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將最高可以封王,文官最高的對比是什麼?

春林野


古代職爵是完全分開的兩套體系,文臣武將是職務,王侯是爵位體系,兩者互不影響。不僅是武將可以封王,比如郭子儀封汾陽王。文臣也是可以封王的,比如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

從總體數量上看來,武將封王確實多於文臣。因為掌握軍隊這一絕對控制力量,權力、爵位、官職都可以通過軍隊威逼得來,所以,武將得封異姓王是要多於文臣的。而且,中國歷史上的特殊之處在於很多時候大臣都是允文允武的,所以文臣武將的區分有時是一個偽命題。比如丞相是文臣系統的最高職官,但是西漢的周勃、灌嬰,東漢的吳漢、鄧禹,唐代的李靖、郭子儀,明代的徐達都是武將出身,卻也都擔任過丞相。宋代更是以文官掌軍事,很多的文官宰相都有披甲上陣的經歷。所以說,文武之間的界限其實不是那麼明顯的。

還有太傅一職,也是文人畢生追求的“生為太傅,死諡文正”之一。但是,北周的尉遲迥,唐代的李克用,宋代的張俊、韓世忠也都曾擔任過此職。所以,嚴格意義上說來,中國歷史上並不存在文臣武將區分明顯的特定官職,很多時候還是允文允武的。


經典守望者


不知是翻譯的問題還是別的原因,中國和西方對古代貴族的封爵稱號高度的一致!那就是: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

中國有句俗語:"文到閣老,武封侯"是位極人臣的最高封賞和榮耀!

歷史上文臣的品級最高為正一品。但爵位上有很大的差距。連諸葛丞相僅以武鄉侯自居,連東吳孫權也常以吳侯自稱。

即便是亂悠悠的春秋戰國,齊等大國勉為稱公,如齊恆公;而魏國僅稱侯,如魏文侯;韓國國君則稱韓襄子,足見他們之間的等級。

而武將稱王多逢於亂世或新朝剛建立之初,是權益之計,異姓封王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如漢初的異姓王,或遭猜忌、或有謀反之心,幾乎戮殺殆盡。清三藩的諸王也都是滅門下場!唯唐末的汾陽郡王郭子儀能獨善其身。

丞相雖一人之下萬上之上,但正常情況下罷免是皇帝一句話的事。而武將就大不同,尤其是那些擁兵自重的武將危及江山社稷。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公然造反推翻了侄子,自己做皇帝。

至清朝,嬌枉過正,不允許親王離開京城半步。其權力遠不及朝中的二三品文官,對武將防範更嚴,戰時用,戰後在家賦閒。

《康熙王朝》中收復臺灣後,文臣姚啟聖被封杭州侯,而主將施朗卻封二等伯也己明這一點。


晚亭與落霞同暉


自從北宋之後,中國的政治落入文官手中,此後宋明兩朝都是以文制武,文官的地位是高於武官的,尤其是兩宋時期,武官恨不得管文官叫爸爸。

進入明朝後,由於明朝的天下是一刀一刀硬砍出來的,所以明太祖立下規矩,無軍功不得封爵,因此在明代的貴族多出身於武將。

明代功臣爵位有三級: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在明代被取消了。明朝初年最初只封了六個公爵,分別是:

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除了這六個公爵以外,後來又加封湯和為信國公,傅友德為潁國公,藍玉為涼國公,另外還有14人被追封國公或郡公爵位。在這所封的20個公爵中,只有李善長是文官,其他19人都是武官。至於侯爵和伯爵也是如此。

雖然李善長在明初位列所有功臣之首,排名在所有人之上,但後來由於“謀反”,李善長就被殺了,爵位也被廢除了。而徐達、常遇春、鄧愈、湯和死後都被追封為郡王爵位,爵位已經是頂天了。

