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訓練自己下肢穩定?上肢輕靈?

怎麼訓練自己下肢穩定?上肢輕靈?

練習太極拳,下肢的穩定性非常重要。只有下肢穩定,太極拳才能打得既沉穩,又輕靈,才能做到節節貫串,圓活連貫。這些,都是以下肢的穩定作為基礎的。

做到下肢穩定,上肢輕靈,我認為要注意以下點:一是套路練習與樁功相結合,二是做好動作與意氣相結合,三是做好雙腿支撐平衡和單腿支撐平衡相結合。

1、套路與樁功相結合

樁功是太極拳的基礎,是太極拳重要的基本功。沒有樁功基礎,練習太極拳除了以上說的身法上的要求外,還要練習腿上的功夫。可扶著桌子或其他支撐物,練習一條腿的支撐能力。從開始用手著支撐物練習,過渡到雙手脫離開支撐物。在單腿獨立的情況下可以練習單腿畫圈動作,還可以前後踢腿、悠腿。

這樣再有就是步法練習。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貓行”,其關鍵就要控制好身體重心的虛實轉換。比如向前邁左腿,一定要把重轉移到右腿上,然後再邁出左腿。出腿要提膝開胯,用腳跟輕剷出去,左腿落實後,重心再慢慢移動到左腿,形成弓步。

這些都需要具備比較紮實的腰腿基本功,如果腰腿基本不紮實,練好太極拳就很難。練好了腰腿基本功,就能在打太拳時做到“上輕下重中間靈”。只要按照這些要領去練習,日積月累,自然能做到太極拳的身法要求。

腳步穩定的關鍵就是重心轉換要做好。重心轉換不好,身體必然不穩定。在身體重心轉換,邁步前後移動時,尾閭一定要穩定直豎,向下松沉,一定要注意尾閭和湧泉穴的配合。這樣就可以保持立身中正的身法要求。

最後,重要的一點是要分清虛實。太極拳的步法一般實腿體重的十之六七,虛腿佔體重的十之三四,在步法、步型上要虛實分清。另外,步幅不能過大,以重心轉換靈活為度。邁步時,身體不能晃動。身體晃動,重心不穩,往往是由於步幅過大造成的。

過去小孩練拳都是走低架,這是為了鍛鍊腿上的力量。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身體胖的人,儘管年頭很長,也會讓人感到腳下輕飄,沒有根。拳諺說:“百練不如一站。”這也是強調樁功的重要性。還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說法,這裡的功,也包含著樁功。

樁功有定樁和活樁。定樁是很重要的基礎。定樁就是保持靜態穩定一段時間,目的是練習肢體的支撐力量。用現代科學術語,就是靜力性練習。靜力性練習能使肌纖維增粗,肌肉發達,肢體有力。舉重運動員、體操運動員都要進行靜力性練習,以增強肢體肌纖維的力量。太極拳要想增加穩定性,也必須進行靜力性練習,增強下肢的力量。這樣才能在套路練習時,做到下實上虛,飽滿圓撐。

樁功分自然樁(兩腳自然開立,膝關節微曲,重心落到腳下,身體自然放鬆)、渾圓樁(雙腿半蹲,雙手抱圓,掌心向裡合,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收腹斂臀,氣沉丹田)、升降樁(像起式那樣,下降、上升,各停幾秒),其他還有開合樁、弓步樁、虛步樁、僕步樁、丁步樁、活步樁等等。

不主張練習死樁,像電影中那樣,一個馬步樁站一炷香的時間。我主張站活樁。站樁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三分鐘。站一會兒,休息一下,然後再進行練習,循序漸進,逐步增加練功的時間。連續長時間站樁,膝關節容易受傷。這種練習方法是不科學的。站樁要講究科學,要定步、活步相結合。

比如行進間的弓步練習,就可以在形成弓步時停頓幾秒,再向下動步。這就是活樁練習。還要明確站樁的目的,不是為了站樁而站樁,而為了提高下肢的穩固性,要在站樁的過程中,把太極拳的基本姿勢、基本要求掌握住。

另外,站樁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特別要活動開胯、膝、踝這三個關節,這樣能防止受傷。

2、做好動作與意氣相結合

初學太極拳主要是掌握動作外形,到了一定階段,就要和意氣相結合。首先是意,在意念上要做到松和靜一一週身放鬆,排除雜念,意守丹田,專心練功。意守丹田,就能做到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在呼吸上就是腹式深呼吸,這不僅有利於下盤穩固,還有利於健康長壽。

拳諺說:“意馬心猿鎖黃中,拿住丹田練內功。”就是說要排除雜念,意守丹田練功。氣沉丹田能夠加強下肢的穩定性,使腳下生根。做到腳下生根,不僅下盤穩固,上肢輕靈,還有利於發力論講:“力發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講的就是發力時“腳下生根”的重要性。

在這個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做到“邁步如貓行”。邁步時,先腳後跟著地,然後全腳掌著地,最後重心落實。我對此的總結是“由點到面,最後落實,即點一一面——實”。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兩腳力量的傳遞過程中,重心從前腿到後腿,或從後腿到前腿的過渡,中間要有一個半馬步。這個半馬步的過渡,往往是練習者忽略的地方。這是太極拳內勁沉穩體現的一個地方。正因為有了這個半馬步的過渡,勁力才能表現得沉穩而不漂浮。

比如做掤、捋、擠、按動作時,無論是從虛步轉為弓步,還是從弓步轉為虛步,不能一下子就轉過來,而是要有一個半馬步過渡。這樣動作的勁力才能飽滿圓撐,沉穩紮實,否則就是輕飄虛浮。做好這一點,也就能體現出太極拳下肢的穩定性。無論是弓步還是虛步,以及半馬步過渡,都要意氣下沉,使下肢穩定有落地生根的感覺。

3、做好雙腿支撐平衡和單腿支撐平衡相結合

太極拳的穩定性問題,更多的是平衡問題。平衡有雙腿支撐平衡和單腿支撐平衡,比如馬步、弓步、虛步等雙腳支撐時的穩定平衡,就是雙腿支撐平衡:而蹬腳、分腳、擺蓮等獨立支撐動作一般為單腿支撐平衡。做這種獨立平衡動作,會出現站不穩、腿舉不高、身體晃動等現象。

因此,練習下肢的穩固,除了掌握雙腿支撐的穩定平衡外,還要練習單腿支撐的穩定平衡。要提高單腿支撐的穩定性,就要提高下肢的協調性和柔韌性。練習下肢的柔韌性的方法有壓腿、耗腿、搬腿、擺腿、踢腿、控腿。練習這幾個步驟,提高了腿的柔韌性,才能做好單腿支撐時的平衡穩定。

再有,單腿支撐動作,不僅是支撐腿和擺動腿之間的關係,還有兩臂的配合問題。兩臂要撐圓,固定住胸廓。胸廓沒有固定住,呼吸不穩定,身體也就不穩定

第三,要託氣。獨立平衡和呼吸有很大關係,在單腿支撐時,要託氣。所謂託氣就是吸氣後,在腿提起來的同時,微微屏住呼吸。這樣有利於支撐腿的穩定平衡。

總之,練太極拳要做到下盤穩固,上肢輕靈,就要練好樁功,加強動作與意氣的配合,掌握好動作的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