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記住格律詩的格律表?

冀櫟若羽


對平仄之我見

古人的一些詩篇到了今天,出現了不符合平仄和押韻,但我們讀起來沒有感覺出來,更沒有感覺她有什麼不好,而仍是那麼美。這說明,平仄在寫詩中根本就沒有說的那麼好,有什麼能增加詩篇美的作用。所謂古人為得一既合乎平仄又合乎押韻的佳句要捻斷數莖須,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正因為多數人受此限制,每個人寫出的好詩篇不多,也不能多出一些象李白這樣的大家。只有李白,不受此約束,能平仄則平仄,能押韻則押韻,若不能,則均可捨棄,但有一點,意境美永遠不能捨棄,所以,只有他才能寫出很多氣勢磅礴的千古名篇,也正因為他蔑視這一約束,才能出口即名篇,一氣呵成,毫無造作的艱苦,實在霸氣,寫出的名篇也多。切不可為了平仄、押韻而壞了意境,或減弱了意境美的效果,那是在捨本求末。總之,平仄在今天的寫詩中已無意義,詩讀出來好不好聽,有沒有音律、韻律、頓挫感的美,是要靠詩朗誦者的朗誦水平,而不是靠平仄。平仄它不是音樂,它根本沒有美感,詩只要讀出來順暢,沒有怪怪的感覺就可以。平仄本身就經不起邏輯的推敲,如果平不能與平相對,只能與仄相對,而仄卻不是一個音,而是2~3個音,這顯然不是一個嚴謹的對稱原則,唯獨第二、第三聲只能與第一聲相對,第二聲都也不能與第三聲相對,這顯然不科學,因為把第一聲不能與第一聲相對,第二聲不能與第二聲相對,第三聲不能與第三聲相對,這是合理的,因為相對的話,就有重複音(樂、調)之嫌,但第二聲與第三聲之間也不能相對,這就完全說不過去。所以,平仄的規定其本身就是不合理、不科學的。古人發明的東西有好的有壞的(如同中醫有真有假有好有壞),並不是什麼都好,什麼都正確,對這種不好的、沒有作用的平仄限制就完全可以、而且是應當摒棄。我們可以創造一種更先進的能增加詩詞美的規則,當然就是沒規則,以意境美為中心,押韻、對稱還是要堅持。給詩詞配樂就是一種更高級、更優美的形式,而不是用平仄。古詞是配音樂來唱的,古人用固定的音樂調(詞牌)去配各種詞,顯然也是不科學的,應當根據意境內容,每詞配一調(樂)。詩雖然是用來吟的,但配上樂來吟更優美(配樂詩朗誦),而不是靠詩的平仄。詩詞配上音樂朗誦,再配上今天的高科技影像,則是更優美、更高級的形式。時代、科技在發展、進步,文化也要向更完美、更高級發展,使古文化更完美才是正確道路,而完全捨棄高難的古文化,專用低、易的白話文,則是文化的大退步!正確的應古文化與現代白話文同存,能力強者用古文,能力差者用白話文,寫文章用古文,描述科技上的東西用白話文,政府國文則可以古文與白話文同用。使古文化更優秀才是我們要堅持的,固步自封不可取,千年不變也不明智。但以現代白話文完全取代古文則是大錯特錯,是文化語言的大倒退,只求易,不敢難,所以導致今天創作不出優秀的文化作品。


萬里雲220500985


說實話,背格律表是最笨的辦法!我剛學寫詩時嫌平仄兩字寫起來麻煩,不好標記,自創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兩三個小時就可以練熟,不只是寫詩,練詞牌時也可以用。現在拿來分享一下。

其實很簡單,把平仄改成加減號。平為減號,仄為加號,可平可仄的就在加減號外面畫個圈。這樣很好標記。

1、先把第一句的平仄寫出來,就那麼幾種格式,百度就有。平尾的必須押韻,仄尾的不能押韻。(除了仄韻詩,初學先不要練這個。)

2、第二句2.4.6字平仄和第一句相反,為“替”,尾字為平。(如果上句平尾,這句尾字和第一句要押韻。)

3、第三句2.4.6字平仄和第二句相同,為“粘”,尾字為仄,不能押韻。

4、第四句2.4.6字平仄和第三句相反,尾字平,押韻。

5、每一句的2.4.6字平仄要交替。

6、寫詩要注意起承轉合,這個百度有詳細說明。

沒事拿加減號多試幾次,練熟了格律,再寫詩就簡單了。

格律熟悉後,一定要甩掉加減號,在心裡默想,再練幾天就可以了。

先練新韻,練的很熟練了,再學舊韻,否則會顧此失彼,做成夾生飯。

建議大家下載詩詞吾愛,也可以上搜韻網,裡面的工具可以檢測格律,詩詞吾愛有的字檢測不出來,可以和搜韻結合著用。

希望越來越多的朋友愛上詩詞,學會寫詩詞,詩詞會帶給我們無窮的樂趣!

