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二戰結束以後,法國人接收了大量的德制坦克,然而此時法國最重要的就是復興,二戰期間法國被納粹的鐵蹄橫掃,這讓當時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軍顏面掃地。對於戴高樂來說必須提升法國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從而重新建立起法蘭西的自信和威望。其實早在1944年8月進駐巴黎的時候戴高樂就下令四處蒐集戰前的法國坦克並將其編成獨立的裝甲部隊,當法國軍隊開著這些法制坦克進駐此前被德軍佔領的土地後,圍觀的法國民眾發出了熱烈的歡呼,歡呼程度絲毫不低於裝備最新美式坦克的法軍部隊。於是二戰還沒有結束,法國人就開始研製起了自己的重型坦克,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純國產的坦克將大幅提升法國民眾久違的自豪感。

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的ARL-44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在法國獨立日閱兵式上的ARL-44坦克,從政治意義上來說該車極其成功,不過這也導致了其在軍事意義上的失敗,為了儘量保持純法國製造的血統來提升民族自尊心,法國人寧願犧牲坦克的性能,因為只要他們願意,隨時都可以採用德國坦克技術或美國坦克技術

於是在二戰還沒有結束時法國人就用夏爾B1重型坦克、夏爾G1中型坦克、FCM F1超重型坦克的技術拼湊出了一個底盤,併為其裝備了一門52.5倍口徑比的DCA45型90毫米坦克炮(這門炮其實就是美國M36坦克殲擊車的M3型90毫米坦克炮)。當這輛名為ARL-44的坦克在1951年7月14日的法國獨立日閱兵式上駛過香榭麗舍大街時,在場的法國人爆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這輛純法國製造的坦克確實起到了鼓舞法國民眾自豪感的政治作用,但是就軍事角度來看這輛ARL-44的性能簡直就是慘不忍睹,很多技術都停留在戰前,比如傳動和懸掛直接取自夏爾B1、操作機構和變速箱直接取自夏爾G1、發動機直接取自FMC F1(後來發動機換成了德制的邁巴赫HL230P30,但是由於並沒有將配套的傳動系統移植上去,導致了該坦克機動性極差),原本計劃從CA32型75毫米加農炮改裝而來的火炮因為性能原因也無法使用,最後不得不為其安裝一門美製的M3型90毫米坦克炮,該車全身上下的亮點就只有全新的三人大炮塔。這樣一輛性能極其落後的坦克進入法軍服役後飽受詬病,一些法軍裝甲部隊甚至喊出了“還我黑豹”的口號。最後軍方只象徵性的生產了60輛便向目光轉向了美製的M47中型坦克。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正在補充彈藥的法國503裝甲團坦克兵,而他們裝備的正是黑豹坦克,直到50年代初期黑豹坦克才被更加先進的坦克所取代

法蘭西騎兵AMX-13

然而總用別人家的裝備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除了象徵性的ARL-44外,法國戰後的第一代實用性坦克還要看AMX-13。在坦克設計思路上很少有國家像法國一樣陰晴不定,一戰結束以後法國人受到消極防禦軍事理論的影響,放棄了FT-17這樣性能均衡的坦克,轉而研發像夏爾B1這樣的防禦性步兵支援坦克,從而放棄了坦克的火力和機動(其實在軍事技術領域法國一直都是一個極具創造性的國家,法國研製的1897型75毫米速射火炮、勒貝爾步槍、FT-17都是引領潮流的存在,但是由於法國人的故步自封,導致了其經常止步不前從而落後於世界主流)。然而法蘭西戰役徹底的顛覆了法國坦克設計理念。於是到了戰後法國的坦克設計理念變為了片面的強調機動和火力,從而忽視了防護,消極防禦一下子變成了機動防禦。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正在遭受轟炸的法國卡昂,有趣的是執行轟炸任務的正是B-17轟炸機,當時的法國國內遭受了毀滅性打擊,而且戴高樂還有利用外交手段為法國積極爭取戰後的權力,國外大量殖民地需要“維穩”,東邊還有蘇聯,當時的法國真的可謂是內外交困