爵位是封建王朝中的鐵飯碗,有了爵位就代表可以世世代代從政府手裡領錢,並且世代都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所以封爵是大家都想要的,不過要獲得爵位必須有戰功,也就是說必須有戰爭才能有機會封爵。

明朝歷史上只有兩次大封爵位,第一次是明初和靖難之役時,第二次則是在南明時期。

面對著滿人的入侵,處於生死存亡的南明政府曾大肆給武將加官進爵。當時別說侯爵、公爵了,就算是親王、郡王的爵位也是毫不吝嗇。

例如抗清名將鄭成功就被封為潮王(親王爵),由於鄭成功堅辭不受,於是降為延平郡王。還有抗清名將李定國,先是被封為西寧郡王,後又晉升為晉王(親王爵)。

(延平王鄭成功)

不過在和平時期,能獲得一個伯爵就很不錯了,至於公爵侯爵則想都不敢想。

例如明末鎮守遼東總兵李成梁,其封爵為寧遠伯,而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封爵是平西伯,這倆人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將,但爵位也只是伯爵,而平定倭寇的戚繼光則連一個爵位也沒有。

雖然武官在和平時期想獲得封爵很難,但至少還有希望,那文官可怎麼辦呢?

其實自從明成祖朱棣以後,文官就取代武官掌握了政權,形成了武官有爵位,文官有實權的局面。至於對文官的褒獎,主要是贈榮銜。

榮銜是一種榮譽官銜,沒有實權,但極為榮耀。明朝最高的榮銜是太師,在理論上太師是明朝最大的官銜!整個明朝只有九人在生前獲得太師銜,可見太師銜之貴重。

除了太師以外,太傅和太保的頭銜也很榮耀,這三個頭銜合稱三公。排在三公之下的頭銜是三孤,分別是:少師、少傅、少保,這三個頭銜也很貴重。

三公和三孤是明代最高的榮銜,能獲得榮銜也是很光榮的,而且雖然是虛銜,沒有實權,但是可以領錢。例如太師是正一品品級,加太師銜就可以領一份正一品的俸祿。

不過榮銜並非只有文官可以獲得,武官也能加銜。例如明朝大部分的太師銜都是被武將獲得,文官得太師銜的人只有李善長和張居正。(張居正的贈銜是太師兼太子太師)

但是到了明朝後期,隨著內閣制度的確立,文官地位的上升,文官獲得榮銜的數量漸漸超遠武官。

總之文官是掌權者,不可以擁有世襲爵位,而武官只負責打仗,所以能夠得到世襲爵位,這是雙方最大的不同。


千佛山車神


對於文臣武將的分封,一般是在開國建元之際,其中以,漢、唐、宋、明最為突出。

一、東西兩漢

劉邦建立漢朝時,文臣中功勞最大的當屬蕭何和張良!兩人都被封了侯爵,有食邑,其中蕭何還是丞相,統領百官。武將中有幾個被封為王的,但是彭越和英布等人屬於劉邦的合作伙伴,本身就是王;盧綰被封為王那是劉邦亂封的。所以他們的王與劉邦的分封意義相關不大!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人中,韓信的王位是脅迫劉邦的,後來被貶為淮陰侯,侯爵,其他武將都是列侯爵位!所以說,在劉邦麾下,文臣武將的分封都是差不多的,基本上都是侯爵。東漢光武皇帝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分封最高的也是止步到列侯。

二、貞觀大唐

唐朝的文臣武將分封,應該追溯到唐太宗時期。文臣武將最高爵位都是被封為公爵,但是區別在於,文臣的排名要比武將高!而且文臣的官職最高是位列三公或是左右僕射之類的,職位上都是文臣能達到的最高點。而武將的在朝廷職位大體是“大將軍”或“總管”之銜。武將要比文臣弱勢,像李靖還得出將入相,向文臣轉換。

