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沒有一本以唐朝為背景?

西雙版納的茶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金庸小說沒有漢朝、唐朝,有的是宋朝、元朝、明朝(注意是明末)、清朝。

原因很簡單。

金庸的小說中,包括第一部《書劍恩仇錄》到最後一部《鹿鼎記》,都和時代背景有著密切關係。

金庸喜歡塑造大俠,而大俠都是憂國憂民,為了國家不惜一切的高手,尤其是維護漢文化的大俠。

比如《書劍恩仇錄》的紅花會,就是為了反清團結在一起的武林人士。

《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雪山飛狐》《飛狐外傳》《鹿鼎記》都是如此,基本都是反對暴政政府的。

只有《連城訣》《笑傲江湖》才是完全脫離時代背景的架空故事,單純說武林上的事情。

既然主基調是這樣,當然必須將時代設定在漢族比較弱的時代,民族受到壓迫的時代。

而漢唐時代國家太強了,是我們吊打異族,不符合金庸的需要。

另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對於古代歷史的把握。

金庸只是編劇,不是歷史學家,他對於過於久遠歷史的把握有限。

秦漢和隋唐,距離今天非常遙遠,大小事情都同今天有很大不同。

寫這些時代的東西,需要很多歷史上的注意點,比如衣著、吃飯、說話等等。

金庸寫武俠小說只是為了賺錢,不可能一一考證這麼麻煩。

相反,宋代以後的歷史同今天比較接近,尤其是明清時代同今天更是類似,很容易寫。


薩沙


奔放的唐朝,讓小說的主人翁難做唐人

唐朝,是一個無比奔放,無比自信,充滿激情的朝代。不是每一個牛掰的人物都敢穿越到唐朝的,在武俠創作過程中,想將一個武俠人物置身於唐朝,還是較為困難的。

1、奔放、激情的朝代,很難讓一個虛構的武俠人物鮮活起來。

唐朝時有一位公子看上了鄰家小妹,鄰家小妹對公子也是仰慕有加,於是兩人郎情妾意,直到小妹肚子大起來兩家大人才得知消息,兩家大人在一起一合計,高興的認為才子佳人理應如此,於是為他們操辦了婚禮。即便放在現在,這種事不說驚世駭俗吧,起碼也是雞飛狗跳,可在奔放的唐朝卻能傳為佳話。武俠人物本就該快意恩仇,如果設定在唐朝,對人物個性塑造將是極大的挑戰,讀者會一直保有:這是不是唐人的追問。

2、唐朝牛掰人物太多了。

名垂千古的詩人可以拎著劍攆著土匪砍。外交官一言不合就把別人的國家給滅了,還打的好幾個國家跪地求饒。這樣的朝代,武俠人物很難塑造,弄不好就會給人以:“還沒有歷史上唐朝的誰誰誰厲害”的印象。

3、盛世華章是任何唐朝人物都無法逾越的天塹

唐人和漢朝人同樣尚武,但唐人的尚武就像喝粥必須就點鹹菜一樣,是生活必須品。唐人最崇拜的是詩人,曾經有位詩人出遊,路遇劫匪,劫匪把刀架在他頸上索要錢財,詩人表示沒錢並報出自己的名字證明自己就是一個窮寫詩的。劫匪聽後大驚,立刻改行,表示既然是您老人家,那麼咱就不劫財了,咱劫詩。當即邀請詩人到山寨遊玩數天,央求詩人為其賦詩,詩人走時還送了幾十兩銀子的潤筆。所以,小說要以唐朝為背景,那麼主角必須是一個詩賦風流的人物,詩從哪來就成了問題。所以唐朝背景的武俠小說不好寫,但穿越小說卻挺多。


煙雲盡處心高遠


因為金庸只寫了15部小說就封筆了。

看過金庸小說的都知道,金庸手上有一本任渭長的木刻版畫《三十三劍客圖》,裡面共有三十三個劍客的圖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動。