喜歡我的觀點或是喜歡詩詞對聯的朋友,可以關注 ,讓我們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雕月堂有佳點


死記格律詩格律表是一種非常幼稚的行為。如果不掌握格律基本規律和基本規則,就算你將所有格律表背得滾瓜爛熟,也毫無用處。因為寫詩是一種思維創造,而不是簡單填空。

基本規律和規則:

一、替

所有律句都遵循平平仄仄兩兩交替而行規則,即所謂“馬蹄韻”。

二、對

兩句為聯,上下句或上下聯,平仄相對: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三、粘

兩聯構成一首絕句,聯與聯之間平仄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即一三(五言)或一三五(七言)可以有差異,但二四六必須完全相同。

仄仄平平仄(五言)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粘,)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樣便能組成四句有不同韻味的基本單元,通過“粘”的基本原理,可將絕句無限延長,成為八句的律詩,或十韻二十韻以上的長律或排律。

以上是首聯無韻式的第一式。再將以上三四句和一二句調換一下位置,便得首聯無韻式的第二式:

平平平仄仄(五言)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粘,)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想首聯入韻,只需將五言的第三與第五,七言的第七和第五字調換一下位置,便得到首聯入韻的兩式,不再列表。

明白了上面幾條,只要記住五絕第一式,所有格律表都能非常輕鬆推出。

以上列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古人不古板,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其中二四六分明是無條件的,必須嚴格執行;一三五不論卻是有條件的,必須保證不出現孤平、三仄尾、三平尾(三平調)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為避免孤平,在保證二四六不亂打情況下,可將平仄稍作調整,仍是基本律句。如:

一、句內調整

仄平仄仄平,是個孤平句,可在第三位補個平聲字:仄平平仄平,仍是基本律句。

仄仄仄平仄仄平,可在第五位補一平聲字,即:仄仄仄平平仄平。

二、下句調整。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那就只好下句在第三位多補一個平聲,也叫拗救: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值得注意的是,句內調整是無害的,下句調整補好了也是個疤,不是萬不得已,儘量少用。

三仄尾相對於三平尾(三平調),為害較輕,律詩中也常見,三平尾一般難讓古人容忍,一經發現,即打入古體詩範疇。


雲卷飛山


這個其實沒有必要刻意去記。以七言為例。

我們知道無論律詩還是絕句,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但偶數位置的句一定要押平聲韻的。

有四個基本的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前兩個律句,在保證句中有兩個平聲字相連的情況下,可以一、三、五位置上平仄不論。

後兩個律句,一、三位置上可以平仄不論。第五個字位置上要論。

所謂的格律表,就是把這四個基本律句,按一定的規律排列起來

例如七絕,以每個句子的第二個字為標準,只有兩種排列方法

平仄仄平,或者仄平平仄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每句的第二個字分別是:時、裡、使、教,平仄仄平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每句的第二個字分別是:掃、千、憐、是,仄平平仄


如果七律,只要把上面的排列重複一次就可以了: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般三四句、五六句要對對仗。

初學者只要知道這種排列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理解什麼叫“粘”,什麼叫“對”及其它專業的術語,隨著興趣的不斷深厚,自然就慢慢地熟悉了。


湍水釣叟


好多人都在教讀者學習平仄表,一看就頭疼,根本沒必要這麼學、這麼記。我一直擔任這方面的講座,有一個簡便的方法。

請記住三個秘密,基本格律就全明白了。第一個秘密是平仄。大致普通話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入門了再學習平水韻。第二個秘密是押韻。一般情況下,第一二四句最後一個字要押韻,一般押平聲韻,第一句可以不押,第三句必須押仄聲韻。現代漢語韻與古典韻有很大差異,入門後再學習。第三個秘密是句中平仄,以七言絕句為例,記住中國的語言是雙音節為主的語言,第二四六字為音節關鍵,為讀出抑揚頓挫、氣息連貫,古人規定任何一句中雙數字平仄相反,自己驗證一下。也就是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朝辭白帝彩雲間,辭帝雲分別是平仄平。剛才是一句中,接下來要明白句與句之間有規定:一二句對應的雙數字平仄是相反的,如千里江陵一日還,裡陵日分別是仄平仄。不同點是二三句又是相同的,如兩岸猿聲啼不住,岸聲不分別是仄平仄。三四又相反的。如輕舟已過萬重山,舟過重分別是平仄平。

每句中雙數字平仄、句與句雙數字平仄,再加上押韻的字平仄,格律基本解決。深入一點再解決孤平三連同等問題。

可平可仄的單數字直接標書,那麼該絕句的格律為:

朝平白仄彩平平,

千仄江平一仄平。

兩仄猿平啼仄仄,

輕平已仄萬平平。

看明白了嗎?


