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問一個愚蠢的問題,芯片裡有由成千上萬的晶體管,為什麼在網上搜索晶體管圖片都非常大?

微笑琳----


晶體管是一個很大的類型,樣子千差萬別,尺寸更是多種多樣,芯片裡的晶體管尺寸是納米級別,題主網上搜索到的晶體管(如下圖),屬於分立元件,就是獨立的零件,尺寸較大,單個製作成本較高(相對於納米級別晶體管),但製作技術較低。

這種晶體管作為零配件焊接到電路板上,可以用肉眼看到,常用在較大功率(相對於芯片內集成的晶體管)、比較簡單、低成本的電路設計上,如下圖。下圖中的三極管就是晶體管。

芯片內集成的晶體管具有尺寸極小(見下圖)、功耗極低、製作技術較高(納米級別的需要光刻),但因為規模效應,一個芯片內常常集成數以億計的晶體管,所以分攤到每個晶體管上,製作成本又極低,比印刷一個字符還便宜。

成本有多低呢?蘋果A13芯片集成了85億個晶體管,成本64美元,按現有匯率計算,約合人民幣448元,平均每個晶體管成本為0.00000527059分錢,而一個分立元件晶體管,便宜的每個要幾分錢,貴的則要好幾元,比芯片集成的晶體管貴差不多10萬倍。

不過,無論晶體管價格、尺寸差別有多大,它們的原理都一樣,都有柵極、源極和漏極(如下圖),這三個極即使在尺寸較大、肉眼可見(第一幅圖的)的晶體管也看不到,它們被封裝到陶瓷、塑料或金屬批帽中,我們能看到的是連接它們的三個引腳。

芯片的世界神奇、偉大,由於它是現代工業世界的麵包,所以成為大國競技的籌碼。對此感興趣,可以關注我閱讀頭條專欄《大國芯片戰爭之狂野硅谷》,從晶體管發明講起,全面展示大國間為芯片展開的高科技戰爭,以及臺前幕後精彩故事,可提升自身知識價值維度,瞭解當今高科技世界運作秘密,加強自身社會適應力。



魔鐵的世界


感謝您的閱讀!

在麒麟990中,一塊僅有113.31平方微米的地方,被放入了103億顆晶體管,你可以在下圖看到,麒麟990密密麻麻的晶體管。

而晶體管實際上我們是看不見的,只能通過用高倍電子顯微鏡放大10萬倍才能夠看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知道晶體管看似很小,拍出來的效果很大。晶體管的低成本、靈活性和可靠性強:下圖是三柵極晶體管。

實際上,在之前,有一家叫做Cerebras Systems的公司發佈的世界最大芯片“WSE”:

這是由臺積電16nm工藝製造,並且它還擁有46225平方毫米麵積、1.2萬億個晶體管、40萬個AI核心、18GB SRAM緩存、9PB/s內存帶寬、100Pb/s互連帶寬,功耗也高達15千瓦。

所以,別看芯片小,更別小看晶體管,它們的層級排序,所以能夠更好的帶來性能優勢。未來,即使3nm的工藝節點,也會存在問題。

總結下:能夠拍攝出極大晶體管,主要是因為在特殊設備下,可能是顯微鏡等等。當然,知道也沒有意義,處理器的能力不僅僅一個晶體管發揮的,還是其他方面,比如CPU或者GPU 的能力等等。


LeoGo科技


    華為的麒麟990處理器,採用了7nm工藝製程,集成了103億個晶體管。這103億個晶體管密密麻麻的分不到只有指甲蓋大小的手機Soc中(14mm*14mm)。比拇指還小的芯片集成了上億個晶體管,那麼小的晶體管是什麼樣子的呢?下文具體說一說。

    一個晶體管的結構

    晶體管主要由源極(Source)、漏極(Drain)、柵極(Gate)組成,大體結構如下圖所示▼。

    集體管工作時,電流從源極(Source)流入漏極(Drain),柵極(Gate)相當於閘門,負責控制兩端源極和漏極的通斷。電流會損耗,柵極的寬度就決定了電流通過時的損耗,直觀的表現就是手機的發熱和功耗,柵極的寬度越窄,功耗越低。


