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是真的吗?


至于第四个国家,我觉得说的应该是燕国吧。


燕国为辽东地区的公孙氏所建立,燕国的建立颇具有偶然性,也许没有魏、蜀、吴三国的相互攻伐,压根不会让辽东地区的公孙氏能够有机会真正的成长起来。


我们常见的三国势力分布图,其实已经详细的指明了是否存在这么一个独立于三国之外的政权。



这是东汉末年,诸侯混战时候的一张地图,在这个地图上面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在辽东地区的一小块土地上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割据势力,可是这个时候的辽东区域并没有真正的独立。


它在很大的程度上都要受到各地势力的间接影响。


辽东公孙家势力的发展


提起辽东地区,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一下关于这里的经营者。


第一任:公孙度

第二任:公孙康(公孙度的儿子)

第三任:公孙恭(公孙康的弟弟)

第四任:公孙渊(公孙康的儿子)


辽东地区在这四代人的苦心经营之下成为了辽东地区势力最为强大的存在。但是公孙氏所经营的辽东之所以能够相安无事,是因为很多时候魏蜀吴三大势力相互攻伐,无力顾及辽东局势的发展。


而且到了公孙康的时候,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利,而官渡之战中残余势力开始逃亡到了辽东地区。


逃亡到辽东地区最为重要的两个人:袁尚和袁熙。


他们两个人成为了公孙康寻求辽东地区安宁的最好砝码,于是,在袁氏两兄弟逃亡到辽东地区的时候,公孙康毫不留情的割下了这两个人的首级,随后便送给了曹操。


这一次,公孙康和曹操的示好,无疑为辽东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孙康的能力绝对是超级强大的,在他经营辽东地区的这段时间里,和了当接壤的高句丽被他悍然出兵平定,彻底打垮了高句丽,高句丽持续了数十年的时间再也不敢染指辽东地区。


辽东地区的变局


任何一个政权发展到鼎盛时期,总会遇到瓶颈。当第四任辽东的经营者公孙渊上台之后,不愿臣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而且经常游走在吴国、魏国两大势力中间,相互交好。


公孙渊如此首鼠两端自然引起了双方的不满。


公元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彻底摆脱了他们吴国、魏国两国的束缚,成为了一个独立于三国的一个辽东政权。


自立为王的公孙渊开始试图想曹魏政权发起挑战,并且重创了曹魏大将毋丘俭的兵马。


而曹魏政权的魏明帝曹叡亲下诏命,命司马懿远征辽东地区。可能公孙渊不会想到,司马懿的到来让辽东地区成为了一片人间地狱。辽东三代人的苦心经营全部化为了泡沫,司马懿在剿灭俩东反叛势力的同时,将所有的辽东地区内的成年男子尽数斩杀。


而且,为了能够尽最大的可能避免辽东地区再次叛乱。


辽东地区的众多人口被强制性的迁移到了山东半岛地区,辽东几乎已经成为了无人居住的荒地。


历史总探长


三国时期的确存在第四个国家,这是汉末乱世的残留。东汉末年烽火连天,各路军阀割据混战,历经数十年战乱,最终形成主要部分的魏蜀吴三足鼎立,是为三国时期。

为什么要说主要部分呢?因为在角落里还有一个国家存在,只是它的名声很小,远不如魏蜀吴三国的人物故事,广为人知。

与三国相比,这个国家实力是弱了些,但国祚却是不短,只是因为偏处辽东,没有参与中原争夺才名气极小,这个国家就是公孙氏建立的燕国。

燕国奠基

没有政权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燕国也是经历公孙氏数代人的努力才占据辽东,自成一国。

燕国的奠基者是公孙度,字升济,曾用名公孙豹,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迁居到玄菟郡(在今我国东北及朝鲜北部一带)。

东汉中后期的官场是比较看出身的,朝廷上的那些三公九卿,大多出身名门,而这些名门,到了汉末往往就割据一方,父死子继,朝廷不过给个任命文书而已,像四世三公的袁绍。

汉末的群雄争霸,光靠自己而没有祖荫是不太行的,比如刘皇叔同学,空顶着一个汉室宗亲的称号,自己没有资本,历经千幸万苦才站稳脚跟,按他自己说,如果让他从州牧开始,估计就能复兴汉室了。

可公孙度的出身,比刘备好不到哪去,而且还没有汉室宗亲这个名头,说不定混的会比刘备更惨,但他有比刘备更好的运气,这个运气,源于他的名字。

当时的玄菟太守是公孙琙,他的儿子公孙豹十八岁就夭折了,公孙琙很伤心。碰巧公孙度小时候时也叫公孙豹,而且他跟公孙琙的儿子年纪相仿,公孙琙一见到他,就仿佛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不仅送他去学习,还给他娶了老婆,完全是把他当儿子对待,公孙度也不傻,自然以父礼侍奉公孙琙。

建宁二年(169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被举荐为尚书郎(一说为郎中) ,不久升任为冀州刺史,但因为谣言,很快就被罢免。此后十数年,公孙度都没做什么大事。

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的同乡徐荣(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向董卓推荐公孙度,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带着家眷走马上任,但因为他的出身,辽东郡的那些豪门贵族都看不起他,不把他当回事。

然而,公孙度不是刘备,什么仁德,他连表面功夫都不想做,一到任就推行严刑峻法,以各种小事为由诛杀了一百多家豪强,使得辽东郡人人自危,以最短时间建立了自己的威权。

公孙度对内高压,对外也不软弱,“汉独以强亡”不是白说的,公孙度以一郡之力,就能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让夫馀国王尉仇台主动成为辽东附属。