三、南北兩宋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有功的文成武將,分封最高爵位也是公爵。文臣之首的趙普被封為許國公,武將中的石守信等人也是被封為公。但是有一點,趙匡胤分封出去的爵位是很少的,可能是他他取天下太容易了。北宋滅亡後,趙構建立南宋,一個偏安一隅的朝廷。文臣的分封沒什麼好談的,武將中的韓世忠分封是可以一說的。韓世忠武將出身,晚年退休的時候被封為鹹安郡王!以前的文臣武將被封為王基本都是死後追封的,韓世忠的“郡王”爵位是活著的時候封的。

四、大明王朝

朱元璋時期,文臣武將的最高爵位是公爵,文臣以韓國公李善長為首,武將以魏國公徐達為首。在朝廷的職位上,李善長是左丞相,徐達是右丞相,徐達壓過李善長一頭。徐達死後還被封為王,死前是沒有的。中國歷史上的文臣武將,死前都是很難封王的。朱棣“靖難”之後,功臣也是最高只能達到公爵。朱棣之後的文臣武將封爵難。英宗復辟時封了武將石亨為忠國公,文臣徐有貞為武功伯。之後的明朝,文臣最高不超過伯爵,像王陽明在世時就只得一個新建伯的爵位。


尋找不答應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分封天下諸侯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為封爵之始。

春秋戰國時期,五等爵位依然是國君的封爵,武將和文官最高的封爵都是君,君是諸侯王能封的最高爵位。一般封給國君的兄弟或立有大功的臣子,不分文武,例如武安君白起,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著名的“戰國四君子”既是指人品,也是指爵位。

東西漢時期,文臣和武將的最高封爵都是侯爵,侯爵的最高一等是徹侯(後為避漢武帝劉徹諱改為通侯),在漢朝要封侯,要麼軍功卓著,掃平匈奴,如漢大將軍長平侯衛青,要麼位列宰輔,如漢丞相博陸侯霍光。總體來說,封侯也是比較難的。

在這個體系中,西漢也出過bug,例如呂后去世前把自己的侄子呂產封為梁王,呂祿封為趙王,結果呂后死後兩個人因為壞了“非劉氏不王”的規矩,被砍了腦袋。

三國一代,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雖然權傾朝野的大臣一般也是封為侯爵,但三國出現了封公爵和王爵,作為權臣進階皇帝的鋪墊。最有名的曹操自封魏公,隨後是魏王,司馬懿被封為舞陽侯,但他的兒子司馬昭就已經自封晉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晉公司馬昭

同時期封公的武將幾乎沒有,基本上到侯為止了,如趙雲封順平侯,張飛封西鄉侯,只有曹彰以宗室之尊封任城王,算是特例。

兩晉南北朝時期,除了計劃篡位的權臣封王,文臣武將封公爵的情況也開始多了起來。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這四個南朝開國皇帝依樣畫葫蘆地自封為公,為王,然後篡位。但是,郡公似乎是異姓功臣的極限,如鍾離之戰大破北魏的南朝名將曹景宗被封為竟陵公(這個是郡公),指揮淝水之戰的東晉名臣謝安封建昌公(也是郡公)。

北朝在封爵方面更加隨意一些,著名的西魏八大柱國,基本上都被封為國公,如燕國公於謹,衛國公獨孤信。在北齊則可稱之為“濫爵”:大將斛律光封咸陽王,只會拍馬奉承的和士開一樣被封淮陽王,而醫術高妙的徐之才被封西陽王,簡直是王爺多如狗,公侯滿地走。

到了隋唐,封爵重新審慎起來,隋朝與唐前期,正常情況下異姓文武大臣的最高封爵都是國公,只不過封國有大小,像趙、齊、楚、魏這些都是大國,榮、房、沛這些則是小國。隋朝一代名將,又有擁立之功的楊素從越國公被晉封為楚國公,宰相蘇威功績上稍微差一些,封為房國公,唐太宗建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長孫無忌也只是封為趙國公,像秦瓊的胡國公,程咬金的盧國公,那都是小國。

