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何李逵卻是個例外?

《論語.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紅塵品水滸》系列第186篇

大家都知道儒家把“孝悌”這兩個字看的是很重的,其中的孝指的是孝順父母,悌(通弟)指的是善待兄長,這兩個字合起來也等於確定了家庭中父與子以及兄與弟這兩種主要倫理關係。

而一旦家庭的倫理關係理順了,下一步就可以延伸到對於上級和國家的忠誠上去,從儒家的初級的“修身齊家”步入到高級的“治國平天下”的次第。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何李逵卻是個例外?


所以孔子的弟子有子就把“孝悌”看作是儒家終極目標“仁”的根本,只要抓住這個根本,就會“本立而道生”,同時給出自己的結論——“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能在家裡做到對父母孝順,對兄長恭敬,這樣的人是幾乎不可能做出“犯上作亂”的舉動的。

但是很抱歉,我們的反面例子要出場了,看過《水滸傳》的朋友對於黑旋風李逵這個角色一定很熟悉——這也是全書的主角之一,戲份很重,形象也非常鮮明,李逵對於老孃非常孝順,對於李達這個親大哥也很尊敬,對於宋江這個結拜大哥那就更不用說了,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可以說是完全符合儒家的“孝悌”道德規範的。

但很遺憾,李逵同時又做了強盜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而且他和宋江盧俊義關勝等只是“暫棲山寨”,等待招安重新回到朝廷主流序列中的人不同,李逵對於效忠朝廷極為反感,平時又是殺性極大,戰場上都是“不分良莠排頭兒般的砍殺過去”,還扯過皇帝的詔書,打過前來招安的欽差(這在封建社會可是十惡不赦的大不敬首罪

),乃是標準的“犯上作亂”。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何李逵卻是個例外?

所以這等於是有子上面的結論出了問題,李逵這個為人“孝悌”者,卻偏偏就“犯上作亂”了,這豈不是在打儒家聖賢的臉麼?

幸虧有子說話還是十分嚴謹的,並沒有把話說死而是在後面加了個“鮮矣”,給自己留了個臺階下——這個臺階留的非常好,正好給李鐵牛開了個口子。

但是我們還是要問一下,為何李逵這個“孝悌”之人,最後會走上殺人放火的道路上,並且走的如此深遠,皇帝的詔書都拉不回來呢?

且讓我們一步步的來分析一下。

李逵的孝

李逵的出身書裡明確提到過,他是山東沂州沂水縣百丈村人,家裡只有一個老母親和兄長李達,他在家和人爭鬥把對方給打死了,然後不得不逃亡江湖並闖出個“黑旋風”的諢名——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又黑又壯,另一方面也是他的暴烈脾氣。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何李逵卻是個例外?


後來李逵拜了宋江這個大哥以後輾轉上了梁山,生活也算有了著落,這時候就想起了家中還在吃苦的老母親,李鐵牛孝心大動,就想要把老孃也接上梁山一起快活,這裡面的描寫十分精彩,完全就像是個小孩子一般的真性情。

只見黑旋風李逵就關下放聲大哭起來。宋江連忙問道:“兄弟,你如何煩惱?”李逵哭道:“幹鳥氣麼!這個也去取爺,那個也去望娘,偏鐵牛是土掘坑裡鑽出來的!”

晁蓋便問道:“你如今待要怎地?”

李逵道:“我只有一個老孃在家裡。我的哥哥,又在別人家做長工,如何養得我娘快樂?我要去取他來這裡快樂幾時也好。”

然後在答應了宋江三個條件之後,李逵興沖沖的下山回去接老孃去了,身上揣滿了白花花的銀兩,頗有幾分西楚霸王衣錦還鄉的風光。

而在臨近家鄉之時,李逵還遇到一個意外——“假李逵”李鬼冒充他的名字在這裡剪徑搶劫,結果遇到了正版,盜版頓時被打的一塌糊塗,眼看就要性命不保。

李鬼急忙謊稱自己家裡有八十歲的老孃要養,不停求饒,要說李逵這種天殺星沒事兒都要殺人,更何況別人招惹到他呢?正常情況下李鬼墳頭草都已經三尺高了,但他聽到“老孃”二字,竟然感同身受,不僅放了這個敗壞他名聲還不給版權費的盜版,還送了他十兩銀子做本錢去養活老孃。

由此可見李逵這個殺人魔王的心中,唯有“孝”這一字還是放不下的。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何李逵卻是個例外?


