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为何称为“三川”,和四川有关系吗?

独行客地图帝


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有个四川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称为天府之国。除了四川,有没有“三川”呢?还真有。不过,三川是个古地名,现在不叫这名了。这个“三川”呢,也是家喻户晓的地方——古都洛阳。

川者,河流也,三川自然指的是三条河流。“四川”省名的由来,不完全是因为境内有四条河,但四川省的河流多也是事实。洛阳周边有哪三条河?都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河流——黄河(河水)、洛河(洛水)、伊河(伊水)。因为洛阳位于河、洛、伊三条河之间,战国时的韩国在此设三川郡。秦朝统一六国,依然设三川郡。

咱们来看洛阳的地理形势。洛阳城北20公里左右就是滔滔黄河,与黄河南岸的孟津关隔着邙山,邙山西南有崤山。洛阳城东紧邻着洛水,洛水以东不远就是伊水(伊川县的名字就源于此)。伊水以东不远是险峻的嵩山,西南不远是熊耳山,正南是外方山、伏牛山。嵩山以东,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包括豫东平原)。这样的地理位置,加上秦国日益强大、六国被迫采取守势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洛阳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

战国初期,三川已不再单独指河、洛、伊三条河了,而是指三条河的流域。控制三川的是七国之中较为弱小的韩国。韩国的地盘不大,最盛时也只控制山西临汾一带、河南中北部地区,但是韩国却是六国中距离虎狼之秦最近的(公元前330年,秦国夺取魏国之河西)。韩国的国都在郑(河南新郑),这意味将韩军将重点布防三川郡。如果让秦军过了函谷关,突破洛水,拿下三川郡,新郑将无险可守。

实际上,三川郡不但是韩国的西线门户,同时也是关东诸国的西线门户。韩国以东有魏国、齐国,北有赵国、燕国,以南有楚国。可以说,韩国是关东诸国的西线门户,而欲守住韩国,必先守住三川郡。如果三川郡落入秦人之手,那韩国在军事上的意义将大打折扣,类似于丢掉克里米亚半岛的乌克兰。韩国也知道三川郡的安危事关韩国的生死存亡。约在韩宣惠王在位时期的公元前332年至公元前312年,韩国设立三川郡。目的只有一个——西向防秦。

守住三川郡,就能守住韩国,进而守住关东诸国。这个道理,秦国自然也懂:拿下三川郡,就能拿下韩国,进而拿下关东诸国。所以,三川郡成了韩国与关中诸国和秦国争夺的战略焦点。三川郡的地位,就相当于南北朝时的彭城(江苏徐州),彭城是北国之锁钥、南国之门户。谁得了徐州,谁就能在南北朝的竞争格局占据巨大的战略优势,三川郡也是如此。

公元前316年,秦国朝野发生了一场关于下一步战略进攻方向的著名争论。司马错劝秦惠文王伐蜀,而鬼才张仪则认为应该取三川郡。张仪认为拿下三川郡,有几个好处。首先,三川郡是六国门户,攻下三川郡,六国门户洞开,以六国平原之地,势不能久守。其次,三川郡距离东周国都洛阳非常近。秦军攻下三川郡,距离洛阳只一步之遥,这将给秦国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利益。秦国可以挟周天子号令天下,以讨不臣,几百年后的曹操对张仪学得有模有样。仅从三川郡与东周王室的关系来看,秦军都应该先拿下三川郡。

司马错则反驳张仪,说蜀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三川郡的物产不能与蜀相比,而且秦军先攻三川郡,势必让周王室及六国有生存危机。六国势必会抱成团抵抗秦国,我们有把握一举击溃六国吗?别的国家不说,楚国的物产非常丰富,真要比拼战争潜力,(没有拿下蜀国之前的)秦国还真不一定比得上楚国。

秦惠文王最终决定采纳司马错的建议伐蜀,但这并不代表张仪取三川郡的建议就是错的,只是顺序先后而已。伐蜀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秦国的战争资源仓库,伐蜀依然是为东向取三川郡、进而灭六国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秦伐蜀是战术目标,取韩之三川郡则是战略目标。张仪对秦武王说:“秦军占领三川郡,就能挟令周天子,成就王业。”

