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悲歌-一代名將終不得善終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朱元璋為加強集權藉口涼國公藍玉欲圖謀反,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名將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逾1.5萬,史稱 -藍玉案

藍玉(?―1393年),定遠(今屬安徽定遠縣)人 ,明朝開國將領。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

藍玉初入軍中的時候在常遇春帳下 .常遇春是個猛將 人稱常十萬(一人能打十萬可見其猛).常常在朱元璋面前誇其勇猛可見.確實不一般。

洪武四年(1371年), 藍玉隨徵西將軍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錦裡(今四川成都)。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戰中,藍玉隸屬徐達之中路軍。徐達以都督僉事,藍玉為先鋒官,開始先出雁門關,在野馬川(今克魯倫河,位於今中蒙邊境)打敗擴廓帖木兒遊騎。又打敗在土剌河(今土拉河,位於蒙古烏蘭巴托西)擴廓的軍隊,擴廓逃去。

洪武七年(1374年),藍玉又親自帶兵攻克佔領興和(今河北張北),俘獲元國公貼裡密赤等59人。

洪武十一年(1378年),藍玉與沐英一起征討西蕃的叛變動亂。

洪武十二年(1379年),藍玉的軍隊大勝,班師還朝。同年,藍玉被朱元璋封為永昌侯,俸祿二千五百石,並賜予世襲爵位的憑證。

洪武十四年(1381年),藍玉用左副將軍的官階,跟隨徵南將軍傅友德、右副將軍沐英率領王師30萬,向南征討雲南

洪武二十年(1387年),藍玉被明太祖拜為徵虜左副將軍,以徵虜左副將軍身份隨大將軍馮勝北征元太尉納哈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領王師15萬向北徵,大破北元王庭於捕魚兒海.功高志偉.傲氣自然越來越盛。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千古一帝.但出生乞丐.生性多疑..豈容他人耀武揚威.要不不作.要不做絕.但此時的藍玉還沒到非殺不可的地步原因其實對於朱元璋來說很簡單----太子朱標

朱標是朱元璋的太子.生性聰慧.溫文爾雅.做儲君多年 能力過人.最關鍵和藍玉關係甚好.還是親家。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太子妃有是常遇春的女兒.那藍玉就是朱標他舅.所以藍玉是標準的太子黨.朱元璋也就懶得管了.留給朱標做資本以後平定北方用得著。同時朱標的才能壓住他們不在話下.聰慧果決朝中支持者勝多。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朱標英年早逝.朱允炆成了太孫.威望和能力遠不及他爹朱標.朱元璋為了朱允炆將來可以執政無壓力.開始對這些驕兵悍將動手。

朱元璋以藍玉案為契機,不僅誅殺藍玉一門,連傅友德、馮勝、王弼等公侯在內,一律牽連。

大明悲歌-一代名將終不得善終

藍玉一生功績巨大.不能無緣無故就給殺了呀.總得給天下人一個理由吧.好吧.有更好沒有那就編吧。

根據《明史》、《明太祖實錄》等所述,歸納起來不過有這幾點

第一,藍玉嫌自己官小,“玉不樂居宋、穎兩公下,曰:“我不堪太師耶”我怎麼可以在他們之下

第二,藍玉曾向太祖奏過幾件事,太祖都沒有聽,藍玉認為“上疑我矣”。你居然懷疑我

第三;據說曾口出狂言;太祖“病纏身”,太子剛去逝不久,太孫允炆年紀尚小,天下軍馬都是我總著

剩下的一些野史記載和元妃有染.義子勝多. 只知有藍玉和不知有皇上等等等等........這些問題歷朝歷代對於一個如此戰功之人.實在小題大做.再者朱元璋也不是那麼小氣之人.原因其實無外乎就那麼幾個理由。

太孫(朱允炆)年幼根本壓不住這幫驕兵悍將。朱元璋活著沒事.誰能保證我死之後你們不反.說白了不是你反不反的事而是你有反的能力.

朱元璋以極其迅速的鐵血手腕.快速處死藍玉.而藍玉未曾有絲毫反應來看要不是他玩手段和朱元璋差距巨大(但也不至於一點反抗的能力也.沒有).要不就是他確實無反心。事後我們來看確實應該無反之意.否則不可能.束手就擒。

藍玉之死.錯在自己確有驕兵之跡.朱標死後有不懂得隱藏自己.遇到朱元璋這樣多疑的皇帝死是必然的

一代名將.身死族滅.不無嘆息.時也運也 後世評價

大明悲歌-一代名將終不得善終

藍玉一案,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一萬五千多人,“元功宿將,相繼盡矣。”謀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剮凌遲處死,念及藍玉與自己是兒女親家,朱元璋心一軟,寬大處理:碎剮改成剝皮。這樣,劊子手把藍大將軍全須全尾整張人皮剝下來,算是留了全屍,並把人皮送往他女兒蜀王妃處“留念”。明末農民軍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發現了這件“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