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中晚唐八代帝王,独善其身一生的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少有的对仕途不是很上心的人,但也正因为此,才躲过了中晚唐多次政治风波,最后平稳的以正部级刑部尚书、开国县候致仕,一生独善其身。

经历了中晚唐八代帝王,独善其身一生的白居易

(白居易)


【邦有道则智】

年轻时的白居易可不是这样,也是个兼济天下的有为之士。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27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入朝为官,但一直到十年后的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才是个小小的从八品上左拾遗。

左右拾遗是武则天时期设立的官位,意思是拾遗补阙,“掌供奉讽谏”,负责指出皇帝的错处,并推荐人才,是个官位不高,但位置相对重要又很有显示度的职务。

当然了,之前的杜甫、陈子昂,最高官位也不过是这个拾遗,都是唐代著名才子,能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出仕,对一生影响非常大。

在左拾遗位置白居易算是尽心尽力的,先后为元稹被贬、宦官吐谷承璀领兵平叛等多事上书进谏,有些唐宪宗听了,有些没听。

尤其是吐谷承璀之事,唐宪宗有些不高兴,说白居易这小子,我亲自提拔到这个位置,现在却对我无礼,真是没办法。

实际上白居易比唐宪宗还大六岁,但官小地位就低,连年龄都会被别人看小了。

唐宪宗在位大部分时间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帝王,并非是真的要处置白居易,加上当时的宰相之一李绛在旁边和稀泥,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但即便是这样,白居易在左拾遗位置也没做多久。两年之后,唐宪宗给了白居易一个特殊优待,让他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官位。白居易就以侍奉亲人为由要求到京兆府当事务官,那里相对待遇好一些,唐宪宗就授予白居易京兆府户曹参军的职务。随后,白居易以母亲去世离职守丧三年,直到元和九年(814)冬天才重新入朝。

要说唐朝对士大夫还是非常优待的,回来了就是太子左赞善大夫,正五品上。当时白居易43岁,比起韩愈47岁才到五品,中间断了几年的白居易仕途丝毫没受影响。

经历了中晚唐八代帝王,独善其身一生的白居易


【一生中唯一一次受挫被贬】

但第二年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卷入了一次政治风波。

当时朝廷正在对淮西用兵,武元衡是继李吉甫之后的主战宰相。不甘失败的藩镇派人当街刺杀了武元衡,之后的宰相裴度也受伤。

此案一出,“京城大骇”,性质太恶劣了,是对唐王朝整个官僚体系的严重挑战。唐宪宗把士兵几乎遍布了整个长安捉拿刺客,同时加强了宰相和大臣的安全保卫。

可惜一连几天,也没能找到线索,唐宪宗下诏,能捉到刺客的赏钱万贯,授予五品官位。

要说唐宪宗对武元衡被刺一案是非常重视的,估计每天都要和重臣商量对策。但国家还要继续维持运转,正在进行淮西平叛战事不能中止,在没有捉到刺客找到背后主使之前,不宜轻举妄动。

武元衡是六月初三被刺杀的,六月初十就有了线索。经人举报,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驻京办事处里捉到了八个人,对王承宗指使刺杀武元衡之事供认不讳。

后来虽然知道是个错案,真正的背后主使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但当时的形势,一是必须尽快认定一个凶手来平息朝野上下的愤怒和恐惧,二是王承宗也已经反叛,和朝廷已经对峙了多时,认定王承宗为凶手不算冤枉。此案细节早已湮灭在时间长河当中,也许是王承宗和李师道二人同谋亦未可知。

此时,白居易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经历了中晚唐八代帝王,独善其身一生的白居易


话说的一点儿没错,但皇帝和宰相们不就是在做这件事情么?所以说白居易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大家焦头烂额之时,你个不管事儿说了这么一句,管事儿的人心里自然就不舒服。但上头对白居易还是很宽容的,只是说白居易并非谏官,不应当在正牌谏官上书之前就表态,不符合程序正义。

上头有了这么个意思,自然就有趋炎附势的小人出现。白居易前半生太顺了,又有名声、官运又好,另外也许白居易做的讽喻诗也确实让一些人不舒服。

有人拿出了白居易几年前的事情说事儿,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为赏花而坠入井中去世,而白居易写过《赏花》、《新井》等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于是上头顺水推舟,把白居易先贬江表刺史、再贬江州司马。其中第二次被贬,是时任中书舍人的王涯上书,说白居易问题严重,刺史不足以惩罚,才又降级为司马。