    柵極的寬度,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XX nm製程工藝,比如麒麟990採用了臺積電7nm製程工藝。


    手機處理器

    簡單說一下手機處理器,即Soc。處理器不僅包含了CPU,還包括了GPU、DSP、ISP、內存控制器、基帶等等,而這些都集成到指甲殼大小的芯片中:

  • CPU單核性能決定了程序打開速度,蘋果手機的A處理器單核性能可以說“天下無敵”了;

  • GPU性能決定了遊戲幀數,高分辨率顯示輸出,如果GPU性能差,那麼大型遊戲就會卡頓;

  • ISP性能決定了拍照的畫質和體驗,典型的例子就是MTK的處理器,拍照畫質一般;

  • WiFi模塊決定了手機無線速率和穩定性,大部分手機僅支持雙通道;

  • LTE性能決定了4G上網的速度,信號的穩定性,蘋果手機是個例外,沒有自己的基帶,集成了英特爾基帶的iphone xs系列手機頻繁出問題。


    總之,網上看到的芯片圖片,能看到晶體管的佈局,都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放到了幾十萬倍的結果。指甲殼的芯片集成了上億顆晶體管,包含了CPU、GPU、ISP、基帶等模塊,各個模塊之間可以高速通信。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可以多多點贊哦,也可以隨手點個關注哦,謝謝。

Geek視界


因為小的拍不到圖片。

現在CPU已經開始使用10nm的技術製造,雖然並不代表晶體管就是這麼大,但是一粒灰塵都比晶體管大得多,這麼小的尺寸基本上只能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想要拍到應該只能在芯片還沒封裝的時候,在無塵室裡才行。這應該只有cpu生產廠家內部才能拍到,決算他們內部有,這些圖也不可能流傳出來。

下面一張是40倍顯微鏡下的暴力拆解的CPU芯片圖,型號是Pentium D 820,製程是90nm。

下面是一張800倍

完全看不出來這是晶體管,只有很多色彩斑斕的點,顯然顯微鏡的放大倍數不夠。估計萬倍或者更高的放大倍數才能一窺真容。

晶體管有很多種,LED燈也是晶體管的一種,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里晶體管拍不到,所以平時搜索晶體管顯示的都是像led燈這種相對較大的。


科級雞


問題:小白問一個愚蠢的問題,芯片裡有由成千上萬的晶體管,為什麼在網上搜索晶體管圖片都非常大?

回答:現在的CPU真的很小很小很小很小,但是網上的晶體管圖片都非常大,因為大部分都是渲染圖來的。


我們看到的當然是一塊芯片的圖片,但是有人用X光一照就能看到它的面積和分佈圖了。

實際上,麒麟990也只有指甲蓋一樣的大小的,比圖中的還要小,然而這麼小的面積中,竟然能夠容納了103億顆晶體管。

那麼,網上能夠看到一根一根的晶體管的圖,它們是真的把晶體管放大並且拍照嗎?這個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是實際上更多的是渲染圖。即使是專利圖,也是做一個示意的而已。

(某個晶體管和半導體專利的示意圖)

也就是說,大概的晶體管是怎麼樣的,然後根據設計的需求,覺得怎麼好看,就怎麼P,進行視覺渲染,這是方便宣傳或者是教學的時候使用。

真正的晶體管並不是這樣的!即使是通過專業的顯微鏡,放大了10萬倍,實際上的情況跟我們網上的渲染圖也是不一樣的!

說白了,網上的晶體管的圖,大部分都是為了好看,而P得很好看的。


太平洋電腦網


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如果從事的不是這個行業,就會覺得很陌生,俗話說:隔行如隔山!

晶體管只是一個統稱,可以包括:二極管、三極管、穩壓管,也可以是功率管、放大器等等。總之,晶體管都是由半導體材料加工而成的。我們又經常把它們歸屬到分立元件一類。

隨著世界上電子科技的發展,開始出現了集成電路,再後來又推出了門陣列GAL、PAL 以及可編程的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也就是將所有的電路集成到一小片半導體材料“硅鋼片”上,通過高精度的光刻機來實現這種高尖端的製造工藝!而這些芯片其實就是由無數個最基礎的晶體管電路搭建、組合而成的!

