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巡撫被殺,嘉靖反應不如咸豐

正德十六年,巡撫甘肅、都御史許銘在鎮守太監董文忠、總兵李隆面前被虐殺,掌軍兩大員竟然不能救援,使得天下言官、兵部尚書極為憤怒,要求嘉靖皇帝嚴查此事真相。

此次兵亂其實是在總兵李隆地指使下發生的。面對朝廷調查結果,嘉靖一心想維持邊疆穩定,故意袒護總兵李隆,終於造成“真兇”逍遙法外,只是被“降二級調用”。

巡撫甘肅、都御史許銘被殺原因簡述

正德十六年十二月許銘被殺,半年多後,新任巡撫甘肅都御史陳九疇彙報了兵變的整個過程。許銘在十六年六月份到達甘州後,改掉了許多陋習。特別是李隆吃空餉的問題事發,許銘一來,李隆再也不敢了。因此,極為憤怒。

十二月發月糧的時候,李隆因為屢次以二人是同鄉的情誼,屢次勸阻許銘不要過於認真,許銘都言辭拒絕。

面對巡撫被殺,嘉靖反應不如咸豐

李隆便指使手下將官楊淮、蘇秀給手下三天干糧,讓他們在“三堂演武”的時候,看到許銘來了,該喊軍號的時候,所有人都不出聲,給他顏色看看。然後,把軍隊駐紮在城外三天示威。

結果,到了十二月二十六這一天,手下士兵在圍攻許銘的時候失控。許銘被殺的時候,他的次子脫掉衣服跟隨僕人跑出躲到了董文忠的家中。數日後,李隆率人來收拾許銘的遺骨,分散孝布給眾人。董文忠說:給許二歌一份吧。

李隆一聽呆住了,忙問:他在什麼地方?

董文忠言道:就在我家裡。

董文忠聞言大驚失色,默然不語。在為許銘守靈的時候,突然一名紅衣男子形似許銘,高呼:我兒在何處?在哪裡?難道被你們虐殺了嗎!我兒何在!

為之守靈的軍人們見狀各個跪倒在地,磕頭認罪。人們都說是許銘的冤魂來了。許銘忠肝義膽、節操清苦。如今變作厲鬼,天下可嘆他。李隆經此一事,至今不敢到許銘被殺之地,其實是他心中有鬼!

我請求斬殺李隆梟首藁街,以慰許銘的靈魂。

兵部尚書彭澤也上疏:李隆就是主謀,請將他監視居住等候處罰。甘肅監察御史會同巡撫陳九疇的奏疏,應該派人逐一核查。

面對巡撫被殺,嘉靖反應不如咸豐

嘉靖一聽,要求科道文武官員在午門前集體覆審此案。最終得出結論:李隆法雖罹於謀殺,情又涉於謀叛。

嘉靖一聽,這才命令三法司、錦衣衛等各派一名官員前往甘州進行審理。最終,李隆也認了罪。在這種情況下,嘉靖罷了李隆的總兵一職,降二級調用。

對於嘉靖不殺李隆的原因,許多人都明白,無外乎就是怕邊關眾將特別是亂兵被激發造反。但當時,就有給事中陳時明指出:

李隆作為邊關將領,他殺害許銘已經非常明白。這時萬歲再派人去調查,李隆如果狗急跳牆那可就麻煩了,如果像唐朝的僕固懷恩那樣引外兵進入,那可就麻煩了。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殺掉李隆。

但嘉靖並未聽從,仍然只是除李隆的總兵一職,降二級調用。

其實,歷史上高官被殺的情況並不少,明朝有、清朝也不少。但是,被軍人指使殺害、統治核心也明知真相,反而繼續任用指使軍官的情況並不多見。

2017年7月13日到29日,我用五篇文章介紹了“雲南巡撫鄧爾恆被殺”一案。其實質和嘉靖朝許銘被殺一案是一樣的。本文簡短介紹一下民族英雄鄧廷楨之子被殺一案。

面對巡撫被殺,嘉靖反應不如咸豐

雲南巡撫鄧爾恆被殺一案簡述

咸豐十一年五月乙未(初八,即6月15)也就是咸豐皇帝駕崩前40來天,愛新覺羅·奕詝極為憤怒地指責雲南巡撫鄧爾恆被殺一案錯訛之處甚多。咸豐直接指出,這裡面有重大案情。

