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老同學蔣經國的15年“暗戰”

作為蘇聯中山大學同窗的鄧小平和蔣經國,誰也沒想到在畢業幾十年後的1973年,鄧小平再次復出,蔣經國接棒掌權臺灣,歷史將他們推向了新的起點。在接下來的15年間,有過鄧小平給蔣經國“重重一擊”的“鬥爭”,更有聯手搭建兩岸平臺的合作。但可惜的是,鄧小平寄希望於國共之間的第三次合作來推動祖國統一的設想,只因蔣經國的突然離世而落空。

1926—1927年鄧小平與蔣經國是蘇聯中山大學的同窗,1973年兩人幾乎同時掌管大事。之後數年間,在兩岸統一和國共合作等重大問題上,兩人展開了多次的較量。

鄧小平復出與蔣經國掌權

1973年,老蔣把許多事情都交給兒子蔣經國。1973年,毛澤東決定:讓鄧小平復出。

鄧小平,1926-1927年與蔣經國是蘇聯中央大學的同窗,那時候的鄧小平,是蔣經國所在共青團小組的組長,他那時的名字叫鄧希賢。已經掌握臺灣大權的蔣經國,密切注視著他在蘇聯留學的這位老同學。

1973年3月,鄧小平回到中共中央,周恩來首先把大部分涉外事務交給了他。鄧小平立刻宣佈:北京已經準備好,可以跟臺北直接談判統一的問題。鄧說,在現階段,“優先考慮用和平方式……(統一)”。

滯留大陸的老國民黨人,透過公開、私下的渠道,向蔣家父子不斷招手。臥病在床的老蔣顧不了這些,負責臺灣黨政軍大事的蔣經國,同樣不予理會,他親口告訴《紐約時報》記者:“與中國共產黨接觸(談判),就是自殺行為,我們沒那麼愚蠢。”

1975年,蔣介石死了。1978年3月11日,蔣經國被選舉為“總統”。兩個月後,他在盛大典禮中正式就職。

對岸,他的老同學鄧小平雖然沒有重新擔任黨的總書記,但卻第三次在政壇上站了起來,並牢牢把握著中國的改革方向。

小平給經國的“重重一擊”

毛澤東因為在北京迎接了尼克松,給了老蔣重重一擊,蔣介石曾憤怒地說:“尼克松不是個東西!”鄧小平同樣給了蔣經國重重一擊:蔣經國在美國國內的各個部門都安插了“親臺朋友”,可是,卡特總統和鄧小平的建交秘密磋商,蔣經國竟毫不知情。

1978年12月15日晚10時,即中美建交消息公佈之前12小時,美國駐“中華民國”的大使安克志忽然接到華盛頓的專線秘密電話,這位特命全權大使於是奉命在凌晨三點的時候,撥通蔣經國助手宋楚瑜的電話,說是有緊急公事,必須立即面見“總統”。

蔣經國只得在半夜爬起來會見了安大使得知了中美建交的消息。臨別時,安大使按照美國國務院的要求,請求蔣經國先生在第二天早晨8點之前,暫時不要對外洩漏這一消息。蔣經國強忍著怒氣,始終不肯答應。消息公佈當天,新臺幣黑市交易(兌換美元)價格大跌,臺北股市大跌近一成。鄧小平和中國共產黨在全世界聲勢大振。

聯手搭建兩岸修好的平臺

1979年1月1日,國防部長徐向前發佈消息,稱金門炮擊正式停止。

同一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示好。北京的對臺辦負責人廖承志也發表了致蔣經國“老弟”的一封公開信,提議國、共第三次合作。

鄧小平與老同學蔣經國的15年“暗戰”

蔣經國對鄧小平的這一和平攻勢,反應相當敏銳。

臺北方面一方面很堅定地謝絕廖承志來訪,蔣經國說:共產黨提議兩岸對話,是“舊瓶裝新酒”。他宣稱,“中國人民唾棄共產主義,而臺灣的成功卻激發人民渴望自由、民主和繁榮的生活方式”。

但在另一方面,蔣經國也認為:北京現在熱切鼓勵兩岸之間擴大經濟、社會、文化交流,長此以往,對臺灣必然是利大於弊。如果兩岸人民旅行、貿易往來審慎發展,必可提升臺灣在全中國的形象和影響力。