金庸先生偶有空閒,便翻閱數頁,自然就觸發了一些想象,金庸曾計劃將每一幅圖寫一個短篇武俠。



可是金庸的這個心願始終未能完成,他只寫了第一篇《越女劍》,後面的《虯髯客》、《聶隱娘》、《紅線》、《崑崙奴》沒寫,其實這些都是唐代的故事。

可惜金庸先生封筆了。

對金庸來說,寫小說如果沒有突破,重複以前,不如不寫。對讀者來說,則成為一大憾事。


大俠145002436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縱看金庸小說前後,幾乎沒有關於唐朝的著作。其實這透露出中國武俠小說一個普遍特點,在當時流行的武俠小說當中基本上都是以宋元明清等朝代為背景的,梁羽生、古龍等港臺武俠,還有內地一些武俠傳奇也基本以這幾個朝代為主。

作為中國武俠小說的主要背景,宋元明清時代正處在一個社會大變革,大動盪,大融合的時期。在經歷了盛唐的擴張和融合之後,中原王朝的勢力達到空前,對周邊國家和民族的吸納融合也達到空前。自此之後的幾百年,是中國歷史上多彩多姿的時代,也是燦爛恢弘的時代,無數能人異士,歷史事件成為傳奇和傳說。

在宋朝之後,中國出現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文化社會進一步發達。兩宋之間幾百年的動盪,元朝的入侵,明朝的崛起,清朝的落幕,這期間既有內部的家族門派鬥爭,也有對外的國仇家恨,各種矛盾交織,成為武俠小說取之不竭的素材。這才是包括金庸等人選材在這幾個朝代的根源。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發展的一個高潮,但是之前由於自兩漢以來長達幾百年的戰亂造成民不聊生,以及戰事不斷,根本沒有武俠的生存之地。而經歷唐朝的休養生息,為武俠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也正是在唐朝之後,中國開始出現傳奇、志怪小說,可以說唐朝是武俠的啟蒙時代。

而在唐朝之前,武功和武術還沒有形成派系。自從達摩一葦渡江才確立了少林在中國武術中的地位。俗話說,天下武功出少林。也正是達摩渡江才有少林寺和今後的中原武林,並確立了少林的宗主地位。在13棍僧救唐王之後更確立了絕對號令武林的盟主地位。所以唐朝在武俠發展的系列中,唐朝算是各個宗門的建立時代,當時各個門派尚未成形,武林還在萌芽之中。至宋元明清才有了清晰的門派和武功,各類恩仇逐漸轉戰到江湖之中。

最後一方面,金庸的個人性格才促使他更加關注宋元明清時代的故事。不管是射鵰兩部曲中的憂國憂民,還是碧血劍中的國仇家恨,亦或是書劍恩仇錄中的家國之爭。金庸的著作從來離不開對俠的思考,對家國的眷戀,對民族的慷慨。而宋元明清之際,中國多處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這些歷史事件恰恰為金庸創造提供了基礎。


上觀英超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一部《越女劍》,金庸一共寫了這十五部小說,這十五部小說除了《笑傲江湖》外,都可以找到小說的歷史背景。

把金庸的所有小說仔細翻閱,的確沒有一部以唐朝為背景的小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想可能有這三個原因,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

1 金庸在31歲時,才開始寫武俠小說,長短篇一共寫了十五部,後來用了很多時間來對小說進行修改,一共修改了三次。金庸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背景是清朝。後來的那些小說背景主要在宋朝、明朝和清朝,金庸唯一的一部三部曲《射鵰》,也是發生在宋末明初,金庸小說沒有寫唐朝,可能是還沒有來得及染指,畢竟他只寫了十五部小說。

2 說起金庸,又不得不提他同期的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梁羽生寫了三十多部武俠小說,其中有好幾部以唐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有初期《女帝奇英傳》和《大唐遊俠傳》系列。金庸沒有寫唐朝,可能也是因為不想被別人拿來和梁羽生比較,當初金庸寫小說時,梁羽生還寫文章抨擊過金庸,金庸的武俠小說成就上比梁羽生高不少,但他為人很低調,不喜歡和別人比較。



3 金庸在寫武俠小說後不久,就開始辦報刊,他辦的報刊是《明報》,他的武俠小說也在報刊上刊登。金庸寫小說經常利用晚上的時間,白天要去處理報刊的業務,一個人的精力還是有限的,金庸又要寫小說,又在辦報刊,而他的小說又喜歡加入歷史典故,讓虛和實非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金庸沒有太多時間去研究唐代的歷史,對唐朝的歷史不是很熟悉,所以也沒有寫以唐朝為背景的小說。


好的,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只是一廂情願的猜測,不知道你們有什麼看法,有時間留言討論一下。

謝謝關注,歡迎討論!