然後回去以後見了老孃,老母親這些年由於掛念兒子眼睛都哭瞎了,但還在家裡不停唸佛替他保平安——施公這裡雖然並沒有寫出諸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名句,但是一個雖然沒錢沒文化但卻舔犢情深的老母親卻躍然於紙上,雖然李逵在外是個人見人怕的混世魔王,但在家裡,在他老孃心中,卻永遠都只是那個沒長大不懂事的孩子。

李逵的母親從頭到尾連個姓氏都沒提起過,真的只是咱們中國幾千年歷史千萬家庭中非常普通的一位母親,但對我們每個子女來說,“母親”兩個字都有著不可替代的神聖意義,哪怕渾人李鐵牛也不例外。

後來李逵接了母親想要回山寨,偏偏路上遇到一家不開眼的老虎把老媽媽給吃了,暴怒的李逵馬上不假思索就去和老虎搏命,最後把四頭老虎都殺了,抱著老媽的遺骸痛哭了一場。

李逵其實不是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在書中只哭過兩次,一次是送葬老孃,一次是被宋江下了毒酒之後——誰言男兒不傷心,只是未到傷心處罷了

這一場痛哭,也表示李逵人生的情感中,有關“孝”的部分已經徹底抹去了,從此更加百無禁忌。

李逵的悌

李逵不僅對於老孃很孝順,對於兄長也是很客氣的,我們且來看看他如何對親大哥李達。

當時他回去看望老孃,母子二人說話間他大哥正好提了一罐子飯回來了。

恰待要行,只見李達提了一罐子飯來。入得門,李逵見了,便拜道:“哥哥,多年不見。”李達罵道:“你這廝歸來則甚?又來負累人。”

可以說李逵和李達雖然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但是性格卻是天差地別,正應了那句老話——龍生九子,秉性不同,李逵兇頑暴虐,而李達卻是老實本分。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何李逵卻是個例外?

所以李逵在家鄉橫行霸道,在江湖上也是惹是生非,但李達只是安安分分的給人家幹長工混口飯吃,若說動手李逵單手就能放翻他哥哥十次,但是這時候見了面卻也是納頭便拜,依足了禮數。

後來兩人一言不合,李達又不敢動手,只能拔腿就跑喊幫手,而李逵卻是留下了一張五萬塊的支票——哦不對,五十兩的大元寶給哥哥,自己偷偷揹著老孃跑了。

這倒不是李逵害怕李達帶人過來,他在江州劫法場的時候面對千軍萬馬的刀槍都毫不畏懼,又怎麼會怕幾十個村民的鋤頭呢?只不過他不想傷害自己的大哥罷了,這錠大銀子,也算他送給親哥哥的最後一份禮物,表達了一個弟弟的心意,畢竟悌這個字拆開了就是“兄弟之心”。

——大哥,俺鐵牛走了,你多多保重,江湖路遠,我們再不相見。

這就是李逵對於親兄長的“悌”,至於另一位結拜大哥宋江,我們放到會面再說,那更是比對李達恭敬百倍。

社會背景

從上面的簡單介紹我們應該不難看出,李逵在“孝悌”方面的表現還是很好的,雖然他不善言辭更加不會寫字,但通過淳樸簡單的言行卻更加讓人能夠感受到一顆赤子之心——畢竟李鐵牛就是個直人,這點不論他行善還是作惡,不管你喜不喜歡他都要承認。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何李逵卻是個例外?

那麼我們再次回到最開始的問題——這樣一個“孝悌”之人,為何非要犯上作亂呢?

這倒不是李逵故意要和儒家先賢作對——他大字都不識一個,哪裡有認得什麼有子無子的,這其實還要從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起。

我們都知道《水滸傳》的背景是宋徽宗年間,他雖然名為北宋的倒數第二位君主,但其實主要的問題都是他這裡出的,他兒子宋欽宗更多隻是金兵鐵騎南下後被他強擺上位的背黑鍋的罷了。

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明白,宋徽宗屬於那種完全投錯了胎的,他琴棋書畫無一不精,還創造了“瘦金體”書法,就算在後世藝術界中也是極有地位,絕對是一個一流的藝術家,但卻連個三流的皇帝都算不上。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何李逵卻是個例外?