当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中原大乱,中原士人大多避难于辽东,如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等,都是知名人物。

公孙度冷眼旁观,敏锐看出汉祚将绝,开始与亲信商议图谋王位。同年他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对辽东的行政制度进行改革,还追封公孙延为建义侯,为祖先立庙宇,设祭坛祭天,诸多仪驾都效仿皇帝,正式脱离汉庭建国。

公孙度可没有袁术那么傻,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没有称帝。

势力扩张

之后十余年,中原陷入混战,公孙度雄踞辽东,也没人来招惹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还曾征召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对此公孙度表示:"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何用!"当然为了不跟曹操撕破脸,他也没有拒绝任命,只是把印绶藏在武器库中。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辽东太守的位置,另一子公孙恭继承永宁乡侯。

公孙康没有其父公孙度那么出众的军事能力,上位第二年就丢了公孙度经营多年的东莱诸县。至此,公孙氏的政权与曹操的地盘开始接壤,公孙氏要直面这个可怕的敌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乌桓及袁尚军,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孙康。

袁尚、袁熙虽然是来投奔的,但手下还有几千骑兵,他们打算做掉公孙康,自己占领辽东。

公孙康岂是善类,他为了讨好曹操,早准备好了埋伏。不久,袁尚、袁熙就被斩杀,人头被公孙康送给曹操。

公孙康不敢打曹操,但高句丽他是说揍就揍的。因为高句丽不断侵扰辽东,公孙康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高句丽王的长子拔奇率自己统领的三万余人向公孙康投降。

后来公孙康去世,其子公孙晃和公孙渊都还小,辽东官员于是奉公孙恭出任辽东太守。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派使者任命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爵平郭侯,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公孙恭身体不好,之前就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继任之后也因病难以处理政务,在位期间并无多大建树。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恭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迫,无奈退位 。

盛极而衰

公孙渊能够逼叔退位,自然不是什么善类,事实上,他是公孙氏三代四主之中野心最大的,上位不久就定下称帝的目标。当然他也明白自己的斤两,没有擅自称帝,而是周旋于两国之间,寻找机会。

公孙渊先是向曹魏称臣,接受魏明帝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的任命,同时,他又派人向东吴联络,企图向东吴称臣来抗衡曹魏。

太和七年(233年),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举朝反对,孙权固执己见,依旧派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要立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开始重新考虑起来,最终他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诱斩吴使,吞了那些珍宝,还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当曹魏使节抵达辽东时,公孙渊又开始作死。听说使团中有人力大无穷,他就派兵包围使团住所,在之后的交谈中,又对使节出言不逊,多有侮辱之词。曹魏使节回国后,把此情况想魏明帝报告。

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人带兵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立刻出兵阻击毌丘俭,一番激战后,毌丘俭无奈退兵。

既然已经跟曹魏开战,公孙渊也不藏着掖着了,当即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他还给边疆少数民族加封晋爵,引诱鲜卑人去侵扰北方以免曹魏集中兵力来打他。同时他再次向东吴称臣,希望东吴向曹魏发动进攻。

此后魏明帝曾两次进攻辽东,都以失败告终,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封其为太尉,令其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

作为三国最大的赢家,司马懿自然是个狠角色,他一出马,没多久,拥兵数万的公孙渊就全军溃败,与儿子公孙修突围后被司马懿大军追上并砍杀。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相继平定。

公孙渊时代是公孙氏政权的全盛时期,数次击退曹魏军队,偏偏盛极而衰,公孙氏政权至此而终。

燕国四十九年的国祚比蜀汉还长六年,在历史上却没留下多少身影,被并入了《魏书》,不可谓不可惜。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说法确实是真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三国时期一直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三国时其实有四个国家。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魏蜀吴以外,还有一个位于辽东的燕国。

那么,这个燕国,究竟是个什么来头呢?


(四国领土图)

其实,严格来说,燕国并不算是一个国家。最初,燕国所在的辽东,是魏国的领土,称为幽州。

在辽东,有个公孙家族,一直掌握太守之位,世代割据辽东地区。

这个公孙家族,做太守做了三代,出了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名叫公孙渊。

公孙渊篡夺了其叔父公孙恭的太守之位,开始执掌辽东政权,同时秘密策划自己的建国之业。


(公孙渊)

掌权不久,他便派人南下联络孙权,以向其称臣的方式,获取东吴的支持。

孙权为了牵制曹魏势力,欣然答应与之结盟,并立公孙渊为燕王。

可惜,孙权被公孙渊摆了一道。此时,公孙渊没有想到东吴如此看重自己,而且对曹魏势力还是有所忌惮。

畏惧之下,他便派人斩杀了东吴的使者,还把首级献给魏明帝,获得了很多赏赐。

那么,真正让公孙渊下定决心自立门户的是什么事情呢?

公元237年,公孙渊击败了魏国名将毋丘俭。此前,他已经击败过另一位魏国大将田豫。

接连的胜利,让公孙渊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军事才能过人,足以抵挡曹魏的攻击,便自立为王,定国号为燕,与曹魏叫板。


(毋丘俭)

虽然燕国只是个小国,但是几十年来远离战火,休养生息,实力并不比吴国、蜀国差多少。

有了这一层底气,再加上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公孙渊甚至打算直接进攻魏国。

只可惜,公孙渊高估了自己。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如何能和当时最强大的曹魏匹敌呢?