勇哥茶坊




金庸先生的長篇武俠小說大多以宋元明清為背景,卻沒有唐朝。首先,從作者的角度來講,金庸先生可能更側重考究的是這些朝代歷史,寫起來得心應手;其次,越接近明清,武俠市井之氣越濃烈些,武俠小說放在這樣的背景去展現,顯得更真實些。

金庸先生寫小說不是架空背景,更多的是經過大量的考究,像《書劍恩仇錄》、《鹿鼎記》、《碧血劍》等,裡面有許多的歷史事實,金庸先生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敘述,達到像《三國演義》一樣“三實七虛”的效果,令讀者不忍釋卷。

金庸先生的祖輩曾在清朝的康乾時代做過官,家族甚是富裕,家族文化也必然流傳。如此一來,金庸先生要考究明清時代甚至上溯的宋元時代,相對就翔實容易多了。

從武俠故事的背景來說,像宋元明清時期的大事件大人物比較多,符合武俠的英雄情結,如“射鵰”和“神鵰”所塑造的守衛襄陽的大俠郭靖。而且像明清這些朝代離現代比較近,一些宮廷的史料、政權爭奪等更容易找到,於是就有了《鹿鼎記》這樣獨特的武俠小說。

當然,以唐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並不是沒有,例如黃易的《大唐雙龍傳》,但卻是屬於玄幻武俠小說了。

堅持原創,我是菸斗的傳說,歡迎交流關注。


菸斗的傳說


看金庸武俠小說的寫作順序,聯繫他思想觀念的轉變,可以猜到大概。

主要的幾部作品,依寫作次序看,是《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連城訣》、《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

這些作品,體現著金庸思想觀念的轉變。《書劍恩仇錄》有強烈的反清復明情結,民族仇恨情緒較深。《碧血劍》也是借袁崇煥事件反清,偏向李自成。所以,《射鵰英雄傳》拿民族衝突最嚴重的宋遼金蒙元時期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到《神鵰俠侶》,我們看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而上下兩部,《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前者多少繼承了反清復明思想,後者則承認滿人已鞏固了統治地位,紅花會掀不起大風浪,從著重民族大義轉向人性刻畫,好人壞人再不是一目瞭然,《神鵰俠侶》中體現比較明顯。到《倚天屠龍記》和《天龍八部》,尤其是後者,都不再是以民族論正邪的,這與之前作品和當今一些人動輒以民族劃分敵我搞民族對抗不對嘴型。《鹿鼎記》更是巔峰。

那麼,由於《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的後兩部,歷史背景只能延續。作為前傳的《天龍八部》,也只能是北宋。但是,歷史背景雖然算是同一時代,思想觀念卻是不同的。

金庸最後新修版,改動最大的正是前面幾部。《書劍恩仇錄》中原本對伊斯蘭教的誤解,都修正過了。《碧血劍》大幅增加了李自成進京後的內容,可與《袁崇煥評傳》結合起來看。


TonyDeng


老先生已經駕鶴西去,唯有鉅著永留人間。

金庸十五部小說,年代以宋元明清居多。 越女劍:春秋 ;天龍八部:北宋; 射鵰神鵰傳:南宋 ;倚天屠龍記:元朝 ;碧血劍:明末 ;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飛狐系列、鴛鴦刀:清朝; 笑傲江湖、俠客行、連城訣、白馬嘯西風:年代不明,但多認為實在明清年間。但問題來了——唐朝畢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金庸為何沒有讓自己筆下的英雄俠客在這樣的盛世中一展雄才呢?這些英雄人物沒有在唐朝這樣的盛世中一展風采,是不是很可惜,會不會成為諸位唐粉的一大缺憾呢?

