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面对太平天国很多清朝官员宁死不屈?

侯崇飞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十几年,席卷大半个中国,发生的战役不可计数,但是这么长时间的战争,却少有清朝官员投降太平军,从理论上看,这是件奇怪的事,是什么原因导致呢?

先看几个例子,清朝官员是有许多宁死不屈的,不过也有少数投降的,也有不少逃跑的,看看这些人的结局。

1854年1月,太平军攻打庐州,庐州本府的知府胡元炜却打开城门,放太平军入城,导致安徽巡抚江忠源自尽,布政使刘裕珍、池州知府陈源兖、同知邹汉勋、胡子雝等战死,不过立下大功的胡元炜却没有得到太平军重用,只能干些担水劈柴的下等活,此后才被封了个小官,随后跟着太平军长期驻扎安庆,清军攻克安庆后,胡元炜被斩首。


钱得胜,清军湖州防营千总,太平军围攻湖州时,看城内不支,开城门迎入太平军,湖州遂破。不过太平军却因为他的不忠对他非常轻慢,他迎入城的太平军慕王谭绍光尤其看不起他,经常当众对他轻慢,甚至有传言称谭绍光要杀掉钱得胜和他部下投降的三千人来致奠伤亡的将士。钱得胜最终没被太平军杀死,但也仅仅得到个检点的职位,在太平军王爵开始泛滥的当时,这只是个芝麻大的小官。最后,钱得胜在上海被清军俘杀。

刘远达,湘军骁将塔齐布手下管领,也以骁勇著称,湘军在九江遭遇败仗,刘远达来不及逃脱被俘,投降太平军,编入翼王石达开部下,成为清军劲敌,勇名大盛,被汉阳主将副丞相钟廷生倚若柱石。

随后又跟着石达开的族弟石镇吉从江西打到福建,立功甚多,石镇吉担心他居功自傲,不听指挥,找了个理由把刘远达杀死,清军听说刘远达被杀都暗自庆幸,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何桂清,两江总督。在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直逼常州,由于南京早被占领,两江总督的驻节地临时设在了常州,何桂清贪生怕死,抛下军队和百姓,弃城逃跑,因为怕获罪,躲到了上海租界里。正赶上英法联军进占北京,咸丰皇帝一路逃到承德,没多久死在了那里,一时间朝廷也没人顾得上他。等到两宫垂帘听政后,何桂清还是没能躲得了,被从租界里押送到京城,任凭他多方活动,也无济于事,最后在菜市口被斩首,两江总督何等位高权重,何桂清却成为清朝唯一一位被公开斩首示众的封疆大吏。

以上几人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总结起来,大致有这几个原因。

一、朝廷命官的职责。

守土有责,放弃职责擅自逃跑就是杀头的罪名,更别说投降。即便如何桂清这样的封疆大吏,逃跑的结果也是被斩首,法令不可谓不严。既然横竖都是死,还不如与城共存亡,还能落得个殉节的好名声。别人不说,就说何桂清的好友浙江巡抚王有龄,本来在任上官声不佳,遭到多人弹劾,结果在杭州城陷后自尽殉国,名声一下子反转,清廷赐谥“壮愍”,赐祭葬,入祀昭忠祠,命在浙江与福建建专祠,连太平军也感其忠烈,将他厚殓并遣他本人的亲兵五百护送棺木回乡。

比之何桂清,两人身后之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殉节合算还是逃跑合算,这笔账清清楚楚。

二、太平天国对投降者的态度。

就算有惜命的,比如上面说的胡元炜、钱得胜、刘远达,投降后颇为卖力,尽力表现,但在太平军内被鄙视,根本无法得到重用,投降后非常憋屈,只能算是苟且偷生,而且还面临着被太平军内部清算的风险,像刘远达立功再多,最终还是被自己人所杀,这样的境遇,谁敢投降谁是傻子。

总之,或许太平军根本就没想过要接受清朝官员们投降,他们对大清的招降工作做得是一团糟,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所以即便持续时间长达十几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可是清朝的降官降将竟然屈指可数,既然是以推翻清朝为目标,那就必须团结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对清朝降官的处置,只能说是太平天国政工的失败。

三、清朝官员对太平天国的不认同。

太平军所到之处,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毁灭儒家经典,杀害知识分子,焚烧孔庙祠堂,严重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对文化和文物古迹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

不要说清朝官员,就是普通缙绅甚至百姓,都难以在文化和情感上对其认同。

拿左宗棠来说,他同洪秀全一样都是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败的读书人,同样郁郁不得志,他却不可能会选择出身接近的洪秀全阵营,而是毅然投入异族的满清阵营来对抗太平天国。

天底下类似左宗棠一样的读书人千千万万,却少有人支持太平天国,因为他们的信仰、安身立命的根本被砸碎了,太平军就如同仇人,谁会加入仇人阵营呢,读书人如此,官员们当然更不会接受太平天国的行为和理念。


小院之观


其实,这些清朝官员死不投降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这个势力太过奇葩,而不是他们有多忠诚。

仔细想一下,同样是农民起义,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建立政权后势如破竹,各地明朝官员望风归降,虽然也有个别忠臣,但大多都是投降分子。

那么,清朝的官员吃着大清的俸禄米粮,明朝的官员吃着大明的米,难道说大清的米就比大明的好吃吗?还是难道过了一两百年官员的骨头就长硬了,比他们的前辈们高尚多了吗?