鄧爾恆是民族英雄鄧廷楨之子,1861年時任雲南布政使的他在五個月內先後被任命為貴州巡撫、陝西巡撫、雲南巡撫。去貴州的路上,他接到聖旨命他去陝西做巡撫,所以,連忙和家人北上到了雲南曲靖。曲靖曾經是鄧爾恆在雲南為官的起點,再加上他本身就是雲南布政使,因此,被安排在知府衙門別院居住。這時,轉任雲南巡撫的聖旨還在路上呢。

當夜,有劫匪殺入將鄧爾恆殺害。雲南代理巡撫徐之銘(1854年以按察使身份領兵,進入雲南官場剿滅當地民族起義。當時,因為違抗咸豐命令被罷官。因為,新任巡撫、總督都沒有到任,徐之銘暫行代理巡撫一職)上奏:鄧爾恆為了保護財物與劫匪搏鬥被殺。

咸豐當即就指出了此案的諸多疑點:

鄧爾恆明知自己沒帶什麼財物的情況下,為何要和劫匪搏鬥,而且還被紮了多刀!

鄧爾恆作為巡撫自然有軍卒保護,你徐之銘派去的兵在被殺當晚去了哪裡?

鄧爾恆作為巡撫乃是朝中大員,他被殺乃是重大案件,為何不等詳細審問,抓到犯人後就立即殺了?

鄧爾恆被殺時的兩個僕人在哪裡?他們應該最知道實情,為何沒有供詞?

面對巡撫被殺,嘉靖反應不如咸豐

以上四個問題都是咸豐在奏摺上的直接質問。可見咸豐非常明白。其實,咸豐鑑於天下大亂一直對徐之銘比較忍耐,雲貴總督、左宗棠的伯樂張亮基都被徐之銘逼走了,咸豐都在隱忍。

徐之銘之所以被罷官,就是因為徐之銘自從進入雲貴之後,經常利用自己的權力收買人心,聽他話的人就“給官、給錢”,即使你是叛亂者也行,那就“收撫”。你不聽話呢,就算你是官軍、就算你已經投降了,也得把你逼反。要不然,都被“收撫”了,徐之銘的軍權也就沒了。

張亮基則完全聽從咸豐指令:不論回漢、剿撫並用。

哪知,徐之銘作為巡撫基本架空了雲貴總督。咸豐對此非常不滿,到了1861年,徐之銘做得越來越過分,雲南按察使等一些官員都藉故逃離雲貴官場。

這也是為什麼,咸豐四五個月的時間竟三次調任鄧爾恆,其原因就是針對如何去除徐之銘兵權,且把變亂的危險降到最低程度。

去貴州做巡撫,就是為了制衡徐之銘,防止徐之銘再控制貴州軍政大權;

去陝西做巡撫,是看重鄧爾恆的能力。當時陝甘地區民族起義苗頭已經出現,為了防止雲貴川民族起義延燒到西北,造成整個大西北動亂,想讓鄧爾恆將其阻斷。

面對巡撫被殺,嘉靖反應不如咸豐

任雲南巡撫,主要是經過咸豐、肅順等人商議,徐之銘已經掌控了雲南軍權、政權,必須要有一個強勢的人替代他。鄧爾恆在雲南官場十數年,他的手下、同僚遍佈雲貴,可以說是雲南唯一能夠抗衡徐之銘的人物。

也正因為如此,徐之銘接到鄧爾恆被任命為雲南巡撫的聖旨後,讓手下人假扮劫匪殺害鄧爾恆。

咸豐對徐之銘非常憤怒,立刻命令躲在外地的雲南官場人物立刻趕回雲南,先後任命劉源灝、福濟為雲貴總督去雲南赴任。結果,劉源灝躲在四川駱秉章軍隊中沒敢去雲南;福濟則在路上就是慢騰騰地走,直接拖到咸豐去世、慈禧政變。