到了唐中期,由於戰亂頻仍,武將地位提升,封爵的天花板又開始調高。這時異姓功臣的最高封爵是郡王。如對唐朝有再造之功的郭子儀封為汾陽郡王,平定朱泚之亂的李晟封為西平郡王。而文官晉封郡王的基本沒有,最高封爵仍然是國公,如憲宗朝名臣裴度封晉國公,李德裕封趙國公。

趙國公長孫無忌

唐代外姓封爵,比較特殊的是唐代宗朝大太監李輔國封博陵郡王,當然這可能是唐代宗放的煙幕彈,因為李輔國封王不久就丟了腦袋……

五代十國也是戰亂頻仍的時期,皇帝為了籠絡有勢力的軍閥,開始濫封王爵,包括親王等級的一字王,如後周大軍閥安審琦被封為陳王,文官的最高封爵也是一字王,如著名的“長樂老”馮道被封為瀛王。

到了宋朝,對外姓大臣的封爵創出了新高度。文官封爵最高的仍然是國公,但是,所謂功高的文官公爵可以兼封兩國,如徽宗朝著名奸臣太師蔡京被封為陳魯國公。

北宋一朝,武將封爵最高的仍然是太監……童貫因為收復幽州之功,按照宋神宗恢復幽州者封王的遺命被封為廣陽郡王,但是很遺憾,封王后不久童貫也丟了腦袋。

到了南宋,又是熟悉的亂世,武將封爵開始不斷刷新,如大將韓世忠被封為鹹安郡王,楊存中封和義郡王,張俊封清河郡王,同時期文官的封爵相對弱一些,活著封王的幾乎沒有,只有大奸臣秦檜死前被封為建康郡王。

元朝王爵分為六等,元初封王還是比較慎重,非直系宗室不封一字王,但到中後期爵位就被玩壞了,元武宗繼位後,一次性封了十九人為王,最高等級的一字王就有十四人,甚至身為駙馬的高麗國王王愖也被加封為沈王。所以元朝的文官武將們碰到路子野的皇帝,稍微有點功勞就是一個王爺,這個和北齊有點類似。

明朝封爵又開始收緊,朱元璋開國之後首封的六個公爵,一位文官(李善長),五位武官(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又封了四個公爵,都是武官,無軍功不封爵基本成了明朝授爵的潛規則,明太祖之後文官有軍功的最多封為伯爵,就是著名的王守仁,此外,即使是權傾朝野的太師張居正,也沒有封爵。但是由於有李善長這個特例在,明朝文官和武將的最高爵位仍然都是公爵。

最後是清朝,清代的思路和明朝接近,就是有軍功者爵高,傅恆封一等忠勇公,他兒子福康安封嘉勇貝子,而且外姓武將也封了親王,比如大名鼎鼎的漢奸平西王吳三桂。文官封公爵的有一等忠襄公和珅,一等謀勇公孫士毅,封王的沒有。所以,清代是一個武將封爵高於文官的朝代。

一等忠勇公傅恆


每日一段歷史


從狹義的層面上來說,武將除了造反,最高確實只能當到王爺了,這種例子古代很多,比如漢初時期的韓信被封為楚王,唐朝的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這些都是活著就封王的,另外還有宋朝的曹彬被追封為魯王、明朝的徐達被追封為中山王這些死後封王的也多是開國元勳。

但是光說武將和文官之間對比是有歧義的,因為在宋朝以前宰相是出將入相的,也就是說鎮守邊關多年的大將,會在晚年回到朝廷任職宰相的,比如李靖李衛公,他就擔任過唐朝的宰相。

韓信也擔任過相邦一職,相邦的職權比宰相還大,漢朝後世為了避諱劉邦改“相邦”為“相國”,韓信也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擔任過“王侯將相”的人,而明朝也多是文臣領軍,而且出確實出了幾個比較厲害的如孫承宗、熊廷弼等等,所以文官和武將做到頂點是可以互換的。

