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引言

是枝裕和被称之为是一个“不需要影评人书写影评”的导演,因为他至今仍保持着大量的文学创作,包括对自己电影的解读、创作历程的心声,内容翔实、丰富到无需他人旁中代为发言。

然而,《小偷家族》却是一个例外,因为该作品是目前是枝裕和作品序列中构成最为复杂与矛盾的电影。是枝裕和本人在谈这部作品的时候也表示:这十年来他所思考的东西,都放进了这部作品当中。可以说,这是导演是枝裕和厚积薄发后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海报

《小偷家族》延续了是枝裕和对社会边缘人或者特殊人群关怀的主题,一家六口陌生人组成了一个“家庭”,靠偷来东西维持家计,在一家之主柴田治捡回一个遍体鳞伤的小女孩后,这个家庭的秘密渐渐曝光的故事。

《小偷家族》用温柔来批评社会的坚硬,用边缘的合法性来反证中心的虚伪和荒唐,用不露声色的笔触曲折而又委婉地刻画出了现代文明中的症结和盲点。

通过对现代家庭结构、人伦关系、司法为代表的权力机制、都市底层人的身份与情感都进行了详尽的呈露与剖析。

导演是枝裕和把全部的感情置于一个破碎阴暗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失败者」,被家人和社会抛弃。也是在这样的黑洞下,他们给予了对方最温暖的爱,成为了彼此的救赎。

壹·孤岛困境:边缘群体的生存低压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曾经指出:“边缘人是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小偷家族》即刻画出了一群社会“边缘人”,他们都是都市的漫游者,游离于主流群体之外,因为远离主流社会,只能茕茕孑立,最终无声无息地死去,或寻觅到彼此后资源共享,抱团取暖。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影片画面

  • 看不见的烟火

《小偷家族》从头到尾都是在淡淡的叙事,讲了一件很惨的事,没有撕心裂肺,也没有捶胸顿足。影片前半部分所构建的是一个可供旁观者欣赏、赞美的想象空间,也是影片中人物或多或少认同的和谐概念。

影片开头,设计了一个意蕴颇为相通的场景:一家人在狭窄的门外望向天空,共同「观看」远处的烟花表演——他们只能听得到声音,而烟花的绚烂却需要他们自己想象。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影片画面

而当这种转瞬即逝的美丽能够通过无形的声音与其他「家人」的在场得以确证时,下一个面面展示的则是狭小的生存空间似乎也失去了那种排斥性的社会意义,而转化为一种幸福的「羁绊」。

这个场景的设定,很巧妙的将底层人物的物质匮乏与精神生活的联结通过这一概念联结在一体,他们是社会的边缘群体,却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牵连。

  • 都市的漫游者

影片中,田治是都市文明中的一个矛盾的底层漫游者形象,他虽然能够穿梭于繁忙的都市丛林,路过富裕人家的房子和车子,但是他始终走不出被遗忘的处境。他自己除了教会“儿子”偷盗之外,别的也不能教他了,也释放出他在“行窃”的艰难营生中踯躅独行的信号。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剧照

祥太更是标准的漫游者的“新生儿”,从对惯常的生活逻辑的觉醒和质疑表明着他的精神蜕变。祥太表面对偷窃“习以为常”但不能掩饰他内心的波澜,他是家成员中第一个觉醒者。奶奶初枝、信代、柴田治、亚纪,甚至妹妹由里,都对偷盗欣然接受并乐在其中,唯有祥太是个例外。最后,他也成为了一枚对抗“恶”之旧秩序的“定时炸弹”。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影片画面

对于信代也是一个“情感”世界中的漫游者。作为小偷家庭的亲手缔造者,通过接受审问她的动机昭然若揭:她憎恨自己的亲生母亲;在正当防卫中杀死了虐待自己的丈夫;面临无法生育的困境,这一切外在因素将她推向了以非血缘关系来组织家庭的冲动。信代在情感的漫游中经历着艰难险阻和生死别离,而建立在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离的基础之上“小偷家族”却是唯一给她带来蕴藉的港湾,而信代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处在社会最末端的“小人物”,他们有着胆怯、退缩甚至逃避的一面,也有着暴戾恣肆的“恶”的一面。