不过,三川郡是韩国的门户,攻下三川郡并不容易。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克韩之三川郡的重镇兼旧都宜阳,等于在三川郡的防护网上撕开一个大口子。三川郡的地理优势,秦国占了一半,韩国对此已无力再反抗了。公元前249年,刚即位的秦庄襄王下令设秦之三川郡。此时的三川郡,已从六国抵抗秦国的西线门户重镇,变成了秦国吞并六国的东线战略桥头堡。

关东诸国丢掉了占据地理优势的三川郡,门户洞开,事已不可为矣。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关东形势不稳,三川郡又成了秦国捍卫关中的东线军事重镇。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三川郡更名为河南郡,从此为天下形势之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期)、隋(后期)、唐(中前期)定都于洛阳,就是看中了洛阳特殊的地理存在。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洛阳的“三川”指的是黄河、伊河、洛河

三川郡是战国和秦朝时期洛阳的地名,最早是战国时期由韩宣王在这里设立三川郡,三川便是指伊河、洛河、黄河。而川一般指的就是河流,像成语川流不息,现在的周口川汇区等,都是河流的意思,洛阳也是如此。

四川的“川”指的是路

四川的名字由来于北宋年间,比洛阳的三川晚一千多年。北宋咸平年间把原来的川陕路分为四路,分别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直到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又把原来的四路合并为四川行省,直到今天。因此四川的川其实是路的意思,代指北宋年间四个行政区域。

总之,洛阳的三川是河流的意思,至今三条河流也依然在洛阳境内川流不息,而四川的川自北宋以后便指过去的行政区域路,与河流没有关系,四川与洛阳的三川也没有关系。

我是河南这些事儿,持续更新更多河南本地问答,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谢谢!




河南这些事儿


古人造字就是伟大而严谨,汉字的表达就是这么形象。不知道川是什么地理,那么看看川字就明白了。川字中间一竖代表河流(河流所在一般比较低蛙),左右的结构分别代表高出河流的两边起伏走势(一般是山岭或隆),在这三笔的笔画内所囊括的地理形成的造型,就是川。问题又来了,那么又为什么是左边的一竖要向左边(西面)弯曲,这是古人观察川型地貌基本都这样,当然今天我们可以很科学的回答,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离心力,所以中间这一竖代表的南北方向的河流在地处北半球的中国,当它在南北方向流动时,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让河中的泥沙向河的西边堆积,让河床的西边越来越高,于是河西面的川型面积越来越大,故左边的一竖向西面扩张。于是河流向东不断改道,不管怎么改,河流走势基本与东面地势操持协调一致。

古有三川郡,就是因为洛阳周边有三条著名的河,黄河,洛河,伊河。古洛阳位于河、洛、伊三条河之间,古战国时成名三川郡,就是川型地貌,由于河道冲积的川地貌,把千白里以外的矿物质土壤营养物在此处积累,形成难得的农业聚居区,而河的不断改道逼迫和促成着洛阳及周边人口不断迁徙又要不断加强合作治理河洛,于是在勤劳的耕耘和治河之下,伟大的农耕文明就在河洛这样的自然地理的纽带下自发的形成并壮大。,三川有三条著名的河流,不仅给农耕带来了恩赐同时方便的交通和水运的汇聚,带来的是人力财力物力的汇聚,使夯实的农耕文明更加繁荣的同时又通过河、道交通向更广阔的地域发扬光大。



神评一哥


川着者,河流也。三川自然指的是三条河流。“四川”省名的由来,不完全是因为境内有四条河。但四川省的河流多,也是事实。洛阳周边有哪三条河?都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河流,黄河、洛河、伊河。因为洛阳位于河、洛、伊三条河之间,战国时的韩国在此设三川郡。秦朝统一六国依然设三川郡。

实际上,三川郡不但是韩国的西线门户,同时也是关东诸国的西线猛虎。韩国设立三川郡目的只有一个西向防秦。

所以说洛阳名叫三川,从古至今它具有军事战略要地的作用,长此以往流传而来。

四川的名字起源宋朝时,四川地区主要是划分为四个区域。即以成都为中心的益周州路,以三台为中心的梓州路,以广元为中心的利州路,以奉节为中心的一夔洲路。合称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


兔途好可爱



《尚书》是孔子修订的儒家教科书。原有120余篇。记载了尧舜禹汤、武王伐纣、周公平定叛乱。周公营建洛阳城等上古时期的历史。

秦朝时全部毁于焚书坑儒。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28篇。其中,有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不罪无辜的法治思想。


