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傳奇的一生

阿底峽(Aa ti sha,公元982-1054),印度孟加拉佛教高僧、佛學家,藏傳佛教噶當派祖師。原名“月藏”(zla ba snying po),法名“吉祥燃燈智”(dpalmar me mdzad ye shes),全名阿底峽·吉祥燃燈智。阿底峽出生在東印度薩霍爾國(za hor)的邦噶拉(今孟加拉)大城市,父親為薩霍爾國王,名格瓦拜(dge ba dpal,善吉祥),母親叫白姆沃色(dpal movod zer,吉祥光),皆是虔誠的佛教信仰者。

阿底峽從小受到家庭的宗教信仰薰陶並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自3歲開始學習數學和語文,至6歲學懂許多知識,並會誦讀佛經;11歲時去中印度的那爛陀寺親近覺賢(byang chub bzang po)論師學習佛法,後經覺賢推薦,到王舍城跟隨密宗師阿縛都底波陀修習密法,同時廣泛學習婆羅門和佛教的聲明學以及因明學等各門學科知識;15歲時與婆羅門學者辯論,顯示出因明學方面的超群才能;18歲那年,前往超戒寺拜當時享有北門守護者之稱的那若巴(na ropa)為師,修習密宗法門,獲得喜金剛灌頂;20歲之時,父親格瓦拜希望他繼承王位,便從王族閨秀中選出美女,準備讓他成婚,由於阿底峽本人立志出家獻身於佛教事業,不同意成家繼承王位,最終未能實現父親的意願。阿底峽29歲時,前往印度金剛座的菩提伽耶寺,從佛教大眾部系持律師戒護座前受具足戒(比丘戒),取法名為“吉祥燃燈智”,修習戒律。

藏傳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傳奇的一生

同時,他拜眾多上師廣泛學習文化知識,包括內外聲明、因明等學科,系統研習佛教顯密教理;特別從法護論師座前修學《四部毗奈耶》(vdul ba lung sdebzhi)、《阿毗達摩集論》(mngon pa kun las btus pa)等大乘佛教的重要經論,奠定了廣博深厚的佛學基礎。

大約在1013年,阿底峽率領125名弟子乘船遠洋到金洲(今蘇門答臘)求法取經,航行13個月抵達目的地,參拜依止金洲(法稱)大師學法。金洲大師,學識淵博,名馳遠近,阿底峽對他極為崇敬,尊者與大師共同起居,學法達12年之久,主要修學彌勒至無著傳承之《現觀莊嚴論》教授、文殊至寂天傳承之《入菩薩行論》等經論,尤其獲得了圓滿無缺的菩提心教授。在此期間阿底峽赴錫蘭(今斯里蘭卡)研習佛教顯密教法。阿底峽自小到大至少跟隨50多名上師學法,其中受惠最多的恩師乃是金洲的法稱,其影響他一生。阿底峽學成之後,從金洲與商人結伴回到印度,是年他44歲,已是一名佛學知識淵博、精通顯密教法、品德言行高尚的佛教大師,遂出任超戒寺首座(上座主持人),與寶生寂、覺賢、阿縛都底波陀、動毗波、寂賢等人一起被稱為超戒寺八賢,其聲望遠揚海內外。

當時位於西藏阿里地區的古格王朝拉喇嘛·益西沃和拉喇嘛·絳曲沃叔侄不惜一切代價邀請阿底峽入藏傳法。然而,阿底峽在超戒寺擔任住持要職,寺院不同意他離職。後來發生古格王拉喇嘛·益西沃為邀請阿底峽而獻身的意外事件,促成阿底峽最終下決心入藏傳法。

最後由古格王拉喇嘛·絳曲沃派遣嘉·尊智僧格和那措·茨誠嘉瓦兩位譯師,親自赴印度超戒寺迎請阿底峽,其中嘉·尊智僧格不幸在回國途中去世,重擔落到那措·茨誠嘉瓦一人肩上,他最終完成了光榮使命。藏曆第一繞迥鐵龍年(1040),阿底峽一行從超戒寺啟程,第二年(1041)抵達尼泊爾,在尼泊爾逗留一年,朝拜佛教名勝古蹟,藏曆水馬年(1042)到達古格,受到拉喇嘛·絳曲沃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款待。阿底峽駐錫古格王朝級別最高的託林寺(mtho ld-ing),與拉喇嘛·絳曲沃促膝商談如何整頓當下藏傳佛教的不正之風。