恰逢戰後的法國工業設施幾乎遭到了毀滅性打擊(這還是英美的傑作),有限的開支既要投入到戰後重建,還要擠出一部分用於維持正常的國防開支,這就導致了法國在短時間內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研發昂貴的中型甚至是重型坦克,再加上隨著民族大解放運動的進行,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開始搞事情。所以法國急需一款成本低廉、製造簡單、方便大批量生產;火力強大、能夠抵禦蘇聯鋼鐵洪流;便於運輸、方便遠征海外維護法國利益的坦克。在這種情況下AMX-13輕型坦克便應用而生。該坦克就是德國KwK42型L/70坦克炮(法國人稱之為CN-75-50)和法國10噸級底盤相互結合的產物,該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搖擺式炮塔,該炮塔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炮塔部分直接和火炮剛性連接在一起,負責炮塔的俯仰。下面一部分和底盤連接在一起,負責炮塔的旋轉,中間通過耳軸連接在一起,並用帆布加以密封。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AMX-13坦克炮塔旋轉和俯仰的過程,因為當坦克炮仰角過大時炮尾不會降到炮塔座圈以下,所以搖擺式炮塔的炮塔座圈可以做的很小,關於搖擺式炮塔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德國人首先將其應用到防空坦克上面的

搖擺式炮塔最大的好處就是便於安裝自動裝彈機,因為火炮裝彈不需要回復到特定角度,火炮軸線和輸彈機構始終都在一條直線上,擁有兩個裝彈6發的轉輪彈倉式自動裝彈機也確實給予了AMX-13不俗的火力輸出能力,而且剛性連接的火炮也能夠省去複雜的火炮後座裝置。不過凡事都有利弊,這樣一來和炮塔剛性連接的火炮後座力會直接作用於車體,這對於AMX-13的底盤懸掛系統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而且上下炮塔結合處僅僅用帆布加以密封(當然不可能有超壓式三防裝置),所以說AMX-13在使用者的眼中可謂是譭譽參半。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AMX-13坦克1946年立項,1948年生產原型車,1952投產,漫長的研發週期使其衍生出了大量的改進型,上圖是AMX-12T坦克,就是AMX-13初期型號(圖片來源:坦克裝甲車輛雜誌官方微博),該坦克最大的不同就是隻有四對負重輪,誘導輪接地併兼做負重輪使用,此外AMX-13早期還計劃裝備一門100倍口徑比的57毫米坦克炮(如下圖)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然而隨著各國坦克技術的不斷髮展,鐵幕東方的蘇聯相繼裝備了T-54中型坦克和T-10重型坦克,這時候AMX-13的75毫米坦克炮根本無法應對這些防護能力在當時堪稱逆天的蘇聯坦克。然而這時候耗費巨大資源的AMX-50重型坦克也面臨著下馬的命運,該坦克原本計劃用於支援AMX-13輕型坦克,但是隨著北約標準的建立,經過漫長研發歷程且通過法國軍方測試的AMX-50因為政治原因而無緣法國陸軍,法軍只能用二手的M47、M48中型坦克和AMX-13輕型坦克苦苦支撐,但是法軍裝甲部隊整體防禦能力依舊堪憂,於是為AMX-13升級火力就被提上了議程。

AMX-13/SS11的誕生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經過現代化改裝的AMX-13/105坦克,雖然是105毫米線膛炮,但是由於剛性炮架沒有駐退/復進機構的原因(就算採用了雙孔炮口制退器也是收效勝微),該坦克發射的穿甲彈裝藥量被縮減,而且破甲彈因為炮彈高速自旋而效果不佳

當時擺在法國人面前的只有兩種選擇,即90毫米坦克炮(CN-90-56)和105毫米坦克炮(CN-105-F1),但是黑豹的75毫米坦克炮裝到10噸重的AMX-13身上已經可以被視為極限了(黑豹坦克的重量為44噸),即使採用了高效率的炮口制退器,火炮產生的巨大後座力將直接通過剛性炮架和車體作用到懸掛系統上,這樣一來懸掛系統勢必會受到損壞,最後法國人不得不減少90毫米坦克炮和105毫米坦克炮炮彈的發射藥裝量,這樣一來在發射動能穿甲彈時威力會大打折扣,而且在發射空心裝藥破甲彈時因為線膛炮的原因,金屬射流會在高速離心現象的作用下向四周分散,破甲威力同樣影響不到蘇聯的一眾裝甲怪物(直到G型彈藥的出現才改善了這一問題),就在這時法國人將目光放到了剛剛在二戰興起的反坦克導彈上面。因為發射一枚反坦克導彈只需要一個發射架,而且不受火炮口徑的限制,能在不大幅改變機動和防護的情況下有效的提升火力,最後這種制導武器的射擊精度理論上要優於炮彈,這一點對於觀瞄系統極其落後的AMX-13來說尤為重要。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上下圖分別為SS-10反坦克導彈和SS-11反坦克導彈,兩者在外觀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後者的尾翼面積較小,這兩型導彈在發射時尾部有曳光管發出強光便於射手追蹤