如果說你在網上見到的晶體管很大,那說明你看到的只是一些大功率的管子。它們通常適用於電流很大的強電控制場合,所以採用的晶體管功率也一定很大。而功率大就要求其散熱性能一定很好,而要達到良好的散熱就只能加大功率管的體積!具體原因還有很多,這裡不在多述了!


MM8421


很好理解!你在網上看到的晶體管我們稱為分立元件,要安裝電路板使用的,所以必須有安全的封裝,體積很大。

而我們常說的芯片屬於集成電路,顧名思義!把大數量的微晶體管集成到一個小芯片裡,下圖為一款芯片的內部設計圖,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當然這就不可能一個個的做了,所以就有了光刻等等技術。

用一種簡單的描述:就是一個硅片,然後在上面做光刻,接著做腐蝕,上面做沉積,然後在上面做離子注入,等等最後才是切割、封裝。然後形成各種各樣的芯片,見上圖。

而這個密密麻麻的晶體管數量,專業名稱叫MTr/mm²,即每平方毫米X百萬個晶體管表,上圖是不是很恐怖?體積就太小了。

按照摩爾定律:每隔 18~24 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便會增加一倍,芯片的性能也會隨之翻一番。

2020年伊始,臺積電、三星已經完成了奔向 5nm、3nm,臺積電在中國臺灣的第一家3nm工廠將於2021年投產。

即將發佈的apple A14芯片,採用了5納米工藝,擁有125億個晶體管。


就是這麼簡單!您理解了嗎?



叮噹新科技


晶體管是一類器件的稱呼,因為它是刻蝕在多晶硅上的,所以叫做晶體管,英文名叫transistor,其主要詞根就是trans,表示跨越或轉換,意思就是將小電壓轉為大電壓。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凡是刻蝕在多晶硅上,能實現電壓放大的器件都叫晶體管。



晶體管的體積和放大能力、輸入電壓和輸出電壓有關。一般來說,體積越大,輸出電壓和輸入電壓也就越大。我實驗室日常用的晶體管最大功率能達到幾千瓦,因此需要很大的體積(不然連熱都散不開)。現在手機信號塔用的晶體管最大的功率大概在幾十瓦。



芯片中的晶體管的功率非常小,整個芯片的電壓一般是5V或者3.3V,整個手機CPU芯片的功率一般在幾十毫瓦,因此分到每個芯片的功率非常微弱,因此手機CPU芯片中的晶體管更多被當成一種開關,而不再是電壓放大。很多個開關在一起就可以組合出非常多的信息,因此能實現非常複雜的功能。(下方圖片展示的是設計軟件中的晶體管,黃色方框中有兩排3個方框,每排3個方框就組成一個晶體管的3個引腳,每兩個方框之間的距離由工藝決定,可以是7nm或者幾十nm)



實際上,晶體管屬於固體電路(管子在固體中工作),與之對應得還有真空管,比較有代表性的真空管包括迴旋管和相對論管等,現在最大功率可以達到十萬瓦級別(可以參考高功率微波源這本書),由於高功率真空管經常用於軍事,我就不多說了。


吾知難


真想不到,華為麒麟980處理器超越美國芯片,靠的竟然是這小小的晶體管。

我們都知道,在手機的結構中,處理器芯片是至關重要的一枚硬件。那你可知道,這枚處理器在手機中承擔了哪些作用?

