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為何稱為“三川”,和四川有關係嗎?

獨行客地圖帝


大家都知道咱們國家有個四川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稱為天府之國。除了四川,有沒有“三川”呢?還真有。不過,三川是個古地名,現在不叫這名了。這個“三川”呢,也是家喻戶曉的地方——古都洛陽。

川者,河流也,三川自然指的是三條河流。“四川”省名的由來,不完全是因為境內有四條河,但四川省的河流多也是事實。洛陽周邊有哪三條河?都是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河流——黃河(河水)、洛河(洛水)、伊河(伊水)。因為洛陽位於河、洛、伊三條河之間,戰國時的韓國在此設三川郡。秦朝統一六國,依然設三川郡。

咱們來看洛陽的地理形勢。洛陽城北20公里左右就是滔滔黃河,與黃河南岸的孟津關隔著邙山,邙山西南有崤山。洛陽城東緊鄰著洛水,洛水以東不遠就是伊水(伊川縣的名字就源於此)。伊水以東不遠是險峻的嵩山,西南不遠是熊耳山,正南是外方山、伏牛山。嵩山以東,就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包括豫東平原)。這樣的地理位置,加上秦國日益強大、六國被迫採取守勢的時代背景,決定了洛陽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

戰國初期,三川已不再單獨指河、洛、伊三條河了,而是指三條河的流域。控制三川的是七國之中較為弱小的韓國。韓國的地盤不大,最盛時也只控制山西臨汾一帶、河南中北部地區,但是韓國卻是六國中距離虎狼之秦最近的(公元前330年,秦國奪取魏國之河西)。韓國的國都在鄭(河南新鄭),這意味將韓軍將重點佈防三川郡。如果讓秦軍過了函谷關,突破洛水,拿下三川郡,新鄭將無險可守。

實際上,三川郡不但是韓國的西線門戶,同時也是關東諸國的西線門戶。韓國以東有魏國、齊國,北有趙國、燕國,以南有楚國。可以說,韓國是關東諸國的西線門戶,而欲守住韓國,必先守住三川郡。如果三川郡落入秦人之手,那韓國在軍事上的意義將大打折扣,類似於丟掉克里米亞半島的烏克蘭。韓國也知道三川郡的安危事關韓國的生死存亡。約在韓宣惠王在位時期的公元前332年至公元前312年,韓國設立三川郡。目的只有一個——西向防秦。

守住三川郡,就能守住韓國,進而守住關東諸國。這個道理,秦國自然也懂:拿下三川郡,就能拿下韓國,進而拿下關東諸國。所以,三川郡成了韓國與關中諸國和秦國爭奪的戰略焦點。三川郡的地位,就相當於南北朝時的彭城(江蘇徐州),彭城是北國之鎖鑰、南國之門戶。誰得了徐州,誰就能在南北朝的競爭格局佔據巨大的戰略優勢,三川郡也是如此。

公元前316年,秦國朝野發生了一場關於下一步戰略進攻方向的著名爭論。司馬錯勸秦惠文王伐蜀,而鬼才張儀則認為應該取三川郡。張儀認為拿下三川郡,有幾個好處。首先,三川郡是六國門戶,攻下三川郡,六國門戶洞開,以六國平原之地,勢不能久守。其次,三川郡距離東周國都洛陽非常近。秦軍攻下三川郡,距離洛陽只一步之遙,這將給秦國帶來不可估量的巨大利益。秦國可以挾周天子號令天下,以討不臣,幾百年後的曹操對張儀學得有模有樣。僅從三川郡與東周王室的關係來看,秦軍都應該先拿下三川郡。

司馬錯則反駁張儀,說蜀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三川郡的物產不能與蜀相比,而且秦軍先攻三川郡,勢必讓周王室及六國有生存危機。六國勢必會抱成團抵抗秦國,我們有把握一舉擊潰六國嗎?別的國家不說,楚國的物產非常豐富,真要比拼戰爭潛力,(沒有拿下蜀國之前的)秦國還真不一定比得上楚國。

秦惠文王最終決定採納司馬錯的建議伐蜀,但這並不代表張儀取三川郡的建議就是錯的,只是順序先後而已。伐蜀的主要目的是擴大秦國的戰爭資源倉庫,伐蜀依然是為東向取三川郡、進而滅六國服務的。從某種意義上,秦伐蜀是戰術目標,取韓之三川郡則是戰略目標。張儀對秦武王說:“秦軍佔領三川郡,就能挾令周天子,成就王業。”