不管是大清还是大明,对于这些地主官僚来说,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能保障他们的利益,改换门庭,城头变幻大王旗都是正常操作。

那么,他们为什么对太平天国宁死不屈呢?

首先,信仰差异太大

对于这些祖祖辈辈读四书五经的儒家弟子来说,不管对孔子真的信不信,表面上的尊重肯定是有的。主要是太平天国信了个拜上帝教,你说要是佛教或者道教,毕竟三教一体,地主们也能接受,要他们信个上帝,实在是强人所难。


其次,根本利益受损

对于这些地主们,清征服实行“皇权不下乡”政策,主要统治大城市周边地区,偏远的乡村地区等于是交给了地主豪强来实际统治,让他们成为了广大乡村地区实际意义上的“土皇帝”。而太平天国一来,这种好日子就没了,还面临着身家性命全都不保的巨大风险。

最后,太平天国前途不明

与建立大顺的李自成不同,当时明朝政府已经呈现出落败不敌之势,也让很多明眼人考虑起自己的退路,毕竟一个覆灭的王朝是不会再来追究他们投向通敌之罪,反而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开国功臣。而清政府则不然,太平天国北伐失利后,始终活动在南方地区,一步步陷入清朝大军的包围之中。有识之士都能看出他是无法长远,通敌失败是要抄家灭族的,那自然不敢把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压在它身上。


娄南散客


太平军起义是封建王朝时期的最后一次农民起义。由于他们起义之时,清朝都已经非常腐败,民心都已经不稳。所以这些人才能随意的煽动一下,就有这么多农民跟随他们起义。由于最初的时候,太平军们心向一起,所以很快就拿下了半壁江山。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他们就遇到了很多清朝官员们的抵抗。可是这些清朝官员们,即使败了也绝对不投降。这是为什么呢?理由主要是有三点。



第一,职责所在。当时的清朝有没有被灭,所以这些当官的还是心向清朝。身为官员,抵抗这些起义军是职责。若是投降了,那就是叛国。一旦叛国,就会被株连九族。当时他们心里还觉得清朝有希望,所以怕背上叛国罪,从而一家老小都性命不保。当然你可能会觉得,不投降也是性命不保。但是不投降,死的也只是这个当官的,和在这片地区的亲人。而在其他地方的族人们并不会因此被受到牵连,毕竟太平军还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千里迢迢的去杀这个官员的九族。但清朝就不一样了,他们还有这个能力。



第二,太平军不会优待俘虏。有一些官员也比较贪生怕死,所以人家刚一打进门就开始投降。可是太平军可不是一群善良之人,他们对这些官员们早就已经恨之入骨了。因此这些投降的人,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更容易收拾的一群人。故而这些官员们投降之后,受到的待遇也非常不好,很多依然被折磨至死。



第三,太平军内部制度差,得天下的可能性太低。归根结底来说,这些人不投降,最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太平军不能让人服众。的确,这些太平军们之所以能拿下一半的天下,主要凭借的是一时之勇。他们的内部其实存在了很大问题,只是当时因为大家都忙着打仗,所以忽略了这些问题。而一旦高层开始变得享受起来,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不断被放大,最后不需要清朝这边动手,他们内部都会瓦解。这些官员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故而他们觉得太平军是没有光明的前途。如果这时候投降了,未来自己也只能走向死路。而不投降的话,还可能给清朝留个好印象,说不定让自己的后代们还能因此获得一些利益,谋划一个好前程。


紫禁公子


面对天平天国为何有的官员宁死不屈?