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導彈是德國在二戰期間研製的X-7“小紅帽”反坦克導彈,但是該導彈還沒有來得及接受戰爭的檢驗,二戰就結束了。戰後法國北方航空公司研製出了SS-10反坦克導彈並於1956年裝備法軍,SS-10也是世界上最早裝備部隊的反坦克導彈之一。這種導彈彈長0.86米,後部有十字尾翼,每個尾翼後部都有控制翼面,該導彈是典型的第一代反坦克導彈,採用目視瞄準與跟蹤,有線指令制導:首先炮手瞄準目標,當目標進入攻擊範圍後發射導彈,並通過尾部的強光信號追蹤導彈並觀察距離目標的位置,由操縱桿通過導線調整導彈的控制翼面,使其飛向目標直至擊中。這種制導方式極其考驗射手的能力和導線的強度,SS-10反坦克導彈的飛行速度只有76米每秒,這樣雖然有利於射手從容的控制導彈飛向目標,但這也意味著攻擊時間的變長,敵方目標完全有時間發現己方攻擊車輛並進行反擊或者是逃離。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AMX-13/SS-11坦克,從頂部的紅外追蹤儀判斷此時的SS-11反坦克導彈已經完成了升級,成為了紅外製導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最早的SS-11在制導方式上和SS-10一樣,都為目視瞄準與跟蹤,有線指令制導),射手瞄準目標同時向目標發射紅外光束,導彈發射後彈首的紅外導引頭追蹤反射的紅外輻射直到擊中目標

不過SS-10反坦克導彈和AMX-13輕型坦克的結合並不是很順利,因為SS-10反坦克導彈終究是最早期的產物,只是解決了一個有無的問題,射程太近(1600米),藥形罩的設置不合理使得其破甲威力有限、飛行速度太慢等這些都是問題。很快法國人就在SS-10的基礎上研製出了SS-11反坦克導彈,該導彈的射程約為3000米,飛行速度為148.8米每秒,最大破甲厚度高達554.2毫米,這樣威力巨大的彈藥想要用到AMX-13的常規坦克炮上幾乎就是天方夜譚,但是反坦克導彈做到了。只不過SS-11反坦克導彈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武器被放置在炮塔上方兩側,此外炮塔內部也加裝了炮手的觀瞄、操作設備,並不是取代原有的75毫米坦克炮。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正在放置SS-11反坦克導彈的法國坦克兵,但是這種彈藥的可靠度離替代坦克炮卻差的很遠很遠,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火力。後來法國人還在AMX-13坦克炮塔兩側安裝了四聯裝的霍特反坦克導彈(如下圖),該導彈1977年裝備部隊,由德法兩國共同研製,為第二代反坦克導彈,採用的是光學瞄準、紅外跟蹤、有線指令制導的方式(此外還有主動紅外製導版本),這種制導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解放了射手,射手只需要時刻瞄準目標,紅框內就是其紅外追蹤儀

AMX-13/SS-11坦克,高盧雄雞在紅色鐵流下的無奈選擇

不過作為應對蘇聯鋼鐵洪流的無奈產物,AMX-13/SS-11坦克很難說是一款成功的設計,而問題就恰恰出現在其引以為傲的SS-11反坦克導彈上面,首先就是制導問題,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的飛行速度一般不會超過150米每秒,一旦超過這一速度,射手就會反應不過來,而SS-11反坦克導彈的飛行速度是148.8米每秒,在制導過程中訓練有素的射手必須保持高度集中來操作導彈,稍微的干擾都有可能使其前功盡棄,此外SS-11反坦克導彈戰場適應能力極差,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故障,有時候乘員為了減少故障率不得不降低坦克自身的正常性能發揮(比如刻意降低速度,減少顛簸),而且SS-11反坦克導彈前戰鬥部、後運載部、電池是分開儲存在車體內部的,佔用本就有限的車體空間不說(該彈重30公斤,長1.168米),重新組裝並安裝在炮塔上時十分的麻煩,這些都讓裝備該坦克的法軍部隊叫苦不迭,到了1967年首批生產的AMX-30坦克開始陸續裝備法軍,法國人終於有了一款像樣的坦克應對東方的鐵幕,AMX-13/SS-11這款臨時拼湊的產品也逐步的退出了法軍的戰鬥序列。

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