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看秦將白起如何坑殺40萬趙軍

秦昭襄王,羋月的兒子,秦始皇的曾祖,一生在位共56年。在他的統治下,秦國國富民強,疆域遼闊,為其曾孫秦始皇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將白起,是秦昭襄王時期最傑出的戰將,一生征戰無數,從無敗績。故有“常勝將軍”之稱號。

長平之戰中,看秦將白起如何坑殺40萬趙軍


而“長平之戰”的起因,源於趙王的貪婪。

戰國時期,起初國力最強的當數秦國,齊國。而齊國國君中了燕國間諜蘇秦的反間計,攻打千裡之外的宋國,蘇秦暗中聯合六國,以秦國為首,聯眾抗齊,致齊國差點滅國。

而此時的趙國,通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又有藺相如,廉頗等文臣武將的大力輔佐,國力日盛。除秦國之外,國力當稱六國之首。

當時,秦昭襄王聽從丞相範睢的建議,統一六國採用“遠交近攻”的國策。韓國離秦國近,而趙國相對較遠。

所以,秦國首攻之地選在韓國的“上黨”。為以後的攻魏,趙打通關節。

在上黨攻陷的當天,韓降。韓國國君派上黨郡守送降書與秦國,而上黨軍民一心,皆不願歸屬於秦,郡守私下獻上黨於趙國。

趙王此時利慾薰心,以為天上掉下來一座城池,於是接收了上黨。導致最後的長平失守。所以,不要相信“天上會憑空掉餡餅”,一切只有憑自己努力去獲取,才是最實在的。

當然,秦趙交兵,趙敗。

秦國一鼓作氣,攻打趙國的長平。

長平,乃是趙國的屏障,如果失了長平,趙國都城邯鄲便裸露在秦國的刀劍之下了。所以,對於當時的趙國來說,長平是萬萬不能丟的。當時,趙國名將趙奢已死,其子趙括(就是擅長紙上談兵的趙括)主攻,而大將廉頗主守。

趙王經過深思熟慮,任用廉頗為將。廉頗一到長平,便高築城牆,堅固壁壘,固守不出。

長平之戰,秦趙雙方對壘,便是三年之久。廉頗堅守不出,秦軍久攻不下。

正在這個時候,中原大地連年乾旱,顆粒無收,人民流離失所,屍橫遍野。送往軍中的糧食也一次次銳減,甚至王宮都受到了影響。相比之下,趙國比秦國災情更為嚴重。趙王整日憂心忡忡,前線沒有糧食供給,將士們還如何固守?心中只盼著能早早結束這場戰爭。

這時,平原君趙勝(趙王的叔父)便提議換將。意欲換成一直主攻的趙括為將,趙王猶豫不決。

所謂兵不厭詐。

秦國此時也飽受饑荒的困擾,雖然有蜀郡太守李冰因都江堰的修建,蜀地還有一些糧食供應,但山高路陡,運輸極為不便,而且也不便長久支撐。秦王也希望能快些結束這場戰爭。希望趙王能用趙括換下廉頗,對方出擊,才有進攻的機會,便設下一計。

於是,城中到處散佈著流言,說秦軍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奢之子趙括。(因為秦軍之前曾經大敗於趙奢)。又讓白起假死,成功騙過趙國。

趙括接任長平戰役,一向好大喜功的他,認為應該速戰速決,於是迅速發起進攻,慘敗。被白起包圍,書翻爛了也找不到退敵之策。自殺,趙軍敗。

趙括的慘敗,正應了一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戰場情景瞬息萬變,豈是讀死書能解決的?

趙軍在長平之戰中,派出大軍45萬,戰死25萬。餘下20萬降趙。

問題來了。

當時正值鬧饑荒,舉國上下皆無糧食可吃。白起給秦王請旨,如何處理這20萬降卒。並要求撥付軍糧。按照以往的慣例,降卒者,青壯年編入秦軍,老弱病殘放歸家鄉。但是,這20萬趙軍,數目巨大,今日放過他們,待其養精蓄銳之後,難保不反戈一擊,豈不是養虎為患?

秦王與丞相範睢商量,欲頒聖旨與白起,“殺降”。範睢連忙勸阻,此聖旨萬萬不能由王上來下。若王上揹負殺降的罪名,恐給六國留下口實,日後六國群起而攻之便有了理由。丞相也不能頒詔,日後周遊列國也會有諸多不便。最後,二人心生一計,給白起頒發一道“無字詔”,軍糧顆粒不發。

白起何等聰明之人。當然明白秦王的“無字詔”的含義。也明白,領導現在是需要有人來揹負殺降的罪名。而這個人,只能是白起自己。於是,在夜深人靜之時,一夜之間,白起將20萬趙軍全部坑殺。

歷史告訴我們,當領導需要有人為他當擋箭牌的時候,哪怕揹負千古罵名,下屬也只能義不容辭。

一時之間,趙國舉國上下,人人恨不得吃白起之肉,挖白起之心。也因這一場戰役,趙國舉國只剩老弱婦孀,再無可戰之人。

本來,長平之戰後,白起直搗趙國都城邯鄲。可範睢害怕白起功勞太大,日後會受制於他,向秦王進言,說大軍需要休整,命令白起撤軍。邯鄲戰役便不了了之,趙國才苟延殘喘了三十多年,後被秦始皇滅之。

之後,白起稱病,不再出戰。“長平之戰”,成為大將白起此生的最後一戰。也因此,秦王不滿,白起被賜死。一代將才隕落!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縱然你有萬般能耐,功勞再大,若不能為領導所用,亦要棄之。


長平之戰中,看秦將白起如何坑殺40萬趙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