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1小時的任務,在家卻花了整整5小時還沒完成:為何效率變低

在家學習/工作,效率低一直是很多人苦惱的問題。很多人可能會選擇去圖書館學習來幫助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這段時間,受疫情影響,除了家,哪也去不了。導致很多人因此無法像在學校一樣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

這段時間的你,不是陷入不想學習的懶惰狀態,就是坐在桌前邊走神,邊學習,學習效率極其低下。

你或許會十分暴躁的責怪自己:為什麼我TM的自律性這麼差啊,我真的太差勁了。

把自己痛罵一頓後,打著雞血的你坐到了桌前,可是痛苦的堅持了十分鐘不到,就拿起了手機。

結果呢?我不說,你自己應該也知道了吧。


原本1小時的任務,在家卻花了整整5小時還沒完成:為何效率變低

首先,我要提出一個思維上的誤區:在家不想學習,不一定全是「自律性」的鍋。

「自律性」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罷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你在學校的時候願意學習嗎?能做到認真學習嗎?


如果你的回答是:能,那麼你大可不必懷疑自己的自律能力,認為自己的自律能力差。

因為,在學校你能進行認真學習,就說明你是能控制自己去主動學習,並保持學習狀態。

在學校能認真學,在家不能認真學,最多隻能是說你自律能力沒有特別強,但也不至於用“自律能力差”去形容自己。

自律性差的人是怎麼樣的呢?在學校裡,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裡,卻依舊無法主動去學習,而是找各種藉口逃避學習,這才叫做“自律性差”。

我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

因為只有你首先認清了這一點,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真正的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受困於錯誤的想法,最後既找不到相應的解決方法,也會讓自己陷入無意義的負面情緒當中,不斷的浪費時間。

那麼,為什麼你在學校能好好學習,但是在家裡學習就變得困難重重了呢?彷彿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告訴你:“想學習,就先過了九九八十一難,不然休想取得真經”


這股神秘的力量其實就來自於“家庭環境”。

所以,我們可以先創造出一個相對適合的「學習環境」,然後再去判斷“自律性”是否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01.

為什麼在家的時候,環境因素比自律性影響更大?

首先,如果你是一個學生,在學校能很認真的學習,每天堅持晚熟早起,比別人都更用功,但是一旦回到家中,便失去了學校裡的那種積極性。

即便你在回家之前,千遍、萬遍的立下flag:回家勞資也要好好學習。但是事實就是,插旗千萬遍,不如回家過一夜,天亮,旗倒。


原本1小時的任務,在家卻花了整整5小時還沒完成:為何效率變低

這裡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的極大不同。

讓我們看看有哪些不同:

學校:眼前的大家都在學,你就不會想玩
家:眼前的一家人都在玩,你就不會想學。
學校:走神很正常,拉回來就好了
家:走神5秒鐘,教育兩小時。
學校:按時上下課,按時吃飯
家:你媽:快來吃飯,不然飯菜涼了。
學校:上課就是上課,沒有其他聲音
家:爸媽在聊天,抖音在外放,除了你的聲音,什麼聲音都聽得見。
學校

:學習時間學習,休息時間休息
家:你媽:孩子累不累,來吃點水果,來喝點牛奶...... .........

原本1小時的任務,在家卻花了整整5小時還沒完成:為何效率變低

這些不同會導致一個什麼後果呢?就是總會被父母的好意打斷學習,很難進入一個持續的學習狀態,讓你會處於一種,很想爆發,但是又不能爆發的壓抑狀態。

同樣,當干擾項超過你的“處理能力”,屈服的於干擾,選擇休息停止學習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02.

為了減少這些干擾項,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了當的和父母談一談這個話題,希望他們能在「學習時間」和「學習區域」裡不要打擾你。

規定好自己的學習時間,培養自己在家的學習狀態,同時也是讓父母清楚你的時間安排,這樣他們就不會在不適宜的時間打擾到你了。


原本1小時的任務,在家卻花了整整5小時還沒完成:為何效率變低


同時,將生活區和學習區劃分開來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一個原因就是,劃分不同的區域,明確不同區域裡幹不同的事情,生活的地方,你可以盡情的吃喝玩耍;學習的地方,就用來學習。

在家之所以難進入學習狀態,就是因為常常把休閒生活和學習混在了一起,導致帶著休閒的心態去學習,你說這樣能學好嗎?

劃分好區域,其實就一種狀態切換,當你進入學習區域,周邊的物件就會提醒你,這裡是學習的地方,你該開始進入學習狀態了。

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你規定好一個區域後,家人就會減少打擾。

因為,一塊固定區域,和固定的規則,能讓你和家人更容易養成習慣,形成一種新的認知,這樣他們就能慢慢形成這種意識:這塊區域不能打擾,玩手機、聊天的時候要遠離這塊區域。


03.