当时的魏国,可谓是一家独大。

论领土,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长江以北,几乎全是曹魏的领土。

而吴国仅仅拥有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

蜀国就不用说了,只有益州一处,根本无法与魏相提并论。

论兵力,曹魏也远远胜出其他两国。曹魏人口大约443万,其中兵力约50万。

蜀国人口94万,兵力只有十万。吴国人口有230万,但兵力也仅仅20万。



(魏国大军)

哪怕燕与蜀、吴联合都不一定能取胜。何况,先前与东吴的联盟,早就因公孙渊目光短浅而破裂了。

此时的燕国,可谓是孤立无援。 再说,论军事才能,司马懿远远在公孙渊之上。

燕国公然与魏国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司马懿仅仅派出了四万大军,便一举击溃了燕国的军队。


(司马懿)

而燕国,仅仅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消失在了历史上。

公孙渊也因为自己的无知与自信,落得个身死族灭的结局,实在是可悲。

其实,燕国之所以不为人知,正因为其国力弱小,而且存在的时间短,仿佛昙花一现。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作为败者的燕国,身处乱世之中,短暂地出现,而又快速地消失了,自然没有人能记得。

自古以来,名垂青史就是人们最大的荣誉。

即使是皇帝,即使家财万贯,若不能有功于世人,有名于世界,终究也将成为历史中的一颗微尘,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说起三国,大家都知道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但其实在这段历史中,还有个国家一直留存到魏明帝曹睿执政后期,它就是盘踞辽东,由公孙氏建立的燕国。这里,本文就为大家详细讲解燕国这段近五十年的历史,全文共计近4000字。

燕国的建立,最早要归属到公元189年,当时正值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后天下大乱,地处东北位置的辽东更是匪徒猖獗,身旁还有高句丽虎视眈眈,经常出兵杀掠,环境十分恶劣。然而,这时候有一个人只身来到了这里,彻底改变了整个辽东的历史,这个是叫公孙度。

公孙度作为被董卓任命的辽东太守,他来到辽东后,对当地的豪强贵族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这个过程中,公孙度命人大规模的搜罗郡中那群鱼肉百姓,横行不法的豪强大族们的罪行,然后将他们全部逮捕并处死。

据史书上记载:“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馀家,郡中震栗。”

短短数月,辽东豪族数百家,全部被夷灭,那些曾经欺压在百姓头上的豪强贵族们,纷纷倒在了绞刑架下,鲜血染红了整片辽东,公孙度也由此彻底控制辽东。其后,公孙度又对邻国高句丽用兵,在他的指挥下,高句丽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不得不举国投降。

两年后,公孙度又发动他的第二场对外战争。这一次,他要征服的对手是乌桓。因为,乌桓当时占据了辽东西界的大片领土,公孙度要想统一整个辽东,这一片土地必须夺回来。

于是,公孙度亲率两万大军向辽东西界进发,一战就将乌桓打得溃不成军,并成功夺回辽东西界的领土,史书上也由此对公孙度评价:“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后来,公孙度又出兵吞并了玄菟郡,将势力延展到朝鲜半岛之上,将朝鲜半岛西北部乐浪郡也并入了他的控制范围。此时,公孙度的领土范围包括: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他一个人管理三个郡,已然不再是一个小小的辽东郡太守。于是,他给自己控制的领土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平州,公孙度自封为平州牧。

其后,公孙度又建立起了一支海军,命令大将柳毅统率海军从辽东顺流直下,一举攻占了山东半岛的几个县,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营州。同年,倭国(今日本)也因畏惧公孙度的威名而开始朝贡,公孙度的势力开始从东北亚拓展到了北亚,以及海外诸国。

到了这一步,公孙度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亚大霸主,辽东侯,平州牧,营州刺史;他还追封了自己的祖宗,把汉高祖和光武帝的庙一厢情愿拉来辽东,用冷猪头供奉起来。

公元204年,曹操成功灭掉袁尚后,打算去进攻袁谭,但害怕公孙度趁其后方邺城空虚而出兵捣乱,于是上表奏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对此,公孙度只是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也就是在这一年,公孙度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55岁。



因为公孙度没有嫡子,继位的是庶出的公孙康。在公孙康继任的第二年,袁熙、袁尚领着一众残卒向辽东跑来,公孙康迫于曹操的威名,下令斩杀二袁,并将首级送到曹操军营,以表达自己的忠心。曹操对此很满意,于是率领大军撤退。

曹操撤军后,公孙康松了口气,转身又开始继续扩大地盘。他率领军队再次攻打高句丽,一举攻陷高句丽都城,迫使高句丽迁都丸都城。

不久,他又派遣公孙模开发乐浪郡以南的荒地、设立带方郡;还派兵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韩濊;同时以武力压服三韩,还效法父亲的和亲政策,将宗女嫁给马韩中最有前途的百济。

此时,公孙家的势力范围包括:玄菟郡,辽东郡,乐浪郡,带方郡,韩濊,以及附属国夫余,三韩,日本九州岛诸国。

公元209年,公孙康坐拥辽东,割断了朝廷与东边诸国的一切来往,俨然以中央的东北区代理人自居,几乎独断整个东北,其“东北亚霸主”的霸业达到了鼎盛。



公孙康死后,公孙康的两个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还小,就由弟弟公孙恭继位为辽东太守,公孙恭为了向曹操表明忠心,就把哥哥的大儿子公孙晃送到洛阳做了人质。七年后,公孙恭忽然大病一场,又错服草药,丧失了性功能,搞得如同阉人一般,实在不堪再为君。