首先看下有哪些清政府官员与太平天国作战作战中战死

1 王锦绣     行伍 湖北郧阳镇总兵 战死  

2 常 禄   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   河北镇总兵 战死  

3 恩 长   赫舍里氏,满洲镶红旗人   安徽寿春镇总兵 战死  

4 陈胜元     行伍 江南福山镇总兵 战死  

5 长 瑞   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   直隶天津镇总兵 战死  

6 长 寿   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   甘肃凉州镇总兵 战死 长瑞之弟

7 董光甲     嘉庆武进士 河南河北镇总兵 战死  

8 邵鹤龄       湖北郧阳镇总兵 战死  

9 石玉龙       代总兵 战死  

10 文 瑞   克什克特恩氏,蒙古镶蓝旗人   浙江处州镇总兵 战死  

11 鲁占鳌     行伍 四川建昌镇总兵 战死  

12 刘季三     武举人 直隶通永镇总兵 战死

13 双 来   汉军正白旗人   甘肃肃州镇总兵 战死  

14 瞿腾龙     行伍 湖北郧阳镇总兵 战死  

15 王国才     武举人 贵州安义镇总兵 战死

16 虎坤元       直隶通永镇总兵 战死 湖北宜昌镇总兵虎嵩林之子

17 戴文英     行伍 直隶通永镇总兵 战死  

18 江福山     记名总兵 战死  

19 程学启       江西南赣镇总兵加提督衔 战死  

20 何安泰       记名总兵加提督衔 战死  

21 滕家胜     行伍 山东徐州镇总兵 战死  

22 陈辉龙       登州镇总兵 战死  

23 马济美       九江镇总兵 战死  

24 刘芳贵       总兵 战死  

25 福 诚   满洲旗人   陕西西安镇总兵 战死 26 玉 珊   满洲旗人   寿春镇总兵 战死  

27 裕 宽       金陵总兵 战死  

28 熊天喜       寿春镇总兵 战死  

29 王鹏飞       福山镇总兵 正法  

30 刘玉柱       总兵 战死  

31 吴守仁       总兵 战死  

32 郝光甲    道光十八年一甲一名进士,武状元 陕安镇总兵 战死  

33 黄 靖       陕西延绥镇总兵 战死  

34 李嘉万       总兵 战死  

35 邱联恩      南阳镇总兵 战死 浙江提督邱良功之子

当然了,这只是部分,有很多很多的官员还没有写出来,为什么大家宁愿战死也不愿意投降呢?

古代,正统的思想还是比较浓的,虽然清朝是满族,但在忠君爱国和儒家思想这一角度上看,就淡化了民族不同。



更加重要的,还是太平天国这种宗 教 形 式 的起义,被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不接受。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十分讨厌这种宗 教 形 式的起义,不管是拜上帝会,还是传统的白莲教,都无法得到士大夫、地主阶级的认同。

为什么汉人官员比如曾国藩一流为什么不帮助太平天国灭清呢?



1、文化与信仰 虽然太平天国是汉人建立的政权,但是天平天国却不拥护汉人为文化和制度,而是创立了“拜上帝教”,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竟然弄了一套洋不洋、中不中的东西,将中国传统文化抛在脑后,既不推崇儒家学术,也不推崇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说,而且在天京城内拆孔庙、岳飞庙、关帝庙,砸佛像,孔子像、关公像。他们将这些称为阎罗妖。天京城内,多处汉文化古迹都被拆毁,而且还焚烧儒家典籍,开科举也是考的拜上帝教的内容,以使当时的汉人皆无法接受,将其斥为异端,虽然是汉人政权,却让当时正统的汉人儒家子弟感到害怕。




2、残忍 虽然说太平天国是汉人政权,但是却相比之清朝更加残忍,每到一地,都将当地的人全部聚集起来用“拜上帝教”的学说进行洗脑,并且凡是不愿意加入的都要斩首,而且还太平天国还实行财产公有的所谓“圣库”制,个人没有私有财产,房子被没收了,金钱也被没收了,这些人也只能跟着太平天国走,比如太平军第一次占领武汉时不过万人左右,离开武汉竟然已达10余万人,而且还都是拖儿带女的,这些人作战必然英勇,但是所过之地的百姓却对其非常害怕。


当然也有投降太平军的官员,庐州知府胡元炜就是一个例外。



1854年1月14日,胡元炜打开城门,太平军长驱直入,夺取庐州城(今安徽合肥)。安徽巡抚江忠源自尽,布政使刘裕珍、池州知府陈源兖、同知邹汉勋、胡子雝等人一同战死,胡元炜投降。 胡元炜后跟随太平军进攻安庆并长期留在安庆城中,清军攻克安庆后,胡元炜以叛国罪被斩首。


重生2004


因为自满清入关以来,也是和当年蒙古入关差不多,圈地各种屠杀等等,导致明朝遗留在各地的反派和蒙古西藏反派有了支持者。清朝统治者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统一奴化百姓思想忠君爱国深入人心,稍有异议大兴文字狱。二来平息民怨解除繁重的赋税使得百姓得以修生养息安居乐业。

二太平天国本身自己内部就有问题,洪秀全和东王之间刚开始就不懂得收敛腐败,还没坐稳呢就开始奢靡之风宣传和实际不一样。第二思想上冲击太大太平天国的思想和清朝给人灌输的思想太过于冲击单是女人上阵打仗就有很多人接受不了。