趙佶其實並不算暴君,但卻是十足的昏君,他寵信的蔡京童貫為首的“六賊”個個都是禍國殃民的好手,欺上壓下,賣官鬻爵,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這一點《水滸傳》中關於這幾位君臣的表現雖然大半是杜撰,但和真實歷史恐怕也相去不遠。

而傾巢之下又豈有完卵,李逵這種底層的平民百姓屬於最直接的受害者,連最起碼的溫飽都無法保證了,不做亂又有什麼辦法呢?這已經不是李逵一個人的問題了,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畢竟就算再孝悌的人,也要吃飯的,能夠達到儒家聖賢那樣“君子固窮”的人終究是極少數。

一見宋江誤終身

除了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個外部大環境以外,讓李逵在“犯上作亂”這條路越走越遠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闖江湖中拜的大哥,及時雨宋江宋公明。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何李逵卻是個例外?

也許是兩個人都長得很黑吧(^_^),宋江和李逵是一見如故,李逵像是沒孃的孩子突然找到媽一樣,拿宋江當爺孃一樣的孝順,只要宋江一句話,讓他上刀山,下油鍋,哪怕是把封建社會的真龍天子九五之尊百姓們抬頭看一眼都哆嗦的皇帝拉下馬都毫不猶豫(相比被秦始皇霸氣所懾,一見面就瑟瑟發抖的燕國勇士秦舞陽)。

而宋江對於李逵這個心直膽大,頭腦單純,武藝高強(雖然不能和魯智深武松比但也不錯了,而且那兩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絕不是無腦聽命的傀儡)的小弟也非常喜歡,兩人馬上結拜了兄弟——這一拜宛如劉備和張飛的桃園結義一樣,從此兄弟不分離,一起闖天下。

而且和劉備張飛說好的同生共死卻沒做到不同,宋江和李逵還真的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宋江被朝廷奸黨下毒酒害死之後,也沒忘了拖上李逵這個好兄弟一起走——陰間作伴好還鄉。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何李逵卻是個例外?

但就算是這樣,李逵對於這位大哥依然是毫無怨言,甚至“陰間願做小鬼服侍,來世還要一起闖”,端的是“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比李隆基和楊玉環之間的感情還要感天動地。

李逵見說,亦垂淚道:“罷,罷,罷!生時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言訖淚下,便覺道身體有些沉重。當時灑淚,拜別了宋江下船。回到潤州,果然藥發身死。李逵臨死之時,囑咐從人:“我死了,可千萬將我靈柩去楚州南門外蓼兒窪和哥哥一處埋葬。”

這是李逵的第二次落淚,為的是宋江這個結拜大哥所流,但卻仍然沒有絲毫怨恨,這個“悌”字絕對堪比儒家的先賢——哪怕以孝悌聞名的曾子也不過如此罷了,因為這已然到了極致,你還要我怎樣?我又還能怎樣?

紅塵說

綜上而述,我們可以看出,李逵的孝悌之心是毫無疑問的,這本來就是個簡單直接的人,從不掩飾自己的情感,所以他說的做的,其實就是心裡所想,遠比許多嘴上都是“主義”心中卻是“生意”

的偽君子容易理解的多。

但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後卻走上了殺人放火做強盜的路上,其根本的兩大原因,一方面是外部環境的動盪不安,朝廷無能,內憂外患,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了,只能被逼上梁山,就連林沖楊志關勝這樣的“德藝雙馨”的中高層人員兼名門之後都難以身免,更何況草根小民李鐵牛?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為何李逵卻是個例外?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宋江這個帶頭大哥起到的作用——其實李逵自從認識了宋江之後,後半截的人生已經沒有了任何主動權,完全就是按照宋江安排的去做罷了,說是傀儡也絲毫不為過,最多隻是吃肉喝酒賭錢等方面,大的選擇都是宋江為他決定的,甚至包括他自己的生死。

所以說有子的話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一個充滿“孝悌”之心的人都不會選擇去破壞社會,但起碼也要讓他有一定的生存空間才行,所以這“鮮矣”二字,加的非常妙,畢竟人都是社會動物,個體和總體都是互相影響,很難強行分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