因此也可以這樣說:早在20世紀80年代即將開始的時候,兩岸修好的舞臺,已經由鄧小平和蔣經國“聯手搭建”完畢。

鄧知道他的同學是“大孝子”

進入1981年後,鄧小平進一步向蔣經國“示好”。中共中央下達指令給浙江溪口地方黨委,修繕豐鎬房以及蔣經國母親、祖母的墳墓。因為鄧小平、廖承志清楚知道,蔣經國是個大孝子。溪口墓地修葺一新的照片,被迅速但又秘密地送進了臺灣“總統府”。

鄧小平還就他的“一國兩制”統一模式,提供法理架構。他指示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臺灣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特殊地位。“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亦即對它們現有的經濟、政治、社會和司法制度有控制權。

挑選李光耀做兩岸“中間人”

隨著時間推移,蔣經國認為兩岸談判的時機已經慢慢成熟。但在臺北和北京之間進行正式對話之際,“中間人”是不能缺少的。蔣經國把這個敏感角色只託付給了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1980年,李光耀二度訪問中國,翌年,鄧小平派出中國總理率領大批官員訪問新加坡,考察新加坡的成功經驗。

鄧小平與老同學蔣經國的15年“暗戰”

李光耀試圖讓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高級官員瞭解臺灣的情勢。

蔣經國與李光耀,更加意氣相投。李光耀每次到臺北,都和蔣經國單獨交談好幾個小時,交換彼此對中國、對兩岸議題的看法。蔣經國認為:李光耀對兩岸議題的瞭解,比任何人都深入。

至於鄧小平,至少有一次透過李光耀,向“我在莫斯科的同學”蔣經國致以問候。

鄧小平與老同學蔣經國的15年“暗戰”

蔣經國決定實施政治改革

到了1983年,蔣經國私下指出:由於鄧小平推動經濟改革和務實外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日漸茁壯強大。如果臺灣和大陸能夠結合,“中國的未來,必定會有偉大的前途”。

1984年9月26日,中、英達成了關於香港未來的協議。

在這種大背景下,1986年夏天,李光耀又在臺灣訪問了三天,與蔣經國私下長談,這一次,蔣經國明確告訴李光耀,對於改造臺灣的政治體制,他已經有了全盤的計劃和最新的想法。

1987年,臺灣發生多種變化,其中最富戲劇性的當推1987年10月14日,國民黨繼開放黨禁、報禁之後,再全面開放島內民眾前往大陸旅行,這一舉動,等於背叛了蔣家王朝整個的反共鬥爭。

“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接下來兩個月裡,申請到大陸探親的臺灣居民有幾萬人。蔣經國很滿意,事實上,這也是他鼓勵大陸內部演變的策略之一部分。他對部屬說:“不需要擔心。到大陸看看,可以讓臺灣人民瞭解大陸的情勢;大陸人民也可以瞭解臺灣的情形。”

國民黨秘書李煥10月間公開宣佈,國民黨的政策不再是尋求在大陸取代中國共產黨,而是推動“政治改革、言論自由和經濟自由化”。島內右派,又是臉色鐵青——國民黨當家的中央黨部秘書長,竟然放棄了本黨推翻共產黨的歷史責任!但是,蔣經國對來到七海新村抱怨的大佬表示,大陸人民有權選擇是要共產黨、國民黨,還是其他政黨來主持政府。

1988年元旦,在蔣經國的指示下,臺灣正式結束對報紙的限證(維持在29家)、限張(維持在每天對開3張)的禁令;數天之內,就有200家左右的新出版物,向有關機關辦理登記,街頭立刻出現許多新興畫報。同時,也有60多個政治團體申請註冊成立政黨。後來,包括民主進步黨在內,共有20個政治組織獲得通過,正式成立政黨。

1月12日,由馬英九主持起草的結束大陸人掌控臺灣政治過程的草案,獲得通過。馬英九準備翌日晉見蔣經國,報告這個好消息。可是,13日下午,這位“總統”卻突然撒手人寰。

鄧小平聽到蔣經國逝世的消息,立刻召集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聽取了臺灣事務辦公室對臺工作小組的報告後,鄧小平表示,中國的統一是一件世界大事。鄧小平宣稱,當蔣經國依然健在時,“中國的統一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和複雜。國民黨和共產黨過去有過兩次合作的經驗。我不相信國共之間不會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鄧小平是對的。天若假年,讓蔣經國多活幾年,他或許就會“推動統一的原則”。

出自:河北黨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