔同兄”,李叔同出門一看,摯友許幻園立於雪中,表情悲傷決絕:“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離去,連好友的家門也未進。

李叔同佇立在雪地裡,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內心一片愴然,昔日的歡聚彷彿一場夢,如今眼前只剩雪地裡一排腳印。就這樣站了一個小時,無語凝噎,李叔同返身回屋,關門提筆,含淚寫下了這首《送別》。句句在情,字字是淚。

再相聚,已是13年後。

1927年秋,李叔同終與許幻園再次相聚於上海,此外還有“天涯五友”中的袁希濂、張小樓,而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經去世,天涯五友已不再完整。

官運不暢的許幻園早已家道中落,袁希濂介紹許幻園到上海大王廟,兩人均成了居士。1929年許幻園在上海大王廟病逝。

李叔同與摯交從此陰陽兩隔,餘生世間不再有你,只剩自己垂垂老去。人生短短數十載,15年間歷經生離死別,真是應了那句:“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再論“曲”

《送別》除了詞,曲子的基調亦是傷感的——讓人聯想到心中最掛念的:“母親”,“摯友”,亦或“家鄉”,“故國”……通曲縈繞著一種思念的愁緒。

果不其然,此曲調最早源自於美國曲作家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該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則又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詞曲”引人落淚

1942年,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後不久,遺世而獨立的弘一法師安祥西逝。

可他所作《離別》卻一直被後世久久傳唱至今,可謂其留給世間的寶貴財富之一。

在天堂,在西方極樂,在某處,李叔同與許幻園應該終究再次相見了吧。


考慮再三,雪梨還是決定放上整首詞讓大家共賞,因為真的太好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滴滴的冰糖雪梨


先來欣賞一遍全詩——

送別
作者: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解釋:
第一句、寫景:走了很長一段路後來到一座亭子外,眼前是一條古道,它通向遠方,碧綠的草地與天相連;這一小節詩句表面是寫景,實則寫出了送別某親友的一種惆悵心境;
第二句、繼續寫景:晚風吹動楊柳,笛聲斷斷續續,夕陽已經墜落遠山之外。作者繼續借景抒情,親友遠去了,時光也彷佛漸漸暗淡,彷佛世界都在為我唱著傷心曲子。
第三句、這一小節是直接抒發某種感觸:天涯海角,真心至交好友實在很少很少了。
第四句、繼續直抒情懷:一壺酒已經足夠叫我歡樂一時,但今夜親友離別,我的夢裡將是一片寒涼。到這句為止,詩人抒發了第一層親友遠離帶來的情感。
第五句、可以說這一句開始,等於第二段開始,第一小節是重複了最開始的第一小節詩句,完全一樣,但因為後續的詩句情意表達和前面不同,你可以理解這種重複句式是一種情感的強調和回味;
第六句、第二段的第二小節,即全詩的第六小節詩句,“問君此去幾時來”,表述意思和情感都開始升級了,開始發問,你可以理解為問天問地之類的天問,你走了,但什麼時候回來?希望回來時不要猶豫、不要徘徊。表達了詩人對遠離的親友之強烈思念和期望。
第七句、再一次重複第三小節詩句,即“天之涯……”那一小節,我如果大聲朗誦這個重複的一小節詩句,我會不僅提高聲音、還會讓語氣急促,以表達詩人借這一小節重複詩句所要表達的那種強烈的自憐自愛、對親友遠離不歸、知交零落的一種深刻的痛感;
第八句、也是最後一小節詩句,“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是對全詩情感的一種總結、一種強調、一種深深地感慨,也是對前一小節親友離別後的自憐自愛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情感延續。
評價:
1、味道很好,非常符合我對好詩的評判標準,其用詞用句簡練、流暢、有韻味,
2、從網上搜索介紹得知,李叔同這首詩是為一首歌填的詞,是可以唱的,只不過我不清楚這歌的曲子是怎樣的。
3、詩的意境構築,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清楚地,開始景色渲染,到情感渲染,到強烈情感的表達、胸臆直抒,一層一層推高,一點也沒有累贅的或者多餘的句子,情感和意思的抒發和表達也不繁複、囉嗦。

4、總體來說,這是一首好詩,不過還算不上是頂尖古典風格的詩,我意思和唐詩宋詞中的那些經典詩詞作品相比較的話,其意境的廣度、深度有所欠缺,其意蘊也略顯淺薄、窄小。不過它是一首歌的詞,作者也不可能寫的太深、那樣容易陷入詞句晦澀的境地,反為不美。

——回到問題上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1、看來你的淚點比較低;

2、他這句詩寫的確實比較煽情,而且用詞收斂,所以煽情的格外……煽情,“芳草碧連天”這句還叫人想起“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詩句,中國古代詩人的煽情詩句,實在妙不可言,如此內斂、每一個字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李叔同是一個清末民初的人,很顯然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的薰陶,在古典詩詞方面還是頗具功力的,雖然其詩還算不上古詩詞中的經典上乘之作,但拿到現當代來閱讀,讓後人感慨一番、拍案叫絕,甚至讓淚點低的詩歌愛好者淚流滿面,還是綽有餘裕的。

3、不少中國人連瓊瑤小說都會讀的感天動地、淚如雨下,李叔同這首詩、尤其這句可謂全詩最佳句子,起碼也算古典詩歌中的精品佳作之一,你被感動也是很正常的。

如上。


天淞子


李叔同是近代的傳奇,是了不起的國學大師、佛學大師。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送別》 作詞:李叔同

這是李叔同填詞的一首歌曲《送別》。這首曲子曾經出現在《讓子彈飛》的片頭,也出現在《城南舊事》電影中。《送別》堪稱傳世佳作。

李叔同的書法、繪畫、音樂、舞蹈、詩詞、戲劇、篆刻、佛學造詣非常深。

李叔同才華橫溢,是近代中影響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現了很多大師,他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都是非常珍貴的。他在日本表演話劇《茶花女》曾經轟動一時,李叔同可以說是時代傑出的才子。




李叔同寫了詞《南浦月》,請大家欣賞:

楊柳無情,絲絲化作秋愁千縷。

惺依如許,紫起心頭緒。

誰道銷魂,盡是無憑據。

離庭外,一帆風雨,只有人歸去。

李叔同於1918年8月19日出家學佛,法名“演音”,號“弘一”。李叔同出家成為後來著名的弘一法師,也是中國近代的著名的佛學大師。



弘一大師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特別是那一句“天心月圓”,更是潛藏了極大的深意,也感動了無數的心靈。

弘一大師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蹟被記錄下來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好好的去尋求和探索。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有一天和女友在會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處展位的時候,他們在放這首曲子,頓時渾身起雞皮。女友當時在挽著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變化,問:你怎麼起雞皮了?我說沒什麼。她想了一會說,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聽到這首音樂覺得感動。我“嗯”了一聲。現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還想起那個瞬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