其一、唐距離現代太遠,史料缺乏,金庸的武俠小說都具有很強的歷史背景,宋元明清史料相對豐富,可供參考。

其二、俠義與民族情節的融合,金庸武俠小說,幾部代表作天龍八部,射鵰,神鵰以及倚天屠龍記都具有抗擊外辱的民族情節,而華夏文明的確是在宋代開始漸漸面對異族的入侵,宋末和明末更是面臨著亡天下的危機,這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武俠小說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素材,而唐代,中原王朝吊打四方異族,沒有太多可用素材。

其三、門派體系的形成,宋元明清時期,具有各種宗教信仰背景的門派已經徹底形成體系,比如武當,比如少林,而在唐代則沒有,這也為金庸武俠小說的創作提供了原型和素材。

其實金先生筆下雖然沒有唐朝的小說,唐朝的元素卻是有所提及,《倚天屠龍記》的明教就是拜火教。拜火教在唐朝也稱為“祆教”。整個祆教傳播的歷史超過千年,就是唐朝憲宗皇帝時期引進入中國的,中國明教首任教主就在唐朝憲宗皇帝執政時期,《倚天屠龍記》就是金先生筆下唯一一部與唐朝掛鉤的武俠鉅作。


我是青鳥


金庸武俠除了《越女劍》,其他都是宋朝或者宋朝以後為背景,其中《笑傲江湖》《俠客行》《連城訣》三部沒有明確朝代背景,但根據裡面的門派介紹以及跟其他作品對比可以看出來這幾部應該是以明清為背景。《越女劍》雖然是以春秋吳越之爭為背景,但它只是一部中短篇作品,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為何金庸先生不以其他朝代為背景寫作品呢,特別是強大的唐朝,難道不好寫嗎,這估計可能跟作者的寫作習慣和意識有關係。


實際上,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都可以拿來做背景創作武俠小說。比如說《尋秦記》,相當於橫跨戰國、秦等個階段,結尾項羽一出,甚至把楚漢相爭都拉了出來。而《大唐雙龍傳》就是以隋唐時期做背景,古代本來就有寫隋唐的小說,《隋唐演義》《說唐》等等都很精彩。而《大唐雙龍傳》重新創作了新的人物,完全避開那些隋唐好漢,效果卻很驚豔。

實際上,按照歷史來說,漢武帝之前,遊俠風行一時,比如大名鼎鼎的郭解。後來漢武帝打擊遊俠,遊俠之風從此斷絕。到唐朝的時候,大家也是比較尚武的。比如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曾經寫道“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而《新唐書》記載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在另一部作品裡還有說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白的劍術高超,據說是當時的天下第二,還殺過人。

既然唐朝有著很強的武俠基礎,為何金庸先生沒有一部以唐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呢。我覺得這一點可能主要是因為金庸先生比較喜歡走虛實結合的寫作路線有關。在金庸武俠中,出現了不少武俠門派,比如說少林寺、武當派、峨眉派、全真教等等,這些也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教派。這裡面除了少林寺唐朝就存在,其他門派都是在宋代以後才成立的。如果去寫唐朝的武俠,那麼就沒有辦法引出這些教派了,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另一個原因就是金庸武俠大部分都帶著一種濃厚的家國情懷,從《書劍恩仇錄》反對乾隆開始就奠定了基調,後來大部分作品都是把武俠跟家國情懷相結合,大俠的最高境界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所以金庸武俠的時代背景很多都是在朝代更替或者是內憂外患的歷史階段,這時候大俠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來。


如果以唐朝為背景寫,當然也會有素材,但是未必就能夠展現出大俠的作用來。比如說像唐朝也有一些坎,最初的玄武門之變,後來的安史之亂,但是這些最終的結局都是我們認為正義的一方勝利了。這時候有沒有大俠都一樣,最後的結果沒有什麼影響。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跟金庸先生第一部作品有關,《書劍恩仇錄》講的就是清朝的事情,金庸先生的作品互相之間雖然不是強相關,但是很多作品彼此也是有關聯的。比如《飛狐外傳》跟《書劍恩仇錄》就有關聯、《碧血劍》跟《鹿鼎記》也有關聯,甚至說《碧血劍》中出現了華山派,然後其他好幾部作品也提到了華山派。由於第一部作品已經是最後一個王朝了,各個作品之間還要互相有點關聯,自然也沒有辦法往太遠的朝代去延伸。所以除了《越女劍》那部短篇以外,其他小說都是在宋代或者宋以前。