贰·差序格局:传统伦理结构的僭越

《小偷家族》无疑是是枝裕和所做的一个「家庭」实验,他将社会边缘者糅合在了一体,却又使其在外部的压力与内部的疏离下溃散。最终,这一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但这种误解并不是实验的停滞,很显然,他并没有完全肯定家庭建构论,甚至是持质疑态度。但这种质疑态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当前金钱等级制社会对人由外而内的异化的现实,从而将对家庭的思考更进了一层。

  • 黑色的家族

《小偷家族》展现的阴暗面或许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而在柴田治、祥太等人频繁偷盗的同时,影片也反映了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更映射出旁人的“真空正义”:每天热情打招呼的左邻右舍、一年几次的作秀式的慈善、接济奶奶的亚纪的生父生母,他们何尝不存在道貌岸然的一面呢。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影片画面

影片中,“小偷家族”的经济命脉其实是最年长的“老母亲”柴田初枝。打着临时工的一家之主柴田治与妻子信代、祥太、亚纪,均依靠着的奶奶初枝养老保险金勉强度日。这是典型的“啃老一族”。但当“啃老”无法维系日常开支时,柴田治就会带着祥太一起去做盗窃。影片中,父子两人配合从容、亲密无间,犹如职业惯偷。

然而,盗窃行为看似无人知晓、无声无息,却也有它的脆弱,人性卑微的不堪,似乎昭示了被揭穿的那一天。影片中,柴田治在住宅区发现了被冻僵的女童百合,怜悯之心作祟便将其带回家中,得知百合是遭家人长期虐待,无奈离家出走,遂将其留在了家中。自此,五口之家变为了六人共住。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影片画面

但随着新成员的加入,家族原本的平静被逐渐打破。祥太扒窃的败露揭开了家族成员的面纱。看似团结的一家人只是互利,收养女童百合仅是骗取子女补贴的前奏;柴田亚纪喜爱的奶奶初枝,每个月会从其亲生父母那里得到金钱资助;柴田治等人赡养“老母亲”初枝,不过是贪图她的养老金……真相之下,这个家族中没有人是绝对善良和高尚的。

  • 情感乌托邦

就像福柯所说:“乌托邦是没有真实场所的地方,这些是同社会的真实空间保持直接或颠倒类似的总的关系的地方。”

影片中,孰善孰恶俨然被模糊化,亲情和冷漠、互助与算计,无论如何都无法精确切割。这个“家庭”是是枝裕和构建而成的“情感乌托邦”,它是成员互相选择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互相依赖,而且有互相依恋,在这个乌托邦里,没有暴力,而有一种诗意。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影片画面

对是枝裕和来说,血缘并不是家庭的第一要素,他抛出了一个概念就是“选择”,影片中所刻画的这个“小偷家族”是在选择中建立起来的,信代选择了奶奶,友里选择了这个家,这些零星的个体并非不渴望荫庇,但一个常规的,温暖的家庭才能被荫庇,一个不稳定的、冷漠的、暴力的家庭并不能给出荫庇。

他们共同组成的这个家,是对一个完整的家的“拟态”,就像昆虫把自己模拟成另一种样子,更容易生存。当个的他们组合在一起时,不但可以互相付出与照顾,得到更好的生存,而且在这个家里,也得到了亲密的感情联系。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影片画面

抛开温情背掩藏的利益,却总有几段感情是真实的:信代为守护百合无奈失业的决心是真情实意的;祥太在公车上偷偷对着口型说出的“爸爸”也是真情实意的;奶奶初枝临终前的那句“谢谢”更是真情实意的。

影片中,是枝裕和尽管不断用镜头诠释离开血缘支持的家庭有着不可回避的脆弱,其将“盗窃”作为营生手段,终究是逃不过法律的制裁。然而,他却仍然选择的天平倾向了情感的陪伴,构建起了情感的乌托邦,揭示出了人性的温存。