應拉喇嘛·絳曲沃的敦請,阿底峽撰寫了《菩提道燈論》6 yang chub lam gyi sgronma),指明正確修學佛法的途徑和方法。當時,古格王朝大譯師仁欽桑布,雖然年事已高85歲),但仍邀請阿底峽到他的住處,交換佛學觀點請教佛學疑難,兩位高僧的會晤給彼此留下深刻印象。就阿底峽而言,為在古格地區有如此學識淵博的佛學家而頗為驚訝,也很高興佛教在該地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就仁欽桑布而言,通過佛學交流,發現自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在密宗的修持次第方面有誤區,亟待改進。仁欽桑布還請阿底峽校訂早期翻譯的《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二萬頌般若光明論》和千頌般若廣釋》等重要佛經。

最後,阿底峽建議仁欽桑布找一處寂靜的地方,閉關修行。為此,仁欽桑布在他的晚年一直閉關修行,直至圓寂為止,長達十年之久,在佛教密宗實踐領域獲得很高的證悟。

阿底峽在古格地區弘法3年,憑藉他淵博的佛學理論功底、嫻熟的宗教儀軌知識和高深的密宗證的佛教徒紛紛到古格迎請阿底峽。而阿底峽在古格地區弘法三年期滿後,欲想返回印度超戒寺,他行至尼泊爾邊境時,尼泊爾境內發生戰亂,道路不暢。正在滯留之際的阿底峽被從前藏趕來邀請他的仲敦巴的再三請求和度誠信仰所感動,遂放棄回超戒寺的意願,轉向踏上了前往西藏中部地區傳教的歷程仲敦巴向阿底峽講述了拉薩和桑耶地區有眾多著名寺院以及數千名出家僧侶正等待著他前來灌頂開光和講經傳法的情形。他們經後藏的班塘(palthang)、吉隆 kyid grong)等地漸次東下,每到佛教徒比較集中的地方,都要停留一段時間,舉行簡單的傳法活動。

他們抵達前藏的那波拉 Sna po la)地方,受到當地戴恰法王的歡迎和款待,舉行吹號角等奏樂儀式’並在雅隆藏布江邊築壩,以示利益眾生;阿底峽一行到達前藏後,直接去吐蕃時期創建的第座佛教正規寺院嗓耶寺)觀禮,受到當地佈德熱扎法王的熱情接待,阿底峽在桑耶寺藏書院看到眾多梵文佛經,甚至不少版本在印度也不易見到,阿底峽歎為觀止,稱讚吐蕃時期的佛教之興隆,遠遠超過佛教本土印度。

他將梵文《中觀光明論》和《華嚴經》抄錄後,寄往印度;並協助藏族譯師翻譯了無著的《攝大乘論》和世親的《攝大乘論釋》等多部佛經。阿底峽離開桑耶寺去往聶塘 時,由200多名騎士護送經貢噶、色嘉彭 等地逗留傳法,最後抵達聶塘’在此聚集著許多聽講佛法的信徒·阿底峽向他們宣講《現觀莊嚴論》和《二萬頌般若光明論》等、經論,大多數聽眾只對《現觀莊嚴論》感興趣,而受聽《二萬頌般若光明論》的人寥寥無幾。

阿底峽在聶塘期間還特意向普德貢寺的僧眾傳授教誡,併為他們建立了靜修院;阿底峽專門給仲敦巴傳授三士道教法。隨後阿底峽被俄·勒貝喜饒邀請到拉薩地區禮佛傳法,並協助藏族譯師翻譯了(中觀心要釋思擇焰》,又親自著述瞭解釋此經論的二本釋論,即《中觀教授廣略釋》。俄·絳曲迥奈作施主,迎請阿底峽到耶爾巴erpa)傳法,協助藏族譯師翻譯了無著的《究竟一乘寶性論釋》;此時,阿底峽受到彭波地方的高僧噶瓦·釋迦旺秋之邀請,去彭波地方傳法,舉辦宗教活動。之後,阿底峽返回聶塘住地,又重新向新老廣大信徒系統講授《現觀莊嚴論》《二萬頌般若光明論》《入菩薩行》《菩提道燈論》等許多佛教重要經論。

由於長期在高海拔地區奔波弘法,加之年事已高’阿底峽的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那措·茨誠嘉瓦譯師發現這一情況後,陪同阿底峽到桑耶青浦如 休養六個月。藏曆第一繞迥木馬年(1054年),阿底峽在距離拉薩西南方數十里的聶塘住地圓寂,享年72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