与此同时,公孙康的小儿子公孙渊也长大成人,于是在公元228年,公孙渊发动政变,将公孙贡赶回老家囚禁了起来,自己则当上了辽东的新主人。当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明帝曹睿无暇顾及,于是只好顺水推舟,派遣使者任命公孙渊为新任辽东太守。

然后,雄心勃勃的公孙渊并不甘心臣服于魏国,他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自称孤家寡人,不用再向魏国称臣进贡。所以他暗中结交东吴,为此他还在海上开辟了一条航线,以方便他和东吴的来往。于是,中国历史上一条全新的海上航路就这样产生了——“江左——辽东”航路!

公元232年,公孙渊派遣使者带着东北的特产——貂马,扬帆远洋来到了吴国。五十多岁的孙权感动得痛哭流涕,作为回报,他当即搜罗了一堆金银财宝外加吴国的特产及绫罗绸缎,装了好几百船,命令使者带去辽东赏赐给公孙渊。



公孙渊的这番举动,惹恼了魏明帝曹睿。公元232年九月,明帝曹睿钦点曾经威震北疆的大魏名将田豫率领青州诸军从海路进攻辽东;同时调遣曾派人刺杀了轲比能的幽州刺史王雄率领幽州诸军从陆路奔赴辽东。

然后,因为东北天气寒冷的缘故,加上公孙渊凭险固守,田豫和王雄两路大军最后都是无功而返。虽然这一场军事胜利取得也使得公孙渊更加有恃无恐。于是,公孙渊再次使者抵达吴国,表示要正式向孙权称臣。

孙权则派遣出一支多达万人的庞大舰队,携带着无数的金银财宝、奇珍异货以及九锡全礼,乘船渡海到辽东赏赐给公孙渊,并封他为燕王。这也是东吴自建国以来最豪华、最顶级、最奢侈的封赏。

然而,当孙权的万人使团抵达辽东后,面临的却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屠杀,孙权的那几百船金银财宝全部被公孙渊收入了囊中。接下来,公孙渊又把孙权使者的人头全部送到了洛阳,表示要向曹睿尽忠,永为臣子。

那时候,明帝曹睿正忙着对付诸葛亮的北伐,还腾不开手来收拾公孙渊,于是就借坡下驴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并好言安抚他,免得他在北边捣乱。

公孙渊的这番行为传到孙权耳朵里后,孙权差点被气死,他咬牙切齿的骂道:“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踊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三年后,曹睿派遣使者前往辽东,召公孙渊进京朝见。公孙渊自然不愿意,他还派出士兵将魏国使者团团围住,然后口出狂言把他们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于是明帝曹睿派遣毋丘俭出兵辽东。但可惜的是,这一战魏军被公孙渊打得大败而归。

自此,公孙渊已连续两次击退魏军的进攻,并先后打败魏国名将田豫、王雄,以及毋丘俭,此刻的他,足以傲视北方。这一年,公孙渊正式自封为燕王,并设置了文武百官,建立起大燕帝国,他还给这一年取了一个新名字——燕绍汉元年。

魏明帝曹睿也被彻底激怒,他决定不顾一切也要将公孙渊这颗钉子给拔掉。公元238年正月,曹睿一纸诏令将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了洛阳,曹睿决定动用魏国的王牌。

在出征前,曹睿询问司马懿这番平定公孙渊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回答说:“去的时候用100天,灭他用100天,回来用100天,再用60天作为休息时间,差不多一年时间就足够。”

曹睿很是满意,当日他亲自驾车将司马懿送出西明门,同时还命令司马懿的司马孚和司马师从洛阳一直护送司马懿到他的老家温县,并且赏赐给司马懿很多酒肉,让他在老家和亲朋好友饮宴几天,好好地风光一回。



公元238年3月,司马懿率领四万大军出征,公孙渊则派大将卑衍率七万大军迎战。六月,双发在辽遂遭遇,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一连三战,三战三捷,大破燕军。自公孙度称雄辽东以来,历经三代所积累起来的家业,就这么在一月之内全部覆灭。

卑衍至此胆气俱丧,他率领剩下的几千士兵退进了襄平城。司马懿紧随而来,不久就把襄平城给围了起来。此时已到了七月份,司马懿算了算日子,刚好过去一个月。当初他说的是100天荡平辽东,如今刚过去30天,七万辽东精锐就几乎全军覆没;留下的,不过只是一座襄平城和仅有的一万守军而已。

在接下来的30天里,司马懿命令大军从四面八方将襄平城围个水泄不通,不许任何人进出,违令者斩无赦。八月,等到公孙渊的大军的粮食已经全部吃完后,司马懿正式展开对公孙渊的灭国性攻击。

这一场攻城战,一直持续到八月底,在襄平城被司马懿攻破的那一刹那,公孙渊跟他的儿子公孙脩,在数百骑兵的保护下突围而出。但很快就被司马懿的大军追上并围住,公孙渊父子均被魏军士兵斩杀于马下。

司马懿进入襄平城后,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公孙氏政权中自公卿以下官吏兵民全部被诛杀,共计二千余人,而城中十五岁以上的兵民约七千余人也悉数被杀,公孙家也遭到了最残忍的处置——灭九族。刹那间,鲜血满地,惨叫声响彻了整个辽东。

