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麼津津樂道“南有金門,北有登步”?軍史專家說出原因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在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有:“南有金門,北有登步”之說,那麼這兩次作戰分別指的是什麼?

蔣介石為什麼津津樂道“南有金門,北有登步”?軍史專家說出原因

渡江戰役之後,中央軍委於1949年5月23日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部署》,要求第三野戰軍“應迅速準備提早入閩,爭取於六七兩月內佔領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點……”

1949年7月,第三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部署,以第8兵團繼續擔任南京、鎮江警備任務;以第7兵團擔任解放舟山群島的任務;以第9兵團擔任上海的警備,並準備解放臺灣;以第10兵團率第28、29、31軍共13萬人揮師福建。

1949年7月,在第10兵團準備發起福州戰役的同時,第7兵團也積極進行著解放舟山群島的各種準備。第10兵團從1949年8月初至10月中旬的不到兩個月半時間內,連克福州、泉州、廈門、漳州,解放了除沿海部分島嶼外的福建絕大部分地區。

蔣介石為什麼津津樂道“南有金門,北有登步”?軍史專家說出原因

1949年10月24日,第28軍集中3個團約9000餘人,發動對金門島的登島戰役。此時,大、小金門國民黨守軍總數已達4萬餘人。戰至26日,戰役結束,此戰共斃傷國民黨軍9000餘人。但因敵我力量懸殊,後援不繼,我登島部隊3000多人陣亡,5000多人被俘,是我軍歷史上唯一一次全軍覆沒的戰役。

第7兵團從8月中旬開始至10月中旬的兩個月時間,一舉拿下了大榭島、金塘島和桃花島,打開了舟山本島外圍防線,但舟山本島東南弧形防禦線還有重要一環——登步島。

第7兵團命令第21軍61師於11月3日發起解放登步島戰鬥,我第一梯隊7個半連上島,第二梯隊又上島2個營又4個半連。

蔣介石為什麼津津樂道“南有金門,北有登步”?軍史專家說出原因

雙方激戰3日,因我海上輸送能力受限,後續部隊無法繼續增援。而國民黨67軍在海、空軍配合下不斷增援,登步島上除原守軍1個團又1個營外,又有4個團上島。戰至5日夜,我軍沒能得手,遂主動撤離。此戰殲敵3200餘人,我傷亡約1490人。

戰後,蔣介石手書信件勉勵參戰官兵:登步島繼金門徹底殲匪之勝利,乃我第67軍在革命史上之光榮,不僅鞏固定海全盤之戰局,並使我中華民國之國基亦乃由此轉危為安,我全軍官兵之功績乃與我黨國同垂不朽矣。

蔣介石為什麼津津樂道“南有金門,北有登步”?軍史專家說出原因

實際上,在10月28日,第三野戰軍在總結金門作戰失利的教訓時,就已指示第7兵團:奪取登步必須集中足夠兵力,要有保障一梯隊同時起渡、二梯隊連續航渡的足夠船隻,要確實掌握敵情、水情、風向、氣象的變化。但可惜的是,當時的上上下下都被先前的勝利所鼓舞,部隊出現了麻痺輕敵的思想。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場戰役失敗有著諸多共同的特點:第一,部隊連續勝利,很多人包括戰役指揮員不同程度地滋生了輕敵思想;船隻準備不足,缺乏渡海作戰知識,難以持續保持兵力優勢;第三,我軍沒有制空、制海權,無法攔阻國民黨軍對島上部隊的持續增援。

蔣介石為什麼津津樂道“南有金門,北有登步”?軍史專家說出原因

我三野這兩次的較大失誤,也讓國民黨有了“南有金門,北有登步”津津樂道的本錢。蔣介石更是樂此不疲。不斷以“南有金門,北有登步”來向民眾和媒體吹噓,對此,很多軍史專家指出,這主要是由於蔣介石不斷的失敗,而金門戰役和登步島戰役就象救命稻草一樣,除此以外,再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不過客觀地說,這兩次戰役確實使我軍像以前那麼輕視國民黨了,所以蔣介石說解放軍一時之間不敢貿然進行島嶼登陸戰,這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當時國民黨對臺灣的統治。

蔣介石為什麼津津樂道“南有金門,北有登步”?軍史專家說出原因

自古驕兵必敗,這是顛補不破的真理。此戰之後,我三野乃至全軍痛定思痛、汲取教訓,在解放全國戰役戰鬥中力避了類似失誤的再次重演。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