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家的千古之谜,和姜子牙的狠话有关吗?

1

老张家的群有多少人?9000万!在中国人数最多的五大姓中,老张家排名第三,若有姓氏排名奖,可以拿季军,也可以的瑟一下了。

但许多年来一直有人在问:中国五大姓李、王、张、刘、陈,其他四个姓历史上都出过皇帝,怎么老张家却未曾听闻?你泱泱大姓,连个皇帝泡都没有,和其他四大姓比,情何以堪?

关键是,皇族通常人丁兴旺,子嗣众多,成为大姓顺理成章。而你老张家反过来,人丁兴旺,却没有皇族的根基,就像一根小树杆,却长出了遮天蔽日的树冠,怎么想也理不顺。

那么,老张家真没出过皇帝吗?

其实也不尽然。先说一个虚的。

2

玉皇大帝知道吧?尊号很长:“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还是孙悟空叫得简单:“玉帝老儿“,虽然不太恭敬。

其实,玉皇大帝在道教中被认为是天地主宰,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权力无边,有穹苍圣主,诸天宗王之称。看,比皇帝还要皇帝。


老张家的千古之谜,和姜子牙的狠话有关吗?

那玉皇大帝姓什么呢?姓张。可能有人会笑出猪的声音,你为老张家找个皇帝,找到天上去了?

你别笑,还真有依据。在《西游记》里,孙悟空与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打仗时,说了一句话:“绑见玉皇张大帝,曹官拷较罪该当”。孙悟空说出“玉皇张大帝”,显然不会没有根据。其实,民间早就有传说,玉皇大帝姓张,名叫张友仁。

那要说到一个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姜子牙有野心,想当玉皇大帝,所以封神时有意让玉帝的座位空着,别的神来看到有空座想坐上去时,他就说“有人“。没想到一个叫张友仁的将“有人”听为“友仁”,于是一屁股坐上玉帝的座位就不下来了,结果成为了玉帝。据说姜子牙气惨了,让姓张的在凡界一个皇帝也当不成。


老张家的千古之谜,和姜子牙的狠话有关吗?

那是仙界的故事,凡界的也有。

明清时期有一本说唱文学的书,叫《玉皇宝卷》,说有一个农民叫张友仁(又叫张百忍),善于忍耐,行善积德,然后上天做了玉帝。有人还考证,《旧唐书》上还真有张百忍这个名字,真名叫张公艺,他九世同堂,子子孙孙没分过家。唐高宗问他怎么做到子孙和睦,全家幸福,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百个“忍”字,那意思就是说,要想幸福,百事就要忍。

神其实很多时候是人转化来的,人因某些学说或功德被人纪念祭拜,久而久之,就有可能登上神坛了。耶稣基督、释迦牟尼等神,据考证原形都是人。至于玉皇大帝是否有个真人,那就不知道了,有人考证其姓张名有仁,有人考证其出生在夏历正月初九,有人考证他的故乡在渔阳(今天津),怎么看似乎都有些凡界的痕迹。

3

姜子牙一句狠话,凡间就没有张姓的皇帝了?

也不然。在中国历史上,有三种皇帝,一种是世袭的,就是继承皇位;一种是造反篡位的,就是改朝换代;还有一种是“其他”,包括自封的、被逼的,割据一方的,等等。

张姓的第一种没有,第二种差点有了,还是没有;第三种总算有了,不仅有,还有好几个。你看这姜子牙够损的。

先说个苦情的。

北宋末年有个宰相,叫张邦昌,面对金兵进犯,他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主战派以李纲为首。两派在政治上尖锐对立。

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东京,抓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覆灭。金人当时的目的是岁贡钱财,所以要立一个汉人君主帮他们筹措岁贡。由于张邦昌是主和派,并且出使与金人谈判时软弱好欺,所以自然成了金人选择的唯一人选。


老张家的千古之谜,和姜子牙的狠话有关吗?

但张邦昌知道,这把龙椅不好坐,因为一来有违世袭传统,二来大多数汉臣都激烈反对,自己当这个皇帝就如被架在火上烤。于是干脆装病,卧床不食。

这下金人火了,下令限三日内立张邦昌为帝,否则进城屠戮。这下众臣慌了,原来激烈反对的,这会也转劝张邦昌从命登基,“众人泣劝再三方从”。就这样,一个张姓的皇帝诞生了。

这个张姓皇帝还是知道好歹的,因此处事非常低调。皇帝的办公地点为紫辰殿和垂拱殿,而他却设在文德殿,皇帝的座位南向放置,而他却西向放置。他制止朝廷官员向他跪拜行大礼,并且自称为“予”而不是“朕”,公文用“手书”而不是“圣旨”。历史上这样做皇帝的,也就只有他张邦昌一个了。

金军一撤,张邦昌立刻还政康王。他在手书中说明自己接受金人推戴为帝,是权宜之计,是为了纾国难,没有其他想法。还政当天,他还伏地恸哭请死。

就这样,张邦昌做了32天的傀儡皇帝,便主动下台了。

康王即位,称宋高宗,启用主战派李纲。而李纲复出第一件事,就是弹劾政敌张邦昌。但高宗即位是张邦昌促成的,高宗也不好明着杀他,便将他贬为节度副史。

如果张邦昌安于现状,不出差错,或许他能在这位置上终其一生的。但偏偏遇到了一个女人,最终因她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张邦昌当伪皇帝的时候,宋徽宗的一个嫔妃靖恭夫人李春燕曾被赐给张邦昌,且立为伪皇后。下台以后张邦昌自然不能认这个名分,但二人情谊尚在,一日酒后乱性,二人又勾搭上了。

这下问题大了。要知道,宋徽宗是当朝皇帝宋高宗的亲爹,人还没死,只是被金人囚禁,你张邦昌现在干这事,等于是招惹皇帝的小妈,宋高宗怎么会无动于衷?