这一日,是襄平史上最为惨烈的一页,襄平顿变成一座血城、鬼城和哭城。血洗之后,司马懿还命人把尸体码在一起,再用土累积在群尸之上,堆成高丘,谓之“京观”,以见证司马懿的赫赫战功。

紧接着,魏军乘势横扫了整个朝鲜半岛,公孙氏原统治的带方、乐浪、玄菟等郡均向魏国投降,辽东六郡自此列入曹魏版图,司马懿征辽东大获全胜。此次征战,司马懿收户四万,人口三十万,并将中原流民悉数迁回原地。

至此,公孙氏政权历经五十年的统治,于公元238年宣告结束,曹魏完成了对北方的大一统。


我是赵帅锅


三国时期,其实还有个燕国,位于辽东,人口约70万户,兵力数万,有年号,有官制印绶,没有称皇帝,称燕王,国力与蜀国相近。

燕国不属于中原,地区偏僻,在历史进程中无足轻重,不被人提起。

燕王孙氏历经三世,第一代王公孙度在公元190年以前割据辽东地区,被称为辽东一霸,他死后,儿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死后,其弟公孙恭继王,228年公孙康之子公孙渊篡权夺位,238年被魏国派司马懿所灭。



岁月都江堰


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外,那第四个最像政权的政权那就是辽东公孙家族的燕国,但也不值得一提。

公孙度在东汉末年为辽东地区的一个军阀,后来其子公孙康继承其父辽东太守的职位,干了一件著名的大事,就是擒斩逃亡中的袁尚袁熙兄弟,并将首级献予曹操,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拜其为左将军,后来这个政权基本上臣服于曹魏,公孙康去世后,其弟公孙恭继位,到了曹睿时期,公孙康之子公孙渊夺其叔位,起兵反魏,与吴通使,立为燕王,并设年号,相当于建国了,第二年魏大臣司马懿率军平叛,剿灭了其政权。

这第四个国家实际上也就只有不到2年的时间,因此不值一提,还不如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那个部落政权时间长呢。要算外族,还有鲜卑匈奴高丽句等政权呢。


曹老师xixi


三国时期,魏蜀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英雄传说,以至于大家还以为刘汉政权灭亡后,当时的天下只有魏、蜀、吴三个国家,其实不然,在魏蜀吴时期,的确存在第四个国家,这就是辽东政权--燕国!

1.概况

辽东指的是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全境,战国、秦、汉曾经在这里设立辽东郡,治所在襄平,也就是今天的辽阳。

辽东政权自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初具规模,到公元238年被司马懿用计歼灭,历时约50年,这与魏国国祚46年、蜀国国祚43年、吴国国祚52年相比,毫不逊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曾经称帝,唯有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置百官有司,前后始终周旋于魏、吴两国之间,这样看来,辽东政权有着自己一套管理制度,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2.兴起

初平元年,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公元190年,公孙度在老乡徐荣的推荐下,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到任后,他打击豪强势力、实施严酷律法,排除异己,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巧合的是,这个时候中原战乱四起,各地诸侯忙于你争我抢,无暇东顾,所以,给了公孙度发展的机会。

他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招贤纳士,发展教育,广招流民,又通过征伐高句丽、击败乌桓,取胜辽东半岛等一系列战争,开疆扩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发展

公孙度刚做辽东太守不久,就赶上前面所说的中原战乱,敢于投机的公孙度就对自己的亲信说:“汉皇室将要覆灭,我们夺取皇位的时候了”。

由此开始,他将辽东郡分为辽西和中辽两郡,两郡又分设太守,同时,派遣部部队渡过渤海海峡,收取青州的东莱等县,并设营州刺史,安排亲信担任。

同时,他也深知,自己的功德还不能将汉室取而代之,所以,一方面他自封辽东侯、平州牧,一方面为汉朝祖先建立庙宇,按照古典法制设坛祭祀;但,他为人高调,每次出行时,都要乘坐銮驾,甚至帽子上还要悬挂着九条玉串,这架势可是皇帝的标配啊。

有一次,曹操为了拉拢公孙度,封他做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却说:“我在辽东称王,不需要永宁啊”。遂将官印藏于库中。

在公孙度的治理下,辽东地区避免了中原的连年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力逐渐增强。

4.灭亡

公孙度死后,辽东太守一职由嫡长子公孙康继承,公孙康上任后,与其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恃远不服”,总感觉中原诸侯连年战乱,鞭长莫及。

一次,曹操离开邺城,率军远征。公孙康得知后,竟和部下商议:“悉闻曹公远征,邺城空虚,今我欲用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攻邺城,谁能抵御!”