三来那些官员哪个不是关系错综复杂之辈,不投降说不定家里老小还能有人照应朝廷还会嘉奖,一但投降自己的眷属都会受牵连。

四清康熙年间吴三桂都打到长江了大半个清朝都是他的了最后不还是收复了。而且洪秀全无论从计谋战略资源根本没法和吴三桂这个平西王比。

所以清朝官员一来不会投二来不敢投三不屑投。


骑蜗牛追爱136028601


面对太平天国,只有极少数清朝官员宁死不屈,大多数还是能屈能伸的。

对此,小编准备拿刘长佑进军江西为例,先说说封疆大吏以下的地方官是如何面对太平天国的。

咸丰五年十月,石达开经略江西开始,用王安定在《湘军记》中的话评价接下来的战果,那是“江西八府五十余县皆陷,存者惟南昌、广信、饶州、赣州、南安五郡”。

到了明年二月,正在石达开连连攻破江西各州府,势如破竹之际,湘军名将刘长佑率领2000多楚勇自湖南醴陵进至江西袁州府萍乡县黄花渡,开始了湖南援救江西的军事行动。

按说,两千多人就敢往石达开势力正炽的江西蹦跶,刘长佑分分钟要变刘短佑了。然而,百度一下可知,刘长佑活到了光绪十三年。光绪十三年?常凯申都离开娘胎了。可见刘长佑不仅没有变成刘短佑,还发展成为了刘长长长长长长长佑。

那么,刘长佑为何没有变成刘短佑呢?

那是因为江西境内游荡着大大小小的清妖游击队。

我们知道,石达开攻打江西各州府,除了吉安,都是在一天之内就拿下了府城。在清朝,州府和县城一般都建有城墙,官衙就设在城内。当石达开大军压境,摆在清朝地方官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A宁死不屈,与城池共存亡

B脚底抹油,弃城而逃

咸丰自然希望每一个清朝守土官都选A。如果城破,文官要身穿清朝官服端坐大堂,大骂长毛十八代祖宗,被骂急了眼的太平军活活砍死;武官要与敌人巷战,手刃数位长毛后,被杀急了眼的太平军活活砍死。

然而,谁的命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大部分守土官的选择都是B。于是,石达开大军顺顺利利进城,接管一切。

那么,逃走之后的清朝官员命运如何呢?

本来,按照大清律“主将不固守”一条,丢城弃地的守土官,为首问斩监候,从犯流配。然而,在咸丰年间,面对长毛大军,官员们心里想当大清的万古忠臣,但管不住下半身的两条腿,它们就是想跑啊!

跑的人多了,咸丰除了吹胡子瞪眼,抓几个倒霉鬼杀鸡儆猴外,只能接受了现实。

其实,咸丰完全不用伤心。守土官们的逃走,虽然不利于宣传忠君爱国,但对大清国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你想,在清朝,哪怕当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也是威风八面,财源滚滚。而一个人若是爬上官位,都是下了天大本钱的。所以弃城而逃后,守土官们第一不想归隐田园粗茶淡饭,第二不想投靠长毛和泥腿子们兄弟相称,他们巴心巴肝想的是夺回失去的一切。

于是,守土官们纷纷转行,干起了游击队。

那么,这些清妖游击队平时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

答曰:收集溃散的清军兵勇,发动当地群众反对太平天国,到邻省搬救兵,记变天账,等候皇帝派援军,然后共同反攻江西。

就这样,在石达开的江西,一支又一支的清妖游击队应运而生。大家跟我唱:

我们都是神枪手,

一百发子弹消灭一个长毛。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庐山高赣江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清妖们的宿营地。

在高高的山岗上,

有咸丰无数的好小弟。

没有吃,没有穿,

长毛不给我们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长毛不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不是我们清妖的。

石达开已经抢占去,

我们就和他逃到底。

众所周知,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大清国的游击队只学了头四个字,不过,也足够他们在石达开的“淫威”下保住小命了。

就这样,刘长佑一入江西省袁州府,清妖游击队立马找他接头。接头后,他们给刘长佑带路。刘长佑驻扎在黄花渡,想要进军江西腹地,需要先过河。于是,游击队派出人员,给刘长佑搭浮桥。过了河,游击队则跟在刘长佑的屁股后面,准备在刘长佑和太平军交战时,当义务拉拉队。

让我们看一看这支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袁州知府绍德、萍乡县知县万清、宜春县知县锡容、协副将蒋益辉。

我去,大清帝国江西省袁州府的领导班子几乎完整的保存着。

事实上,清朝官员坚守城池的,都是少数中的少数,他们之所以广为人知,给大众一种宁死不屈的错觉,不过是出自清帝国舆论机器的大力宣传。而弃城而逃,再组建游击队才是清朝广大官员面对太平天国时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般来说,干游击队的清妖,结局都不坏。

下面,小编就说一说面对太平天国军队,守土官们是怎样先保住性命,再官复原职的。

首先,太平军大军压境,守土官立马望风而逃。切记,一定要快。如果在太平军到来之前没跑掉,可就要宁死不屈了。随后,守土官们的上司,地方督抚就会向皇帝上报城池陷落的消息。俗话说,官官相护,在奏报中,督抚会竭力为守土官说好话。总之,守土官都不是主动跑的,他们原本是要杀身成仁,和城池共存亡,但架不住手下人不干,把他们硬扛了出来。当然,要保住逃走的守土官,光说这些是不够的。督抚会在奏报的最后强调,守土官虽然苟活,但都已经在敌占区开辟了反太平天国的第二战场,组建起游击队和长毛周旋。