《尚书•禹贡》中,记载了九州及山川河流。其中,豫州在荆山与黄河之间,有伊水、涧水、瀍水、洛水。这五条河流全部位于洛阳地区——河洛大地。

在洛水、涧水、瀍水之间,是洛阳。是周天子所在。故三川之地在地理上包括洛、涧、瀍的洛阳。但在行政上,不包括洛阳。


【黄线之内,是三川之地,为河洛大地】

三川之地属于韩国领土,韩国在此设置三川郡,后来秦国攻打韩国,先拔宜阳,之后又全面占领三川郡。

秦占领三川郡后,周天子所在的国都洛阳,已经完全在秦国领土之内。

秦朝末年,李斯之子李由曾任三川郡守。之后三川郡被项羽攻克。李由战败,被项羽所杀。

三川与四川没有丝毫干系。


杨朱学派


洛阳在秦朝被称为三川郡,辖地有黄河,洛河,伊河,洛阳刚好位于黄河以南,洛河伊河以北,河流在古汉语就是川,三条河流,即为三川郡


穿越时空的任意门


最早的文字记载洛阳有四条河:伊、洛、瀍、涧。几千年来,这种说法一直延续至今,没有三条河的说法。


开心5097790798361


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有个四川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称为天府之国。除了四川,有没有“三川”呢?还真有。不过,三川是个古地名,现在不叫这名了。这个“三川”呢,也是家喻户晓的地方——古都洛阳。

川者,河流也,三川自然指的是三条河流。“四川”省名的由来,并非是因为境内有四条河,但四川省的河流多也是事实。洛阳周边有哪三条河?都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河流——黄河(河水)、洛河(洛水)、伊河(伊水)。因为洛阳位于河、洛、伊三条河之间,战国时的韩国在此设三川郡。秦朝统一六国,依然设三川郡。

咱们来看洛阳的地理形势。洛阳城北20公里左右就是滔滔黄河,与黄河南岸的孟津关隔着邙山,邙山西南有崤山。洛阳城东紧邻着洛水,洛水以东不远就是伊水(伊川县的名字就源于此)。伊水以东不远是险峻的嵩山,西南不远是熊耳山,正南是外方山、伏牛山。嵩山以东,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包括豫东平原)。这样的地理位置,加上秦国日益强大、六国被迫采取守势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洛阳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

战国初期,三川已不再单独指河、洛、伊三条河了,而是指三条河的流域。控制三川的是七国之中较为弱小的韩国。韩国的地盘不大,最盛时也只控制山西临汾一带、河南中北部地区,但是韩国却是六国中距离虎狼之秦最近的(公元前330年,秦国夺取魏国之河西)。韩国的国都在郑(河南新郑),这意味将韩军将重点布防三川郡。如果让秦军过了函谷关,突破洛水,拿下三川郡,新郑将无险可守。

实际上,三川郡不但是韩国的西线门户,同时也是关东诸国的西线门户。韩国以东有魏国、齐国,北有赵国、燕国,以南有楚国。可以说,韩国是关东诸国的西线门户,而欲守住韩国,必先守住三川郡。如果三川郡落入秦人之手,那韩国在军事上的意义将大打折扣,类似于丢掉克里米亚半岛的乌克兰。韩国也知道三川郡的安危事关韩国的生死存亡。约在韩宣惠王在位时期的公元前332年至公元前312年,韩国设立三川郡。目的只有一个——西向防秦。

守住三川郡,就能守住韩国,进而守住关东诸国。这个道理,秦国自然也懂:拿下三川郡,就能拿下韩国,进而拿下关东诸国。所以,三川郡成了韩国与关中诸国和秦国争夺的战略焦点。三川郡的地位,就相当于南北朝时的彭城(江苏徐州),彭城是北国之锁钥、南国之门户。谁得了徐州,谁就能在南北朝的竞争格局占据巨大的战略优势,三川郡也是如此。


中华雷氏


洛阳三川指的是三条河流黄河(河水)、洛河(洛水)、伊河(伊水)。因为洛阳位于河、洛、伊三条河之间,战国时的韩国在此设三川郡。秦朝统一六国,依然设三川郡。四川”省名的由来,不完全是因为境内有四条河,但四川省的河流多也是事实。所以没有什么关系。


寰方藏宝精品推荐


因为洛阳位于黄河(河水),洛河(洛水),伊河(伊水)。在战国时就被称为三川。和四川没有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