再一個原因就是金庸先生封筆比較早,他一共就創作了十五部武俠作品,如果他寫的多一些,說不定也會創作以唐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因為金庸先生力求每部作品都讓人耳目一新,或許寫多了就會寫到唐朝的。可惜金庸先生早早封筆,沒有以唐朝為背景的作品不足為奇。

除了金庸以外,與他齊名的古龍、梁羽生的大部分作品也很少有唐代的,像古龍武俠小說十分弱化朝代的存在感,但是很多小說裡透露出來的線索感覺像是明代的居多。而梁羽生小說歷史感比金庸小說還要強一些,他倒是有幾部作品是以唐朝為背景,比如《女帝奇英傳》《大唐遊俠傳》《龍鳳寶釵緣》這幾部,但是跟他的天山系列比起來,也只是很小一部分了。不過要想看以唐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最好看的還是黃易的《大唐雙龍傳》了。


一覽眾河小


我個人認為金庸的小說裡面沒有以大唐為背景,主要是因為在別的朝代的中國一直處於一種被周邊國家騷擾渾河欺壓狀態,而唐朝過於強大,一直在欺負和碾壓周邊國家和部落,所以用唐朝為背景沒有充分體現出民族大義。

而恰恰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大師的寫作手法,主要是為了能夠體現民主大義,增強觀眾的感情,在這樣的情感下,民主之間的矛盾加深會挑起讀者的一種心理落差。

比如北宋年間的《天龍八部》,南宋末年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元末的《倚天屠龍記》,明末的《辟邪劍》,還有清初的《書劍恩仇錄》和《鹿鼎記》,以及年代不明的《笑傲江湖》和《俠客行》這些的作品。

之所以不以唐朝為背景,很明顯我們能看出這些朝代基本上都是與別的國家處於戰爭狀態。所以它們很容易能夠挑起讀者的裡的一種民主大義來,觀眾更喜歡這樣的作品。

另外從大方面來講,古龍梁羽生的作品,也基本上都沒有以唐朝為背景,因為這些武俠小說泰斗們,一直是繼承了舊派或者北派武俠小說的影響。而那些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師創作的作品,比如《臥虎藏龍》、《鷹爪王》、《十二金錢鏢》等,大多數都是以清朝為背景。

這些小說創作者們一直處於清王朝覆滅辛亥洗禮之後,反清傳奇故事的民間發酵期,這個時候的民族情結和俠義精神一直在蓬勃湧動中。

此外,因為出生年代的原因使得他們更瞭解清朝時期真正的江湖,比如當時的鏢局,幫會等等,而這一些的素材比較真實,但也僅限於清朝時機,所以這一些武學泰斗想要寫真實的武俠就要樹立正確的清朝江湖,要尊重歷史軌跡,不能完全架空歷史隨意穿越。

另外,為什麼說金庸的武俠背景沒有發生在唐朝,我個人覺得這與金庸先生的個人歷史偏好有關。或許是當時查家在明清時期有一點名氣的關係,所以金庸更喜歡寫明朝和清朝的一些江湖傳奇。

總的來說從最早以前的那一些武俠小說開始發展到金庸古龍梁羽生這裡,他們的文筆更趨向於民族大義,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就已經完全深入到民族大義中。

因為從異族的入侵來探討江湖問題,才能更有效的煽動讀者的情緒,最代表廣大人民心中想法的人就是金庸筆下的那些主角們。這些主角生在亂世中,遇到的處境使得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未完成的武俠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等。

如果在盛世大唐,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相當個大俠也是十分苦難的事,縱有盜匪橫生,也有官府解決,那些大俠分分鐘“下崗。”

從人性觀的角度來講,弱者是最容易遭受同情的,不管是國家、朝代還是個人,因為從剛開始的弱者,到後來的奇遇,再到奮起反抗,最後成為一代大俠,這裡面就寄託了每一個讀者心中的一種武俠情節。

唐朝時期,國家富強軍事強盛,一直以武力碾壓異族,作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劍之所指皆為王土。所以原因就很明瞭,用唐朝歷史為背景無法完全的體現民族之間的矛盾,也無法體現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那種武俠情結。

在沒有這種情感抒發的環境下,觀眾也沒有一種從逆境中生長後成為一代大俠的那種江湖,觀眾不一定買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