我们知道,根据大清律“主将不固守”之条,弃城而逃者,为首的要斩监候,从犯要流配,但面对太平天国,跑的人已经多到了法不责众的地步。于是,看到督抚的奏报,皇帝一般会下一道圣旨把守土官们革职,允许他们在当地戴罪立功。不久,援军开到,守土官又会被皇帝发往军前效力。

其实,不用他说,人家都是这么干的。

一旦援军收复了城池,守土官的苦日子也就熬出了头。

地方督抚会在第一时间把收复城池的好消息报告给皇帝,除了大吹特吹援军的英武善战外,他们也不忘告诉皇帝守土官们在当地如何大力配合援军,军功章上,也有他们的汗水和泪水。接下去,督抚们就会强调,收复城池,只是第一步,后续工作还有一大堆,比如军队的后勤,收复后的重建,难民的安置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一个有力的地方政权处理。所以,皇上,你就把革职的守土官官复原职吧!

一般来说,看到这里,皇帝都会咬着后槽牙准奏。是啊,都秋后算账抓京城斩监候,谁给我大清干活啊?

后来,胆大包天的守土官与督抚更加勾搭到了一条裤腿里面,他们往往等到清军收复城池后,再马后炮告诉皇帝,这座城池曾经被长毛攻陷过,而守土官在此期间,一直作为大清国的好臣子为皇帝打游击。这么一来,连中间撸官的过程都省略掉了。

清朝以儒家治国,而儒家精神的精髓之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多数人处在守土官的位置上,都会先保住自己的小命。于是,官场中人对弃城而逃的守土官们,也都有着理解之同情。当然,如果守土官们逃走后打游击,他们更是会伸出大拇指,赞一声:“能屈能伸大丈夫!”

不过,上面这些,都是督抚以下的地方官。到了封疆大吏的级别,你的位置摆在那儿,如果不坚守,却要弃城而逃打游击,清廷可是真打算要你命的。

所以,面对太平军,封疆大吏们往往陷入了一个困境,那就是守城吧,城破后会被太平军杀死,弃城而逃吧,又会被清廷追究责任斩监候。

然而,能爬到封疆大吏之位的,都是人精中的人精。这种困境,还真难不住求生欲满满的督抚们。下面,小编就简单说一说督抚们面对太平天国时的花式逃生法。

一、内斗大法

1853年,太平天国沿着长江直下,准备进军南京。当时,南京城中有两位封疆大吏,两江总督陆建瀛和江苏巡抚杨文定。

面对即将到来的太平军,杨文定心里怕啊!他不想守着南京宁死不屈,但身为巡抚,怎么跑呢?

想来想去,他心生一计。

大敌当前,督抚自然会时不时碰个头,共商大计。结果,陆建瀛一开口,杨文定就和他唱对台戏。总之,只要陆建瀛拥护的,杨文定就反对,只要陆建瀛反对的,杨文定就拥护。

话说,在道光年间,陆建瀛曾经与林则徐齐名。他那张嘴,锋利的赛过瑞士军刀。所以杨文定一旦启动嘴炮模式,立马被陆建瀛怼得体无完肤。

杨文定假意恼羞成怒,他当众宣布,陆建瀛这个人,无法与之共事。从今以后,我杨文定拒绝和陆建瀛共处一个南京。然后,他怒气冲冲的回到巡抚衙门,迅速收拾金银细软,逃离了即将被太平军包围的南京。

当然,杨文定这么干,是有极大风险的。

南京被太平军占领后,咸丰下旨,把杨文定抓到北京,问了斩监候。

然而,大清国的斩监候,就相当于现在的死缓。经过几堂会审,官官又开始相护。杨文定被免于处死,发往军台效力。

二、磨蹭大法

文俊是镶红旗满人,咸丰五年间,他是湖北的布政使。文俊当上封疆大吏,要感谢一个人,谁呢?

曾国藩!

咸丰四年,曾国藩率湘军东征,他从湖南出发,一路势如破竹。谁知打到江西的九江湖口,被太平军杀了个大败,险些跳水而亡。自此,曾国藩便留在了江西,对付九江湖口一带的太平军。不久,曾国藩与江西巡抚陈启迈不合,便向咸丰奏了一本,历数陈启迈罪状一二三四。咸丰看了大怒,立马摘了陈启迈头上的巡抚乌纱。

按说,撸了陈启迈的官儿,就让曾国藩顶上去得了。曾国藩也愿意当。然而,咸丰无视曾国藩跳着脚高喊“给我,给我”,而把江西巡抚的官印象抛绣球一样,抛到了文俊的怀里。

在和平年代,如果一个人能当上巡抚,那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面对太平天国,这馅饼掉在头上,可是要砸死人的。

想当的不给当,不想当的非得顶上。文俊欲哭无泪,他无论如何不想去江西当这个责任重大的封疆大吏。万般无奈之下,文俊启动了磨蹭大法。

我们看一看时间:

咸丰五年六月十二日,曾国藩参劾陈启迈。

20天后,中枢下达罢黜陈启迈和委任文俊的圣旨。

那么,文俊是什么时候从邻省湖北到达江西的呢?