王涯此人不久之后任职宰相,但因对朝政毫无建树而被唐宪宗免职。王涯和白居易经历相似,早几年出仕,也做过左拾遗,也是擅于写文章。也就是说,王涯和白居易可以算是同事,又基本上是一样的上升路线,不排除王涯是想要减少一个竞争对手而对白居易下手的可能性。

这种用诗文说事儿,是读书人特有的心机。

经历了中晚唐八代帝王,独善其身一生的白居易


【庐山草庐】

这次被贬是白居易人生的一次转折,年近五十的白居易对仕途再无想法。

在江州的白居易很是舒服,在庐山建造了一座草庐,每日与周边僧人往来,经常几个月才回官衙一次,地方官知道白居易是有大来头的人,对此不闻不问。

白居易当时的写给好友元稹的信中也表露了自己的态度,认为自己的名声已经足够了,如果还仕途亨通,自己就太受上天眷顾了。

又想到杜甫、陈子昂、孟浩然、孟郊、张籍等人,或者只是小官,或者根本就没出仕过。现在虽然自己被贬,但官位仍然是五品,“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子矣。

白居易知足了。

经历了中晚唐八代帝王,独善其身一生的白居易

(庐山)


【邦无道则愚】

白居易是个言行一致的人,生命的后半程一直无心仕途。

无心插柳柳成荫,五年之后的元和十五年(820年),白居易再次被调回长安,这次开始有了红袍穿,真正踏入唐王朝高级官员行列。

当时的唐穆宗是个贪玩儿的青年皇帝,任用的大臣也大多是李逢吉等嫉贤妒能之人,白居易试探着上表劝谏过几回,但见到没有效果,第二年就主动提出要离开长安赴外任。在所有官员都千方百计要到长安当官的大唐,白居易此举简直是另类。

留在长安也没用了,裴度如何,对藩镇用兵也在朝中大臣拖后腿的情况下无功而返。自己又何德何能扭转乾坤,索性眼不见为净,到地方上饮酒赋诗,好好过自己下半辈子吧。

于是,之后的白居易一直在地方上为官,即使任满,也是到洛阳过渡,那里虽然是大唐东都,经济上不比长安差,但政治地位上安史之乱后就大不如以前,麻烦事儿少得多。

经历了中晚唐八代帝王,独善其身一生的白居易

【洛阳豪宅】

在洛阳,白居易终于能有了自己的大宅子。当年刚刚出仕的白居易,在长安买不起房子,一直是租房子住。现在老了,能够在洛阳这个同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一处十七亩的大宅子,白居易非常满足。

宅中有池塘有亭台,白居易先后增建了池东粟廪、池北书库、池西琴亭,并把在杭州、苏州当刺史时收集的天竺石、华亭鹤、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舫,都安置在自己的宅中,还在池塘上搭建了小桥,连通池中几个小岛。

除了饮酒赋诗之外,还学会了酿酒,“味甚佳”;学会了抚琴,“韵甚清”;吟诗,“声甚淡”;朋友送来三方青石,方方正正,上面平滑,白居易经常在其上坐卧。

经历了中晚唐八代帝王,独善其身一生的白居易

【白居易的晚年】

远离权力中心的白居易也远离了麻烦,唐穆宗时期裴度和元稹被李逢吉排挤,与二人交好的白居易未受牵连;李绅和韩愈被李逢吉排挤,白居易置身事外;唐敬宗时期裴度重新回京撵走了李逢吉,白居易仍然不为所动;唐文宗时期“甘露之变”,宦官反扑屠杀了长安官员一千余人,白居易冷眼旁观。

这时的白居易,连外任都不去了,一门心思在洛阳养老。当时一生蹉跎的刘禹锡也来了洛阳,两位文豪唱和游历,都安度了晚年。裴度后期也曾在洛阳任职,三人“酣宴终日,高歌放言,以诗酒琴书自乐,当时名士,皆从之游”。

越是如此,白居易越是高官厚禄。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65岁的白居易还有了一个开国县候的爵位。唐武宗会昌年间,年过七十的白居易不再担任太子少傅的荣誉官位,以刑部尚书致仕。

按《旧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七十六,追赠尚书右仆射,是唐王朝少有的活着正部、死了从二品宰相虚职的大文豪,官位仅次于活着时曾当过宰相的元稹。(《新唐书》记载白居易去世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

经历了中晚唐八代帝王,独善其身一生的白居易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大隐隐于朝”,儒道两门的精髓所在。

这位在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宗八代帝王时期为官的大文豪,能在政治风气日益败坏的中晚唐清醒的避开政治中心、独善其身一生,白居易是有大智慧的。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