莫林經略


教你一個搞懂平仄的竅門!

這方法真是高度概括,邏輯嚴密,說理清楚,廢話最少😄😄😄😄

五律與五絕,只需記住一句“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就行,後面各句全從它變化而來。

變化的方式很簡單,凡偶數句,與上句平仄相反,凡奇數句與上句平仄相同。

但是有一個例外情況:偶數句尾字若為仄聲或者奇數句尾字是平聲,那麼尾字與倒數第3字平仄一定要互換。

寫到這兒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對了,第1句也是可以押韻的,如果你願意押韻的話,也可像上面這麼整,就是尾字和倒數第3字平仄換一下。

七律或七絕也一樣,就是每句多了倆字,所以只需要記住“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即可,後面的變化與五律相同。

完了嗎?就這麼簡單?!好象完了😃😃😃

不過古人的格律更寬鬆一些,他們有一個口訣:135不論,246分明(五言為13不論,24分明),也就是說對於七言而言,每句的第1個字、第3個字、第5個字平仄可以亂來,可平可仄。對於五言來說,就是第1個字和第3個字可以亂來😄

是不是覺得,一下子讓你輕鬆了好多?

那麼下面再說兩個規則,最後兩個😄😄

一定要記住哦,最後5個字一定不能出現“仄平仄仄平”!這就是所謂的孤平!每句後三字不要全平或全仄。

這回真是講完了,大家馬上就可以做試驗了!


神馳


格律詩主要包括七律、七絕、五律、五絕這幾種基本形式,以及依此發展出的排律。

格律詩的格律不需要死記硬背,只要記往律句的四句基本句式,通過粘和對的組合,便可得出律、絕的各種格式。

一、兩對基本句式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1、中是指該字可平可仄。

2、五言去掉開頭兩字即可。

3、平聲尾必定為押韻句。



二、平仄的對與粘

對,就是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

粘,就是平仄相粘。平粘平;仄粘仄。

三、組合方式

1、任何一句基本句式均可作為起句。平聲尾的稱為首句入韻式,仄聲尾的稱為首句不入韻式。

由於第一個字基本上都是可平可仄,因此要看第二個字,是平聲的稱為平起,仄聲的稱為仄起。

例如: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作為起句的,稱為平起入韻式。以“中平中仄平平仄”作為起句的,稱為平起不入韻式。

2、習慣上我們將詩中每兩句稱為一聯,如律詩分為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和尾聯(七、八句)。絕句在格律上也可看成兩聯。每聯的對句一定是平尾,(押韻)。

3、除首句入韻式的首聯外,每一聯的平仄都要相對(因部分字可平可仄。主要看二、四、六字)相對的意思是起句是平的,對句必須為庂,實質上,如基本句式所列,只有兩種形式。

4、聯與聯之間(如二、三句)平仄要相粘,相粘的意思與上句的平仄相同。上句是平的,粘句必須也是平,(還是看二、四、六字)。例如:

第二句:中平中仄仄平平。

第三句:中平中仄平平仄


5、首句入韻的(平收),第二句必定是另一句平收的基本句式,實際上也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種: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基於以上要點,只要記住兩對基本句式,通過粘和對進行組合,便可得出格律詩的各種格律表,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律詩的頜聯和頸聯要求對仗。


詩詞書院


格律詩的格律表其實不需要死記硬背。

格律詩有四種平仄基本格式,即“仄起不押韻、仄起押韻、平起不押韻、平起押韻”,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這四種格式是針對格律詩首句分析得來,而整首詩的平仄關係是根據“對”、“黏”的規則進行推導即可。

我們用五絕舉例,具體講解一下如何進行推導,大家學會這一套推導方法(一二句相對,二三句相黏,三四句相對),應用熟練,根本就不需要去背平仄格律表。

仄起不押韻

我找個例子結合著講第一種格式啊,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我們看首句平仄“仄仄平平仄”,這個是屬於仄起不押韻的寫法。我們說到的首句平起,仄起都是指首句的第二個字,首聯首字是可平可仄的,這裡“白”字為入聲字,以仄音入韻。

格律詩的韻腳採用平聲字。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都一樣。

我們來看第一種格式下整首五絕的具體平仄推導。

“仄仄平平仄”,第二句平仄要跟第一句完全相反,“平平仄仄平“,再根據“黏”的原則,第三句要和第二句發音相似,但是不要押韻,一般最後一字就會選擇仄聲,對應的就可以推出第三句的平仄“平平平仄仄”,再根據“對”的原則,第四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這就是仄起不押韻的格式,按“對”,“黏”的原則推導出四句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起押韻