答曰:同年的十二月十六日。

约摸五个月啊!就算骑乌龟,也能从湖北至江西爬上几个来回了。

原来,文俊接到咸丰的委任状后,竟然神奇地先去陕西逛了一圈。拿来中国地图,以湖北为坐标,陕西在北,江西在南,文俊教科书般地诠释了南辕北辙这个成语。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文俊接到圣旨时,江西境内只有九江府一带有太平军。结果,文俊磨蹭来,磨蹭去,气炸了肺的咸丰不得不下了一道口气严厉的圣旨,命文俊火速去江西,不得拖延。文俊只得硬着头皮上任,结果,正好赶上了石达开经略江西。

所以说,磨蹭大法如扬汤止沸,也不算什么好办法。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最好的逃生之计:

三、决一死战大法

咸丰四年,太平军二打武昌,很快就要兵临城下。当时,湖北巡抚是崇纶。作为封疆大吏,自然对省会武昌负有守土之责。

于是,湖北巡抚崇纶召集大小官僚齐聚一堂,他大义凛然的宣布:俗话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国家养士二百余年,如今,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与其在城内固守待援,不如大家一齐出城,和长毛决一死战。生也罢,死也罢,轰轰烈烈,方不负大清国的千古忠臣。

崇纶的宣言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官员们的眼眶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他们集体被崇纶感动到了:多么聪明,多么善解人意,崇纶怎么能想得出这么好的法子?以与长毛决一死战的名义出城,再逃之夭夭。这才是既当了失足妇女,又立了又高又大的牌坊呢!

当然,崇纶的逃生妙计因为种种原因并未付诸实施,但不能不说,这个办法相当富有创意。

不过,从崇纶的脱身之计引申开去,就会发现清朝官吏宁死不屈的守城史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段落。

比如,主持守城的封疆大吏们,往往不懂最粗浅的军事常识。

守城,不是把城门一关,就万事大吉的,而是要在城外扎上几个营盘。这样,不但能与城池互成犄角,一旦援军来到,还能在第一时间互通消息。

咱们拿常大淳举个例子:

咸丰二年末,面对太平天国,身为封疆大吏的常大淳主持守卫武昌。太平军未到之前,他原可在城外从容布置兵力。谁知,常大淳却把所有清军都调入了城内。

太平军攻打武昌后,又有清军多次请缨,有要求出城破坏太平军浮桥的,有要求出城偷袭太平军营盘的。对于这些忠于大清国的行动,常大淳统统不准。最终,武昌被太平军攻下。

盘点因守城而死的封疆大吏,很多人的选择都与常大淳一样。

是他们不懂军事吗?

事实上,这些人也许不懂军事,却深谙人性。如果真在城外布置兵力,真把请战的士兵放出城会怎么样?

他们真会起到预期的效果吗?他们会不会象崇纶一样,嘴上说的好听,却趁机逃走呢?如果那样,城内必然人心不稳,城池也就更加难以坚守。

所以,干脆关上城门,即使死,也要死在一起。

这么一分析,大家也明白了吧?面对太平天国,宁死不屈的都是少数中的少数。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雁小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清末的满清官员有些特点:

第一,他们很少投降,宁可选择自杀。

第二,他们比较少的逃离自己的岗位。

那么,这是满清官员很牛逼,很不怕死?

当然不是了。

根据满清法律,逃离岗位的官员就是死罪。

比如一个县令,太平军杀来了,别人能跑,当兵的能跑,你不能跑。

你只要逃离这个县的辖区,满清政府抓住你就是斩首,同时还要抄家。

同样道理,如果你被抓住了,投降了太平军。

对不起,你自己就是死罪,一旦被满清政府抓到就是斩首凌迟之内。

更倒霉的是,你的家属不但会被抄家,还会被连坐。

要知道,满清末期,投降太平军造反是重罪,完全可以满门抄斩。

所以太平军金田起义以后,基本都是带着所有家眷上路的,包括老幼妇孺。

正常来说,打仗绝对不可能带着这些人,这还叫什么军队。

老人、儿童能走多快?摆明了被朝廷兵马随便一追就追上了。

但没有办法,因为家属会因为儿子或者丈夫造反被连坐,只能一起跑。

所以,满清官员如果随便逃离辖区,就是死罪,家里还要抄家。所以一般官员不会随便跑,但逼急了也就先跑了再说。反正自己不跑也是死,抄家虽惨,毕竟妻儿性命没有影响。

但是,如果被太平军抓住以后投降,对不起,你的妻儿最轻也是流放,慢慢折磨致死,更别说抄家了。

你被抓住后不投降自杀,说难听只是是你一个人,你投降就全家死光光。

如果换成你,你选择什么?