從秦漢時期以來功勳中以軍功最貴,漢太祖劉邦有“非軍功不得侯”的說法,而且在他發下“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之後,幾乎堵死了文人封侯的通道,這一規矩一直恪守到東漢末年,直到曹操加九錫進爵為魏王。

所以忠於漢室的崔琰和荀彧才會遭到迫害,因為曹操已經違背了“非劉氏為王者”的規矩,所以對於這些異己,曹操當然是要一一剷除的,而曹操本身允文允武,並不能簡單的將他歸類到文臣或者武將中。

宋朝時文人的待遇比較高,許多文臣都死後被追封為王,比如著名的相公韓琦就被追封為魏郡王,所以史書上也稱韓琦為韓魏王。

像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四人,都是文臣出身,除了左宗棠是舉人之外都是進士出身,但是真正讓他們成為名臣的還是靠他們的軍功,尤其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所以文官和武將的封爵最高頂點是一樣的,在不造反的情況下最多隻能當到王爺了。


飛凡看歷史


古代有文到天官武到候一說,也就是說武官一般情況下最高可以封侯,比如衛青,霍去病,李牧等都封侯了,文題所說的武將最高封王的說法,我不太贊同,個別朝代可能武將有封王的,比如黃飛虎被兩度封為武城王,比如關羽死後被曹操加封為荊王,可這些畢竟都是少數,大部分朝代是沒有異姓王的,也就是說武將靠自己戰功,最高可以封侯,不過不同的候食益差別很大。比如呂不韋的文信可食十萬戶,有的候可能只食幾百戶。武官說完了,那文官就很清楚了,文到天官,天官是啥,一般朝代天官就是丞相,商周時期就有的丞相,各朝各代文官都以丞相為尊,比如姬發和劉禪甚至叫姜子牙和諸葛亮為相父,足見丞相之職有多牛了吧!



我不是森林狼


武將最高可以封王,可以封侯,公爵等等,如唐薛仁貴封為兩遼王加一字並肩王,其子薜丁山是雙遼王(小說)。文官也可以封王,如曹操、曹丕,丞相進封魏王。諸葛亮丞相封相父,掌握全國政權。文官也根據朝代和皇帝的實際情況,年幼的皇帝需要忠臣扶持,幫助和指導,才能成為有為之君。文官也分忠臣、奸臣和權臣,有些權傾天下禍國秧民,有些誠心為主精忠報國。


劉坤忠120


從秦開始設立二十等爵位,漢依秦制,加封王爵,異性王除滅後白馬之盟約定非劉不王。爵位都是給有功之人在官職以外的一種賞賜,文武皆可得(如蕭何封酇侯,韓信淮陰侯)。當然,軍功相對而言更容易獲得一些,但風險也要高得多。

漢初,做官者以出將入相為榮,所以多能兼資文武。即便到了漢末三國時代也很少只能提筆的書呆子(為將者不等於衝鋒陷陣,更重要的是指揮三軍),因此建立軍功對文人而言也不難。不過漢朝文武至高就是十九等爵的關內侯,再次的就是二十等爵的列侯(如關羽的漢壽亭侯,諸葛亮的武鄉侯)。

到了隋唐及以後,基本也都只是本姓封王(汾陽王郭子儀是個特例,其他如鄂王岳飛、明朝開國的異性王都是死後追封的),異性則是公侯伯子男這樣的爵位了(比如魏徵、房玄齡、杜如晦就是妥妥的文官,皆封公)。但普遍也都是建國之初容易獲得爵位,往後就難了。文官如秦檜也曾被追封申王,李鴻章死後追封一等肅毅侯。

不過文官有功者可能還會多個榮譽頭銜:太師、太傅、太保(古之三公)。


孤罔炎史


爵位好像不分文武,明朝開國的李善長,徐達他們都有很高的爵位。只是和平之後很難獲得就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