第二種格式仍然是仄起,但是首句要押韻,也就是說第一句結尾要改成平聲。但這樣一改呢,首句五個字的平仄間的關係就被打破,第一種是“仄仄平平仄”,那麼因為尾字用平音押韻,又不能孤平,又不能三平尾,就只能把第三個字改了。那麼第二種格式首句平仄就是“仄仄仄平平”。看例子,李嶠的《中秋月》: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起句“仄仄仄平平”,那麼我們按照對黏的推導原則,可以推出整首詩的平仄關係: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對照著詩檢驗下,有沒有問題。第二句因為要入韻,所以跟第一句不能對那麼死,只要在“二、四”的重要位置上平仄相對就行。

我們再回頭看看剛剛第一種格式的平仄關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然後再看剛推出的第二種平仄關係,發現聯繫沒有?其實只有首句的三五字平仄關係調換了一下,其他的根本就沒變。所以“仄起押韻式”也是不用背的,兩種格式只是稍微變化了一點。

平起不押韻

舉例子看第三種格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我們直接把平仄標出來: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裡要注意第一句的平仄“平平仄平仄”實際上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又稱“鯉魚翻波”,是合律的,我們按照“平平平仄仄”進行格式推導就可以。

關鍵來了,我們不要孤立看問題,我們再把這種格式和第一種對比一下。第一種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發現了什麼沒有?這就是把後兩句先說,把頭兩句後講嘛!

你寫詩的時候前後句調整都可以的。

平起押韻

既然要押韻,那麼首句的最後一字必須是平聲啊,直接把第三種格式的首句最後一個“仄”改為“平”,同時,前面第三個字的平仄也改掉。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種格式就不舉例了,大家自己可以去發現。四種格式到這裡就全齊了。

總結

所以,大家只需要記住“仄仄平平仄”,第一種基本格式的首句平仄,那麼五絕的四種格式全都能推導出來。律詩也是一樣的。

五言是這樣,七言就是往前加字,加字的時候注意平仄關係就行。

所以,近體詩的格律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有這四種基本格式。四四(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一十六,一共就十六種格式,而且完全是可以推演出來,不用勞心費力的去記。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格律表?什麼鬼?

資源共享一下唄……

我可以不負責任地說:格律表,我還真沒見過!更別說背。



喜歡古詩,莫不是因為詩中有畫的意境美、抑揚頓挫的節奏美、蕩氣迴腸的氣概美,等等。

接觸古詩詞,或者打算寫作古詩詞,都繞不開的就是平仄和用韻,閣下要記住的,我個人理解,分兩部分斗膽扯幾句吧:

其一:關於平仄。

平仄,不需要刻意去背,給你個模板: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然後把句子搬運、調配,就成為下面四種情況:


①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②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以上是五律,七律呢,咱們就在五律每句前加兩個字,但有個原則,仄前面加平,平前面加仄,請看下面的模板: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管是仄起式,還是平起式,遵照前面五律就OK。

大家有沒有發現?規律?可以在評論區得瑟一下啊。

只要模板倒背如流,就算我們不明白粘對、拗救、孤平,不明白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大抵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其二,關於用韻。


構成平仄基礎的,便是四聲,這個字怎麼讀,歸屬於哪一個調,這才是重點。

那麼,格律詩要掌握的,甚至要背的,便是我們所說的平水韻。

用現在普通話的聲調,去分析或寫作古詩詞,勢必會影響平水韻的正確運用,因為,平水韻中的入聲字,早已經劃分進別的三個聲調中了,如果我們不知道、不懂入聲字,那麼,堅持用平水韻寫詩,就會犯錯。

我想,題主所謂的背,大概就算平水韻吧?的確,韻書參不透、弄不清,平仄自然出問題,這好像沒什麼巧勁兒,好比學駕照,從害怕、從陌生,一步一個腳印,總歸會熟能生巧,從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都是個“手藝活”,好比游泳,嗆幾次水,從差點淹死就能起碼不沉,所以,捷徑沒有,皆下苦功!

目前,平水韻和中華新韻之爭,嚴守平仄與自己高興就好之議,始終沒個句號,既然咱們要學,就要學到魂裡去吧,別弄個四不像,還當是創新,那就LOW點了,不是嗎?


非詩


記住格律詩格律表不要死記硬背,只要記住最基本一個五絕就可以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五絕格律

1、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從以上可以得出規律,每一句作為頭一句,推出了這四種基本格式。五律,就是在五絕上重複一下五絕格律就行了。

七絕是在五絕格律上,前面加上兩個不同平仄,例如,五絕中前面兩個字是仄仄,那麼七絕是在仄仄前面加上平平兩個字就行了,以此類推。七律在七絕基礎上重複一次七絕,也就是兩個七絕合在一起就是七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