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講究勁力,尤其內家拳十分強調內勁,請問何為勁、何為力?該怎樣練習勁力?

京武功夫如是說


上當幾百年何時請醒?查一查內家外家是誰定的,依據是什麼這很重要…。


求實老布衣


內家拳的動力就是內勁,而內勁來源是氣,人體髒有髒氣,食物有水谷氣,吸收有大自然的氣,統一起來維持生命循環活動而用,人人都有,沒有感覺而已。這種氣隨著我們打拳,積累越來越充實,到了質的變化就成內勁了。怎樣才能使氣充實,氣是煉拳抻筋拔骨牽引出來的,氣的出現也能推動作用,相輔相成。知道這個道理,我們打拳從起勢到收勢一秒也不可停,不可鬆勁。張三丰講:周身節節貫串,無一絲一毫間斷耳。王宗嶽講:隨曲就伸。也就是說轉換時都不能斷勁。總談勁,太極拳總把太極功說成勁,這個勁的組成,左上角是經的右上角,左下角是個工字,右邊是個力,也就是說,勁是經過加工的力。也就是說我們煉太極拳是在加工力氣。為什麼我絕大數人煉一輩子拳也沒感覺,少部份人有內氣,但達不到技術水平。原因祖輩宗師傳了個"松”。認為松可去拙力,去氣滯,氣才流暢。其實松是不用力,收功了,沒有牽引力,煉出的氣非常有限。氣滯是不知陰陽。暫不多說,因不知對否。太極拳的理論可信不可信,要看作者是否有真正的太極功,最好能打,不然也是道聽途說的故事。


利民5076


傳統武術中區別於現代國際武術不同之處在於內功。

內功是內在的丹田經脈可導引外氣入內,並在內部壓縮推動氣流,引領血液快速流動供能。

同時全身發熱冒汗,上丹田紫府處眉骨上呈紫紅色一線。本人就是如此。



內功傳人


內家拳的內勁和通常說的力是有區別的。一般認識是:力是直的,勁是柔的。笨拙而直的可以說是力;靈活而圓的可以叫做勁。這兩種都是天生就有的,只是個人所具有的勁和力的大小不同。內家拳的內勁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專門的習練而加強了,所以練習內家拳就是把本身就具有的合乎規矩的圓轉柔韌性的勁加強,並與意識相結合,並專門講“用意不用力”,而不是說用力。當然用勁並不是一點兒力量也沒有,一點力也不用。太極拳論裡面有講“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而不是說懂力,練習的及鍛鍊的也是勁。一般我們生產、生活中都是會運用到勁的,只是我們沒有注意罷了,反而過多的使用了力而已。這就是練習內家拳的老師讓我們放鬆而不用拙力的原因(放鬆就是把身體的笨力不用而去鍛鍊柔韌性,經過長期的反覆的練習加上意識上的結合,柔韌性就慢慢有了。)




愛太極愛旅遊


個人認為勁是一種既能維持自己身體體態動態平衡,又能破壞他人身體體態平衡的能量。它的形成和拳架關係很大,它和心意拳、八掛掌、武當太乙五行拳、小架太極拳、戳腳的關係較大,只有把身法、胯法、腿法、步法練好後,勁自然會出現。而力,大概是缺了一樣或幾樣之後練成的跟勁有一定區別的能量。勁練好後,高壽時仍能輕鬆練拳。而練力的拳,練拳後容易氣喘吁吁,汗流浹背,高壽時無力練拳,只能說,想當年,我的拳練得很好,現在老了,練不了了。


小太極猴劉永明


力是人體肌肉💪能釋放和承受力量大小的能力,如,投擲、舉重等。勁是發力到施力的時間長短,如汽車百米加速一樣。寸拳雖然發力的路徑很短,但其速度很快,其產生的衝擊力很大(動能很大)。所以習武之人,往往要熟練套路,是肌肉協調,身形穩實,瞬間能在腳、手等攻擊部位產生爆發力,擊倒對方。


手機用戶12630427127


實際都是一回事兒。

簡單來說就是生理學上定義——人體為了克服萬有引力而產生的電磁力。

它的產生源頭是肌肉纖維束,人體肌肉的纖維束數量是固定的,練功的目的就是增強每一單個纖維束的活力,以提高整體肌肉發動效率。

“力”和“勁”的不同在於,“力”是自然而然養成的人類基本活動能量;

而“勁”是通過後天調整、精煉、提高的一種人體升級版動能運作方法與結果。

“力”是力量的力量,

“勁”是速度的細化性力量。


顫動的丹田


在傳統武術向表演化發展的情況下,一切都朝著表演化發展。

這種表演化的發展,已經讓人分不清真假了。

難道真的竟然勁和力都分不清了嗎?

就像以“四兩撥千斤”為藉口而練的以鬆懈為主的太極拳一樣,自己家裡二十斤重的米袋子都撥不動,還在幻想撥千斤。

既然是表演嗎,那大家就一直往下演好了。

於是,在看似蓬勃發展的傳統武術,各種玄妙之事、玄幻之言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然後讓徐曉冬打得稀巴爛!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明白四兩是無法撥千斤的事實時,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按照正常思維理解勁和力是一個東西時,我們的傳統武術才能夠真正發展起來!


傳統太極拳形意拳


勁,多組肌群配合,神經募集更多肌纖維所產生的精確力量,力,人的機體或機體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縮和舒張)時克服內外阻力的能力。

力量大小的生理學的解釋。

1.肌肉的生理橫斷面增大;肌內生理橫斷面增大是由於肌纖維增造成的,包括肌凝蛋白質量增加,肌肉毛細胞管網增多,肌肉結締組織增厚,肌糖元增加等,並伴隨脂肪減少。

(一般人的力,可以用這個理論去解釋,肌肉的本身力量)

2.神經調節的改善;神經調節的改善包括.

Ⅰ、動員參加活動的肌纖維數量增多。

Ⅱ、改善主動肌和協同肌、對抗肌、支持肌(固定肌)的相應協調關係,對抗肌放鬆能是影響力量的重要因素。

Ⅲ、大腦皮質神經過程的強度和靈活性的改善能增大力量

3.槓桿(骨)的機械效率

(勁力,是武術最喜歡使用的詞,可以理解為,神經募集能力,肌協調,槓桿機械效率,這可以理解為動作的技巧,各種發力的方式。神經與思維是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我給你八百元,你從一樓跑到八樓,或放一條狗咬你的屁股,你的身體沒有改變,但你的跑速一定會改變,因為你的腎上腺,內分泌,等會改變,很多的傳統武術意念方法,我認為可以套用這種理論,至少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理論去解釋它。肌協調,槓桿機械效率,這些都可以歸納入技巧,每一個人對於練法不同,會有一些精妙的技巧,會產生很大的力量,例如,農民在田梗裡擔重物,這種平衡和技巧,你叫專業的運動員也不一定能做好,因為所練的技能不一樣。)

4.肌纖維的組成;肌肉中快肌纖維成分成高,肌肉收縮力量也大。

(這和天賦,生活環境,飲食有關係,如果你天天吃豆腐青菜和天天吃牛肉海參肌的質量是不一樣的,再就是環境,如果你極冷的北極或是最熱的南非 ,身體也會發生改變)


福州禪武


古人在練習拳術過程中,慢慢理解的勁力之變化。認為勁為陰,主血,盈於內,蓄於筋脈。表現為,慢,沉,穩。力則為陽,主氣,發於外,蓄於骨髓。表現為,快,猛,疾。二者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通過長期練習累積可以昇華為精(古人講:陰陽之華為之精,正謂此理)。精才是古內功拳的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