叁·僵化失序:对社会的对抗与诘问

影片后半段,是枝裕和忽然将影片带离了他所营构的家庭和血缘的表面主题,而引申为一场以乌托邦式的情感理想主义对抗外部世界的悲剧性失败。

  • 社会病症的表象

如英国现实主义大师肯·洛奇所说:“我们要擦拭床上的薄雾,看到那里真实的人的生活”。

《小偷家族》中所有家族形态的刻画和呈现指涉日本的社会问题,偷盗、骗保、诱拐、援交、啃老等,或许是日本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的缩影,有关社会问题的表现也令该片更具现实主义意义。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影片画面

影片中充斥着对不完善的社会福祉、高失业率等众多当代日本社会病症的表象。《小偷家族》中柴田治和信代分别是建筑工和洗衣工,都是非正规雇佣的临时工。临时工身份导致柴田治和信代在面临工伤和裁员时显得非常脆弱与无助。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影片画面

日本进入经济高度发达阶段,这种“家制度”伴随着向下流动的趋势被解构。老龄化、不婚、单身、无子、失业等城市化现象使得人类完全陷入商品、经济或者各种禁忌之中,年轻人不愿意和现实中人发生联系,他们活着,没有工作,不需要配偶,没有儿女,不想回家乡,也不想面对熟悉的人,久而久之和所有人失去联系,这种社会现象或许是影片想极力表达与呈现的。

  • 无声对抗的呈现

在《小偷家族》中,是枝裕和选择了边缘窥视的方法,集中表呈边缘和现代权力阶层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这种对抗是一种无声的静默式的呈现。可以说,影片通过对边缘群体生存现状的刻画与呈现以及悲剧表达,凸显出日本司法权力机制的局限和不足。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影片画面

而这种批判与否定通过两个层呈现:一方面,作为弱势群体由里在自身利益受到戕害时并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和任何其他机构的营救,他们的权利诉求被忽略甚至被遗弃。与由里相同的,祥太在婴儿时便被抛弃,他的“盗窃日常”不啻是对日本司法权力机制发起的辛辣嘲讽和诘问。另一方面,日本司法系统的面孔严酷而单一也是影片所要控诉与表达的,他们虽然掌握着“生杀”大权,却并不能很好地处理法律和人性相互撕扯的复杂命题。而当这个家庭“触礁”的刹那,代表权力阶层的警察除了履行法律分内的职责之外,并没有显示出应对特殊案情更为高超的手段和技巧,更遑论人性化的体察与抚慰。

写在最后

有人说,导演是枝裕和一直在拍“落在后面的人”,他带着宽容和悲悯拍摄了做什么都失败的“没能当初实现梦想的人们”。

《小偷家族》以伦理的僭越突破了人们认知的界限,它聚焦都市文明中被遮蔽的边缘阶层,巧妙制造出了一个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情感乌托邦装置,并由此不断质疑日本现代都市家庭伦理和现代权力机制运作的合法性。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导演是枝裕和

影片中,在营造出“小偷家族”一个个温馨画面的同时,也表现了社会边缘人的心酸与不幸,凸显出了浪漫与现实的张力。是枝裕和并没有站在道德和法律层面去对个人进行批判,而是以了解和同情的态度,在都市底层慢节奏的生活中展现日常生活的琐碎、真实,以及一家人情感的细腻。

「深析」《小偷家族》:传统伦理的“僭越”与善恶正邪的“诘问”

电影《小偷家族》影片画面

正如日本影评人樋口尚文指出:“对待这些小市民的阴暗面,不管是从制作的角度还是消费的角度,应该给予更多的爱而非批判。因为那些正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底深处无法见光的秘密。”

------------------- END ----------------

如果您对本文喜欢,欢迎关注@星壹娱乐。星壹会持续输出高质量、原创文章,解读娱乐领域最新的热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