不過,三川郡是韓國的門戶,攻下三川郡並不容易。公元前307年,秦軍攻克韓之三川郡的重鎮兼舊都宜陽,等於在三川郡的防護網上撕開一個大口子。三川郡的地理優勢,秦國佔了一半,韓國對此已無力再反抗了。公元前249年,剛即位的秦莊襄王下令設秦之三川郡。此時的三川郡,已從六國抵抗秦國的西線門戶重鎮,變成了秦國吞併六國的東線戰略橋頭堡。

關東諸國丟掉了佔據地理優勢的三川郡,門戶洞開,事已不可為矣。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關東形勢不穩,三川郡又成了秦國捍衛關中的東線軍事重鎮。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三川郡更名為河南郡,從此為天下形勢之地。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期)、隋(後期)、唐(中前期)定都於洛陽,就是看中了洛陽特殊的地理存在。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洛陽的“三川”指的是黃河、伊河、洛河

三川郡是戰國和秦朝時期洛陽的地名,最早是戰國時期由韓宣王在這裡設立三川郡,三川便是指伊河、洛河、黃河。而川一般指的就是河流,像成語川流不息,現在的周口川匯區等,都是河流的意思,洛陽也是如此。

四川的“川”指的是路

四川的名字由來於北宋年間,比洛陽的三川晚一千多年。北宋鹹平年間把原來的川陝路分為四路,分別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直到元朝開創了行省制度,又把原來的四路合併為四川行省,直到今天。因此四川的川其實是路的意思,代指北宋年間四個行政區域。

總之,洛陽的三川是河流的意思,至今三條河流也依然在洛陽境內川流不息,而四川的川自北宋以後便指過去的行政區域路,與河流沒有關係,四川與洛陽的三川也沒有關係。

我是河南這些事兒,持續更新更多河南本地問答,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古人造字就是偉大而嚴謹,漢字的表達就是這麼形象。不知道川是什麼地理,那麼看看川字就明白了。川字中間一豎代表河流(河流所在一般比較低蛙),左右的結構分別代表高出河流的兩邊起伏走勢(一般是山嶺或隆),在這三筆的筆畫內所囊括的地理形成的造型,就是川。問題又來了,那麼又為什麼是左邊的一豎要向左邊(西面)彎曲,這是古人觀察川型地貌基本都這樣,當然今天我們可以很科學的回答,由於地球自轉形成離心力,所以中間這一豎代表的南北方向的河流在地處北半球的中國,當它在南北方向流動時,地球自轉的離心力讓河中的泥沙向河的西邊堆積,讓河床的西邊越來越高,於是河西面的川型面積越來越大,故左邊的一豎向西面擴張。於是河流向東不斷改道,不管怎麼改,河流走勢基本與東面地勢操持協調一致。

古有三川郡,就是因為洛陽周邊有三條著名的河,黃河,洛河,伊河。古洛陽位於河、洛、伊三條河之間,古戰國時成名三川郡,就是川型地貌,由於河道沖積的川地貌,把千白裡以外的礦物質土壤營養物在此處積累,形成難得的農業聚居區,而河的不斷改道逼迫和促成著洛陽及周邊人口不斷遷徙又要不斷加強合作治理河洛,於是在勤勞的耕耘和治河之下,偉大的農耕文明就在河洛這樣的自然地理的紐帶下自發的形成並壯大。,三川有三條著名的河流,不僅給農耕帶來了恩賜同時方便的交通和水運的匯聚,帶來的是人力財力物力的匯聚,使夯實的農耕文明更加繁榮的同時又通過河、道交通向更廣闊的地域發揚光大。



神評一哥


川著者,河流也。三川自然指的是三條河流。“四川”省名的由來,不完全是因為境內有四條河。但四川省的河流多,也是事實。洛陽周邊有哪三條河?都是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河流,黃河、洛河、伊河。因為洛陽位於河、洛、伊三條河之間,戰國時的韓國在此設三川郡。秦朝統一六國依然設三川郡。

實際上,三川郡不但是韓國的西線門戶,同時也是關東諸國的西線猛虎。韓國設立三川郡目的只有一個西向防秦。

所以說洛陽名叫三川,從古至今它具有軍事戰略要地的作用,長此以往流傳而來。

四川的名字起源宋朝時,四川地區主要是劃分為四個區域。即以成都為中心的益周州路,以三臺為中心的梓州路,以廣元為中心的利州路,以奉節為中心的一夔洲路。合稱川陝四路簡稱四川路。


兔途好可愛



《尚書》是孔子修訂的儒家教科書。原有120餘篇。記載了堯舜禹湯、武王伐紂、周公平定叛亂。周公營建洛陽城等上古時期的歷史。

秦朝時全部毀於焚書坑儒。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28篇。其中,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不罪無辜的法治思想。


