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前幾天聽到一個寶媽說她自己和孩子的一件事情,覺得挺引發思考的。這件事情是這樣的,媽媽工作回到家,十分疲勞,看見早回家的爸爸並沒做晚飯,而是在打遊戲,媽媽十分生氣,這時寶寶走過來,看見孩子手中拿著玩具,並親暱的叫媽媽一起玩,媽媽氣急敗壞地說:“到一邊去,我不想看見你。”於是孩子愣了一會兒,就訕訕的走過來一直叫媽媽。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母親生氣地對孩子吼叫

當時寶媽說這件事情的時候是十分得意的,她自豪的認為自己在孩子心中地位很高,而且認為孩子輕易的忽視自己的壞情緒,以後一定是個高情商友善的好孩子,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他真的是情商高嗎?


孩子在被你說“不想看見他”之後,走過去“親暱”的叫你,他不是情商高,而是真的怕被你拋棄!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孩子害怕被拋棄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有工作,有娛樂,有感情,有消遣,可是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媽媽就是他們最重要的人,父母隨口說的一句話,他們是真的會當作聖旨。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

所以當你沒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說了一句你覺得無關痛癢的話,孩子卻無緣無故成為你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被貼上“不想被看見”的標籤,你沒有給他任何理由,他卻要承受你的冷眼,你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教會孩子恰當的表達喜怒哀樂?長久下來,孩子只會變得逆來順受,唯唯諾諾。


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討好型人格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寫道:你從孩提時代開始,就積累著大量潛意識的決定,這些決定共同形成了你的生活態度取向。生活態度取向並不描述你是誰,它們代表著你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種方式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決定。


1、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費心思準備禮物給朋友的孩子


討好型人格又被稱作“迎合型人格”,是指喜歡討好別人,處處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即使委屈自己也要迎合別人。


臨床心理學認為,討好型人格普遍具有向迎合型(討好型)人格障礙(Pandering personality disorder)轉變的趨勢。


而所謂“迎合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在內,從而導致人際關係衝突,同時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礙。


2、討好型人格孩子的特徵


(1)過於關注他人的評價,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總是怕自己的行為導致別人不開心、不高興,忽視自我的真實感受和情緒,內心缺乏對自我的認知和正確評價,總是小心翼翼的從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來看待自己。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小心翼翼的孩子


他們顯得很卑微,在別人的評價中找認同感,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卻清楚的知道自己怎樣做對方會開心,他們不懂得愛自己,不懂得人際交往是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而不是一方毫無底線的犧牲換來看似“平和”的關係。


心理學家薩提亞曾提出一種生存姿態,叫做“討好型生存姿態”,即當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討好他人是主要反應之一。討好是一種以犧牲自我價值,否定自尊的方式來滿足別人的生存姿態。長久以往,孩子習慣於討好他人時,就會忽視自己的價值感受,將自己的權利拱手讓人,對所有的事情習慣性的去點頭迎合。


(2)害怕發生衝突和不愉快,很少拒絕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溫和並且尊重他人,他們壓抑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容易順從別人,不懂得說“不”,也害怕發生衝突。


曾經聽過一位寶媽說,自家的孩子上初中,因為一件小事和朋友鬧矛盾了,其實事情非常小,但是那個朋友不理自家的孩子,和她冷戰,自家的孩子非常害怕和焦慮,幾天寫作業都沒有心情,有一晚看見孩子在偷偷寫道歉信,第二天把信送出去了,回家一臉輕鬆,和之前幾天完全是兩種狀態。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害怕衝突的孩子,也不敢拒絕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人際交往非常害怕發生衝突,他們不太會溝通,出現衝突後,總是覺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過錯,害怕沒有朋友,害怕被拋棄的感覺,所以他們順從、取悅,很少拒絕,他們會認為他在意的人開心了,他也就開心了,全世界好像都明朗了。


作為父母,如何讓孩子不成為“習慣性討好”?