张邦昌当皇帝时就以臣子自居,不越雷池一步,下台后也事事谨慎,避免授人把柄,偏偏就在女人的事情上栽了跟斗。宋高宗先是抓了李春燕,严刑逼供,让她指认张邦昌的罪状,接着对张邦昌“赐死”,至于何罪,史书仅得“诏数邦昌罪”五字,没有明说。

张邦昌这个皇帝当得窝囊,上台时没有成就感,在位时没有权威感,下台后没有安全感,还背着个“傀儡皇帝”的骂名,还因“勾搭皇帝小妈”而被赐死。这样的经历,而且也只为皇32天,难怪史上并没有人真将他当皇帝看。

张邦昌如此,其他张姓皇帝如何呢?
4

再说说那个南征北战,风风火火七年的张献忠,也当过皇帝,当然是自封的。

张献忠生活在明朝末年,贫苦出身。他不是安分之人,读过书,当过兵,当过捕快,因事被革职,后来从军又因犯法差点被砍头,好在因相貌奇异,主将为之求情,才从轻打一百军棍除名,从此流落乡间。

天启末年,陕西全境发生严重的干旱和虫灾,农民没有活路,铤而走险。陕北地区首先爆发了农民暴动,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其中就有李自成的农民军。

张献忠自然不甘寂寞,他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组织了一支队伍,自号“八大王”, 由于他身瘦面黄胡须长,僄劲果侠,指挥有方,军中称为“黄虎”。张献忠领导这支流民队伍,转战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屡克敌营,屡立战功,队伍由几千人发展到数十万人,成为最具战斗力的一支农民军部队。

公元1643年5月,张献忠率领农民军渡过长江,迅速攻占武昌府城,自称“大西王”,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一年多后,他又在四川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

这时,李自成也在襄阳建号称王。两个农民军领袖各自称王称帝,形成对立,削弱了针对明朝军队的打击力量。在汉中,两个农民军之间终于爆发了战争,结果张献忠的军队大败,三万兵马被李自成的军队消灭。

1645年夏,南明政权灭亡。11月,清兵进剿四川,派人下诏诱降张献忠,劝说他归顺清朝。张献忠置之不理,反而增强了抗清的决心。

1646年11月26日,清军出其不意,对农民军发起突然袭击。张献忠临急应战,指挥农民军兵分两面抗击清军。这时,清军统帅豪格率大军来到,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清军将领格布库等被农民军击毙,农民军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在这次战斗中,张献忠临河视察时,被豪格发箭射中箭身亡,年仅四十岁。

张献忠组织农民军转战南北七年,打了不少胜仗,也占过不少地盘,军队人数发展到几十万,但他先后要与明朝军队、清朝军队作战,还和同属农民军的李自成军队作战,虽然在建立帝业的路上走了一半,但终于失败了。他自封的皇帝称号,也没有上得了正统的史册之中。
5

姓张的皇帝还有吗?有。除了上面说到的张邦昌、张献忠外,还有:张轨开启了前凉政权,称前凉太祖。张孟明被拥立为高昌国王,没多久便被杀了。张育自称蜀王,建号黑龙,不久作战阵亡。张琚自称秦王,建号建昌,后被苻坚所杀。张士诚曾称吴王,国号周,建号天佑,后被朱元璋攻灭,自己绝食而死。


老张家的千古之谜,和姜子牙的狠话有关吗?

在历史中,他们或属于割据一方的,或自封的,要么地方太小,要么时间太短,没什么影响力,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正统的历史地位。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长期以来都有人说,张姓在历史上没有出过皇帝。至于是不是姜子牙不让张姓在凡界做皇帝,才导致这个现象产生,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6

虽然没出过大一统皇朝的正式皇帝,但张姓在历史上名人却不少,其中宰相多,文化人特别多。

战国时期的张仪,曾先后任秦相和魏相。

汉初三杰留侯张良,是刘邦的大军师。汉武帝时的名将张骞,出使西域,开丝绸之路先河。

东汉科学家张衡,搞浑天仪、地动仪,有“科圣”之称。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三国蜀汉大将张飞。

南梁有被称为我国四大画家之一的张僧繇。

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就有十七人,另有草圣之称的书法家张旭,诗人张若虚等。

北宋张先素有太平宰相之称,有画家张择端,作品以《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还有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

明代有政治家张居正,万历皇帝时入阁拜相,先后主持国事达十年之久。有散文大家张岱。

清代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著有《姓氏五书》的学者张澍,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义和团首领张德成等。


老张家的千古之谜,和姜子牙的狠话有关吗?

在《中国人名大辞典》里,收入的张姓历代名人就有1741名,排在名人姓氏的第3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95%,排在第3位;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4%,排在第2位;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58%,排在第2位。

宰相多,名人多,自然荫及子孙后代,从而人丁兴旺,这或许也是张姓虽没出大皇帝,却依然可以成为人口大姓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