2019年,是我國5G通信發展的元年,在進入5G時代以後,手機處理器芯片不再僅僅承擔以前運算處理和圖形處理兩大功能。從華為的麒麟990開始,它揹負了第三大功能,那就是5G傳輸。很多人都知道,一枚處理器芯片的體積是非常小的。而在網上搜索到的晶體管圖片大,那可能是在高倍顯微鏡下的放大照片,其目的只是為了讓大家對其結構的瞭解更方便而已。

從第一顆真正意義的晶體管被髮明出來,至今已經71年的時間。晶體管從一個龐然大物變成了如今的細如塵埃,其體積的變化同時促進著世界計算機工業的發展。晶體管的技術進步代表了世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史。

1948 年,馬塔利和維爾克在法國發明瞭點接觸式晶體管,第一臺晶體管誕生(因體積大,單位為“臺”);

1950 年,日本的西澤潤一和渡邊寧發明了結式場效應晶體管(JFET)。1952 年,基於晶體管的助聽器和收音機投入市場;

1954 年,貝爾實驗室的坦恩鮑姆製備了第一個硅晶體管,同年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 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1959 年,仙童公司的諾伊斯(他後來創立了英特爾公司)用鋁作為導電條製備集成電路。從此,集成電路的時代開始了。

1965年,仙童公司的摩爾提出了摩爾定律(Moore’s law):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摩爾定律的初衷,是基於之前晶體管發展進度的經驗推算,沒想到揭示了未來幾十年芯片技術的發展速度。


在PC和手機中,晶體管的數量直接影響著運算速度。去年的華為麒麟980芯片一經發布即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正是因為其首發了全球第一顆使用7nm製程工藝的手機處理器,這顆處理器的晶體管數量達到了69億個。

而今年發佈的麒麟990處理器,更是在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集成了103億個晶體管。


看到這裡,網友可能會問【“如果按照摩爾定律,會不會發展到針尖大小就能集成100多億晶體管呢?”】,很遺憾的告訴你,可能做不到了。

因為從物理特性方面來講,7nm是硅晶材質半導體的物理極限。在集成電路上,晶體管之間的源極和漏極基於硅元素連接。而一旦晶體管之間的柵長(間距)低於7nm,硅元素就會發生量子隧穿效應,而無法再保持其半導體的物理特性。針對此瓶頸問題,現在的科學界主要有兩種解決方案:

1、將晶體管佈置結構從水平變成垂直,建立層層相疊的多層電路。

2、研究更優質的元素來代替硅基晶體管:據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碳納米晶體管其性能大大超越現有的硅晶體管,它所通過的電量比硅晶體管高了1.9倍。


值得鼓舞的是,我國在突破晶體管技術瓶頸方面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大有後來居上的勢頭。

在今年上半年,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專家表示,目前團隊已經研發出了3nm晶體管。但是由於從研發成果轉化到投入實際使用尚需漫長的道路。在此,還是期待中國的半導體工業早日躋身高端,走向世界。



手機故事匯


謝謝您的問題。晶體管的設計是要求不斷縮小的,網上的圖片都是放大的。

無法想象的晶體管數量。晶片的性能提升必須要容納更多的晶體管。英特爾公司推出的Stratix 10 GX 10M芯片,包含了433億個晶體管。美國AI初創公司Cerebras Systems宣佈自己研發了世界最大的芯片WSE,包含了1.2萬億個晶體管。全球超級計算機下一個時代將是E級超算,每秒將達到百億億次浮點運算,難以想象芯片會含有多少個晶體管。


不斷壓縮的晶體管體積。這裡就會涉及nm工藝,nm實際上講的是柵極的大小,也可以理解為柵長距離,包括28nm、14nm、7nm,距離尺寸越來越小,芯片的體積也會越來越小,工藝製程越來越高。由於柵極越短,電流流通越快,功耗和成本就越小,但是晶體管的數量還要不斷增加以保證性能,所以晶體管的尺寸也要不斷變小。而且,對於硅材料芯片,7nm似乎到了物理極限,需要研發新的材料,才有可能能裝進更多的晶體管。

拍照片的問題。這是用特殊的儀器,比如電子顯微鏡放大1000倍,才能拍到晶體管的照片,放到網絡上讓大家學習觀看。7nm是什麼概念?肉眼能看到嗎?也許就一粒灰塵。而且要想拍得清楚,必須在封裝芯片之前。以後要想拍攝清楚晶體管,估計放大儀器也得升級。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