1、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


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關心和愛護,給予溫暖和陪伴,比如經常抱抱孩子,關心孩子,經常表達對孩子和家人的愛,可以在週末建立一個親子茶歇時光,爸爸媽媽寶寶在一起自由的說話聊天,到了晚上還可以設立一個親子共讀時光,爸爸媽媽一起陪孩子看看繪本,共同分享一個故事,通過這些舉動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的,他是安全的,而不是讓孩子用自己笨拙的方式去試探自己是不是處在一個安全的場域裡。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幸福的親子時光


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父母的情緒管理和控制也很重要。為孩子建立了安全感的環境,注意不要因為自己的語言,成為孩子的傷痛。例如,孩子總是好奇自己是怎樣出生的,這時父母總喜歡開一個玩笑話“你是垃圾堆裡撿來的”,孩子會認為原來我這麼不重要,爸爸媽媽會不會把我送回去?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大聲恐嚇他:“我不要你了,把你送回垃圾堆去。”這種的語言暴力比身體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更加巨大且深遠,會讓孩子感受到強烈的不安定和恐慌感。當你覺得你要發脾氣時,請你先深呼吸,讓自己的大腦理性一點,不要被情緒控制了行為,然後你冷靜一會兒,再與孩子進行溝通,你會慶幸沒有因為自己的一時衝動而做出錯誤的事情。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家長要學會控制情緒


我們的所作所為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是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歸屬、安全和愛,而不是讓他們每天提心吊膽、患得患失。


2、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讓他們做自己


不要因為面子,逼迫孩子做不願意的事情,因為這樣長久以往,孩子會變得壓抑、疲憊和痛苦,他們會在潛意識裡認為別人才是最重要的,我需要讓別人感到開心。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朋友的孩子看見你的孩子手裡的玩具,特別想玩,這時候你為了不讓朋友顯得尷尬,忽視自己孩子是否情願,一味地鼓勵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讓給朋友的孩子玩,等朋友一家走後,看見悶悶不樂的孩子,你卻對他說:“不就一個玩具嗎,別人也沒拿走你的,玩一下怎麼了?要學會分享嘛。”又比如,有的父母喜歡讓孩子在客人面前展示才藝:背一首古詩,唱一首歌,跳個舞等等,孩子如果不情願,就當著客人的面說孩子不懂事、膽小。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不強迫孩子,學會尊重孩子

教會孩子分享和學會展示自己的確很重要,但絕對不是強制,父母沒有引導,而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說的做,當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意願,父母卻給他貼上“不願分享”、“不懂事”的標籤,孩子就會認為“分享”和“懂事”就是忽視自己的意願去取悅他人。


父母能不能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讓他嘗試做自己呢?這並不意味著讓孩子為所欲為,而是雙方相互學習。父母可以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比如可以讓孩子決定自己想上的興趣班,但是父母可以告訴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學會堅持;在聽完孩子拒絕分享的理由後,可以告訴他為什麼要學會分享,之後讓他去決定到底要不要分享;當他表達討厭在客人面前展示才藝之後,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說給他聽,表達你對忽視他情緒的抱歉,之後你們可以共同討論如何學會展示自己。讓孩子先尊重自己內心,他心裡才不會扭曲,不會卑微。


3、學會誇獎孩子


父母要學會誇獎孩子的優點,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重塑對自己的認知。要讓你的孩子知道自己是很棒的,是有價值的,也是可愛的。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很棒的


比如當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能夠開始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家長可以誇獎他開始學會分擔家務,有責任心;又比如當孩子主動承認錯誤,家長可以先把出現的問題講給孩子聽,之後表揚他的主動認錯的行為。學會誇獎,不是一句“你真棒”就結束了,而是你需要告訴他為什麼棒,這會讓孩子看見他自己的優點,併發揚自己的優點,這也就是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即你的期待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你認為孩子是聰明的、優秀的,他就會成為聰明、優秀的孩子。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孩子會更自信,並且表現出更多好的行為。


同時,不要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當你能夠真誠的表揚誇獎孩子,孩子是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力量,這時他的眼睛是發著光的,他的背後是散發著自信的。當一個孩子充滿自信,那他一定是強大並且相信自己、愛自己的孩子,不會因為別人的評論而卑躬屈膝、唯唯諾諾。


孩子是“情商高”還是“討好”?你的說話態度影響孩子的態度取向

不要拿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作比較


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價值,在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也有可能顯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


每個孩子有權利做最真實的自己,不卑微,不討好,勇敢活出自己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