自杀不投降,都是没办法。

搞笑的是,满清对于士兵没有这种要求。

所以鸦片战争就出现一个奇怪的情况。一开战,哗啦,当兵的全跑了,剩下几个当官的不敢跑,洋人来了他们无法抵抗,也就只能自杀了。


萨沙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说是一次农民起义不假但是呢,由于农民的局限性(缺少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导致当太平军

攻克南京(即天京)就起了内讧,各个王互相倾轧,内斗。不仅如此,太平军每攻下一处,就烧杀抢,毁坏文物,书籍,据不完全统计,太平天国活动的13(1851-1864)年间,江南损失人口将近一个亿,可想而知,其暴虐程度。(当然了也有一些人口消失,比如天京


消失的50万以上人口则是曾国藩麾下的湘军导致。)所以,清朝官员与太平军作战,死了还落下个好名声(烈士家属也有优待。),投降还可能被侮辱,并且人心都是肉长的,太平军的所作所为也是令他们无法接受的。


金雕10867371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清吏殉节议》详细论述过,事实上清朝不仅在太平天国时代,而且在绝大多数战争场合,都产生了远较其它朝代多得多的殉节官员,这当然是有制度上原因的,不怕长就看下去。哦,这篇论文曾被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生马光先生在十多年前引述用于自己的毕业论文。


清吏殉节议

中国传统史书,对“殉节”这种所谓纯忠的行为,总是毫无例外地加以大书特书的。然而自三代至明,殉节的官吏总是极少数,如极重“春秋笔法”的欧阳修编《新五代史》,遍传五代十国(实则不止十国)人物,不下数百人,而《死节传》只收王彦章、裴约、刘仁瞻3人,加上《死事传》中张源德、夏鲁奇等11人,不过14人而已,当时是无一月不战的乱世,失城破军,在在有之,而殉节者不过寥寥几人(裴约只是低级军官,足见能表彰的,欧阳氏已经竭力表彰了),足见千古艰难惟一死,城破殉节,在历代都是难得的事情。

而清代却不然,从清初的孔有德、黄梧等辈,到清代中叶的沈齐义、陈枚、佛住等,再到晚清的陈连升、关天培、裕谦、海龄、曹燮培、江忠源、瑞昌、裕禄等等,简直举不胜举,《清史稿》中所载被陷城池,其守城文武主官除战死者外,自杀殉节者是绝大多数,被俘和逃生的反倒是极少数。这不能不说是中外历史上的一桩奇事。

是清代吏治优良,官员重乎廉耻到了不计生死的地步吗?

清代吏治的确并非像过去某些人认为的那样败坏不堪,其运转和效能,在封建社会中应该是较为正常和良性的,但这并不足以解释为何有如此多的官吏殉节,从这长长的名单上看,既有孔有德、裕谦、蒋文庆、祥厚这样的王公贵族、封疆大吏,也有沈齐义、温绍原、袁祖德这样的州县小官;既有文臣,也有武将;既有官声素清的江忠源、王有龄和名望卓著的关天培、裕谦,也有声名不佳的裕禄、经济问题尚未查清的陈枚、素以酷吏著称的海龄这样的人物,且清代吏治,渐趋败坏,文官聚敛搜刮,武臣吃空额自肥等,都是时人并不讳言的公开的弊端,那么,何以这些素质不同、背景不同、贤愚不同的大小文武官员们,在大难临头时一反常态地纷纷自杀殉职呢?

是制度。

清制,守将失城寨者斩,这样的军纪在先秦本已形成,如秦律中的什一连坐之律等,但一来有纳粟赎死等款,二来随着军功授爵制的衰落,此项军纪虽历代都屡被提起,却往往成为非常时刻整肃军纪,振奋士气的措施,而越来越不作为常典,失城往往和野战失败一样,被依据战场表现和对战局影响的大小,给予轻重不等的处罚,处于死刑的是极少数。

而清代则不然,不但武将失防要处斩,上至总督、巡抚、下至州县主官,失防都有被处死的危险。因为清代的总督巡抚虽是文臣,却都兼任军职(总督例兼兵部尚书衔,巡抚例兼兵部侍郎衔),统有标兵(督标、抚标),对防地的军事负有全责;而知府以下文员,虽无兵责,却有守土之任,城破一样也要受到军律的惩处。

非但如此,正如乾隆帝给舒赫德的上谕(下旨处斩阵前失机的兖州镇总兵惟一)中所指出的,战死或者殉节的将吏,其家属子孙会受到朝廷的从优抚恤,其本人也将获得很高的身后殊荣;而一旦其失防逃跑,不但要明正典刑,不免于一死,而且家属子孙都要受到牵连,夺恤斥革,乃至千夫所指。不但如此,由于理学的浓厚影响,上至朝廷,下至市井,社会舆论无不推崇节义而鄙薄弃逃,种种因素决定了,清代的城守主官在敌人破城时,生不如死,只有一死。

