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书生改变了数百年科举录取规则,为何却遗臭万年?

这位书生改变了数百年科举录取规则,为何却遗臭万年?

嘉佑二年,宋仁宗赵祯宣布更改科举殿试中的末尾淘汰制。

在此之前考生十年寒霜苦读后走入考场,并且十分顺利的完成乡试会试终于有了殿试的资格,但并不能说一只脚迈入官场。

这位书生改变了数百年科举录取规则,为何却遗臭万年?


若是殿试那天被皇帝陛下的龙颜震撼从而导致发挥失常,那么这些人就得被打回原籍回炉重造,之前的一切成绩全体清零。

可是从北宋嘉佑二年开始就不必这样了,这一年皇帝赵祯改革了末尾淘汰制。从此之后只要中了进士一律授以进士出身,即便是表现不好的考生也会赐予“同进士出身”。

客观的说这是科考制度的一次完善,但这次完善的背后却是数万将士血洒疆场。而造成这一切的直接原因,竟然是一位在殿试中被末尾淘汰制淘汰下去的书生的反击。

这位书生改变了数百年科举录取规则,为何却遗臭万年?


这位书生是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今天的陕西华阴人。只知道姓张,具体叫什么不清楚。这是一位颇有才气和侠义精神的学子,史书说他“负气倜傥、有纵横才”。还写过“七星仗剑搅天池,倒卷银河下帝畿。战退玉龙三百万,断鳞残甲满天飞”这样气吞山河的诗句。

但是才气和口碑并不能帮他走上仕途,因为这个人每次到殿试的时候都会被末尾淘汰制筛下来,然后一切清零。一路披荆斩棘却落得这样的结果,这位张姓考生自然愤愤不平。既然你们不给我出头的机会,就休怪我自己找出路。为了反抗不公的命运,这位落第考生离开宋朝走向西夏。

当时的西夏还不能称之为西夏,因为李元昊还没有称帝。这位张姓考生知道李元昊的野心,他认为自己在李元昊称帝之前投靠,再帮助他打几场胜仗,一定可以得到赏识。春风得意的人有朋友,失意落魄的人也有。这位张姓考生还有一个姓胡的朋友与他同病相怜,于是他们二人一起来到党项人的地盘。为了能引起李元昊的注意,他们把名字改成张元和吴昊。为何这两个名字能引起注意呢?因为张元和吴昊后面的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元昊”。

这位书生改变了数百年科举录取规则,为何却遗臭万年?


想让李元昊知道自己,只改名字还不行,得在闹市中弄出点动静。张元和吴昊在党项族的中心城市中的一家酒馆中终日饮酒,还在墙壁上写“张元吴昊来饮此楼”。这行字很快就被党项的巡逻兵看见并且层层上报到李元昊哪里。李元昊一听就怒了,我虽说不是中原人,但是中原人那套避讳的章程还是知道的。如今这两个汉人的名字竟然敢和我相同,还大大咧咧写在墙壁上,这不是故意给我添堵么?来人,把这两个不知死活的人押上来。

李元昊震怒,但是被他押上来的张元吴昊却一点都不害怕,这俩人面对李元昊的质问还反唇相讥“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原来李元昊原本并不姓李,按照党项的姓氏他姓拓跋,后来唐朝强大他们就跟着姓李,再后来宋朝建立,他们又接受宋朝的赐姓改为赵姓了,李元昊在宋朝的史书中叫“赵保忠”。如此一来李元昊已经有三个姓了,与著名的“三姓家奴”吕布不相上下,似乎确实不用在乎名字了。

这位书生改变了数百年科举录取规则,为何却遗臭万年?


李元昊原本很生气,可是听到张元吴昊的反问反而不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猜到这两个人的目的。原来他们不是故意羞辱自己,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引起自己的注意。既然这两人如此用心,自己如今也是用人之际,为何不看看他们的能力呢?于是张元吴昊被松绑并成为座上宾。

历史无数次证明过汉奸的破坏性,这次也不例外。李元昊虽说称得上政治家军事家,但并不能掌握汉族人的心理,可有了这两位汉奸就不一样了,饱读诗书又对家国深恶痛绝的张元和吴昊把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看到的宋朝的弱点全都告诉李元昊,还帮助他制定一系列治国良策。李元昊得到这两个人如获至宝,党项族这帮人就知道吃吃喝喝,哪里能弄出这么多大道理,还是你们厉害。于是张元吴昊两人在党项享受礼遇,李元昊称帝之后封张元为中书令,吴昊也得到重用。

若只是这样张元还不能称之为大汉奸,他最令人不耻的事情是帮助西夏算计北宋将士,还在西夏取胜之后沾沾自喜,好水川之战就是代表。这场战争李元昊亲率十万人抵达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为了万无一失,李元昊派部分兵力到怀远城(今宁夏西吉县偏城)一带引诱宋军,主力部队埋伏于好水川口。宋军中计之后还没有列阵就遭到西夏骑兵猛烈冲击,此战宋军将士战死10300余人,主将任福自扼咽喉自杀而死,其子任怀亮战死,桑怿、刘肃、武英、王珪、赵津、耿傅等诸位将领战死。这场战争,宋军几乎全军覆灭。

这位书生改变了数百年科举录取规则,为何却遗臭万年?


宋军的尸体遍布好水川,这些都是张元的同胞,可是这位喝儒家墨水长大的学子面对如此惨景竟然心情大好,他趾高气扬的在界上寺墙壁上题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在写署名时更是洋洋得意写上一大串官衔:(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以同胞的尸山血海来为自己博取功名前程,这样的人是不配称之为人的。

好水川之战后张元力劝李元昊扩大战争,他的目标是灭亡宋朝,李元昊那句“朕当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的霸气宣言就是张元的目标。在张元的积极怂恿下李元昊又策划了定川寨之战,但是这场战争遭到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西夏不仅没有完成既定目标,反而全军覆灭。这样的惨败令李元昊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宋朝的战争,西夏国内反对征战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连年战争使西夏的财政日益吃紧,也使国内反战的势力越来越团结。最终李元昊想要与宋朝议和。张元知道议和的消息后极力反对,他说我们打下城池后只劫掠不占有并非长久之事,若是可以打下宋朝的城池后令汉人坚守,一定可以吞下宋朝。但是李元昊已经不听他的话了,最终西夏与宋朝达成庆历和议。

这位书生改变了数百年科举录取规则,为何却遗臭万年?


不打仗了,张元知道自己灭亡宋朝的目标再也无法实现,最终在议和的同一年抑郁而终。站在家国大义的角度看张元是民族的罪人,可是站在科考举子的立场想一下,张元还是他们的恩人。若不是张元投靠西夏给了宋朝沉痛一击,宋朝害怕再次出现文人叛逃为敌所用之事改变录取制度,只怕还要有无数人因为殿试末尾淘汰制而无缘官场。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