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鶴壁:浚縣廟會正月初九東山“朝頂”,民間社火表演老照片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九,是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民間社火到城東南大伾山“朝頂”的日子,幾十家民間文藝團體在繁華街道表演著秧歌、舞獅、高蹺、旱船和武術等節目,來到東山大伾山呂祖祠等處表演,吸引晉、冀、魯、豫、皖等上百個市縣的30餘萬遊人。圖為2017年正月初九民間社火在“朝頂”路上邊走邊演出的盛況。

浚縣正月古廟會,起源於1600多年前的後趙時期,會期從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歷時一個月有餘,被譽為“華北第一古廟會”。圖為2017年正月初九民間社火在“朝頂”路上邊走邊演出的盛況。

歷時月餘的浚縣古廟會有三個高潮,一是正月初一廟會的頭一天,三是正月十六社火表演到南山“朝頂”祭拜演出,第二個高潮就是正月初九這天民間社火到東山“朝頂”祭拜演出。圖為2017年正月初九民間社火在“朝頂”路上邊走邊演出的盛況。

有人說:浚縣正月古廟會的興盛依託大伾山和浮丘山,大伾山和浮丘山也承載著廟會所延伸的文化淵源,神話故事中二郎神擔山趕太陽,挑的就是這座大伾山與對面的浮丘山。環繞其周的太行、沂蒙、燕山、伏牛都遮不住它們的光芒。圖為2017年正月初九民間社火在“朝頂”路上邊走邊演出的盛況。

大伾山真的不高,也真的不大——僅135米高、佔地1.66平方公里,但它卻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伾”的釋義為層疊、有力氣、再成之山,從華夏源頭而來的黃河,從《詩經》而來的衛河從山的兩側滾滾流過……圖為2017年正月初九民間社火在“朝頂”路上邊走邊演出的盛況。


“大伾山文化匯聚了一千多年來的宗教風習、石雕造像、摩崖石刻、風物傳說等等遺存。它們承載的多是水患人戰的凜烈、世外邊緣的放曠、山野民間的率真,是中國歷史文化長鏈上古樸芳香的一環。而且,離亂時世的文化遺存本來就不多,它就彌足珍貴”,一位河南著名女作家如是說。圖為2017年正月初九民間社火在“朝頂”路上邊走邊演出的盛況。

小小浚縣城懷抱兩座山,城中有山,山上有城,炊煙之中晨鐘暮鼓不絕,宛如千年歷史退潮之後留在沙灘的一隻雙珠蚌貝。而從文化意義上看,珠已遠遠大於了蚌。圖為2017年正月初九民間社火在“朝頂”路上邊走邊演出的盛況。

2001年,坐落於國家級4A景區大伾山風景區東側的摩崖造像大石佛和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登大伾山》摩崖石刻等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浚縣古廟會被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圖為2017年正月初九,民間社火到東山大伾山“朝頂”後,在呂祖祠前演出的盛況。


大伾山因禹“東過洛汭,至於大伾”被後人稱為“禹貢名山”。《浚縣誌》載,漢光武帝劉秀曾在大伾山巔築青壇祭天;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等君主帝王曾登 山攬勝;建安七子之一劉楨作《黎山賦》傳世;唐朝王維、宋代范成大等為其吟詩;明思想家王陽明在大伾山上設堂講學;明書法家王鐸留下3篇題記。圖為2017年正月初九,民間社火到東山大伾山“朝頂”演出的盛況。

然而這一切,今年都因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而不再;但願明年正月,浚縣古廟會繁華依舊,那時定當前來,採珠拾貝!【《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