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多了還整天黏人,這種行為究竟該咋破?

孩子3歲多了還整天在黏人

孩子幼兒園放假早,現在每天在家都離不開我,他都快4歲了還這麼黏人,我該怎麼做才好?

假如孩子黏人的問題到了3歲多依然還沒有太大的改善的話,那它就屬於一種不良的行為了。

長到3歲多的小朋友,無論是獨自玩耍的能力還是專注力,相對之前都會有很大的提高,若按照能力,他是完全可以做到自己找樂子獨立玩兒半個小時甚至1個小時以上的,假如這麼大了還依然無時不刻的黏著媽媽,一旦媽媽做其他事情就會不高興,與1歲多時的自己根本沒啥區別,那這就不是他的能力問題了,而是他意願的問題了。

孩子3歲多了還整天黏人,這種行為究竟該咋破?

其實,總是過度尋求關注的孩子,其本質上是因為找不到自我的歸屬感——他總覺得自己做的事情貌似都沒有意義,說給大人聽了也只會被他們敷衍、哄騙,雖然大人們一直在自己身邊,但卻沒有人能真正地“看到”自己。

假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對自己的重要性喪失信心的話,他就容易錯誤地把單純的“關注”當做“有價值、有意義”的證明,於是腦洞出各種戲精行為,不停地“要你”不停地“找你”,找得讓你想逃離地球。

所以,你的任務應該是——在儘量減少關注孩子的同時,又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很有價值!

呃……是不是有一點矛盾呢?

其實這一點都不矛盾,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種既省時省力,而且又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很重要”的做法。

省時省力的同時,又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很重要”,這究竟要怎麼做

1,完成任務

給孩子設置一個小小的任務讓他完成,這個任務要儘可能簡單,在孩子完成之後你再充分地肯定他。

這個之前我有說過,在做家務時帶著孩子做,讓孩子幫助你(搗亂)做家務的這個過程,孩子基本就不會黏人。

孩子3歲多了還整天黏人,這種行為究竟該咋破?

當然,除了家務,還有其他的例子,我之前經常與糖豆玩一個遊戲叫做“我講你畫”:先讓他畫一個東西,比如說先畫個房子吧,他就跑去認真地拿筆畫好一會兒,無論他畫得像不像房子,我都會從房子開始講故事:“從前有棟房子,這棟房子有個尖尖的屋頂和一個個圓圓的窗子(描述她畫的東西),在這棟房子裡住著兩個人,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有一天,他們決定出去散步——來,寶貝兒,先把男孩和女孩畫出來”,之後糖豆就再去畫好半天,畫了兩個他不說是小人就沒人知道那是小人的小人出來,之後我繼續編故事:“出門散步看到,外面藍藍的天空,金黃色的太陽,還有許多漂亮的小花,他們兩人都開心極了”——好了,寶貝兒,你現在去畫天空、太陽、還有許多的小花。在之後的故事中,男孩和女孩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動物,看到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反正就是你想到哪兒就編到哪兒,只要編出東西來了,就讓他跟著去畫。

我甚至可以一邊悠閒的看手機一邊和他玩兒這個遊戲,而糖豆非但不會覺得自己被敷衍,而且還會非常開心,樂此不疲,他之所以會這樣,完全是因為他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任務,在講述的整個故事都有他的一份功勞,所以自然覺得自己很棒啦。

所以,在你不想被孩子黏,或被孩子打擾,不妨給他佈置個小任務。佈置任務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要有“打發人”的感覺,而是要認認真真地請求孩子的“幫忙”,並且在事後誠心誠意地感謝他,誇他做得好。

2,多擁抱

擁抱這件事,一定不要輸給孩子,等他開始黏在你身上求關注時你再去抱他,就是“我要來的抱抱”,那就不值錢了。

所以,最好在沒事時就湊上去抱抱、親親孩子,從頭搓到腳,一副很迷戀他的樣子,讓他有一種“媽媽很黏我”的錯覺,要是讓他有“媽媽總是黏我好煩哦!好想清靜一下!”的感覺,那你就成功了。

3,約定一個“特別的時間”

和孩子約定一個只屬於你倆專有的時間,在這個時間中,孩子說玩個什麼,你就專心地陪他玩兒,沒有第三人的參與,最好搞出儀式感的效果來,例如:寫個牌子“媽媽和某某(寶寶的名字)的專有時間”掛在房門上,可以在有人闖進來時,你可以藉此機會當著孩子的面大聲宣佈:“現在是我與寶寶的專有時間,不可以有人打擾”。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超級受重視。

孩子3歲多了還整天黏人,這種行為究竟該咋破?

這樣專有的時間不用設太多,一週有1/2次,每次1個小時,就完全能夠滿足孩子的了。當然,也可以融入每天的家庭生活中,我家每天晚上,我在陪糖豆玩兒的時候,Z先生不能拉我去看電影,在和Z先生看電影、玩遊戲時,糖豆不能拉著我做其他的。他倆對此都表示很受用。

若是多子女的家庭,孩子就更吃這一套了,因為這會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很重要”。

4,約定“秘密暗號”

這也是一個增加與孩子親近感的有效儀式,我記得在某一期的《爸爸去哪兒》裡,小公主夏天就有一個“愛的鈴鐺”,夏天爸爸和她約好了,聽到鈴鐺聲,另一個人就要放下手上的事情,趕緊去親吻對方。從整期的《爸爸去哪兒》來看,夏天和她的爸爸也是五組家庭中親子關係最好的一家。

想要孩子不粘人,有一件事情千萬不要做

那就是不要像個老媽子一樣“伺候”孩子:

不要給孩子“特殊關照”,去代替孩子做許多原本應該是他做的事情。例如:孩子已經會自己吃飯了,就不要再一直喂他吃了(偶爾喂2口的沒關係);已經會自己穿衣服了,就不要每次都替他穿好了。因為這種特殊的“照顧”,不僅會剝奪孩子的成就感及價值感,而且還容易使孩子把這個當成求關注的武器——我什麼都做不了,我也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你得幫我做。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事情都被父母做好了,導致孩子覺得自己很廢很沒價值感,而沒有價值感會引得孩子尋求過度的父母關注,並且尋求關注時還需要用“我做不好,做不了”作為求關注的理由,所以孩子更加不會做、做不好,而又因為孩子做不好、做不了,父母伺候得就會更加細緻,之後導致孩子越要求越多……如此惡性循環,永無止境。

孩子3歲多了還整天黏人,這種行為究竟該咋破?

結語

其實說到底,過度尋求關注的孩子,其實是“愛飢渴”的孩子,尋求關注只是他的退而求其次,他真正需要的是“被人愛的感覺”,而“被人愛的感覺”,就是被人重視,被人“看到”,被人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