这项军制对于主官要求十分严格,如督抚之于省城、镇将之于汛地、州县官之于属城、八旗都统之于驻防城,因此我们在历史记载中往往看到,在这些情况下,上述官员多数都战死、或自杀于阵地、或朝服坐于公堂大骂等死,很少因战败逃生或被俘求生,像鸦片战争中厦门之战的金门镇总兵江继芸,兵败重伤,仍爬出工事投海;太平天国时安徽巡抚蒋文庆服毒不死,本已逃脱,仍挣扎投池自尽,而失地被俘的责任将吏则几乎都被处死,如副将李金旸被李秀成俘获,并未投降,获释后被就地正法;狼山镇总兵王鹏飞弃守防地,被斩;商丘知县宋锡庆在太平军到来时借故逃去,清廷下令缉捕,并严令俟捕得即于执获所在就地正法,这项制度有时被执行到几乎不近人情的地步,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临清清水教王伦起事,先陷寿张,后陷阳谷、堂邑,寿张游击赶福在寿张逾垣走,至阳谷招聚部属家人拒战,力尽顽强战死,事后却被言官弹劾为自弃汛地(他的汛地为寿张),几乎被撤销抚恤,家属也险受牵连,幸后来上司官奏明,事发当日寿张并无一卒,无法迎战,赶福赴阳谷系因为部下皆被派往阳谷,这才得到应有的抚恤。

至于非汛地的武将和两司之类辅佐性质的文臣,本无必死之令。如鸦片战争的第一次舟山之战,定海镇总兵张朝发重伤退回镇海,却没有被议处,即因定海镇为水师,按规定不负守城责任;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陷苏州,巡抚徐有壬自杀,但布政使薛焕等退往上海,浙江提督张玉良退回浙江,却并未受到严惩,也因为两司并非守土责任之官,而浙江提督无死守江苏城池的义务。不过后来清方进一步加强了本已很严厉的军律,对于本无守土之责而不能“死节”的官吏也处以重典,如被俘不降而释回的浙江布政使林福祥、本无守杭州责任的已革总兵米兴朝,都被奏明处斩。这本是“非常法外之典”,却无疑使殉节之风更加甚嚣尘上。

严厉的军律军纪使得有清一代殉节的文武如汗牛充栋,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政策呢?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从严治军,使得清代地方文武官员体系在大难到来之时不至于崩溃涣散,军纪和道德舆论相结合的强大压力迫使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的地方文武出于或公或私、或高尚或浅薄、或情愿或被迫的目的和动机,以必死的决心顽抗到最后,无疑对于巩固清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制度对于规范人的行为能起到巨大作用,在清廷的严刑峻法下,本来不可能以死尽职的某些官员也在客观上做到了坚守岗位到最后,可见,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作好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笔者认为这一制度是完全合理的,更不意味着笔者赞赏殉节的行为。

但这一政策的消极面也不可忽视。

首先,清代驻防八旗以集中驻地为特色,而绿营兵则以很小的编制(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最多不过200人)分散于汛地,各防地的兵力都很单薄,清廷的上述军制迫使许多小城镇的文武在明明无力守御的情况下迫于重典,不敢主动收缩兵力寻找有利战机,也不敢冒着自己防地被占的风险援救友邻,而只能各自为战,株守防地,如前面的赶福,明明无一兵可调,外出调兵再战至死,仍受非议,而太平军初起时的广西武宣县令刘作肃,县城无防,守备无人,竟只备一绳,准备敌来上吊,这简直是等死了。

其次,这样的军纪在实施中往往造成赏罚不公的现象,如鸦片战争中浙江提督余步云以失守宁波汛地被处死,本无可厚非,但责任远较余步云重大的两江总督牛鉴,却因督署驻地江宁未陷,而从轻议处,很快起复并官至按查使衔。这样的处置显然失之公允。

这种失地者死的严律在政权稳固时对各级官吏能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而当朝野对中央政府信心不足时则效力大减,清代文武逃亡投降者,多在清初及清末,盖清初人心尚有念及明室者,故有姜瓖、李成栋、金声桓、王得仁等的倒戈,而清末民军蜂起,清廷摇摇欲坠,各级官吏有识者自不屑为其陪葬,复不惧其威刑,以其威刑不足以施于人也。甚至在吴三桂、洪秀全反清全盛时,也有少数官吏认为“天坼地裂”,改朝换代在即,出现了如投降吴三桂的云南提督张国桂、贵州巡抚曹申吉,和投降太平军的庐州知府胡元炜、仁和知县袁忠清等没有“死节”的文武官吏。

如此大比例大范围的“殉节”,是在历史特殊阶段的特殊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对更加翔实地辨析清代政治军事方面的某些问题,提供必要的助益。


陶短房


一提起太平天国,相信很多人对他们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太平天国是反清的一个组织,当然太平天国也反清成功,反清的过程是非常惨烈的,不少人惨死当中,反抗太平天国组织的清朝官员也是死伤不少。

死亡可以解脱太平天国组织的折磨,但是被活抓的却是生死不如,境遇十分的悲催,有很多清朝官员和家人一起被折磨至死。尽管如此还有官员宁死不屈,无论怎样折磨都不会投降。

之所以不投降是因为清朝官员心里始终忠心大清,同时也是看不上太平天国的,认为他们是一群流寇,所以他们铁骨铮铮,面对太平天国的残忍折磨不屈不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