咸豐又命令前雲貴總督張亮基、前雲貴總督劉源灝,在四川總督駱秉章大帳中商量兵進雲南的問題。慈安、奕訢、慈禧為代表的“兩宮一王”發動政變殺了“八大臣”後,又任命潘鐸為雲貴總督,催促其迅速前往昆明。潘鐸的舉動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他只帶著家人、經過喬裝改扮後,“空降”昆明成功。

就在這時,雲南、貴州方面不喜歡徐之銘的部隊也前往四川投奔張亮基,例如貴州提督林自清。四川總督駱秉章則率四川、貴州、部分雲南部隊準備進入雲南。

潘鐸到了昆明之後,徐之銘竟迅速投降。潘鐸火速將徐之銘派的兇手正法後,對徐之銘這個指使者沒有進行處理。清廷隨後下旨,將徐之銘降職後繼續任用。一年多後,徐之銘病死。

面對巡撫被殺,嘉靖反應不如咸豐

嘉靖處理得比咸豐、慈禧差遠了,但嘉靖之所以這麼做,最大的可能是:體現自己的獨立性

從咸豐、慈禧當時所面臨的危險看,要比明朝嚴重得多。當時整個中國,南方有太平軍、北方有捻軍,西南雲貴川起義,西北的新陝甘(青寧)的被侵略、民族起義也即將爆發。由此可以說,咸豐的膽量是比較大的,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仍罷免了徐之銘、準備對其動手。

咸豐病重離世,“兩宮一王”發動政變殺死“八大臣”(1861年11月2日)後,清廷面臨的危險就更大了,甚至有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地主武裝,因為肅順被殺而激發其再次變亂的可能。

在此情況下,慈禧、奕訢等人選擇“暫時隱忍”方式,留下徐之銘,在時間衝擊中逐漸剝奪其軍權,使之無法狗急跳牆,最終,在各種原因下病死。

相反,嘉靖時期的“九邊兵亂”問題,表面上非常嚴重,但實質上對其統治威脅並不大。

其一:邊關守將沒有真正控制一鎮勢力,“三堂”制度下,或者巡撫,或者鎮守太監都可以有效防止總兵一股獨大。

其二:包括京官、其他邊鎮將領在內的文武都能有效聽從皇帝命令,至少沒有出現像清廷所面對的局面:讓誰去當總督、去當巡撫,誰都不敢去。

其三:總兵只是為了私利,希望用兵變奪得更多的好處而不是造反。

面對巡撫被殺,嘉靖反應不如咸豐

那麼,兵變的原因是什麼?無外乎就是腐敗,邊關將領也沒有勾引蒙古勢力造反的意圖。大同兵變勾引蒙古勢力的案例,是在嘉靖十二年才發生的事情。那麼,大同兵變首領引蒙古進入的原因,也是在嘉靖拖延對邊鎮進行吏治整頓的情況下發生的。

嘉靖是一位非常聰明的皇帝,但是他的聰明屬於一種小聰明,主要是“對權位的依戀”遮蓋住了他的雙眼。

“九邊兵變”不斷髮生,主要原因在於正德朝的“遊戲皇帝”“宦官專權”十五年來的縱容。導致腐敗問題、吃空餉問題、軍事訓練缺乏問題越來越多,而這些都需要“吏治整頓”,而不是“大禮議”之爭。

“大禮議之爭”只是嘉靖為了顯示自己特立獨行、皇權至高無上的無道理作為。在什麼時代應該說什麼樣的話,在封建社會,嘉靖的要求其實沒有什麼道理。這個道理,在我們平常百姓的“過繼”問題都能理解。在此就不贅述了。

其實,在許銘被殺的問題上,嘉靖更多也只是表達一種:不願意聽從文官、舊臣的意見,顯示自己的獨立性。其實,這種情緒化表現,我們可以用更熟悉的語言概況,那就是:耍個性。

面對巡撫被殺,嘉靖反應不如咸豐

明朝皇帝的主要問題就是“耍個性”的太多,在封建社會,皇帝該有的是責任而不是個性。

個性是針對個人;但在封建社會的皇帝則是“天子”,每個行業、職業都有自己的職業守則,皇帝也是如此,個性太強是不行的,致亂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