部将凉茂一针见血的说:“曹公忧国忧民,乃正义之师,今百姓初步安定,无暇治罪于将军,然将军欲兴兵伐曹,实乃自不量力,还望将军三思啊”。就这样,才把公孙康劝了下来。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击败袁尚、袁熙兄弟,后者投奔公孙康,反被公孙康杀害,将二袁人头送于曹操,曹操遂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

公孙康死后,由于其子尚幼,无法继位,众人拥其弟公孙恭任辽东太守,后来公孙恭又被长大后的公孙渊(公孙康的次子)抢去职位。

公孙渊上位后,一方面,接受魏明帝赐予的扬烈将军一职,甚至不惜杀掉吴国特使亲近曹魏,另一方面,野心膨胀,在暗地里竟敢打曹魏的算盘,侮辱曹魏特使。

这种墙头草的本性,令魏明帝十分厌恶,遂派大将毋丘俭前来讨伐,但适逢连绵大雨,后者无功而返。

这令公孙渊极度膨胀,自立为王,改元绍汉;对此,魏明帝忍无可忍,派遣司马懿再次征讨。公孙康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啊,结果可想而知,被司马懿用计歼灭,自此,辽东政权--第四个国家灭亡了。

纵观东汉末年的辽东政权,由于避开了中原的连年战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不管是在生产技术上还是在文化传播方面,都有进步,但是,从公孙度到公孙康,再到公孙渊,这三位主公都自命清高,有恃无恐,没有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壮大自己的实力,再加上,在野心的驱使下,极度膨胀,出尔反尔,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政权!


欢迎关注@读史三悟,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历史中,悟方圆、悟进退、悟得失!


读史三悟


三国时期在辽宁和朝鲜大部所建立的政权,其创立者为公孙度,当时在北方,公孙瓒在冀州,公孙度在辽东,对于抵抗外族侵略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公孙度在辽东太守任上14年中,西征高句丽,东征乌丸,鲜卑等外族,有效保护了中华文明,有人说正是因为辽东失去了公孙家族的镇守才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壮大是日后五胡乱华的伏笔。一起来看看公孙度及其辽东政权所发生的故事。

初入辽东就大显身手

公孙度是辽东人,当时在辽东有很多大官贵族也是公孙氏,公孙度父亲公孙延夺难躲到了玄菟郡(今朝鲜境内)年少的公孙度十分有为,且十分幸运,上天在提拔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躺着都可以有一个做太守的爹,当时的玄菟太守公孙琙儿子叫做公孙豹,年方十八,但是却早逝了,中年丧子的公孙域十分悲痛,难以自拔上天此时却给他送来了感情替品,公孙度也曾叫作公孙豹,更巧的是公孙豹和公孙度还有几分相像,太守公孙域因此对于公孙度十分喜爱,不但大力提拔连老婆都给一起安排了,如此巧合都怀疑是不是人为的。

从此公孙度平步青云,先是被朝廷选拔成为郎中后成为冀州刺史,后被免职,随后在其同乡的引荐下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刚去辽东时因为早年的经历被人瞧不起,你发家还不是看起来像别人家的儿子,都给太守当儿子喽,,,也因此使公孙度大怒加上平时辽东豪族行为嚣张跋扈,百姓怨声载道,公孙度借此扫除豪族,罗列各种罪名辽东豪族因此被扫灭一百多家,被灭族,从此辽东局势稳定,公孙度正式坐稳了太守之位,公孙度一定是有非常人水准当时东汉末年行刺之事即为盛行,曹操就做过行刺董卓之事,而江东万人敌孙策更是被行刺致死,可见公孙度如此做事必定有自己的依仗。总之辽东从此他一个人说的算了。

以辽东为基础四处扩张,打击外族

当时中原正在动乱今天是袁绍打公孙瓒,明天是公孙瓒打袁绍,之后在袁绍打曹操,位于辽东的公孙度因为地处偏远,暂时没有涉及中原动乱,但是公孙度也没闲着,但当时公孙度西征高句丽,东讨乌丸,领土不断增大,随后其有制作战船,南下胶东半岛取东莱各县,设营州刺史。但是的日本倭国也听闻其威名害怕被征讨急忙向其进贡交好,因为领土扩大,他将辽东设为,辽东郡和辽西郡,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孙延为建义侯。为汉朝的两位祖先立庙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亲耕藉田,治理军队,出行时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着九条玉串,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曹操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说:“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干什么啊!”将印绶藏于武器库中。然而装是要付出代价的此事不久之后公孙度病逝其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有意思的是刚继位就将永宁侯印绶给了其弟弟,似乎在告诉朝廷你就是个弟弟。


然而还没等公孙康向朝廷发威,官渡之战战胜袁绍的曹操开始把目光看向了辽东,公孙度及其不乐意的说了句:“你瞅啥”。曹操没有说瞅你咋地,而是直接端掉了辽东在胶东的势力,随后兵峰直指辽东。此时的曹操昂首挺胸没有说话却比说任何话都好用:“能动手咱们尽量别哔哔”

可惜公孙康不是公孙度,他只会嚷嚷,却秒怂,立刻表示臣服,并且将夺难至此的袁绍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首级送给了曹操,作为2000年后的辽东人我想说,公孙康此举及其的不地道和失去了作为雄主的气魄,虽然如果硬钢曹操可能从此曹操的领土会多一个辽东郡但是却是很怂。

曹操一看两颗圆润的头颅十分高兴,如此小儿,太没征服敢,地方也不富裕,打也没意思,最主要是听说公孙康的儿子都很丑估计没有好看的人妻,曹操也就失去了攻打辽东的兴趣,也因此辽东才可以存在三国之外的第四国。

公孙度看攻打曹操没戏就将目光看向了其他小国辽东领土进一步扩张

曹操临走前还封公孙度为襄平侯,进拜左将军,永宁候你不要就给你个襄平把,相貌平平智力平平的可惜公孙康似乎没看懂啥意思(襄平为辽东郡地名)。但是他很生气却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开始了他觉得很爽的发火方式征伐棒子们,遂致力于对东夷及朝鲜用兵,在建安十四年(209年),亲率大军重创高句丽,不仅攻陷其国都,还迫使其国王称臣。随后,公孙康又征伐朝鲜半岛上另一支强大的集团-韩濊,并设置带方郡进行统治,而此时半岛南部的三韩也开始向公孙康表示臣服。