《尚書•禹貢》中,記載了九州及山川河流。其中,豫州在荊山與黃河之間,有伊水、澗水、瀍水、洛水。這五條河流全部位於洛陽地區——河洛大地。

在洛水、澗水、瀍水之間,是洛陽。是周天子所在。故三川之地在地理上包括洛、澗、瀍的洛陽。但在行政上,不包括洛陽。


【黃線之內,是三川之地,為河洛大地】

三川之地屬於韓國領土,韓國在此設置三川郡,後來秦國攻打韓國,先拔宜陽,之後又全面佔領三川郡。

秦佔領三川郡後,周天子所在的國都洛陽,已經完全在秦國領土之內。

秦朝末年,李斯之子李由曾任三川郡守。之後三川郡被項羽攻克。李由戰敗,被項羽所殺。

三川與四川沒有絲毫干係。


楊朱學派


洛陽在秦朝被稱為三川郡,轄地有黃河,洛河,伊河,洛陽剛好位於黃河以南,洛河伊河以北,河流在古漢語就是川,三條河流,即為三川郡


穿越時空的任意門


最早的文字記載洛陽有四條河:伊、洛、瀍、澗。幾千年來,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沒有三條河的說法。


開心5097790798361


大家都知道咱們國家有個四川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稱為天府之國。除了四川,有沒有“三川”呢?還真有。不過,三川是個古地名,現在不叫這名了。這個“三川”呢,也是家喻戶曉的地方——古都洛陽。

川者,河流也,三川自然指的是三條河流。“四川”省名的由來,並非是因為境內有四條河,但四川省的河流多也是事實。洛陽周邊有哪三條河?都是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河流——黃河(河水)、洛河(洛水)、伊河(伊水)。因為洛陽位於河、洛、伊三條河之間,戰國時的韓國在此設三川郡。秦朝統一六國,依然設三川郡。

咱們來看洛陽的地理形勢。洛陽城北20公里左右就是滔滔黃河,與黃河南岸的孟津關隔著邙山,邙山西南有崤山。洛陽城東緊鄰著洛水,洛水以東不遠就是伊水(伊川縣的名字就源於此)。伊水以東不遠是險峻的嵩山,西南不遠是熊耳山,正南是外方山、伏牛山。嵩山以東,就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包括豫東平原)。這樣的地理位置,加上秦國日益強大、六國被迫採取守勢的時代背景,決定了洛陽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

戰國初期,三川已不再單獨指河、洛、伊三條河了,而是指三條河的流域。控制三川的是七國之中較為弱小的韓國。韓國的地盤不大,最盛時也只控制山西臨汾一帶、河南中北部地區,但是韓國卻是六國中距離虎狼之秦最近的(公元前330年,秦國奪取魏國之河西)。韓國的國都在鄭(河南新鄭),這意味將韓軍將重點佈防三川郡。如果讓秦軍過了函谷關,突破洛水,拿下三川郡,新鄭將無險可守。

實際上,三川郡不但是韓國的西線門戶,同時也是關東諸國的西線門戶。韓國以東有魏國、齊國,北有趙國、燕國,以南有楚國。可以說,韓國是關東諸國的西線門戶,而欲守住韓國,必先守住三川郡。如果三川郡落入秦人之手,那韓國在軍事上的意義將大打折扣,類似於丟掉克里米亞半島的烏克蘭。韓國也知道三川郡的安危事關韓國的生死存亡。約在韓宣惠王在位時期的公元前332年至公元前312年,韓國設立三川郡。目的只有一個——西向防秦。

守住三川郡,就能守住韓國,進而守住關東諸國。這個道理,秦國自然也懂:拿下三川郡,就能拿下韓國,進而拿下關東諸國。所以,三川郡成了韓國與關中諸國和秦國爭奪的戰略焦點。三川郡的地位,就相當於南北朝時的彭城(江蘇徐州),彭城是北國之鎖鑰、南國之門戶。誰得了徐州,誰就能在南北朝的競爭格局佔據巨大的戰略優勢,三川郡也是如此。


中華雷氏


洛陽三川指的是三條河流黃河(河水)、洛河(洛水)、伊河(伊水)。因為洛陽位於河、洛、伊三條河之間,戰國時的韓國在此設三川郡。秦朝統一六國,依然設三川郡。四川”省名的由來,不完全是因為境內有四條河,但四川省的河流多也是事實。所以沒有什麼關係。


寰方藏寶精品推薦


因為洛陽位於黃河(河水),洛河(洛水),伊河(伊水)。在戰國時就被稱為三川。和四川沒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