狀態切換,學習區的劃分是其中一種方式,另一種擺脫休閒心態的方式就是:脫掉你的衣服。

不好意思,少了幾個字,是脫掉你睡覺的衣服,也就是“脫掉睡衣”。

為什麼要脫掉睡衣呢?其實道理和劃分學習區域差不多。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玩意兒: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理論,又叫失調減少(dissonance reduction)理論。
顧名思義,說的就是當兩種想法或信念(“認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時,我們會感到一種緊張的狀態(“失調”),為了減少這種不愉快的感受,我們會自發地調整自己的想法

之所以建議你在家裡脫掉睡衣,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學習,就是為了避免認知失調。

原本1小時的任務,在家卻花了整整5小時還沒完成:為何效率變低

因為,你在家,你就會想到休息;你穿著睡衣,你就想到放鬆;但是這時候,你卻被告知,你要學習,而你對學習一詞的認知恰恰與你對休息、放鬆的認知是相沖突的。

這麼一來,你的心理就會矛盾,為了降低這種矛盾帶來的痛苦,不出所料的話,你最後肯定會選擇「快樂」,怎麼快樂這麼來。

那你在家,你告訴我什麼是快樂?肯定就是穿著睡衣,躺在床上,吃著零食玩著手機最快樂了啊?

所以,為了避免認知失調帶來的危害,最好的方式就是,減少對立的認知。

那麼怎麼做呢?

請你脫掉睡衣,換上你的日常服裝,來到你專門學習的區域,開始學習。你甚至可以做的更絕,脫掉你的睡衣,床上你的校服,這樣從心理上,你就佔有絕大的優勢。

當然,也不要認為自己在家就可以邋邋遢遢的,請拿出你在學校見同學的心態,每天好好的收拾、梳理一下自己。

如果你還是覺得不夠,你可以儘可能按照學校的時間設置鬧鐘進行學習。

你或許會問我,那這樣我還是假期嗎,這和上學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

但是,我必須告訴你,如果你不能做到躺著學習,那你就認命吧,現實就是,你目前的能力還享不了這個福,要麼休息,要麼學習,別想著用休息輕鬆的心態去學習。

當了XX又想XX的事情是不會被天理所允許的。


04.

在家裡學習,我們必須要學會自己定製計劃,但是很多人定製的計劃卻總是無法堅持。

為什麼呢?

因為選擇太多,這個選擇包括“計劃內容選擇”“眼前可做事項選擇”,會讓執行者難以下手,從而導致學習無法開始。

原本1小時的任務,在家卻花了整整5小時還沒完成:為何效率變低

選擇會打斷我們的注意力,以及消耗我們的意志力。

在學校,我們所處的環境變化不大,干擾也比較少,沒有手機,電視,零食之類的干擾,所以我們行為目標很明確就是:學習。

在家,我們做的選擇遠遠多於在學校。

玩手機還是學習?吃零食還是不吃?上午學還是下午學?諸如此類,我們一天不知道要做多少選擇。

而恰恰選擇是一個要耗費精力和意志力的事情。也是一個很浪費時間的事情。

我們需要時間思考選擇哪一個比較好,哪一個能讓自己舒服一點,哪個更重要點。

而當我們每選一次,就要轉移一次我們的注意力到“選擇”這件事情上。就會不斷打斷我們的思維,不斷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那為什麼說還要消耗意志力呢?

因為當選擇項有很多的時候,我們如果要專注,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一件事情上時,就意味著失去,意味著痛苦。

在經濟學上有個東西,叫做「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一個人在做決策的時候,當你選擇了其中一個選項,那麼你就要放棄其他的選項。在被捨棄的選項中,最高價值的那個選項就是你決策的機會成本。

當選項過多的時候,我們就會不自主的開始思考機會成本。會害怕自己失去的成本比得到的收益要高很多。

原本1小時的任務,在家卻花了整整5小時還沒完成:為何效率變低

舉個例子,現在有ABC三個盒子,A盒子裡是100塊,B盒子未知,C盒子未知,當三個選項擺在你眼前,讓你只能選一個,你肯定會選100塊,但是選完之後你會很後悔和痛苦,因為你選擇了A,雖然你賺了100塊,你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不是最大收益,也不知道自己選擇A是不是失去了更多的東西。

所以,這時候你就會開始糾結於如何選擇,即便做出了選擇,也會因為失去其他可能性而產生焦慮。

但是,如果你的眼前只有一個選項,那麼你就不必考慮其他選項的可能性,自然也就不會感受到失去其他可能性的痛苦了。

所以,該怎麼做呢?


05.

排除多餘的選項。

1.整理好自己的書桌和學習環境,排除干擾。

在你上網課的時候,桌上就放你需要的學習用品。不要放一些零食、雜事、遊戲機之類的東西。

如果你不上網課,桌子上就放你需要用的學習用品,把手機和其他東西放的放的遠遠地。

不要高估自己,不要給自己BCD其他的選項,儘可能的讓自己清醒一點,不然一不小心掉進“溫柔鄉”,當你再回過神的時候,可能又一天和你say byebye了。

2.定製一個合理的計劃,降低決策成本。

在學校裡,你只要認真學習,即使不想學,只要跟著老師的教學計劃和學校時間安排走,你也能前進,但是在家裡,你必須要自己計劃好時間,自己計劃好學習任務。


原本1小時的任務,在家卻花了整整5小時還沒完成:為何效率變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