至此,公孙康建立起一个势力范围东达日本海,北抵黑龙江流域,南包朝鲜半岛,西接辽东属国乌桓诸部的大割据政权,称雄东北。公孙康卒年不详,我们只知道他死后,因两子均幼弱,所以属臣便推举其弟公孙恭接班。

将辽东政权推向灭亡的人叫公孙渊

公孙渊怎么继位的不多说总之就是他爸去世的时候他和弟弟年少,无法参政就只好他叔叔继位,可惜他叔叔也很怂,并且没有生育能力这哪里能当主公那,于是有些大臣就等公孙渊长大了扶持他上位,我要他叔叔不管自己举不举都要杀了两个侄子,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就讲的很清楚这个必要性。


公孙渊无才但是却有野心,懂历史的都知道不怕你无才,不怕你有野心,怕就怕你无才还有野心,公孙渊想称王,就派人坐船去东吴探探孙权的口风,也间接的打开了江东到辽东的海上路线。公孙渊私信了孙权后却没想到老年的孙权以为可以用公孙渊牵制曹魏政权十分高兴并且以为他们很穷就让人装了几大箱子的财宝装了好几艘船给送到辽东去了,同时送去的还有封为燕王的诏令。并且让全天下都知道我和辽东结盟了。他高估了辽东的智商,公孙渊得到珠宝后还杀了使节并且向曹魏效忠,有人会说这也不傻啊,他打不过曹魏啊,要是被知道了曹魏打不了江东可是打他却很顺手,然而他不知道如果他和孙权联盟如果他有难孙权不帮才是孙权的不对,这也为自己日后覆灭没有帮手埋下伏笔,随后公孙渊还是和朝廷闹掰了,曹明帝并没有看上辽东,他爷爷没看上的东西他也不稀罕就派了一般将领去攻打,没想打了两次都失败了,只好请司马懿出山,司马懿带领四万人轻松战胜辽东七万人,并且在辽东用公孙家的人头筑起了京观。

至此,割据辽东五十年、历三代四任“当家人”的辽东公孙氏政权覆亡。


阐释君


有人说,三国时期不只是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三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这话,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国家”是什么呢?

当然了,这也不叫一个国家,但它确实一直是一个独立的政权。而且政权的首领,一直都让自己享受天子的待遇,无论在穿戴、行动上,都极力模仿皇帝。这个政权,就是位于辽东地区的公孙家族的辽东政权。

(公孙度剧照)

辽东政权,首先是由公孙度创建的。

公孙度在辽东建立政权,是由一系列的残忍杀戮得来的。由于辽东人觉得他出生低微,因此对他颇为瞧不起。东汉末年,在他被推荐到辽东担任太守的时候,为了报复,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杀戮。

公孙度首先是杀掉了襄平县令公孙昭,因为公孙昭曾封他的儿子为伍长,以此来羞辱他。公孙度杀掉公孙昭以后,诛灭了辽东一百多家豪族。靠着这种残酷血腥的杀戮,公孙度终于在辽东立足,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他了。

接着,公孙度东征高句丽,西征乌桓,打下了一个很大的地盘。

公孙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正打成一锅粥,没人管他。再加上他所处的地势偏僻,因此能有这番作为。

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以后,想拉拢公孙度。于是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给他送去印绶。可是公孙度不理睬曹操,说,我在辽东称王,要啥宁乡侯?把印绶扔进武器库里。

建安九年,公孙度去世。公孙度死后,他的长子公孙康继位,掌控辽东政权。当时公孙度还有一个儿子公孙恭。于是,公孙康把曹操给的印绶从武器库找出来,给了弟弟公孙恭。

(曹操剧照)

那时候,曹操打败袁绍的长子袁谭后,继续追打袁绍的另两个儿子袁尚、袁熙。这两兄弟跑到辽东,投奔公孙康。曹操知道后,便停止了追打。有人不解,说,应该乘胜追击啊。曹操说,用不着,我不去追,公孙康不久就会把二袁的脑袋给我送来。我要是去追,他们反而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我,那我打他们就困难了。

不久,公孙康果然把二袁的脑袋给曹操送来了。曹操又封他为襄平侯,授予他左将军职务。

当然了,曹操这样说,实际上也是因为他知道公孙康实力强大,不好对付,不想惹祸上身。若是公孙康不强大,曹操借口捉拿二袁,把兵力引向辽东,其实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此外,公孙康又进攻高句丽,打败韩濊,比公孙度时期更强盛了。

公孙康去世的时间不详,大约时间上与曹操去世的时间差不多。

公孙康去世后,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公孙晃和公孙渊都很年幼,因此,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继承辽东太守的职位,掌控辽东政权。

(公孙渊剧照)

公孙恭上位后,刚当皇帝的曹丕继续拉拢他,拜为车骑将军、假节,封为平郭侯。公孙恭把公孙康的长子送到洛阳为质子。表面上是归顺曹丕,实际上是借机打击公孙康的儿子们,巩固自己的地位。本身他还是不服曹丕的。

公孙晃虽然送走了,公孙渊却还在辽东。由于公孙恭没有生育能力,没有后代,再加上有病,不能处理政务,于是,公孙渊长大后,在太和二年(228年)逼迫公孙恭退位,把公孙恭囚禁起来。公孙渊由此夺取了辽东政权。

