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看秦将白起如何坑杀40万赵军

秦昭襄王,芈月的儿子,秦始皇的曾祖,一生在位共56年。在他的统治下,秦国国富民强,疆域辽阔,为其曾孙秦始皇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将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最杰出的战将,一生征战无数,从无败绩。故有“常胜将军”之称号。

长平之战中,看秦将白起如何坑杀40万赵军


而“长平之战”的起因,源于赵王的贪婪。

战国时期,起初国力最强的当数秦国,齐国。而齐国国君中了燕国间谍苏秦的反间计,攻打千里之外的宋国,苏秦暗中联合六国,以秦国为首,联众抗齐,致齐国差点灭国。

而此时的赵国,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又有蔺相如,廉颇等文臣武将的大力辅佐,国力日盛。除秦国之外,国力当称六国之首。

当时,秦昭襄王听从丞相范睢的建议,统一六国采用“远交近攻”的国策。韩国离秦国近,而赵国相对较远。

所以,秦国首攻之地选在韩国的“上党”。为以后的攻魏,赵打通关节。

在上党攻陷的当天,韩降。韩国国君派上党郡守送降书与秦国,而上党军民一心,皆不愿归属于秦,郡守私下献上党于赵国。

赵王此时利欲熏心,以为天上掉下来一座城池,于是接收了上党。导致最后的长平失守。所以,不要相信“天上会凭空掉馅饼”,一切只有凭自己努力去获取,才是最实在的。

当然,秦赵交兵,赵败。

秦国一鼓作气,攻打赵国的长平。

长平,乃是赵国的屏障,如果失了长平,赵国都城邯郸便裸露在秦国的刀剑之下了。所以,对于当时的赵国来说,长平是万万不能丢的。当时,赵国名将赵奢已死,其子赵括(就是擅长纸上谈兵的赵括)主攻,而大将廉颇主守。

赵王经过深思熟虑,任用廉颇为将。廉颇一到长平,便高筑城墙,坚固壁垒,固守不出。

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对垒,便是三年之久。廉颇坚守不出,秦军久攻不下。

正在这个时候,中原大地连年干旱,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尸横遍野。送往军中的粮食也一次次锐减,甚至王宫都受到了影响。相比之下,赵国比秦国灾情更为严重。赵王整日忧心忡忡,前线没有粮食供给,将士们还如何固守?心中只盼着能早早结束这场战争。

这时,平原君赵胜(赵王的叔父)便提议换将。意欲换成一直主攻的赵括为将,赵王犹豫不决。

所谓兵不厌诈。

秦国此时也饱受饥荒的困扰,虽然有蜀郡太守李冰因都江堰的修建,蜀地还有一些粮食供应,但山高路陡,运输极为不便,而且也不便长久支撑。秦王也希望能快些结束这场战争。希望赵王能用赵括换下廉颇,对方出击,才有进攻的机会,便设下一计。

于是,城中到处散布着流言,说秦军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奢之子赵括。(因为秦军之前曾经大败于赵奢)。又让白起假死,成功骗过赵国。

赵括接任长平战役,一向好大喜功的他,认为应该速战速决,于是迅速发起进攻,惨败。被白起包围,书翻烂了也找不到退敌之策。自杀,赵军败。

赵括的惨败,正应了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战场情景瞬息万变,岂是读死书能解决的?

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派出大军45万,战死25万。余下20万降赵。

问题来了。

当时正值闹饥荒,举国上下皆无粮食可吃。白起给秦王请旨,如何处理这20万降卒。并要求拨付军粮。按照以往的惯例,降卒者,青壮年编入秦军,老弱病残放归家乡。但是,这20万赵军,数目巨大,今日放过他们,待其养精蓄锐之后,难保不反戈一击,岂不是养虎为患?

秦王与丞相范睢商量,欲颁圣旨与白起,“杀降”。范睢连忙劝阻,此圣旨万万不能由王上来下。若王上背负杀降的罪名,恐给六国留下口实,日后六国群起而攻之便有了理由。丞相也不能颁诏,日后周游列国也会有诸多不便。最后,二人心生一计,给白起颁发一道“无字诏”,军粮颗粒不发。

白起何等聪明之人。当然明白秦王的“无字诏”的含义。也明白,领导现在是需要有人来背负杀降的罪名。而这个人,只能是白起自己。于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一夜之间,白起将20万赵军全部坑杀。

历史告诉我们,当领导需要有人为他当挡箭牌的时候,哪怕背负千古骂名,下属也只能义不容辞。

一时之间,赵国举国上下,人人恨不得吃白起之肉,挖白起之心。也因这一场战役,赵国举国只剩老弱妇孀,再无可战之人。

本来,长平之战后,白起直捣赵国都城邯郸。可范睢害怕白起功劳太大,日后会受制于他,向秦王进言,说大军需要休整,命令白起撤军。邯郸战役便不了了之,赵国才苟延残喘了三十多年,后被秦始皇灭之。

之后,白起称病,不再出战。“长平之战”,成为大将白起此生的最后一战。也因此,秦王不满,白起被赐死。一代将才陨落!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纵然你有万般能耐,功劳再大,若不能为领导所用,亦要弃之。


长平之战中,看秦将白起如何坑杀40万赵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