公孙渊夺权后,魏明帝曹叡立刻表示承认,又加封为扬烈将军。

公孙渊这个人野心更大,他想联合东吴,打击魏国。孙权很高兴,立刻封他为燕王。不过,公孙渊最终还是不敢答应,反而杀掉吴国使者,送给曹叡。

但是公孙渊最终熬不住,在景初元年(237年),终于自称燕王,设置百官。

不过很显然,经过国内多次政局动荡,公孙渊已经不强大了。于是,曹叡派司马懿率军四万进攻辽东。最终,司马懿打败并杀掉公孙渊父子,又进行屠城。由此,曹魏彻底解决了辽东问题。公孙家族在辽东横行三代,最终覆灭。三国终于成为货真价实的三国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现在我们只要一说起三国时期,就会想到魏、蜀、吴三国,并同时还会想到,这三个国家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了。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三国时期,应该是在曹丕称帝九年之后,刘备称帝八年之后,孙权正式登基时,才能算是真正三国时代的开端,因为这个时候三个国家的皇帝才就位完毕。此外,在三国时期,也并非只有魏蜀吴这三个政权,实际上在当时还存在着一个与国家体制差别不大的独立政权。它便是公孙氏在辽东地区建立起来的独立政权(辽东公孙政权)。

辽东公孙氏是在东汉末年时期兴盛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此政权存在时间长达五十余年之久。辽东政权的统治者先后制定了远离中原,立足东北,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对外政策,促使其政权得以稳定发展。公孙氏的辽东政权先后历经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和公孙渊四位统治者;到最后一位统治者公孙渊时期,他所采取的是周旋于魏吴之间的对外政策,但这也最终导致了该政权的灭亡。下面,我们就来简述一下辽东公孙政权的发展和失败。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公孙氏之所以能够割据辽东五十余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每当中原形势发生改变之后,统治者都能够采取比较好的对外政策,处理好与中原政权的关系,从而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稳定性。但是到了公孙渊统治时期,由于对外政策上的失误,导致了曹魏政权对辽东地区的征讨,大大加速了该政权的灭亡。不过相对来说,公孙氏所在辽东建立的政权,实际上跟一个小国家并无太大区别,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国家。

首先我们来看它的第一位统治者——公孙度的统治时期。那个时候正值东汉末年,中原地区群雄并起,各地纷争不断。而这个时候的东北地区则大都表现为少数民族的频繁侵扰,其影响虽没有中原地区的大,但是也同样威胁着当地民众的生活。而其中就有乌桓在边境作乱,掠夺财物和人口。此外还有高句丽多次入侵辽东地区,焚毁城市,杀害官民。

公孙度——剧照

这个时候,公孙度作为汉朝的辽东太守,无疑会成为二者打击的对象。由于辽东特殊地理环境的因素,加上此前辽东的现状,公孙度制定了“远离中原,立足于东北”的对外政策。

公孙度对这一政策方针至死不渝地践行着,力图为辽东创造出一个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求得稳定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公孙度的这一策略是完全正确的,至少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是完全正确的。当然,正因为公孙度没有参与中原混战,一心考虑东北地区的发展,所以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与高句丽、乌丸等这样侵扰性很强的民族的斗争中,并最终通过“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来为辽东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公孙度的努力之下,当时的辽东地区,居民安居乐业,经济情况乐观,所以当时很多的中原的流民都将其视为乐土,因此都愿意前往此处避难。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中原流民的到来,才使得辽东地区得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辽东地区的发展。

最终在公孙度的经营之下,辽东成为东北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所以在史料上还评价其为:“东夷九种皆服事焉”。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就曾极力地去拉拢公孙度,并对他各种封官许愿,但是却遭到了公孙度的拒绝,因为公孙度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答应下来,那么就会卷入到中原战乱之中,而这是极不利于辽东地区稳定发展的。

曹操——剧照

但是在公孙康、公孙恭时期,公孙度制定的政策就全改变了。当时北方形势发生变化,如果辽东的公孙政权想要更好的统治辽东地区的话,就必须要依附曹魏政权,否则就很难有立足之地。因为在建安五年的时候,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占据了天下四州,即幽、冀、并、青四州,统一北方大部地区。此外,在建安十二年的时候,曹操再度征讨三郡乌丸,并对柳城实行屠城策略。此时的曹操已经实力爆棚,占据辽东指日可待。这个时候,公孙度制定的远离中原的政策已经不合适了,所以在公孙康上台之后,便采取了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政策。但是到了公孙渊上台之后,便改变了这一政策,转而采取周旋于魏吴之间的政策。

公孙渊希望与吴国交往,以此来提高辽东地区的经济状况,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住曹魏,防止曹魏吞并自己。景初元年,即238年的时候,魏明帝派遣司马懿再度征讨辽东之地,随后不久,割据辽东地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公孙氏宣布灭亡。

所以总的来看,公孙氏辽东政权的存亡和它所实行的对外政策有着莫大的关系。关于这个三国的这第“四个”国家,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参考文献:

  1. 陈寿. 三国志 [M]. 北京: 中华书局,1959.

  2. 房玄龄. 晋书 [M]. 北京: 中华书局,1974.

  3. 佟冬. 中国东北史 [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4. 陈鹏-辽东公孙氏政权的兴亡──以其对外政策为视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